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坚定自己的人生理想
如何树立正确的志向,一方面要取决于一个人的兴趣和追求,另一方面要有正确的原则。孔子认为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并为之不懈努力,人生才更有意义。
在孔子的思想里,实现自己的人生之志是至高无上的追求,为了实现它,即使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朝(召)[括号内的字读音与括号前的一样,作注音用。后面不再解释]:早上。
孔子说:“早上理解仁爱之道,晚上死也是值得的。”这个“道”是什么,应该是孔子“仁爱”的政治理想。
这句话其实表明了孔子追求自己人生理想的一种矢志不渝的决心。
孔子刚说完“朝闻道,夕死可矣”似乎觉得还不能够说服众门人,于是乎接着说道:“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士”,即君子,也叫“士君子”,是贵族下层的一般称呼,在《论语》中常见。恶:粗,不好。
孔子说:“立志追求真理,而耻于粗布淡饭的人,不值得与他交谈。”
在孔子看来,有远大志向的人,是不应该讲究和计较吃穿的。人的志向有大小的区别,在檐下觅食做巢的是燕雀小志,翱翔于长空的是鸿鹄大志。讲究和计较吃穿,一味追求物质享受的人,不会有远大的志向,而有远大志向的人,也绝不会以恶衣恶食为耻。
英国有位物理学家、化学家,叫卡文迪许(1731~1801)。他用扭秤实验验证了万有引力定律,从而确定了引力常数和地球的平均密度。在化学方面,他确定了水和空气的组成,为物理化学的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英国最著名的卡文迪许实验室,就是为表彰这位伟大的科学家而命名的。
卡文迪许拥有百万财富,平生乐善好施,而他自己却经常穿着破旧的衣服,吃着粗茶淡饭。他吝啬吗?当然不是。因为他把全部精力都倾注在科学事业上,根本无暇顾及和讲究个人的吃穿。卡文迪许不愧是有远大志向的人。
世上也还有另一种人,他们也曾树立过雄心壮志,也发誓要为什么而奋斗。但是,或者由于受不了缺吃少穿之苦而当逃兵,而叛变投敌,或者因为远大志向太远大,解不了近渴,还是顾眼前的享乐要紧,于是搞研究的不研究了,搞写作的停下了笔,半途而废。孔子对这种人看得十分透彻,一个人如果以恶衣恶食为耻,不管他说得多么好听,立下什么样的大志,许下什么样的宏愿,都是靠不住的,所以不值得同这种人谈经论道,因为他们的心思原本就没放在这上面。
孔子认为有远大志向的人不应该以恶衣恶食为耻,不应该讲究和计较吃穿,但绝不是提倡人人都恶衣恶食,而是要告诫人们立大志做大事,就得不怕吃苦,就得把心思都用到事业上去,否则必将一事无成。只有这样理解孔子的话,才是积极的。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花到物质享受上的多,自然分到学业事业上的就会相应减少。然而世界需要有鸿鹄,也需要有燕雀,自然之理,恐怕不是人所能决定的。
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孔子特别强调立志乐道要有恒心和百折不挠的精神,能经受困难的考验。他说到志向要坚定时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这里的两个“夺”意思不同,前一个是“夺走”、“掳走”,后一个是“改变”的意思。三军人数虽多,如果军心不齐,他的主帅也会被人夺走。匹夫是平民百姓,一个男子汉哪怕是一个平民百姓,他的志向是不能被强迫改变的。
孔子这句话告诉学生,一个人应该坚定信念,矢志不渝。“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这句话,2500多百年来不知道激励了多少中华儿女,使他们堂堂正正挺立在人世间,也成了中华民族威武不屈的民族精神之一。
对于一个人来讲,他有自己的独立人格,任何人都无权侵犯。他应维护自己的尊严,不受威胁利诱,始终保持自己的“志向”。
1974年,在政协学习小组批林批孔会上,梁漱溟开门见山地说:“我只批林,不批孔。今天我们应当如何来评论孔子?我的观点是,做人不能讲违心的话。批孔是从批林引起的,我看不出林彪与孔子有什么关系,所以我不批孔。”
