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是所有的花朵都能结出果实
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论语·子罕》)
秀,庄稼开花;实,结果。
孔子说:“出了苗而不开花的情况是有的!开了花而不结果的情况也是有的!”
所谓苗就是根苗。有些植物,种子种下去,发出的芽非常好,应该前途无量,但结果却长不大,枝叶并不茂盛,这是“苗而不秀”。也就是说有许多人,小时了了,大时糊涂。尤其在教育界更看得到,有些年轻人非常好,眼看他慢慢变了,变到最后不成器。再就是“秀而不实”,虽然花叶扶疏,但没有结出果实来。
求学的人很多,我们每过几年就会淘汰掉一批,比如,初中升高中时淘汰掉一大批,占初中生总数的60%左右,高中升大学淘汰掉一批,约占高中生总数的50%吧,然后本科升入研究生再淘汰掉一批,约占70%……
如此看来,“苗”很多,可是“秀”的有多少?“秀”的也有一部分,可是“实”的又有多少呢?不是入学的人都能成才的,也不是上了大学都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的。
儒家的理想是建立“三不朽”的事业,“万古流芳”。能做到的,就更少了!所以,孔子说:“禾苗长不出穗来的,大大的有呀!长出穗来,结不出果来的,也大大的有呀!”
但是,如果我们不要求这么高,取得成就的人,还是很多的。
看看我们身边的人,就有很多学有所成的人。他们也许是老师、教授,也许是作家、记者,也许是工匠、工程师,也许是……
通过自己刻苦地学习,我们每个人,都会结出果实来。
青年人,努力学习吧!
要切记:“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唐代文学家韩愈说过: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2.要珍惜青春的大好时光
宰予旦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论语·公冶长》)
圬:指泥工抹墙的工具,也作动词用,指把墙面抹平。与:语气词,同“欤”,下文“于予与改是”中的“与”同义。诛:责备。
宰予大白天睡觉。孔子说:“腐烂的木头不堪雕刻,粪土的墙面不堪涂抹;对于宰予这样的人,还有什么好责备的呢?”
在孔子为班主任的这个班级里,宰予,也叫宰我,是个差生。宰我使孔老师不满意的一条,就是好大白天睡觉。拿今天的话说,大概是经常午睡时间过了头,上课迟到。或者虽然坐在课堂上了,还断不了打个瞌睡。圣人为此发过脾气,说出过很重的话。“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特别这句“朽木不可雕也”,就成了此后数千年来,所有的师长前辈用来责备年轻人没出息的惯用语。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孔子在河边看着滔滔东流的河水说:“时光如流水!日夜不停留。”
孔子可能是为了教育自己的学生要珍惜时间,特意把学生们带到河边来,让学生们观察一去不复返的流水。
在孔子看来,时间如滔滔东逝的流水,一去而不可倒流。学生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课,也应该专心致志,心无旁骛才行,否则就是用志不专,不可能学有所成。
水永远是向下流,而且不分昼夜地流,就此引申出来,水是“逝者如斯夫”,不断地流逝,不断地过去。时间也是如此,生命也是如此,思想也是如此。苏东坡有句名言“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如果用辛弃疾的话来说,就是“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孔夫子呢?就是“逝者如斯夫!”
时间没有任何情面可讲,永远都在刹那地过去,永远都在不断地消逝,在这种情况下,什么东西可以留住,什么东西留不住?当我们站在历史的高度上来看,秦皇汉武还有没有,唐宗宋祖还有没有?
