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生物(包括人)随着时间的不断变化而不断调节、改变自己的习性、功能,这不仅仅是人类特有的,而且是一切生物体生命的本质属性。生命节律是调节有机体适应内外环境的重要机能。生物不仅需要同步自己的体内节律,还需要同步外部环境,因为它们的外部环境也随时间呈周期性变化,不适应环境,它们就无法长期生活下去。每一个机体内都有复杂的“定时机构”,使其内部各种节律互相协调,不发生紊乱。如果生命的各种功能在时间上不协调,甚至冲突,对抗,将难以存在,甚至灭亡。反之,若生命功能、行为、生理特征在时间上协调一致,将兴旺、发达、繁荣、昌盛,在生存竞争中取得最佳效果。
三、适时医疗和养生
研究表明,药物效应也呈昼夜节律周期变化。同剂量某种药物在这一时间服用有益,而在另一时间则可能有害,甚至致死。因此,生命节律在临床中的应用越来越引起科学家的重视,很多医生认识到,正确的给药时间不但可以提高药效,而且可以减低副作用。国际上利用生命节律治疗疾病和开发新药的研究也获得重要进展。医学发现:
1、心脏病人用洋地黄与糖尿病人用胰岛素均以在凌晨4时最为相宜,可使治疗效果倍增。
2、坐骨神经痛患者在凌晨4时按摩太洲穴止痛效果特别明显;治疗关节炎的消炎痛,早晨7时服用效果最好。
3、牙科医生要使他常用的麻醉剂在病人身上发挥最大威力,下午3时最为理想;助产士应用前列腺素来引产的最好时间是下午6时;阿司匹林则于早晨7—8时服用效果最好,而下午6时至午夜服用效果最差。
4、对于患顽固性支气管哮喘、肾病综合征与恶性淋巴癌等病人,应用激素类药物治疗时,则最好采用隔日疗法,即将习惯用的两天剂量80毫克,于隔日上午8时一次服用,这些都能取得良好效果。
5、肿瘤细胞与正常细胞分裂的时间不同,如能在肿瘤细胞活跃的时候用药,疗效会大大提高。直肠癌细胞的分裂活动高峰期在夜间,此时正常的胃肠细胞大多处于静止期;化疗药物如果在夜间给药,可以加强疗效而同时降低副作用。
6、近年的研究发现,艾滋病病毒会使病人睡眠生命节律发生改变,损害他们的中枢神经。
7、抗高血压药的用药时机如与血压节律一致,也会取得较好的降压效果。德国医学会推荐,原发性高血压宜早晨用药,而肾源性高血压宜傍晚用药。同时,利用一些药物改变生命节律也可以达到治疗目的。
8、根据人体生物功能的特点,人每天最好在夜里11点钟前后上床休息,过了这个时间,人一般难以早早进入深度睡眠状态。人每天须保证有7个小时以上的睡眠时间,其中深度睡眠必须保证在3.5~4个小时,这样才能保证人有充沛的精力和体力。
由此可见,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身有一定的道理。
美国科学家罗伯托·雷菲内提和史蒂文·布朗最近在美国《新闻周刊》撰文指出,人体有许多节奏规律,了解并按照这些规律生活,人们会变得更加健康。在文中总结列举出了七大常见节律,来指导人们合理安排生活。诸如:凌晨突发心脏病的概率是其他时间的两倍;人的出生高峰时间是在上午和午后;自杀的高发时间也在上午和午后;生物钟是医生安排病人在一天中吃药的最好依据。比如,阿司匹林和抗组胺药上午吃药效最好,某些类型的癌症化疗如果在晚上进行就更有效,毒副作用也更小。“时钟基因”控制着我们的体温、激素分泌以及大部分的细胞活动等等。
四、时间医学
一些生物学家认为,当今正在威胁着人类的许多疾病正是在生命节律紊乱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对这一事实的认识,导致了时间疗法和时间药物学的形成。这门医学的任务就是探索使治疗措施和生命节律互为吻合的途径和研究药剂对人体生命节律功能的影响。有些生物学家建议,必须使药品和人体对药物效应的节律相适应,从而使药品最低毒副作用和最大生理影响达到一种理想状态。当然,离开问题的解决还相差很远。目前首先需要深入研究的是药物在某一生命节律相位中的使用,以及使用药物以后人体生命节律结构的改变规律。
(第三节)7节律的应用
一、人类习惯于7节律
人类早就习惯于7节律了,比如,一星期是7天;再如,人的年龄也和7有关,幼儿期到7岁止,儿童时代14岁止,少年时代到21岁止,青年时代到28岁止,中年时代到49岁止,更年期到63岁止,均是7的倍数。
