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凤听说聂小刚抽到了上上签,颇感欣慰;可是,听了签上谶语后,联想起杨雪梅签上谶语,心里咯噔一下,隐隐约约有一种不祥之感。然而,又不能明说,此乃仅仅自己的预感,不一定便是今后的现实。再说,雪梅毕竟是自己的亲侄女,刚才听碧玉说,她和聂小刚情投意合,遇事还是往好的方面想吧,唯愿他们像当年自己那样,心想事成,喜结良缘。何况世上万事皆有变数。于是,强露喜色,淡然一笑道:“不,吉祥。恭喜你们抽到了上上签。”
杨雪梅看出了杨振凤言不由衷,必有隐情,便说:“姑姑,您好像有什么事情瞒着我们吧?是否您早年也抽过签?”
杨振凤像是被人戳到了心灵深处那块还在溃烂的伤口,脸上闪过一丝惨白,垂下眼皮,点点头。
“抽到下下签?”杨雪梅急问道。
杨振凤摇摇头,说:“不是。签筒里只会有上上签,根本没有下下签。只是……哎,老掉了牙的事,不说了。”杨振凤抬头看看天,说,“不早了,你们回去吧,我还要去念经呢。”说着,撇下杨雪梅等人不顾,急忙转身,低着头,匆匆朝卧室走去。
聂小刚见杨振凤走远了,忍不住激动地对杨雪梅说:“小姐,我现在就去家里告诉我妈,说菩萨同意了,让她放心。我走龙洼桥去,很近,一会就回来。”
杨雪梅见碧玉去追赶一只蝴蝶了,低声说:“去吧。今后没有别人在场时,你不要再叫小姐了,就叫雪梅。”
“那……不礼貌吧?”聂小刚涨红着脸说。
“既然菩萨同意了,还那么客气干什么?总有一天要改口的。”杨雪梅娇嗔道。
“那好,雪梅。”聂小刚鼓足勇气,试着轻轻地叫了一声。
“哎——”杨雪梅笑着,甜甜地应了一声,可一想起姑姑杨振凤临走时的古怪表情,心里又生出一丝不自在。
……
杨振凤进入北屏禅林已经十余年,是个资深尼姑。平日里除了和那些年轻的尼姑去观音堂念经外,在自己卧室里设了个观音的牌位,有空便在卧室里念经。
杨振凤回到卧室,喘息片刻,待心里稍稍平静一些,便盘坐在蒲团上,闭着眼,开始轻轻地背诵起《心经》来:“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心经》是佛经中经典之经典,仅有二百六十字,并不长。已往,杨振凤背诵《心经》倒背如流,滚瓜烂熟,只要一默诵《心经》,就会心如止水。可是,今天却背不下去,心里也静不下来。背着背着,大脑便一片空白,心里扑通扑通跳个不停,越想心静,心越跳得厉害,怎么也静不下来,眼前不停地漂浮着聂细龙的影子。二十年了,怎么还是忘不了呢?看来自己还是修行不够,六根不净啊。其实,杨振凤并无大错。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毕竟夫妻一场,哪能说忘就忘呢?想起聂细龙,杨振凤再也无法念经,眼泪如断线珍珠般滚落下来……
那是二十年前的事了。
光绪三十二年农历四月十五,太阳刚刚下山,白马寨村里热闹得像开了锅。地师府东边,一栋前后六进的崭新砖瓦房拔地而起,热闹就诞生在这里——这栋房子明天上梁,今晚“暖梁”。此栋雄伟建筑,名曰“振远居”,乃村中首富杨振远的宝宅。
