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美国《华尔街日报》(亚洲版)刊登了一个《纵横一千年》的专辑,统计出了一千年来世界上最富有的50个人。其中,有六位中国人入选,他们分别是成吉思汗、忽必烈、和坤、刘瑾、宋子文和伍秉鉴。这六个人中,又唯独伍秉鉴是以纯粹的商人身份出现。伍秉鉴是中国清末时代的大商人,在150多年前,欧美的媒体还曾把他评为世界首富,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公司,以经营鸦片而臭名昭著的东印度公司,其最大的债主就是伍秉鉴,也就是说,东印度公司是经常靠伍秉鉴的接济来渡过难关的。那么伍秉鉴是做什么的?他如何能有这么巨大的财富呢?
催生首富的“广州十三行”
1686年春,天下初定的清王朝解除了明代以来的海禁政策,时任广东巡抚的李士祯在广州颁布了一项公告,宣布凡是“身家殷实”之人,只要每年缴纳一定的白银,就可作为“官商”包揽对外贸易。令李士祯想不到的是,这一公告竟会在以后的岁月里为中国催生出伍秉鉴这样一位一位世界首富。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说一下广州十三行。在现在的广州市西关一带,仍然有一条窄小的马路,名叫十三行。虽然现在这条街和广州市其他普通的街道一样,一点也不显眼,然而,在我国清代时期,这一带曾是整个大清帝国的对外贸易中心,这里每天流动的财富动以百千万两白银计,流动的茶叶,陶瓷等货物更是难以计数,其繁华程度在当时的整个清帝国也可谓独领风骚。以至于当时就流传有“洋船争出是官商,十字门开向二洋;五丝八丝广缎好,银钱堆满十三行。”的说法。有记载称,1822年时,十三行一条街发生了一场大火灾,竟然有价值4000万两白银的财物化为乌有,甚至火灾中还出现了“洋银熔入水沟,长至一二里”的奇观。
那么在清代,这里为什么会积聚这么多财富和货物?为什么会这么繁华呢?就因为这里有着名满全球的中国商会组织——广州十三行。它实际是清朝时广州一带的一个拥有商业特权的官商团体,由多家商行、洋行组成。开始时是十三家,他们是怡和行、广利行、同文行、同兴行、天宝行、兴泰行、中和行、顺泰行、仁和行、同顺行、义成行、东昌行、安昌行。但组成十三行的商行数目经常变化,少时只有四家,多时则达几十家。作为一个商业组织,它们却一直被称为十三行。
催生出广州十三行的其实就是李士祯在1686年的那一项公告。它的作用就是整个大清帝国为对外贸易而打开的唯一一扇通向海洋的大门。在功能上,它主要有以下几种:①负责承销外商进口商品;②代表外商缴纳关税;③代表政府管束外国商人,传达政令,办理一切与外商交涉事宜。在性质上,它既是私商贸易组织,又是代表官方管理对外贸易和外事的机构。这些行商因办事效率高、应变能力强和诚实守信而深受各国外商欢迎。
从当时的粤海关的一些数据中看出:在清政府自认“天朝物产丰盈”,无须对外贸易的情况下,当时粤海关税收仍每年高额递增,大量的外国银元从欧美各国、东南亚和印度等国通过十三行流入中国,使得清政府在对外贸易中大部分时间处于出超地位。据历史记载,当年极负盛名的瑞典商船“哥德堡”号就与广州十三行有着密切的商业来往。
自1757年后的85年间,广州十三行也成为全国最繁华的贸易地,商行最多时达几十家。此时的十三行内外店铺林立,蟠旗飞扬、商人们熙熙攘攘,绸缎绫罗、茶叶、陶瓷堆积如山,和十三行有贸易来往的有英、法、丹麦、瑞典、荷兰、巴西、俄罗斯、葡萄牙、西班牙和东南亚数十个国家,十三行也因而获得了富可敌国的财富。
广州一口通商和十三行贸易这一垄断现象一直延续到了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长达156年之久。在这一时期,广州的贸易以其得天独厚的地位,处于历史上的黄金时代。
商业成就如此辉煌的十三行,当然也造就了一些富商大贾,其中以四大巨富为最为著名,他们分别是潘启官、卢观恒、伍秉鉴、叶上林,潘启官经营的是同文行,卢观恒经营的是广利行,伍秉鉴经营的是怡和行,叶上林经营的是义成行。它们都是当时名扬全球的巨富,而这四大家族中又以潘氏家族和伍氏家族为最,至伍秉鉴时代,在他的经营下,伍氏家族后来居上,其掌握的财富为全球之首,这里单表其事迹和经营手段。
世界首富的创富人生路
伍秉鉴(1769~1843年),字成之,号平湖,又名敦元、忠诚、庆昌,祖籍福建。他的先祖于康熙初年定居广东,开始经商。到伍秉鉴的父亲伍国莹时,伍家开始参与对外贸易。1783年,伍国莹在商业发展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成立了怡和行,并为自己起了一个商名叫“浩官”。该商名一直为其子孙所沿用,成为19世纪前期国际商界一个响亮的名字。1801年,32岁的伍秉鉴接手了怡和行的业务,怡和行开始快速崛起。
