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如何处世?君子懂得兼容,包容周围的人。他明白自己的权利更懂得自己的义务在哪儿,并且在自己的权利范围之内不侵犯他人的权利,维护对方的独立性。君子虽然都有自己的个性,也许他们知道崇尚的具体道德标准不甚相同,但是他们却能和和气气地在一处品茶论调。他们深谙,理解对方的意识源泉,就像清楚地明白自己的人生理想和社会理想一样。
1.君子成人之美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颜渊》)
君子尽量促成别人的好事,帮助别人,不去暗中破坏,落井下石。
“成人之美”即成全他人的好事,也就是要想方设法地去帮助他人实现其美好的愿望。譬如为政和从教,孔子认为这都是君子“成人之美”或“立人”、“达人”的理想途径之一。而若将这种“成人之美”推至于极致,便是要有一种“杀身成仁”的牺牲精神,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有杀身以成仁。”由此可知,君子范畴实际上是孔子所提倡之仁德的人格化。
“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的态度,体现了一个人处世的境界。
在19世纪中叶的一个冬季里,有一个少年流浪到了美国南加州的沃尔森小镇,在那里,善良的杰克逊镇长收留了这个少年。
冬季的小镇雨雪交加,镇长杰克逊家花圃旁的那条小道变得泥泞不堪,行人纷纷改道穿花圃而过,弄得里面一片狼藉。看到这些,被镇长收留下的少年心里很不忍,因此他便冒着雨雪看护花圃,让行人仍从那条泥泞的小路上走过。此时,镇长挑来了一担炉渣,将那条小路铺好了,于是行人就不再从花圃中穿行了。镇长对少年说:“关照别人不就是关照自己吗?”
“关照别人不就是关照自己吗?”这虽是普普通通的一句话,却让少年的心灵受到很大震撼和启迪。他就此悟出:关照别人虽然也需要付出,但同样能得到收获。镇长的一句话,成为这个少年终身享用不尽的巨大财富,他后来成了石油大王,他就是哈默。
帮助别人,别人会感激你。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从在公交车上让座开始,你会觉得你的确很有风度,你会面对别人给你的感谢的目光。
善待,一个很简单的字眼,但要每个人都做到却是一件不简单的事!
不过,只要你拥有一颗赤子之心,怀着幸福、感恩的心态去善待别人,那么这也就不是那么难的事了。
“成人之美”是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是一种君子情怀。君子能吃苦耐劳,心胸坦荡,常为别人着想,常与世无争,慈善于人,希望别人变好,无怨无恨,人际关系和谐。小人则相反,小人贪图安逸和享乐,心胸狭窄,只为自己着想,爱计较长短,自私自利,善于妒忌,妒忌别人比自己好,常抱怨命运不公。
君子善待他人,乐善好施,故常成人之美;小人妒忌别人,自私自利,只考虑一己私利,不能学会在合作中实现共赢,故常成人之恶。
“成人之美”的反面是小人的“成人之恶”。
所以,鲍尔吉·原野有句话说得挺好,就人的一生而言,不需要太多的招法与谋略,若肯躬行,一两条善念足以受用终身。闯天下可先拜自己为师,仔细倾听自己是怎么劝别人的,然后一心一意地奉行,多数情况下会成功。
看看历史上,那些“成人之恶”的小人,有几个不是最终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三气周瑜”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吧。想当年,周瑜何等人才!外表风流倜傥,且少年得志、文武双全,24岁就被授予建威中郎将,34岁率军破曹,以少胜多,在诸葛亮的帮助下,取得了历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战的辉煌胜利。仅凭“赤壁之战”这个成功的案例,他就完全可以在军事史上留下辉煌的一笔。但是,这样一个人,却性格暴躁、好胜心强、心胸狭隘、骄傲轻浮、嫉贤妒能、情绪容易激动。他知道宽宏大量、谦虚谨慎的诸葛亮水平远在他之上,本来应虚心请教的他,不是去成人之美,而是嫉贤妒能,伺机陷害,一而再,再而三,实在逼人太甚,孔明才将计就计,种种计策都被识破,还被大大羞辱了一场,周瑜最后被气得大叫一声后,便一命呜呼了。临死前,他还仰天长叹:“既生瑜,何生亮!”这个只能天下第一、不能天下第二的周瑜就这样死于自己的“心胸狭窄”。
