忽必烈在位期间,注意选用人才,采用汉法,建立行省制度。他任用汉人为官,同时废除汉人的世袭制度,以削弱诸侯贵族的军权。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并严防汉人作乱,他实行军民分治的政策,又于各级政权中令色目人(元朝时对蒙古人、汉人、南人之外民族的统称,其地位在蒙古人之下、汉人和南人之上)掌握主要权力。
忽必烈还施行了一系列利于农桑和手工业的政策;同时,加强对边疆地区的发展,开拓中外交通。
在管理朝政的同时,忽必烈一直在南征北战。公元1276年,忽必烈攻克南宋首都临安,南宋灭亡。之后,元朝又进攻日本、安南、占城、爪哇等国,使许多小国臣服。公元1279年,忽必烈于崖山之役中消灭南宋残余势力,完成了全国的大统一。
趣味链接 忽必烈与涮羊肉
相传,涮羊肉的起源与元世祖忽必烈有着密切的关系,甚至在如今的日韩地区,还有人把火锅叫做“忽必烈”。据传,在一次征战中,元军由于长时间战斗而非常疲累,这时忽必烈想起自己家乡的美食——清炖羊肉,就让火夫做给大家吃。可是,火夫正在宰羊时,忽有敌军到来,忽必烈难忍饥饿之感,一面准备战事,一面喊着“羊肉”。很显然,清炖羊肉已经来不及了。深知忽必烈性急的厨师急中生智,飞快地把羊肉切成薄肉入锅,肉很快被煮熟。火夫将它们捞入碗中后,加盐、葱花等送给忽必烈食用。忽必烈吃了几碗之后,披挂上马,战事获胜。后来在庆功宴上,忽必烈特别点了战时的这道羊肉片。这次,厨师又加入了麻酱、腐乳等作料,羊肉味道更加鲜美。忽必烈将其命名为“涮羊肉”。此后,涮羊肉一直都是宫廷佳肴,直到清光绪年间,才逐渐走向民间。
吐蕃归附——八思巴封国师,西藏并入中国
吐蕃位于西藏地区,关于它的最早记载出于唐朝时期。从第三十三代首领松赞干布开始,吐蕃开始与唐朝、天竺(今印度)、尼婆罗(今尼泊尔)等广泛交往,并积极引入封建文化,逐渐从奴隶制闭塞地区发展为封建王朝。同时,佛教传入吐蕃,这为吐蕃之后的归附提供了基础。
据史料记载,蒙古军最早进入藏族居住区是在公元1226年至1227年的灭夏战争时期。从13世纪40年代开始,吐蕃即处于蒙古汗国的统治之下。但由于吐蕃极端分散的政治局面,仍有许多不服部落散布着。
公元1253年,属佛教萨迦派的八思巴应召觐见忽必烈。忽必烈夫妇等二十五人先后在八思巴面前接受密宗灌顶。事后,忽必烈送财宝与八思巴,以作为其受戒的供养。之后,八思巴凭着自己的学识和才能,在忽必烈身边行事多年。同时,吐蕃的其他教派也相继向蒙古表示忠诚,以获得蒙古的支持。
随着蒙古中央集权的加强,吐蕃地区的财政等均在中央宣政院的管辖之下,地方诸侯不可直接管理。针对这一情况,忽必烈决定利用宗教势力来进行统治,与他关系亲密的八思巴即成为他扶植的对象。公元1260年,忽必烈继承蒙古汗位,封八思巴为国师,赐予玉印,并令八思巴之弟萨迦寺恰纳统治吐蕃。忽必烈利用八思巴家族来控御吐蕃地区,而最高统治权则仍掌握在自己手里。他通过特殊的中央行政机构宣政院,实行对整个吐蕃地区的统一管辖。
此外,在藏族聚集的地区,元朝还设立了宣慰使司都元帅府来处理和管辖今西藏地区的军政事务。元朝分别于公元1268年、1287年和1334年,派官员到西藏清查户口,在那里设立了十五个驿站。这标志着西藏已经完全被元朝所统治,并入中国版图,成为中央王朝的一部分。
趣味链接 马可·波罗东游——世界******的肇始
元朝时期,蒙古在世界各地四处征战,这令西方人渐渐对东方产生了好奇心。公元1260年,马可·波罗的父亲及叔父到东方做生意,无意中遇到元朝使节并受到忽必烈的接待。之后,马可·波罗从父亲那里得知了有关中国的事情。公元1275年,马可·波罗随父亲及叔父来到中国。忽必烈再次接见他们,并封三人为荣誉侍从。掌握了多种语言(包括蒙古语)的马可·波罗逐渐受到忽必烈的赏识。公元1292年,波斯王伊尔汗将公主嫁给忽必烈,命马可·波罗等人为侍从。回国后,马可·波罗将他在东方的见闻写成一本书——《东方见闻录》,又名《马可·波罗游记》。这本书的诞生,使西方人对东方充满向往,加深了东西方之间的各种交流。
大都之变——宫廷内乱引发政权相争
