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在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时能够把握好自身与外界的度,不仅能够保持自身的独立性,更重要的是能够维护对方的独立性。
一个真君子的第二个标准就是好处事,他的人际关系一定是融洽的友善的,而这个人最终在团队的合作中有所作为。所以孔子曾经说君子跟小人有一个很大的区别,就是君子群而不争,矜而不党。君子是合群的,他在一大群人里面是从来不争的,不跟别人有太多的纠纷争执的,他一个人内心可以是骄傲的,可以是矜持的,但是他决不结党营私。
1.合群而独立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论语·子路》)
君子能够和别人和谐相处而不盲目附和。
君子为什么能处事以“和”,而小人不能呢?
这就是因为处事的出发点不同,君子处事是“义以为质,礼以行之”的,是该干啥干啥,因此与社会的公义即道德标准与观念是相符合的,自然得到不同群体的认可,君子因此而能与众人相和。
反之“小人喻于利”,“小人”的为人处世只按利行事,谁能给他带来好处他就举谁的手,至于是否符合社会公义他是不管的。因此昨天举你的手,是昨天有共同的利益。今天举他的手,是因为今天能带来利益的不是你了。“小人同而不和”,就是说“小人”之同是同于利,是利益驱使而促成的“同”,他们相和吗?他们并不相和,现实生活中出现这么多的合作纠纷就是说明。
就自身而言,高明的人总是与别人相协调,但并不盲目地重复或附和别人,因协调而不重复故能达成和谐;不高明的人,见到旁人的成功就一窝蜂随大流地模仿别人,反而引起恶性竞争,最终导致不和谐。
这里可以举一个例子:美国开发西部的早期,曾一度形成了淘金热,各地的人们纷纷奔赴西部淘金。而一个叫史密斯的人,也想借此发财,但他不是直接像别人那样去淘金,而是向淘金的人卖水。结果,许多淘金者空手而归,史密斯却大发一笔,从此成了富翁。他顺应了淘金的潮流,这是“和”;但他没有重复别人,这是“不同”,合起来就是“和而不同”,所以他比别人高明,发财是对高明的应有报偿。
对他人而言,高明的人总是追求和谐,为此而包容差异,在丰富多彩中达成和谐;不高明的人,总是强求一致,因容不得差异而往往造成矛盾冲突。
比如,一个乐队,想要演奏出和谐美妙的音乐,需要使用十几种乃至几十种不同的乐器,各奏其乐,各发其声,从而汇成宏大动听的交响乐。反之,如果乐队中都使用同一种乐器,其单调乏味是可想而知的。
可见,“和而不同”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宽容与文化共享的情怀,不仅具有伦理价值,还具有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处世哲学的意义。
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
所谓“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应该是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从某种角度看,也应该是“和而不同”的社会。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论语·为政》)
孔子说:有道德有修养的君子广泛地团结群众而不结党营私。我们学习中国古代历史都知道北宋有王安石变法。
北宋伟大的政治家王安石是个真诚的君子,他没有运用政治手段将守旧派人士赶出权力机构,使得那部著名的《资治通鉴》的编辑司马光和他的同党有机会强烈反对王安石的变革,以他为首的官员组成守旧集团势力,称为旧党。从中央到地方的旧党采取一切手段疯狂破坏王安石利国利民的改革,终于使王安石怀着极大的道德勇气不懈坚持的善政蒙受污秽之名,使宋朝的国力受到极大创伤。王安石虽然失败,但他当之无愧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君子,少有的伟大的政治家。他的道德勇气和他的才华,虽然受到污蔑,但是历史是公正的。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论语·卫灵公》)
“矜而不争”,是自爱自尊,不与人争。“群而不党”是合群,拿自己当普通人,甘当群众一分子,并不拉帮结派,搞小集团。
2.以礼待人
子夏曰:“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论语·颜渊》)
君子敬业而不犯错误,对人恭敬而有礼貌。
这里强调君子所表现的外在修养。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论语·颜渊》)
君子凭合乎礼仪的标准和方式来选择、交往朋友,通过与朋友的交往来培养仁德。看来君子是绝对不会结交酒肉朋友的,也不会巴结权贵的。
曾子,姓曾,名参,字子舆,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嘉祥县)人,比孔子小46岁。《论语》中,对孔子的弟子以“子”称的只有四人,其中曾参最多。其言论常以“曾子曰”开头单独收录,不像其他弟子的话多以与孔子问答形式。有人据此推测其门人参与或主持了《论语》的编纂,我以为可信。曾子以“孝”著称。司马迁在《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说他“作《孝经》”。
以文会友,而不是以酒会友。
这大概就是“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意思吧。
《庄子·山木》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而亲,小人甘以绝。
“醴”就是酒,而“文”自然是如水一样清淡的了。
这就是“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的意思,也就是“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的原因所在。
为什么“以友”能够“辅仁”?李泽厚在书中还引用了康有为《论语注》中的一段话,其解释可谓精当明了:“人情孤独则懒惰,易观摩则奋厉生。置诸众正友之中,则寡失德;置诸多闻人之中,则不寡陋。故辅仁之功,取友为大。”就是说,多跟好人、仁人交朋友,以“仁”的标准来交朋友,是成仁、达仁的重要途径。
《论语》开篇第一章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乐陶陶于远方的朋友来与他相会,想必是出于“辅仁”的原因。一帮仁人朋友欢聚在一起,其所论、所做自然离不开高尚的仁德,就像现在慈善家们聚在一起做善事,“志愿者”们结成组织做义工,大家互相勉励帮助别人,使自己的灵魂也得到升华,岂不是快乐无比的事?