梁漱溟的话使政协学习组炸开了锅,批林批孔在政协立即调整为批林批孔捎带批梁漱溟。到9月底,批梁运动鸣锣收兵,组织者觉得梁漱溟该老实了,问他可有感想。梁漱溟一字一句地回答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组织者感到受了嘲弄,勒令他对此作出解释。梁漱溟意味深长地说:“我认为,孔子本身不是宗教,也不要人信仰他,他只要人相信自己的理性。我也只是相信自己的理性,而不轻易去相信别的什么。别的人可能对我有启发,但也还只是启发我的理性,归根结底,我还是按我的理性而言而动。因为一定要我说话,再三问我,我才说了‘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的老话。‘匹夫’就是独自一人,无权无势。他的最后一着只是坚信自己的志,什么都可以夺掉,但这个志,没法夺掉,就是把这个人消灭掉,也无法夺掉!”梁漱溟在给友人的信中谈及此事时,说:“我以拒不批孔,政治上受到孤立。但我的态度是独立思考和表里如一,无所畏惧,一切听其自然。”
这就是知识分子应该具有的独立人格,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一个人不能因为环境或者条件的改变就轻易改变自己的人生追求。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经历了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才知道松树和柏树是最后凋谢的。
孔子在此勉励他的学生们要树立松柏一样坚定不移的志向,保持高洁的人格。
孟子后来发展了这一思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孟子认为这样的品格是大丈夫的表现。
“仁”是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为了保证这一政治理想的实现,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志士仁人,没有为乞求苟全生命而损害仁德的,只有牺牲自己的生命来实现仁道。为了实现仁的理想,我们可以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孟子发展了他的这一思想,他在《孟子·告子上》中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太史公司马迁作《报任少卿书》中说:“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文天祥在被俘后作《过零丁洋》一诗中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苏武、岳飞、文天祥、夏完淳等古代为国为民舍生取义的英雄人物,为了民族的利益,不惜牺牲了自己的生命。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论语·泰伯》)
这句话是说,要专注谨慎,坚守信誉,努力学习,誓死守卫并完善治国为人的大道。不进入政局不稳的国家,不在纷扰战乱的国家居住,天下有道,就可以出来做官,天下无道,就隐居不出来做官。治世中,贫贱就是耻辱;乱世中,富贵也是耻辱。
“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就是坚守思想、坚守信仰,服从真理,要绝对笃信,还要好学。真理是不变的,不受时代环境的影响,不受区域环境的影响,也不受物质环境的影响。所谓“守死善道”就是守住这个信仰、这个主义,“善道”就是最好的道路,最好的思想原则。
2.要明确自己的志向
孔子曾多次向他的学生们问志,以指导学生树立崇高的道德理想,确定适合于自己的最恰切的人生理想。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
颜渊、子路陪在孔子身边。孔子说:“何不各自说说你们的志向呢?”子路说:“我愿意将自己的车马衣服拿出来与朋友们分享,用破了也不会抱怨。”颜渊说:“我愿意做到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把劳苦的事加在别人身上。”子路说:“希望听听先生您的志向。”孔子说:“我的志向是使老年人能享受安乐,使朋友能够信任我,使年轻人能够怀念我。”
“老者安之”,直接与“孝道”和“仁道”相关。老者不安,应是孝道出了问题。孝道有问题,涉及仁道。仁道不见,孔学整个大厦就等于坍塌。