元朝灭宋之后,统治阶层出现了儒臣派和理财派的官员之争。公元1294年,支持儒臣派的太子真金早死,以真金长子晋王甘麻剌和三子铁穆尔为主的各方势力开始争夺皇位。后晋王甘麻剌退让,铁穆耳即位,即元成宗。
元成宗停止对外战争,使国家政局趋于稳定。他在位末年与窝阔台汗国和察合台汗国讲和,使西北的****局面结束。公元1305年,元成宗病重,皇后与中书省、枢密院的大臣相互勾结,干涉朝政。后来,朝廷内逐渐形成分别以右丞相、左丞相为核心的两大集团。公元1307年,元成宗逝世。由于他没有指定皇位继承人,两大集团开始各自支持两名候选人。皇后和左丞相支持忽必烈之孙安西王阿难答,而右丞相支持真金之孙怀定王海山及其弟爱育黎拔力八达。
元成宗死后,海山兄弟均不在大都。于是,阿难答与左丞相阿忽台拥皇后称制(大汗死后由皇后摄政是蒙古旧俗),以阿难答辅之,想借此将阿难答推上皇位。同时,秘密派人阻止海山南下大都。
然而,自元成宗患病以来,帝国卫军一直被右丞相哈刺哈孙所掌握。哈刺哈孙秘密迎接海山和爱育黎拔力八达,并没收官员印信,使政府无法运行。他又借病不朝,以此拖延时间。
公元1307年农历二月,爱育黎拔力八达率先抵达大都。阿难答及皇后准备假意庆贺爱育黎拔力八达的生日,趁机拘禁他。但爱育黎拔力八达采取观望态度,于同年农历三月二日,抓捕了阿难答、皇后、左丞相等人,并以“变乱祖宗家法”的罪名杀掉了阿难答和左丞相。
控制局势之后,众人欲拥立爱育黎拔力八达为帝。但爱育黎拔力八达清楚自己实力不足,拒绝了这个请求,以监国的名义暂时掌权,派使迎接海山。
同时,海山决意继承帝位,率兵分三路南下。农历五月,海山抵达上都,继承皇位,即元武宗。随后,他赐死前皇后,立爱育黎拔力八达为皇位继承人。这一场变故史称大都之变,它是统治者内部的权位争夺斗争。从此,元朝内斗现象愈演愈烈。
趣味链接 元人的服饰
元朝建国后,其服饰也与之前相比有了一些变化。元世祖忽必烈将服饰分为官服和民服两种。官府为缎衣,上有龙蟒,其图案根据官员等级的不同而有所变化。民服中的男女服饰有了区别。男子服饰为长袖、宽襟,女子服饰为短袖的高领的长袍。此外,蒙古人还发明了“比甲”,它没有领子和袖子,前面没有衽,后面很长,腰部有两个带子,有些类似今天的马甲。
英宗新政——不愿做傀儡,元英宗推行新政
元武宗在位期间,为了摆脱财政危机,印发“银钞”,导致元钞贬值。公元1309年,元武宗与察合台汗国瓜分了窝阔台汗国,窝阔台汗国灭亡。公元1311年,其弟爱育黎拔力八达即位,即元仁宗。元仁宗废黜海山之子和世剌,改立自己的儿子硕德八剌为皇太子,并废除了元武宗时期的经济政策。公元1320年,元仁宗死,硕德八剌即位,即元英宗。
元英宗在位伊始,朝中权力被权臣铁木迭儿和太皇太后所掌握。但是深受儒学影响的元英宗外柔内刚,不愿做他人傀儡,暗中安排自己的势力。公元1320年,元英宗正式即位,改元“至治”。他提拔年仅二十二岁的拜住为中书左丞相。拜住是忽必烈时期的右丞相安童之孙,也信服儒家学说,主张“儒道治天下”。
公元1322年,铁木迭儿、太皇太后相继去世,元英宗手握实权,任拜住为中书右丞相,左丞相成了虚职。
为了推行新政,元英宗启用了大量汉人官僚和士人,如张珪、吴元珪、王约、吴澄等都受到了重用。同时,他裁汰机构,罢免冗员,督责各级官吏遵循法令,改变了政令不一的现象。
公元1323年,元英宗命人编纂法典《大元通制》,并颁布天下。它是元朝立国以来颁布的最完善的正式法典。同年,元英宗开始推行“津助赋役法”,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同时也减少了官员剥削百姓的机会。
从这些改革中可以看出,英宗对当时元朝的诸多弊端了然于胸。通过这一系列的改革,百姓负担减轻,元朝社会各阶层的矛盾也逐步弱化。
然而,英宗新政虽然利国利民,却极大地触犯了权贵们的利益。例如,裁汰冗员的措施损害了贵族的世袭特权;从前享受免税待遇的回人如今每年都要上交银两,这也引起了他们的不满;另外,打压和清除铁木迭儿余党的行为使保守势力的利益大损。这些都为后来的南坡之变提供了基础。
趣味链接 元朝官员的法定假日