新屋上梁属白马寨红白喜事中最为热闹的。半夜“出煞”,恐怖得鸡不敢啼、狗不敢叫,热闹;早上上梁,村民昂奋地抢夺“抛梁”麻糍和“抛梁”银圆,热闹。而最热闹的还是头天傍晚“暖梁”,木石二匠斗法喝彩。喝彩时,木匠或者石匠说一句彩语,东家和亲戚应一声“好啊”,很是有趣。喝彩如何,关系到木石二匠的脸面和声誉。要是喝彩喝不赢,手艺再好也不行,不仅同行瞧不起,就连村民也鄙视三分,戏称“孱头木匠”或者“孱头石匠”。年纪大一点的匠人稍微好一点,不大愿出风头,差不多见好便收,相互照应一点,皆大欢喜,彼此不伤和气;碰上年轻气盛或爱出风头的匠人领班,那就有好戏看了,彼此不让,生怕丢人,最后两虎相斗,必有一伤,输了的垂头丧气,赢了的趾高气扬。于是,有的领班就找窍门,或是彼此照顾,见好就收;或是找到东家求情,请东家在适当的时候婉转刹车,来个不分胜负,弄得皆大欢喜。碰到东家爱热闹,或者存心想看笑话,那就必有一场恶斗,非要分出高低胜负不可。所以,领班的木匠或者石匠,最怕过喝彩这一关。
“振远居”规模之雄伟,在白马寨首屈一指,庆贺的宾客如云,光贺礼的银圆就用谷箩装。所以,不仅村民和亲戚希望上梁喝彩热热闹闹,就连东家杨振远也希望喝彩出彩,让十里八乡的人长长见识,开开眼界。因此,早几天就和木石二匠的领班打过招呼,要拿出肚子里全部货色,奋力一搏,喝出水平。
木匠领班聂细龙,二十三四岁,聂家村人。这聂细龙长得膀大腰圆,铁塔一般,浓眉大眼,耳大嘴方,上嘴唇皮微微上翘,一副憨厚模样。平时寡言少语,总是低头干活,一天也听不见他说几句话。可是,手艺特别好,得到了父亲的真传,而且喝彩很出名。石匠领班刘友新,五十来岁,当了二十多年领班,手艺不错,彩也喝得很出色。
刘友新平时喜欢说笑,自恃资格老,手艺好,嘴皮子厉害,不把一般人放在眼里。从建造“振远居”开始,他见木匠领班乃老对头之子,又见后生没嘴葫芦一般,整天闷不作声,心里暗自高兴,决定上梁时再出一次风头,让这个后生也像他父亲当年一样,灰头土脸。
聂细龙的父亲聂老根是一个有名的木匠,当了二十多年领班,和刘友新合伙在一起盖过几栋房子,开始还彼此相安无事,和睦相处。后来便成了冤家。因为,相安无事是无事才相安,有事则不然。有一次,两人同在梅花井的一个东家盖房子。东家是个穷苦人,原来的房子被大火烧得一干二净,只得东借西凑弄来一点钱,盖一栋简陋的房屋安身。因此,木石二匠的伙食就不怎么好,基本上是素菜,冬瓜、南瓜餐餐不离,偶尔煎两个鸡蛋或者煎半碗干鱼。一天,吃饭时,刘友新的徒弟一上桌就用勺子舀蛋汤。刘友新举起筷子就朝徒弟头上打去,大喝一声:“鬼东西,成什么名堂?三个油珠子被你舀去两个半!人家会说你死了师傅教!”徒弟抱着脑袋就跑。东家不知就里,连忙跑过来劝刘友新,说:“算了算了,他还是个孩子呢,舀点蛋汤没关系,莫生气。”
刘友新眼睛一瞪,说:“油珠子都被他舀去了,我能不气吗?”
聂老根心里明白,这是刘友新师徒故意上演的双簧戏,责怪东家做菜放少了油。别说那个徒弟很老实,就是再调皮的徒弟,吃饭也不敢乱夹菜,更别说随便舀汤了。行有行规,徒弟吃饭须在师傅后,放碗须在师傅前,开始和中途还要帮师傅盛饭。所以,徒弟吃饭个个狼吞虎咽,看见师父快放碗,即使只吃了半饱,也要赶快放碗。徒弟一上桌就舀汤,走遍天下也难寻。于是,聂老根笑笑,轻声说:“刘师傅,将就一点吧,东家也挺不容易的。”刘友新剜了聂老根一眼,鼻子里哼了一声,低沉地说:“我们就容易?”
