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苞在大是大非面前和紧要关头,冷静地对待和妥善的处理,使自己摆脱了险境,还因此赢得了信任。反之,如他不能坦然处之,稍有不慎,就会让小人得意,自己反而会受到更大的打击。
咎大为欲得 祸起自贪心
[原文]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原文释意]
祸害没有比不知足更大的了,罪恶没有比贪得无厌更大的了。所以,知道满足就心理平衡,才能求得永远满足。
——《道德经》第四十六章
[智谋分析]
老子说,不能太贪恋于权利和富贵,因为,名利财物往往是产生祸事的根源,如果一味过份地去追求而不知适可而止,必将自害。
在这里,我们可以引用为:“咎大为欲得,祸起自贪心。”
贪恋富贵是人之本性,人人皆为富和贵而努力奔波。孰不知,富贵有时如同霜刃,不能受其益,反受其害。
特别是那些为了谋求富贵而背信弃义的人,在谋取不义之财、不义之富贵之后,难得有善终的。
因而老子提醒世人,不要过于贪恋富贵,要懂得适可而止,这样才能不被富贵所害。
赢在老子智谋应用——咎大为欲得 祸起自贪心
秦相赵高因贪自害
赵高是历史上有名的奸臣,他在做郎中令的时候,就做了很多坏事。后来赵高当上了丞相,他很怕大臣们揭发他当年的那些罪行。
有一天,赵高跑到秦二世那里对他说:“天子要想显得尊贵,就应该不让群臣们随便见到自己的面目,而只让他们听见声音就可以了。陛下现在还年轻,对周围的事情还不是很了解,如果您坐在朝廷上,政事一旦处理不好,大臣们就会当面指责您的不足,您的天子英明就会因此而受到损害。
“所以,陛下应该深居内宫,如果有什么事情,臣自会前来禀报,就算陛下再遇到难题,臣也能帮您处理。如此一来,就不会有人怀疑陛下的英明了,普天之下只会称颂您是个英明的君主。”
秦二世听了赵高的计策很是高兴,从那以后,秦二世整日待在内宫中饮酒作乐,不再在朝堂上会见大臣了。赵高逐渐掌握了朝中大权,一场灾难正在酝酿。
不久后,赵高设计杀害了秦二世,立秦二世哥哥的儿子孺子婴为秦王。赵高为了继续他的阴谋,遂要求孺子婴斋戒,以便入太庙祭祖,再接掌传国玉玺。赵高的计划是等孺子婴进太庙后,趁机把他杀死,然后自己再篡权登基。
孺子婴斋戒五日后,赵高便派人来请子婴前往太庙接受王印,正式登基。子婴此时推说有病,不肯前往。赵高无奈,只得亲自去请。等赵高一到,太监韩谈眼疾手快,一刀就将他砍死了。子婴随即召群臣进宫,历数了赵高的罪孽,遂灭了他的三族。
[一语点“睛”]
赵高身为位高权重的丞相,却不满足,还欲篡权登基做皇帝,可谓“欲壑无边”。正因如此,他才落得被诛灭三族的下场。反之,如果他能够踏踏实实地做他的丞相,或许还能得以善终。
赢在老子智谋应用——咎大为欲得 祸起自贪心
长孙无忌不得善终
“贪心不足必自害”,在我国历史中,这样的事例比比皆是,唐朝的长孙无忌因为过分贪恋权势而不得善终就是一个典型事例。
长孙无忌自幼聪慧,博览群书,曾在唐太宗、唐高宗两朝任相。长孙无忌与李世民是布衣之交,他的妹妹就是长孙皇后,与李世民又是郎舅之亲,并曾帮助李世民成功地坐上皇帝的宝座,他深受李世民的信赖和恩宠。
尽管长孙皇后苦谏不要哥哥长孙无忌做官太大,树大招风易引来祸端,但是长孙无忌却非常贪恋权利,官职一升再升。到了永徽年间,他以元舅之亲、顾托之重而大权在握。
当时,长孙无忌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位极人臣,无论是名利权势还是财富,都达到了顶峰。但他仍不知足,深深地陷在争夺权势的漩窝中,一心想拥有更多。