元朝时,百姓主要以农业和小手工业为主,工作休息的时间均由自己安排,所以法定假日仅仅针对官员而言。公元1264年,忽必烈颁布一道圣旨,其中规定了官员们的休息日:元旦、寒食,各休息三日;天寿、冬至,各休息两日;七月十五、十月一日、立春、端午、立秋、重九、每旬,各休息一日。虽然如今看来,元朝官员的休息日并不多,但与其他朝代相比,元朝假日之多已属少见。此外,元朝还有自己独有的节日——燕九节。它的时间是农历正月十九日,被用来纪念全真教道长丘处机。
南坡之变——元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元英宗的措施损害了大批贵族和铁木迭儿余党的权益。铁木迭儿的残余势力慢慢聚集起来,设法自保。其他利益受损的权贵与铁木迭儿的余党同病相怜,也站到了元英宗的对立面。
在这些人之中,有一个重要人物,名叫铁失。他是元成宗铁穆耳的外孙,妹妹速哥八剌是元英宗的皇后。凭借这些身份,元英宗一直对他信任有加。公元1321年起,元英宗对铁失一路提拔,并授予军权。然而,铁失却同时是铁木迭儿的亲信,当初元英宗任命他为御史大夫还是经由铁木迭儿推选的。铁木迭儿死后,元英宗和拜住对其余党进行清扫,唯有铁失因与元英宗的姻亲关系而幸免于难。
后来,在铁木迭儿余党和受损权贵的支持下,铁失决定铤而走险,密谋刺杀元英宗。但年少单纯的元英宗却从未怀疑过他。
公元1323年农历八月五日,元英宗与拜住去上都(今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境内)避暑后返回大都,夜晚路经南坡店(今内蒙古正蓝旗东北)休息,铁失秘密派人刺杀了元英宗和拜住。之后,铁失拥立真金之孙也孙铁木儿为帝。这便是历史上着名的南坡之变。
南坡之变是继1307年的宫廷斗争之后的又一次宫廷政变。由此,元英宗新政被迫终止。元朝最后一次振兴的机会功败垂成,开始从鼎盛走向衰败。
趣味链接 关汉卿与元末真实生活
关汉卿是“元曲四大家”之首,其创作的《窦娥冤》可谓是家喻户晓,这与他所处的历史环境有着重要的关系。元朝末期,政治黑暗,社会动荡不安,阶级矛盾和********都十分突出,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关汉卿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整合加工,写成了一部部经典之作。《窦娥冤》是关汉卿取材于《列女传》中《东海孝妇》而改编的故事。然而,他并没有局限于传统故事,去歌颂为孝妇平反冤屈的于公的阴德,而是紧扣当时的时代背景,将矛盾突出表现在元朝统治下黑暗、残酷、混乱的社会现实。“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这不仅是窦娥的大胆谴责,更是关汉卿对那个时代的内心呼喊。
元泰定帝——不会说汉语的皇帝
南坡之变后,也孙铁木儿在漠北即位,即元泰定帝。
即位后,泰定帝为了稳定局势,大赦天下。他规定十恶中除了杀祖父母、杀父母、妻妾杀夫之外,其余罪恶如谋反、大逆等概不问罪。如此,泰定帝为政变人员开脱了责任。同时,他将位于边界地区的蒙古诸王召集都城,以赢得他们的支持。
后在宗王买奴的建议下,泰定帝决定过河拆桥,将之前参与政变的人铲除,以彰显自己的公正。公元1323年农历十月,泰定帝派买奴以祭祀为名,秘密逮捕、诛杀了也先帖木儿、索南等政变分子。而这时,铁失还不知事有变化,仍以重臣自居。他随泰定帝的使节一起,准备祭祀宗庙。不久,刚被提拔的中书右丞相旭迈杰诱捕并诛杀了铁失、失秃儿等人。农历十一月起,泰定帝抵达大都,继续清除政变者。
农历十二月,泰定帝命有功的倒剌沙为中书左丞相,同时为铁木迭儿所诬陷、罢官的人平反。
公元1324年,泰定帝命一些宗王分别镇守某一地区,加强了蒙古传统的分封制度,使诸王权益得到增强。这一措施还使原先驻扎在边疆地区的王室进入中原,渐渐形成了各民族杂居的局面。另一方面,泰定帝留用了英宗时期的一些儒臣。不过,泰定帝本人从小在漠北长大,没有受过儒学教育,甚至连汉语都不会说。他这一做法的目的仅仅是为了稳定汉民情绪,增加朝廷的影响力罢了,儒臣之建议常常不被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