3.安之若素,心境泰然
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论语·卫灵公》)
病,担心。
做君子的只担心自己能力不足,不用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这是一种积极进取而又坦然自若的心境。
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论语·子张》)
这句话是子夏形容君子的,实际上是说他的老师孔子。
意思是君子远远看过去很严肃,接触时感觉很温和,听他说话很严厉。一个人有高度的修养,有三种变相:看起来不可侵犯,实际上跟他一亲近,又非常温和,充满了感情;尽管他说笑话,但他言语的内容,又非常庄严,不可侵犯。
有人认为这种形象,就是我们今天的法官形象。
在法官形象塑造方面,“君子三变”提供了一个合适的模式,它讲究在不同情境下的不同表现,与法官审理案件有对应、契合的关系。如,“望之俨然”,是法官形象的常态,法官是司法公正的化身,这源于合法性要求;“即之也温”,是说法官应注重以情动人,有利于彻底解决矛盾,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更具意义;“听其言也厉”,是说法官要以理服人,把法律以合适的方式表达出来,从而使当事人信服。
所谓“君子三变”,不是刻意做出来的,而是日常修养所致,它构成了一种人格魅力。恰如古人所注解,“君子敬以直內,义以方外,辞正体直,而德容自然发,人谓之变耳,君子无变也”。因此,法官要在司法活动中表现出良好形象,就应注重提高自身修养,从培养个人品质及业务能力做起,不断增强业务能力,提升道德情操,保持良好心理状态,才能有“温”的容量与“厉”的底气,从而展现出“俨然”的形象。
子曰:“君子泰而不骄。”(《论语·子路》)君子泰然处世,不骄傲自满,狂妄自大。
4.及时改过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
君子也有犯过失的时候,但是他绝对不会掩盖躲藏,他的过错就像日食、月食一样。犯过失的时候,人们都能看得见;改正之后,人人都仰望着。
这体现了君子对待自己过失的极为坦然的态度。
在“晋灵公不君”的故事中,士会劝晋灵公说:“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所谓“瑕不掩瑜”也是这个意思。当出现日食月食,太阳月亮暂时好像被黑影遮住了,但最终黑影掩不了太阳月亮的光辉。君子有过错也是同样的道理。有过错时,就像日食月食,暂时有阴影;一旦承认错误并改正错误,君子原本的人格光辉又焕发了出来,仍然不失君子的风度。
另一方面,对于一个有地位的君子,也就是领导人来说,就像太阳、月亮一样,居于高处,并且大家都看惯了他光辉的形象,不像一般人,亮不亮没关系,反正也没人注意。居于高位的领导人一旦犯错误,很容易被大家发现,就像太阳、月亮一样,稍微有一点点黑,就被人们觉察到了,所以尤其需要谨慎,一言一行都要注意。当然,你一旦改正错误,那也很容易被大家发现,因为大家都仰望着你。
以上两方面就是子贡说“君子之过,如日月之食”的意思。不过,孟子认为,古代君子的过错的确如子贡所说,像日食月食一样,但他所处那个时代的所谓“君子”,却是将错就错,文过饰非,已完全没有“日食月食”的风度了。
所以要做一个君子,就要警醒自己,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才是一个真正的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