记得1976年9月9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发布重要新闻,伟大的领袖、伟大的统帅、伟大的舵手、伟大的导师毛主席因病去世,听到这个消息,全国8亿人民都哭了,就是那些饱受阶级斗争之苦的人也一样地哭,被划为走资本主义的当权派也一样地哭,那时大家对中国未来的走向一下子就觉得非常茫然了。好在后来有了总设计师邓小平,但是他老人家也走了,这让人不得不叹一句:“逝者如斯夫”啊!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这就是自然规律,任何人都没有办法。
很多成年人都不注重自己的自然生命,总以为自己很年轻,总以为这个生命用不完,总觉得死亡离自己还很遥远,一点都不着急爱惜;上网、打麻将、斗地主、喝酒、唱卡拉OK,半夜两三点了还不睡觉,要么坑蒙拐骗打砸抢,触犯刑法被关进监狱,严重地威胁了自己的自然生命。
所以在我们学习时想打瞌睡,想做小动作,想说闲话,想做与学习无关的三心二意的事情的时候,不妨用孔子批评宰予的这句话警戒自己,也许会很有效果的。
20世纪80年代有一首流行歌曲叫《趁你还年轻》:也许你没留意你也许不相信/这世界属于你只因为你年轻/你可得要抓得紧/回头不容易/你可知道什么原因有人羡慕你/只因为他们曾经也年轻/你可明白什么道理有人嫉妒你/只因为他们不能抓得紧/趁你还不需要翻来覆去考虑又考虑/趁你还不知道为什么叹气/趁你还没学会装模作样证明你自己/你想什么什么就是你/说错了敬个礼做错了对不起/有多少人羡慕你有后悔的权利/有多少人羡慕你羡慕你年轻/你可得要抓得紧千万别放弃/这世界属于你只因为你年轻/
是啊,我们可要抓得紧,回头不容易。
陶渊明在他的《杂诗》中说:“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富兰克林说,你热爱生命吗?那么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
3.人生有三戒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
孔子说:“君子有三种事情应引以为戒:年少的时候,血气还不成熟,要戒除对女色的迷恋;等到身体成熟了,血气方刚,要戒除与人争斗;等到老年,血气已经衰弱了,要戒除贪得无厌。”
孔子对人的生长、发育、衰老各个阶段的生理特点和应该注意的事项也很有研究,他不但能透视到人性的弱点,而且还能深刻地揭示如何克服和战胜人性的弱点,使得人在每个阶段都能正常、健康。孔子提出生命过程中的“三戒”,是将人生历程上三个主要阶段需要警戒的地方给大家明确揭示出来了。这是养生的又一种智慧。
人在青少年时期,身体还没有完全成熟,女色的问题要当心。你看《红楼梦》中的贾瑞,单相思王熙凤,结果丢了性命。等到身体慢慢成熟了,人的生存压力越来越大,这个时候“戒之在斗”。当然了,这个“斗”字绝对不是仅仅限于打斗的意思。攀比呀,炫耀呀,皆是“斗”之范畴。等到年纪大了,血气衰弱了以后,“戒之在得”,不要贪欲和计较得失。当然把孔子的这一套养生之法应用到今天来,其实人生的各个阶段都应该要戒色、戒斗、戒得。
孔子活到了73岁,在春秋时代,也算得上是一位长寿老人了。孔子为什么能够活到73岁?我们读到了他的“三戒”之说,那么,他的养生保健方面的秘诀也就自然明了了。
要戒的东西恰恰也是人们最在乎的。年轻人最在乎的是爱情,为了爱情,可以舍弃金钱、地位甚至生命,裴多菲说“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元好问亦有同感:“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那些私奔的、殉情的,因失恋而痛不欲生的,几乎都是年轻人。
人到中年,爱情多成了“过去完成时”,老婆孩子都齐了,最在乎的是事业,但事业不论再辉煌耀眼,其实根子还是“名利”二字。事业的成功意味着要打败一个个竞争者,于是,少不了明争暗斗,打压击杀,有时甚至不择手段,斗得你死我活。
渐入老年,事业基本上画了句号,早先曾经很在乎的东西逐渐看淡,便对身后生出种种恐慌,养老、治病、子女安排,都时时萦绕心间,而这些事的后盾,都要靠金钱来支撑,于是,原先并不太在意的金钱,便成了一些老人或半老人最在乎的东西。如果手中还掌有权势者,最容易在这时候伸手捞钱谋私,前赴后继的“59岁现象”,就是典型例证。
一般来说,人们都在乎自己最想得到的东西,没人在乎那些唾手可得的东西。对于亿万富翁来说,他是不会在乎再多挣个一两百万的,因为钱对他来说几乎就成了个符号。