依靠超前的经营理念,伍秉鉴在对外贸易中发展迅速,使怡和行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跨国财团。他同当时西方各主要商业国家的客户都建立了紧密的联系。1834年以前,伍家与英国商人和美国商人每年的贸易额都达数百万银元。
伍秉鉴不仅是广州首屈一指的富商,而且还是当时世界上少有的富翁之一,伍家所积累的财富更令人吃惊,据1834年伍家自己的估计,他们的财产就已有2600万银元(约相当于今天的50亿元人民币)。其建在珠江岸边的伍家豪宅,据说可与《红楼梦》中的大观园媲美。
在西方人眼里,伍秉鉴是当时名符其实的世界首富,美国《华尔街时报》就称他有“世界上最大的商业资产”,是“天下第一大富翁”。但伍秉鉴在他们眼中却是“诚实、亲切、细心、慷慨、富有”的形像,是一个值得尊敬的人物,他们都称他为伍浩官老爷。甚至美国第一艘商船下水,亦起其名为“浩官”。
因为伍秉鉴在西方商界的知名度和信誉度非常高,做生意时人人都卖给他面子,有困难时大家更是爱找他解决。当时大名鼎鼎的英国东印度公司可谓是世界第一大公司,然而其最大的债权人却正是伍秉鉴。如此庞大的东印度公司在资金周转不灵时,还经常向伍家借贷,且一旦借贷就能渡过难关,说明其数额之巨大,由此亦可见伍家怡和行的雄厚财力。
伍秉鉴也是很细心聪慧的。他能够从存放在英商行号的百余万元期票中,算出利息是九百多元,与英商兑付时的数目不会相差分毫,这让当时的外商极为惊讶。
伍浩官不但在国内拥有地产、房产、茶山、店铺和巨款,而且在美国投资铁路、证券交易和保险业务等,这也说明他的富有在当时的确是举世瞩目的。更可贵的是,也许是受中国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影响,也许是为了得到一个好的名声和心理上的满足,伍秉鉴在公益事业上的投入也不少。如中国第一家西医医院博济医院(现中山医科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就是伍秉鉴资助兴建的。
而由于社会的进步,经济全球化的脚步已不可阻挡,而当时的中国仍然是闭关锁国,当时以对外贸易为经济增长方式的英国因对中国逆差严重,在外交斡旋没有效果的情况下,卑鄙地将鸦片输入到了中国,来换取自己的商业利益,伍秉鉴很可能间接参与了经营鸦片的业务。
一时间,中国各阶层都有面黄肌瘦,精神萎靡不振的人。中国的爱国志士如林则徐等人在看到鸦片对国人的危害后,上书朝廷采取了销毁鸦片的行动,断绝了英商的不法利益。
暴利生意被打断后,正全力在全球扩张殖民地的英国人自然不干了,于是在1840年6月,中英鸦片战争爆发,大清国战败,行商的业务受到很大影响。尽管伍秉鉴这一时期曾向朝廷捐巨款换得了三品顶戴,但这并不能拯救他的事业和家业。由于与英国鸦片商人千丝万缕的联系,他曾遭到林则徐多次训斥和惩戒,还不得不一次次向清政府献出巨额财富以求得短暂的安宁。《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又在1843年下令行商偿还300万银元的外商债务,而伍秉鉴一人就承担了100万银元。也就是在这一年,伍秉鉴在动荡的时局中病逝于广州。
伍秉鉴死后,曾经富甲天下的广东十三行也开始逐渐没落。许多行商在清政府的榨取下纷纷破产。更致命的是,随着五口通商政策的实行,广东丧失了在外贸方面的优势,广东十三行所享有的特权也随之结束。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又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降临到十三行街,终于使这些具有100多年历史的商馆彻底化为灰烬。伍秉鉴和十三行的故事,都淹没于了社会历史的发展洪流之中。
首富的商业经营手法
做为世界首富,伍秉鉴都是有什么经营手法呢?除一些不为人知的经营试图外,大致有如下四点:
多方交客户,左右逢源
伍秉鉴是个商业奇才,尤其懂得利用朋友发展商业关系。他既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官商,又懂得依靠西方商人的贸易发财致富。在他经营怡和行时,同欧美各国的重要客户都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在东印度公司、散商和欧美商人中都可谓左右逢源。
伍秉鉴凭借中外交涉中介人的有利条件,与外国的外交代表、军政官员也保持着密切的关系。他与英商的关系甚为密切,英国驻华第一任商务监督、英国的东印度公司、散商和美商都与伍家有直接的通商关系。而且,英国马地臣行的中文行名就是采用了伍家怡和行老字号的号名,称作了“怡和洋行”。