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论语·子路》)
说,同“悦”,动词,取悦。说之,使君子喜悦。和君子很容易相处,但很难让他们高兴,如果不以正当方式让他高兴,他是不会高兴的。因为君子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所以虽然好相处,却很难让他们高兴。
等到这个君子真正使用你的时候,他会把你量身定做安排在一个位子上。我们知道每个人能力都术有专攻,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一定有他自己能力不及的地方。真君子用人从不勉强别人,而是审时度势,根据这个人的材料去释放他的一个功能,这就叫器之,把你自己放在最合适的岗位上,不刁难你。这种人很容易处事,但是很难取悦他,这就叫君子。
再看相反的方面。小人难事而易说也,小人就是那些特别容易高兴,能取悦他,但是很难处事的人。我们想想,“难事而易说”这五个字勾勒出来多生动,我们周围有很多这样的人吧。比如,你给他施一个小恩小惠,你帮他一个小忙,你投其所好,哪怕你请他喝一顿酒,或者请他去洗桑拿、去按摩,这个人很快就高兴了,一个真正这么容易被收买的人就能够好合作吗?不,这个人是不容易共事的。为什么呢?因为你取悦他的这种方式是不合乎道的。这就是孔子所说的,说之虽不以道,说也。你取悦他的方式虽然不合乎道德但他也高兴,那么你取得了他一时的欢心,你以为他以后就会非常忠诚地一路给你开绿灯呢。等到真用人的时候,“及其使人也,求备焉”。“备”是“完备”的“备”,什么意思呢,就是求全而责备,你这个时候费了很多力气,花了很多钱财打通了关节,接上了关系,终于有一天他来为你办事了,你相信他会为你铺开一条坦途了吧,这个时候他该求全责备了,他开始觉得你这儿不够格了,那儿不达标了,你为什么不怎么怎么样,你还可以更好一点吗。君子虽然不容易取悦于他,不能轻易让他高兴,但是他能公正地安排事情。
2.把“义”作为最高标准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论语·里仁》)
君子在天下行事,没有绝对如此的标准,也没有绝对不可如此的标准,一切行事只求合于义。
在这里,“义”是测试事情正确与否的标准,这句话主要强调君子做事以义为基本的原则。
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论语·阳货》)
君子把义作为行事的最高标准,君子崇尚勇敢,但是更崇尚道义,注重方式,如果有勇无谋则莽撞。小人有勇气但不合义就会沦为盗贼。
君子崇尚勇敢这没错,但是君子的勇敢是有约束的,是有前提的。这个前提只有一个字,就是“义”。
一个君子只要有了这个“义”字当先的勇敢,他才是一种仁义之勇,如果没有这个字的话,他会以勇去犯乱,因为勇敢可能会搅动起大乱,而这种情形如果发生在一个小人身上,就更麻烦了,如果他心中没有义的话,那他就会直接成了小偷、劫匪,就为盗了。我们想想今天,小偷劫匪你不能说他不勇敢,他穿门打户,甚至可能越货杀人,你说他不勇敢吗?也就是说,没有道德约束的勇敢是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灾害。
那么道义是什么呢,君子之勇真正崇尚的是什么呢?就是这种内心的制约,所以《论语》中还有这样著名的一句话。
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论语·里仁》)
内心有所约束,而在社会上还经常有过失的人我见得不多。
也就是说,一个人内心要经常对自己有“日三省乎己”的反躬自问,问问我今天有什么事做得好,什么事做得不好,看看周围的人所谓见贤思齐,见不肖则内自省。反省一下我可不可能这样。这就是约束,也就是说,我们说人生有遗憾,人的行为也有遗憾,但是你做错了以后,如果你自己这样去纠正的话,这就是一种真正的儒者所倡导的勇敢。这种勇敢就是君子之勇。
关于君子之勇,后来苏轼在《留侯论》中有这样的论述: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哉也。”