“暖梁”那天喝彩,刘友新手提一把锡酒壶,轻轻地晃了晃,里面只有小半壶酒,铃铃啷啷响。于是,含混不清、拖泥带水地叫道:“伏以呃,手提酒壶铃啷响,鲁班弟子来上梁。冬瓜柱头南瓜磉,茄子辣椒做椽枋。蕻菜叶子盖屋顶,冷水豆角做瓦梁……”
聂老根听得清清楚楚,这是赤裸裸地挖苦东家伙食太差,觉得如此苛刻实在有点过,简直是**骂人打八折。手艺人嘛,手艺为主,伙食只要能吃饱就行,不必要求太高。再说,十个指头有长短,东家哪能个个富有?这户东家盖房子并非富有,而是因火灾弄得没有安生之处,被逼无奈。于是,对刘友新眨眨眼,摇摇头,示意刘友新积点口德。
刘友新见聂老根朝他眨眼,更是火上浇油,心想,你充什么大头一,木匠还管得了我石匠?你是想要我出洋相不是?好啊,走着瞧,看看谁出谁的洋相!于是,横下一条心,一定要和聂老根喝彩一决雌雄。刘友新记忆力强,师傅教的那些彩词他背得滚瓜烂熟,而且还弄来了一本喝彩书,肚子里彩词多着呢!
喝彩是木匠、石匠轮流喝,木匠喝了石匠喝,石匠喝了木匠喝,循环往复。聂老根见时间不早,应该停彩喝酒。做屋上梁都是先喝彩,后喝酒。于是对刘友新说:“刘师傅,是不是结束啊?”
刘友新充耳不闻,待聂老根喝完,马上接着喝。聂老根见他不想停住,只得奉陪,继续喝下去。聂老根本也是喝彩高手,只是近来身体偶感风寒,不时咳嗽,加之喝彩过久,中途没有喝开水,故而喝了几句彩,突然咳得直不起腰,没法喝下去。
刘友新见状,马上说:“既然聂师傅喝不下去了,甘愿服输,那就算了,停彩吧!”
聂老根抬起头,两脸咳得涨成紫茄子,眼珠布满血丝,本想说“继续喝”,可是,嘴里就是咳不停,根本没法说话。刘友新的两个徒弟立马拍巴掌,对刘友新跷起大拇指,说:“哇,师傅,您赢了!您赢了!”
看热闹的村民也跟着起哄,说刘友新厉害,不愧是喝彩状元,连喝彩高手聂师傅都输了。
聂老根的儿子聂细龙不服气地嘟哝说:“这算什么事,我爸是咳嗽,又不是喝不下去。”刘友新得意地盯着聂细龙,阴阳怪气道:“嗬——老子输了,儿子想扳本?好啊,那就你上啊。”
聂细龙还是个徒弟,别说不大会喝彩,即使会喝彩也不能在领班面前显露啊,哪里还有话语权?只是脸红耳赤地看着父亲。聂老根对儿子摇摇手,喘着气,上气不接下气道:“你……别说了,输了就……输了……”
聂细龙只好站到墙角落里,偷偷地抹眼泪。
第二天清晨上梁,仍然要喝彩,聂老根本想扳本,挽回头一天晚上的面子,可是咳嗽一点没减轻,没办法,喝了几出,就草草收兵。刘友新高兴得吹口哨。
上梁时,聂老根骑在屋脊上,用一条红布往上吊梁。嘴里频频咳嗽,咳得头昏眼花,想起昨天晚上之事,心中十分窝火,在心里责备刘友新不够意思。
一会儿,梁吊上来了,安进了梁口。聂老根正要从屋脊上下来,不料,眼前一黑,脑子里像在打陀螺,顿觉天旋地转,一头栽下来。幸好,楼枋上有几块吊瓦用的木板,托住了聂老根的身子,使其没有直接掉于地面,捡到了一条命。可是,右腿跌残了,成了拐子,再也做不了木匠。从此,在心里与刘友新结下了疙瘩。