在美国历史上,曾有一位留下八位数遗产的“千万富翁”,他就是1848年去世的当年美国首富约翰·雅各布·阿斯特。“阿千万”死的时候,遗产估计有两千多万美元。而阿斯特混成美国首富,靠的就是和当时的大清朝做买卖。他其中的一个重要贸易伙伴,就是当时富可敌国的伍秉鉴。
在1834年以前,伍家与英商和美商每年贸易额达数百万两白银,伍秉鉴还是东印度公司的“银行家”和最大债权人。东印度公司负责人在每年结束广州的交易,前往澳门暂住时,总是将大量的存款和金银交给伍秉鉴保管。正因为如此,伍秉鉴在当时西方商界享有极高的知名度,一些西方学者更称他是“天下第一大富翁”。伍家庭院也成了钦差大臣、总督巡抚及外国使节常常会晤的地点。由此可见他在外商中的信誉可想而知。正是靠着这样的关系,伍秉鉴的生意越做越大,渐渐发展成为世界首富。正如《华尔街日报》(亚洲版)在评论伍秉鉴时也说:“出生于1769年的清朝行商伍秉鉴继承父业与外商从事买卖,又进一步贷款给外商并以此获得巨额财富。他在西方商界享有相当高的知名度。”
思维开放,投资全球
在投资方面,伍秉鉴似乎要比其他行商更精于此道,很快就积累了巨额财富,成为广州行商的领头人。
在国内,伍秉鉴凭借自己雄厚的财力笼络其他行商一起投资或垄断经营中国独有的丝绸等行业,另外还进行地产、房产、茶园、店铺等实业或不动产投资。不仅如此,伍秉鉴还大胆地在美英等国进行期货交易、铁路投资、证券交易,甚至涉足保险业务等领域,使得怡和行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跨国财团。
1829年,24岁的美国商人约翰·穆瑞·福布斯来到中国,当时还是一个不名一文的学徒。在中国,福布斯以贩卖茶叶为生,并认下了一个义父——伍秉鉴。而就是因为这层关系,在他1837年回美国时,口袋里竟多出了50万墨西哥银元的资金,他在美国利用这笔钱开始了一门新生意——修铁路,而后福布斯成了横跨北美大陆最大的铁路承建商,当然,伍秉鉴就是他的大股东。
伍秉鉴在他多方面投入的同时,也为自己换来了更多的收益,使他成了一位名副其实的跨国财团首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伍秉鉴不局限于只与本国人做生意的开放思维,能机智地赚外国人的钱,在我们今天看来,也是相当有学习借鉴价值的。
打出声誉有钱赚
伍秉鉴在西方商人的眼里享有不错的名声,众多关于伍秉鉴的趣闻逸事也在当时外商中流传甚广。其中一个故事,使他成了中国商人富有而慷慨的象征。
有个美国商人为做生意向伍秉鉴借了7.2万银元(约相当于现在300多万元),但由于经营不善,全部赔了进去,因无钱偿还这笔欠款,他滞留广州,无法回国。伍秉鉴听说后并没有为难这个商人,而是叫人将这人找来,当面把他的欠条撕碎,说账已结清,你高兴什么时候走就什么时候走。结果这人大为感动,回国之后说于人听而人人吃惊,使得超级富豪伍浩官之名在美洲流传长达半个世纪。不用说,美国人以后做大生意都爱找伍秉鉴了。
由于美国商人把伍秉鉴看成了行商中最可靠的人,所以英国商人也对伍秉鉴万分的信任。尽管伍秉鉴的生意比较多,而且收费也较高,但他们仍然乐意同他交易,因为他在时间和质量上都有保证。
当时,中国最著名的出口贸易产品就是茶叶,而且欧洲人对茶叶质量十分挑剔,但伍秉鉴所供应的茶叶却被英国公司鉴定为最好的茶叶,并标以最高价出售。此后,凡是装箱后盖有伍家戳记的茶叶,在国际市场上都能卖出很高的价钱。
团结协作,发挥集体的力量
在当时,十三行虽然是由官方组织起来的社会团体,可是行商的内部关系错综复杂,常常因生意产生激烈的竞争,甚至相互倾轧。在伍秉鉴当上行商会长后,他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对行商们恩威并用,很好地团结了十三行上下人众,带领大家为一致的利益努力,很好地发挥了集体的力量。
为了做到这一点,伍秉鉴舍弃了一些本来只属于自己的利益,如有一次在英商公司要求伍家独立担任丝绸销售代理人时,他则要求英商将利润按比例分给全体行商,因之受到大家的称赞和爱戴。
还有其他一些事也很能说明伍秉鉴为团结行商商户做出的贡献,如老行商刘德章因得罪英商公司失去了贸易份额,伍秉鉴出面斡旋,恢复了他的份额;行商黎光远破产充军伊犁,伍家又同外商筹款捐助他在流放地的生活费。从1811年起,伍家就利用其雄厚资金,协助英商公司向濒于破产的大多数行商进行放债,其债款数额就高达200余万元,使大多数资金薄弱的行商都愿意听从伍秉鉴的安排。
在伍秉鉴这样的努力下,他的怡和行受到同行的尊敬,有生意大家都不会和怡和行去抢,使得怡和行逐渐成为了一个令人敬仰和羡慕的大型跨国财团。而在对外贸易中,因为商行同仁上下团结,大家也赢得了不少进出口货物的定价话语权,从中获得了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