前苏联科学家沙波什尼克夫夫妇将他们有关人体生命节律的研究成果公布于众。他们认为人的一生中不断发生的生理和心理变化,都不可避免地受制于人体生命节律。他们研究的结果也是大多数人七年为一个周期,在每一周期内,人的健康、精力和才智都要经历从旺盛到衰减的过程,可分为“健康稳定年龄”和“健康衰减年龄”两个阶段,其“衰减年龄”分别为1、7、14、28、35、42、49、56、63、70、77、84、91……即七的倍数。经过研究,他们还发现处于“健康衰减年龄”的人死亡率最高,在这个阶段,心理和生理负担急剧加重。特别是30岁到50岁的人表现得比较明显。
二、现代医学证实了七节律
现代医学充分证实了7这一节律。
现代医学认为,手术后伤口愈合就体现着七日周期。多数伤口愈合拆线的最佳时间是术后七天。在器官移植中,排异现象也发生在术后第7、第14、第28天。
一种疾病首次急性发作,医生要判断它是否转为亚急性或慢性,也常以7天为界限。超过7天,预示急性期已过,疾病可能转为亚急性或慢性期。
丹麦内分泌学家汉伯格发现,肾上腺分泌17酮类固醇激素严格遵循7天的节律。这是他经过17年的不懈研究而得出的结论,在这17年中,他每天对自己进行尿检,特别注意尿中17酮葘醇含量,从而发现的。
感冒与人类共存了上万年,而机体与感冒斗争的规律也恰巧是7天。现代医学充分证实了我国古代著名医学家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的论述,告诫人们,患了感冒,治疗要7天,不治疗7天也会自愈。若7天不愈就不再是感冒而可能合并了支气管炎、肺炎、鼻咽炎等疾病,或者根本就不是感冒。
咳嗽是常见的症状,而绝大多数咳嗽会在7天内自愈。要是咳嗽超过7天,就应该去查查咳嗽的病因。
困扰现代人的心脏病、猝死的发病高峰,居然也有“七日节律”的特点。我国医学专家调查,在城市居民中,心脑血管疾病发病,每周的星期一是一周中发病率最高的一天,与世界各地的七日一高峰节律相同。
三、人的生命周期
20世纪初,俄罗斯生物学家尼古拉·雅科夫列维奇·佩尔纳经几十年长期亲身体验和研究,总结出人认识世界和一生的成长过程中有八个年龄段是智力的波峰期,也是关键期,每个年龄段的间隔也大约是7年:
第一个关键期:6~7岁,他的一切兴趣都在于本身,对他而言,世界还不存在。
第二个关键期:12~13岁,开始作为世界的一分子而成熟起来,对外部事物发生了兴趣,并立志认识这些事物。
第三个关键期:18~19岁,开始认识主观世界,也包括他人的主观世界,成熟为社会的一员,有了义务感和依恋情。
第四个关键期:25~26岁,创新意识随之而来,人的个性、世界观、理想得到充分发展,但常常是模仿性的缺少根本性的新东西。这是创作、创业的黄金时代,可以在贝多芬、歌德、普希金、聶耳、比尔·盖茨(笔者注)身上得到验证。
第五个关键期:32~33,作为社会的一员真正成熟起来,是创作、创业的巅峰时期。
第六个关键期:37~38,是创作、创业的第二个高峰时期,只是成熟度更高。
第七个关键期:43~44,这是个不稳定的危急时期,新鲜的源泉已经枯竭,促成一些人在不知不觉中走向衰老;而另一些人却发生精神上的转机,似乎年轻时代又重新到来。
第八个关键期:49~50,是危险时期,是人的第一生命周期向第二生命周期,即更高的精神周期的转换时期。然而,多数人这时已筋疲力尽,他们勉勉强强完成了第一生命周期,就以老人的姿态活过后半生,无力达到第二生命周期;不过,一些非同寻常的强有力的人却在这时达到精神生命的最高峰,比如贝多芬、歌德,中国的齐白石、巴金、季羡林(笔者注)等。
四、了解生命阶段论的意义
佩尔纳特别指出:生命的周期性是所有的人固有的,只是在那些主要以内部动机而不是以外部事件作为活动源泉的人身上表现得更为明显,所以,在音乐家和诗人身上更容易看到它;而政治家、管理员等其他人的生活对内部动机的依赖并不像对外部事件的依赖那么多,在他们身上表现得不很明显而已。佩尔纳指出,因此,每个人在度过第一生命周期之后,都应当表现出其本性中尚未得到充分发展的那些方面,在他从前未曾见到的事物的方面展现出来,向第二生命周期,即更高的精神周期的转换!
佩尔纳的以上生命阶段论虽然无从度量,也无从以确切的数据加以验证,但是,或许我们能够从中得到某种启示,对于人生的成长、少儿的教育、青年的启发诱导、中年的鼓励,乃至对于老年人的抗衰老,都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希望家长、教师、医务工作者、科研人员和社会工作者能够注意这方面的观察、体验、统计分析和研究,使之更加完善,以更好为人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