幼儿园的娃娃最在乎老师的表扬,在乎发了几朵小红花;学生最在乎自己的分数,“分,分,学生的命根”,当然,也有那“60分万岁”的顽主;运动员最在乎比赛成绩,不想当冠军的运动员肯定不是好运动员,尽管刘翔只有一个,郭晶晶举世无双;演艺明星最在乎自己的知名度,有多少“粉丝”,上了几回封面,拿了几个大奖,因为这也决定着自己的片酬和出场费;模特最在乎自己的身材,吃不敢吃,喝不敢喝,牺牲这么多乐趣,就是为了T型台上那短短几分钟光彩照人的形象;江湖好汉最在乎自己的名声与武林排位,为此到处投师学艺,搜寻“葵花宝典”、“少林易筋经”之类武林秘籍,以至于还出现过“欲练神功,必先自宫”的东方不败那样的怪物;“博客”们则很在乎自己的点击率,为此不惜捕风捉影,无中生有,夸大其词,耸人听闻,故弄玄虚,哗众取宠,无所不用其极。
其实,人最该在乎的是身体,这是本钱,可许多人偏偏不在乎,为了挣钱拼身体,结果是前半生用身体换金钱,后半生用金钱换身体;为了名利耗身体,功成名就了,身体也垮掉了;为了一些虚妄的目标熬身体,目标达到了,去日也无多了。所以,人往往要生过一次大病,死里逃生,才能醒悟到生命之宝贵,身体之重要。
人们曾经在乎许多没有价值、没有意义的东西,到后来醒悟过来,才发现后悔莫及,而有许多本该在乎的东西,却毫不在乎地浪费掉了。譬如,恋爱时太在乎对方的相貌、学历、门第,而忽略了人品、素质、感情;干什么事情太在乎外人怎样看自己,因而缩手缩脚,还不如像赵本山的小品《策划》里的那句名言:下自己的蛋,让别人说去吧!
当然,在乎什么,也因人而异,但无论如何都要在乎你最重要的东西。一个从未离开过家的人,很难理解家的重要性;一个从未离开过家乡的人,难以体会家乡的局限性;一个放眼全国的人,区域的观念会很淡薄;一个走遍世界的人,胸襟并不当然地宽广,视野却必然地开放。
4.后生可畏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论语·子罕》)
现在的高官、富豪、明星、名流,人们羡慕的“成功人士”,在不久的将来,都要被现在的“小字辈”取代。谁也无法断定,你面前的一个小孩,不是几十年后的“比尔·盖茨”。所以,孔子说:“青年人,让人敬畏呀!”
但是,青年人的优势,就是青春。青春让你有时间去学习,青春让你有时间去建立自己的事业。从这个角度上说,青年人才是可敬畏的。
古语云:“君子之学贵一,一则明,明则有功。”意谓君子做学问贵在专心致志,持之以恒。如此就能谙于事理,谙于事理就够取得成效。
周杰伦是当今中学生所崇仰的歌手,他有一首歌《听妈妈的话》对我们的成长可能会有些启示。
听妈妈的话
小朋友你是否有很多问号
为什么别人在那看漫画我却在学画画
对着钢琴说话别人在玩游戏
我却靠在墙壁背我的abc
我说我要一架大大的飞机
但却得到一台旧旧录音机
为什么要听妈妈的话
长大后你就会开始懂得这段话
长大后我开始明白
为什么我跑得比别人快飞得比别人高
将来大家看的都是我画的漫画
大家唱的都是我写的歌
……
在成长的道路上,要想获得更多的收获,必须有更多的付出啊,必须坚持不懈地搞好自己的学习。
在电视连续剧《恰同学少年》第四集中,在本科八班第一节修身课上,杨昌济教授问学生人生之志。
杨昌济:今天,是我给大家上的第一堂课——修身。何谓修身?修养一己之道德情操,勉以躬行实践谓之修身。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就是说,修身是一个人,一个读书人,一个想成为堂堂君子之人成才的第一道门坎。己身之道德不修养,情操不陶冶,私欲不约束,你就做不了一个纯粹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精神完美的人。那么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作为也就无从谈起。你们会问,什么是修身的第一要务呢?两个字:立志。他在黑板上用力写下“立志”二字,转过身来继续讲,孔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人无志,则没有目标,没有目标,修身就成了无源之水。所以,凡修身,必先立志。志存高远,则心自纯洁……
(润之反问杨先生之志,杨于板上手书一联)自闭桃源称太古,欲栽大木柱长天。杨某平生,无为官之念,无发财之想悄然遁世,不问炎凉。愿于诸君之中,得一二良才,栽得参天之大木,为我百年积弱之中华,撑起一片自立自强的天空。则吾愿足矣。
2011年安徽省中考作文题是《在我们这个年龄》,有一位考生在作文开头这样阐述了他对“青春”的理解:
问世间何物最珍贵?不是那散失已久的《兰亭集序》,也不是成吉思汗的皇陵,更不是阿里巴巴的宝藏,而是我们的青春。问世间何物最易失?不是那如同飞鸟的时间,也不是楼兰古国,更不是百年一现的昙花,而是我们的青春。问世间何物最值得歌颂?不是那山川秀丽的景色,不是大海的波澜壮阔,也不是大漠的广袤无垠,而是我们的青春。
我们相信这是当今的中学生都有同感的对于青春的理解吧!