公元643年,太子承乾谋反,因而被贬为庶人。太子被废后,当时最有资格做太子的是魏王李泰和晋王李治。尽管当时有许多朝臣主张立魏王李泰为太子,但以长孙无忌为代表的部分大臣则坚决主张立晋王李治。唐太宗本来要立魏王李泰为太子,但在长孙无忌的一再坚持下,唐太宗不得不放弃个人意愿,立李治为太子,即唐高宗。
李治是个懦弱无能之人,长孙无忌拥其为太子,完全是出自私心,是为自己的仕途生涯考虑。原因有二,首先,李泰与长孙无忌素有隔阂,且李泰有很深的城府,早已在朝中树立党羽,如果让李泰继位的话,长孙无忌在朝中就可能站不住脚了;其二,李治是个懦弱之人,长孙无忌自认为完全有把握将其握在掌心,其继位后,他就成为了长孙无忌手中操纵的木偶,这样一来,李氏天下也就等于掌握在长孙无忌的手里了。
为了巩固自己的权位,长孙无忌可谓机关算尽。但人算不如天算,长孙无忌计划得这样周全,却没想到会因此而得不偿失,自食恶果。
唐高宗即位后,长孙无忌见大局已定,认为可以为所欲为了,就开始排挤大臣,甚至借“房遗爱谋反”一案,杀害了唐太宗“常以为类己,欲立为太子”的吴王恪,以绝众望。同时,还将与他不和的江夏王李道宗流放岭南。
为了充分稳固自己的权势,长孙无忌编制了一个巨大的权力网,可谓煞费苦心。他的一系列举动,早已招致了众怒,使他越来越孤立。最终,因得罪武则天而被诬告谋反,唐高宗将其发配后不久,又将其逼得投缳自杀,连宗亲都受到了牵连。这位权倾一时的显赫人物结果落得了这样的下场。
被长孙无忌所害的吴王恪在死前曾说:长孙无忌窃弄威权,残害良善,宗社有灵,当族灭不久。结果正是如此。
[一语点“睛”]
归根结底,长孙无忌从一位权倾朝野的大臣,落得被逼投缳自杀,都是因为一个“贪”字。一个“贪”字,贻害不浅。如果为官者一味的谋求私利,终归难免落马,类似的例子,古今中外,可以说举不胜举。
赢在老子智谋应用——咎大为欲得 祸起自贪心
疏广两袖清风保平安
西汉昭帝时,大臣疏广和他的儿子疏受都是高官,闻名朝野。疏广为人正直,从不随便接受他人钱财,更不收取贿赂,为官一生可谓两袖清风。
一次,有位朋友去看望疏广,见他吃着粗茶淡饭,不禁说道:“你官位显赫,却过着如此清贫的生活,就不怕人家笑话吗?当今朝廷上下,哪个有像你这样的?”
疏广说:“如果我做个贪官,就不会这么清贫了,但是也不会有今天的地位。我现在苦是苦了点,但日子却过得舒心,这有什么不好呢?”
与疏广同朝为官的人,个个家财万贯,十分富有。他们见疏广清贫寒酸,都笑话他不会敛财,有的还开导他说:“为官者应该有为官的威严,你现在过得跟老百姓一样,没有了威严,别人就会小看你,轻视你。身在官场,捞些钱还不容易,何苦过这等苦日子?”
疏广虽不当面反驳他们,但心里却很是不屑,他告诫儿子疏受说:“当一日官,就要想着民之疾苦。若只为贪财,就悖离了为官之本。你一定要记着,贪字下面是一个火坑,一旦染上了它,就引火上身了。”疏受在父亲的教导下,也是一生清廉,名声很好。
后来,疏广为躲避官场之凶险,便携子辞去官职,双双还乡,皇上和皇太子各赠他们黄金50斤和20斤。回到家乡后,疏广用这些钱招待乡亲们,天天安排酒宴。疏受劝父亲不要把钱花光,他说:“爹啊,这些钱是皇上所赐,我们应该保留下来一些,日后也好传给子孙。”
疏广却不以为然,他说:“钱这东西多了也不好,反而会招来祸端,富家子弟大多难成大器,这都是优越的家庭条件养成了他们好吃懒做的本性,再说,树大招风,钱多遭忌,倒不如一日散尽,求得平安。”
就这样,疏广在家乡中平安地度过了晚年,而他的旧日同僚却有很多因贪而获罪。这就是贪与不贪的不同结果。
[一语点“睛”]
对于官者来说,清廉者虽然清贫,却问心而无愧,能安乐一生。贪婪者终难免招至灾祸,纵然侥幸逃过一时,也是做贼者心虚,惶惶不可终日,这样的人生,倒不如粗茶淡饭来得潇洒,如此,自能趋吉避凶,安乐一生,这是比什么都可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