这三个志向,孔子不是随意说出的,而是深思熟虑的结果。它们是孔学“理想国”的图景。孔子用最简洁的感性画面,抽象出了由“内圣”达成“外王”的文化形态。这个形态看上去很简单,却有着极为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社会内容。
古人常说人生最大的福就是在晚年。幼年时寒窗苦学,青旺年则要为社稷黎民造福,到晚来才是享受人生最大的福报。人一生劳碌,并培养子女,老来就是一生的总结。儒家提倡孝道,目的就在于此。人生劳苦并不算苦,心苦是最苦。老年人贫穷一些没什么,最怕的就是子女在自己眼前争来争去。因此儒家提倡孝道,不但一生要尊重父母,特别重要的是不要让晚年的父母有所遗憾。很多年轻人并不懂这些,特别是信无神论的,把人死看成一根稻草似的,不但生前不懂父母心理,死后随便一处理,这都是违背古礼。
老年人这一关非常紧要,人要安享晚年,实在是人生最大的福报。很多人仅知道拿补品来孝养老人,真的还不如逗他们开心一笑。因此,孔子指出来了,人都有老年时候,不要怕年轻吃苦受委屈,老年之福是真福。最怕的就是年轻享乐,造作恶事,到头来子女不孝,万事迁心。
对少者的关怀,最好的就是教育,教育他们走上正道,培养端正的品性。孔子一生从事教育,自然对培养幼小是非常重视的。少年性纯,最易培养,到年长,习气根深就难除掉了。我们现代教育确实值得反思的,现代教育不重培养品德,虽有口号,但不以理以性入教,如对牛弹琴,是不重人个性而千篇一律之教,所以效果不太好。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论语·先进》)
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又字季路,小孔子9岁。曾皙:姓曾,名点,字子皙,曾参的父亲,小孔子20多岁。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小孔子29岁。公西华:姓公西,名赤,字子华,小孔子42岁。以上四人都是孔子的学生。孔子和他们交谈的顺序是“以齿为序”,按古人的称名道字的习俗,孔子称学生“名”,辑录者称四子“字”,由此可见古代长幼有别,尊卑有序的“礼”文化。
这段话以“志”为线索,写了三方面的内容:孔子问志,学生言志,孔子评志。
注意文中几个通假字:1.鼓瑟希,铿尔:希,通“稀”,稀疏。2.莫春者,春服既成:莫,通“暮”,暮春,阴历三月。3.唯求则非邦也与:与,通“欤”,语气词。注意这个倒装句——毋吾以也:不要这样看待我。
有一天,孔子的四个学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陪坐在老师旁边,然后孔子很随意地跟他们讲,说“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你们不要觉得我比你们年长几岁大家就很拘束,今天随便聊聊,平时我老听见你们说“居则曰不吾知也”,随便待着的时候也没有人了解我。其实这也很像我们今天,在课堂上看到的学生,经常说别人都不理解我有鸿鹄之志,我心中的想法,谁真正能够了解呢。那老师说了,今天你们都随便说一说,“如或知尔,则何以哉”,今天假如我想听听你们的志向,你们会说什么呢。听老师这么一说,他的大弟子子路,这是一个性格特别急躁率直的人,所以《论语》上写的叫“子路率尔而对曰”,非常着急地起来就说:老师我的理想是这样的,给我一个大大的国家,这个国家有着外来侵略的忧患和粮食不足的危机,但只要给我三年的时间我就能把这个国家治理得富强起来,使老百姓不仅丰衣足食,而且人人有信念懂礼仪。这几句话一出,我们想一想,对于那么看重礼乐治国的孔子来讲,学生有如此业绩,可以转危为安去拯救这样一个国家会受到什么样的评价。可是谁也没有想到孔子的反映不仅是淡淡的,而且稍稍有点不屑,叫做“夫子哂之”,冷笑了一下。
然后就开始问第二个学生:“求,尔何如?”问冉有这个学生,叫着他的名字,说冉求你怎么样呢。冉有的态度比起子路显然要谦逊很多,没有敢说那么大的国家那么多的事,我的理想是,给我一个小国我去治理,我也只用三年,可以让老百姓丰衣足食;但要让人民都有信念懂礼仪,恐怕要由比我更高明的君子来做了。“可使足民”,也就是做到老百姓衣食富足而已,至于礼仪的事情,冉有说我可不敢做,“如其礼乐,以俟君子。”想要让大家对国家有信念,做到礼乐兴邦这样一件事情等着比我更高明的君子来吧,我好像做不到。他的话说完了,老师未置可否。