这是什么意思呢?他解释了真正的豪杰志士心灵之勇是何等境界,这种过人之节能够忍受人情有所不能忍者的人,这是一种广阔的胸怀。什么人是勇敢的?像韩信那样,可以受胯下之辱的人,最后他可以为刘邦决胜千里之外,他不会像一般的人,所谓匹夫见辱,拔剑而起,一瞬间就绷不住了,这样的人是做不了大事的。也就是说,你自己真知道你是谁的话,这种勇敢有时候表现为气度,有的时候表现为一种理性约束下内心的自信和镇定。
这就是一种力量。
也就是说,一个有德有仁的人,才能够真正做到心灵的勇敢。是因为你的内心有美好的东西,所以你看到外在的世界,才能气定神闲。
一说起勇,“君子能勇无义为乱”,我们常想到三国时期的吕布。吕布论勇猛武功,天下第一,无人能敌。但就是这样天下军人都惧怕与之交手的吕布,被世人所看不起,张飞骂他“三姓家奴”。吕布曾先后侍奉过袁术、丁奉、董卓等,并认丁奉、董卓为义父,所谓认贼作父,加剧了混战,被世人认为是势利之人,反复无常。虽是一代名将,最终被曹操擒获,杀死。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论语·公冶长》)
读这句话中特别注意“谓”字的解释,不是“对……说”,而是“评论”。子产,姓公孙名侨,字子产,郑国大夫,做过正卿,是郑穆公的孙子,为春秋时郑国的贤相,中国古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
孔子评论子产说,他有君子的四种道德,他自己行为庄重,他侍奉君主恭敬,他养护百姓有恩惠,他役使百姓有法度。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论语·卫灵公》)
其中“孙”字通“逊”。这几个句子都是倒装句的形式,应该理解为“君子以义为质,以礼行之,以孙出之,以信成之”。
孔子说:“君子以义作为根本,用礼加以推行,用谦逊的语言来表达,用忠诚的态度来完成,这就是君子了。”
这是君子处世的方式。
3.君子堪当大任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论语·卫灵公》)
君子可以不从小事情上去考察他,但是能让他接受重大任务。而不像小人,最多有些小聪明,但是成不了大事,只能做一些小聪明的事。也就是所谓的君子不拘小节。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论语·泰伯》)
年幼无父的人为孤,六尺之孤,也是指年幼的孩子,这失去父亲的年幼的孩子如果仅仅是一般孩子,那受托付简直太平常了,应该是面临一国危亡的年幼君主。
可以把年幼的君主托付给他,可以把国家的大事交代给他,面临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而不动摇。这样的人是君子吗?是君子啊!曾子对“君子”的界定一般都果敢而有魄力,颇能给君子以鼓舞。
孔子所培养的就是有道德、有知识、有才干的人,他可以受命辅佐幼君,可以执掌国家政权,这样的人在生死关头决不动摇,决不屈服,这就是具有君子品格的人。昔者伊尹、周公、汉之霍光、蜀之诸葛亮,可以算这样的人。
这样的一份担当就演化成了中国儒家人格中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其实我们想一想,中国人的人格理想很有意思,儒家和道家从来不是彻底分立的,不是针锋相对的两个流派,它其实是人格理想的两端。用林语堂先生的话来讲:中国每一个人的社会理想都是儒家,而每一个人的自然人格理想都是道家。这就是我们经常的一种表述,叫做“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一个人在发达的时候就要想到以天下为己任,而一个人在穷途末路困窘于一个不堪境地的时候还要不放弃个人修养,这就是君子了。
一个君子只有在困境中不断地完善自己,磨砺自己,然后他真正发达的时候,他才有可能去帮助别人。所以我们看中国古代,在孔子之后,经过唐宋,我们能看到诸多名士,他们都是在自己极其穷困潦倒的时候还能做到胸怀天下,这点其实想来是不可思议的。
比如说杜甫,他有一首著名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他说自己的家里面,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那样一片穷困潦倒的时候,他心中想到的是什么呢?