谁承想,不是冤家不聚头,建造“振远居”时,聂细龙竟然碰上了父亲的仇人。聂细龙知道,刘友新绝不会放过这次利用上梁喝彩整他的难得机会——当年连他父亲都不放过,现在还会把他放在眼里?所以,从建房开始,聂细龙便做好了充分准备,准备一决高下,为父亲报仇。
刘友新心里的算盘自然也是打得滴滴答答。此次上梁非同小可,整个丰城都难碰到一连六进的房子上梁,百年难得一遇,做一世木匠也难得碰到一回,看热闹的人定然不少,那影响不是一般上梁可比。如此好的一个扬名机会,决不能轻易放过。当年聂老根都败在自己名下,眼下他儿子还是乳臭未干的后生,肚子里能有多少货色?赢他还不是小菜一碟?刘友新越想越高兴,美得心里开莲花。
随着锣鼓和唢呐声的响起,“暖梁”拉开序幕。所谓“暖梁”就是拜梁、祭梁。祭梁时要喝彩。杨振远和大儿子杨雪龙扛着一根刚刚制作好的杉树梁,从东边的场地朝“振远居”走去,儿子在前,老子在后。梁的两头包着红纸,中间贴着红纸黑字的四个大字“竹苞松茂”。
房子六进,每进的中堂都架着一根梁,梁前的八仙桌上摆放着一个刮得白森森的猪头,猪头上贴着红纸;一个长方形的果盘,果盘里放着煮熟的鸡、蛋和一条生鲤鱼;一把暖壶,暖壶里是一壶满满的水酒。暖壶也是锡做的酒壶,但是容积比普通酒壶大一倍,可以装下两壶酒。桌前地面摆着一排蒲团,蒲团上垫着红毯子。在激越的唢呐声中,首先是杨振远的父亲杨万儒拜梁。
杨万儒七十来岁,虽然一生经商,没有干过什么体力劳动,可由于自幼习武,练就了一副好身板,身材挺拔,鹤发童颜,耳聪目明。老人穿着一身黄色绸子衣服,头发梳得熨熨帖帖,一丝不乱,满脸幸福,下跪、磕头、作揖,每一个动作都那么程式化,一丝不苟,到位得体。
杨万儒拜过梁,便是杨振远和杨周氏夫妇拜梁。
接下来便是杨振远的四个儿子同时拜梁。杨振远本有五个儿子,可是,择日的风水先生根据他全家人的年庚八字反复掐算,说是小儿子不宜听见上梁之吹打锣鼓声,必须回避。因此,小儿子送到罗桥一个亲戚家去了。杨振远为此懊悔不已,心想,早知这样,不如不择日。俗话说,拣日不如撞日,自己随便作个日子上梁就好了,也不至于五个儿子四个拜梁。但是,既然请了人择日,就得听人家的,不信则已,信则信到底,不能打折扣。否则,出现什么不吉利的事,后悔就晚了。所以,只好美中不足,四个儿子拜梁。
四个儿子年纪大小不一,下跪、磕头、作揖的动作自然也就参差不齐,有的甚至有点滑稽可笑。可是,看热闹的人谁也不敢笑,显得十分的虔诚和恭敬。
按照习俗,未出嫁的女孩子不能拜梁,杨振凤所以只是站在看热闹的人群中,看着父亲、兄嫂、侄子们拜梁。看见侄子们拜梁时那滑稽可笑的动作,别人不敢笑,她却抿着嘴,悄悄地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