谨用高尔基的两句名言与处于青春时光中的广大青少年学生共勉:
世界上没有再比青春更美好的了,没有再比青春更珍贵的了!青春就像黄金,你想做成什么,就能做成什么。
青春是有限的,智慧是无穷的,趁短短的青春去学无穷的智慧。
读后收获:
一、将下面的诗句补充完整,想想它们谈了什么问题?你的志向是什么?说出来,大家交流一下。
1.老骥伏枥,。(曹操)
2.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此之谓大丈夫。(《孟子》)
4.古之立大志者,不惟有超世之才,。(苏轼)
5.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论语》)
二、诵读下面三首诗词,谈谈人们为什么称松、竹、梅为“岁寒三友”?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墨竹图题诗
(清)郑燮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三、“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所以人们常把30岁称为“而立之年”,40岁称为“不惑之年”,50岁称为“知命之年”。那么,你知道人们把60岁称为什么吗?70岁呢?
四、乾隆皇帝举办千叟宴
乾隆五十年(1785),有一次举行了清廷从康熙朝开始50年一次的盛典——千叟宴,这一年四方来朝、天下太平、仓廪谷实,又适逢庆典,为表示皇恩浩荡,乾隆帝在乾清宫举办了这一次规模最为宏大的宴会。
有三千多位70岁以上的老人应邀参加了这次盛会,他们大都是皇亲国戚,前朝老臣,也有从民间奉诏进京的老人,乾隆帝为90岁以上的老人一一斟酒,被推为上座的是一位最长寿的老人,纪晓岚还为这位老人做了一个对子,“花甲重开,外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内多一个春秋。”为这次饕餮盛宴,宫廷的御膳房准备了全套的满汉全席,老人们大快朵颐狼吞虎饮的同时,饱学鸿儒们纷纷赋诗吟对,为乾隆皇帝歌功颂德。千叟宴这场浩大豪宴,被当时的文人称作“恩隆礼洽,为万古未有之举”。
你知道这位老人多少岁吗?
四、读《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回答下面几个问题:
1.本文以什么为线索?可以分作哪三个部分?试概括三部分的主要内容,每层限5字以内。
2.本章既记言谈,又传神情,既写出了不同人物的风貌,又点染出师生间平等和谐的气氛。试就孔子、子路和曾点的形象特点作一简要分析。
3.孔子为什么对曾点的想法深表赞同?
4.有人把此章内容概括为《沂水春风》,你同意吗?说说理由。
五、读下面短文《失之千里》,回答问题。
一个县官只带一本《论语》前去上任,自称凭一本《论语》治理百里小县绰绰有余。
有天早上,衙役抓来个偷鸡贼,县官当即判曰:“晚上处斩!”众人皆惊,认为罪不该诛。
县官却说:“《论语》上说:‘朝闻盗,夕死可矣。’我这样判,正是遵圣人之言,何错之有?”
请问:县官真的没错吗?
§§第二章 君子高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