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想到的是有更多好房子让所有人都住上。再比如说范仲淹,他说一个人即使是处江湖之远的时候,不可能居庙堂之高的时候,仍然要求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他要求自己心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志向。
这样一些情怀都是什么呢?就是君子大志。
文天祥的《正气歌》可不是凭空而来的,如果只是关在监狱里面几个月都坚持宁死不屈,也许还比较容易做到;但文天祥前后被囚禁数年,经历了种种严酷考验,却始终不屈,最后从容就义,其“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成了千古绝唱。连续数年都能“临大节而不可夺”,这可不是一时意气所能做得到的。有的人一时意气在胸的时候,可以非常勇敢,但是这股气能够持续几年都稳得住吗?恐怕很多人都稳不住了,也就那一下就泄气了,这一切都需要有一定的修为,要有极强的毅力,要有极强的意志才有可能做得到。
4.君子忠于职守
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论语·宪问》)
君子在世上也要摆正自己的位置,考虑问题不要超出自己的职权范围,也不要越俎代庖。这一观点看起来有些保守,其实其中蕴涵智慧。
很多读书人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这诚然不错,但是有时容易落入空泛的议论之中。
我曾在20世纪90年代针对改革初期出现的种种弊端,思考当时在政治、经济、教育、民生、外交等诸多方面存在的严重问题,为此而整天唉声叹气,夜不能寐,辗转反侧,为国事而深深忧虑,可是到头来于事无补,还伤害了自己的健康。其实不如用这些热情和精力先做好自己本职的事。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论语·泰伯》)
实在地说,如果没有担任某种职务,必定对情况不了解。许多社会人士都有这样的误解,认为教师工作轻松,时间又短,假期又多,真是懒人的工作。这就是外行评内行,显出自己的无知。当然,不在其位者,可以发表议论,提出意见和批评,但必须坚守一个原则;只建议而不执意。意思是说,我们提了意见之后不要固执己见,更不要天真地认为自己的想法最高明。诗曰:“英雄到老皆皈佛,宿将还山不论兵。”讲的就是“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道理。这也说明为何中国古代许多大臣名将一旦不当权就不问政治的原因。
有人可能会问:“位卑未敢忘忧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又如何讲?面对国家兴亡大事时,人人皆有责任救国,不能把责任推给国家领袖。在这个问题上,一般人的职位是公民。公民在国家面临困难的时刻要扮演好公民的角色。
每个公民应具救国意识。《左传》中有这么一个故事:
秦国因为有奸细而了解郑国各方面的情况,并出兵攻打郑国,希望乘其不备而一举攻下,大兵到了半路,被郑国卖牛的商人弦高遇上。弦高虽只是一名商人,却担心国家安危。他一方面派人给国君报信,一方面又把12头牛送给秦君,并说:“这是我国国君得知你们要经过此地前往我国,特命令我前来招待大家。”秦君统帅听了颇为惊讶,以为郑国即知秦军将至肯定早有防备,便只好遣兵回国。由此可见,面对国家兴亡之时,每一个公民都可救国。如果弦高以“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而继续做生意,后果一定不堪设想。
例如,我们正面对经济风暴带来的问题,全国上下都应有共识,以恢复本国经济。国家领袖须做好策略性的工作,人民则配合政府,扮演自己的角色。如果人人在其位谋其政,大家素位而行,同心协力,定能克服难题。
所以说,这些格言所反映的思想与本章含义并无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