接着问第三个学生,“赤,尔何如?”叫着公西华的名字公西赤,你有什么样的理想呢?那么这个徒弟就更谦逊了一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先亮出自己的态度,我可不敢说我能干什么事,现在在老师这儿,我只敢说我愿意学习什么事。我的理想就是,希望自己在一个礼仪中能够担任一个小小的角色,辅助着主持人做一点我力所能及的事情就行了,至于治理国家管理人民这些事我可不敢说。大家会看到,这三个弟子的态度一个比一个要谦逊,一个比一个要平和,每一个理想都更接近自己实际的能力,而不是一个终端的愿望。
到此为止,还有一个人没有说话,所以老师又问了:“点,尔何如?”曾点你还没说呢,你觉得怎么样?这个时候曾点没有说话,《论语》写得惟妙惟肖,值此一刻大家听到的先是一阵音乐的声音逐渐稀落了下来,叫做“鼓瑟希”。原来刚才曾点一直在专心致志地弹着琴,听到老师说,这个声音逐渐缓和下来,缓和到最后一声,“铿尔”,“当”一声把整个曲子收住。像《琵琶行》所说的“曲终收拨当心画”,有一个完完整整的结束,不慌不忙,舍瑟而作。把琴放在一边,毕恭毕敬直起身来对老师说话,这样的几个字描写能够看出来什么呢,就是曾点是一个从容不迫的人,他是一个成竹在胸的人,他不会率尔而对,他会娓娓道来,所以他一上来还要先说一句,征求一下老师的意见:老师,我的想法跟三个同学有点不一样,能说吗?那有什么关系,人各有志,但说无妨。这个时候曾皙才从容地开始了他的描述:“莫春者”,就是到了大概四五月末的时候,就是春深似海的时候;“莫春者,春服既成”,穿上新做的春装;“冠者五六人,童子五六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他说这就是我的理想。在一个春深似海的季节,穿上整齐干净的新衣裳,带上几个成年的好朋友,再邀请上一批学生弟子,带上一批孩子,大家一起去刚刚融化的沂水中趁着春水把自己洗涤得干干净净,然后到鼓乐台,舞雩台之上,沐着春风,唱着歌谣回去了,他说这就是我的理想,我只想做这样一件事。他的话说完了,一直没有表态的老师,“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老师长长地感叹了一声,说,我的理想和曾点是一样的。这就是四个人在谈自己理想过程中老师唯一发表的一句话,然后他们就下去了,走了。
“三子者出,曾皙后。”三个同学都走了,曾皙在最后去问他老师:“夫三子者之言何如?”老师你觉得他们说得怎么样呢?老师也很微妙,他挡了一下先不想做评价,“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无非是每个人说说自己的志向罢了。然后曾点不依不饶还要继续问老师,“夫子何哂由也?”老师,为什么子路说完后你冷笑了一下呢?问到了这个问题,老师不能不说话了,“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老师说,这个秘密就是一个人你真的想要治理一个国家吗,那么最核心的部分是用礼仪去治理,你看,子路说话的时候那么草率,抢在大家之前就说出一个宏大理想,“其言不让”,没有一点谦逊辞让之心,所以我就哂笑他,因为他从内心缺乏这样一种恭敬啊。
孔子接下来评价另外两个学生,“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与?”说冉求说的那个就不是个国家吗,难道说方圆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甚至更小一点那就不叫国吗,也就是不在于国土的疆域大与小,只要你出言说我去治国,那么请你首先心里面有一面镜子,反躬自省,看一看我的学养,我的为人,我能够做这件事吗?老师说难道他那不是治国吗。接着又说第三个人,愿意学礼仪的这个人,公西华,这件事情他应该说得很谦虚了吧,但老师说“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礼仪的事情还算小啊,他做的要还是小事,那还有谁做的叫大事?那么礼仪应该是最重要的,不仅是贯穿在每个人生活从始至终的,也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事情。
我们来梳理以下四位学生所表述的各自的人生之志:
子路——使民有勇且知方
冉有——可足民难为礼乐
公西华——宗庙会同小相
曾皙——浴乎沂咏而归
在礼乐崩坏的春秋末期,曾点能对古礼作如此具体生动的描绘,以此寄托自己的理想,这在孔子与曾点者,以点之言为太平社会之缩影也。(见杨树达《论语疏证》)全文突出了儒家的礼乐治国的理想。(刘盼遂等主编的《中国历代散文选》)
从以上两个言志的故事看,孔子很重视指导学生树立切合自身实际的远大理想。
今天的青少年,不缺少远大的理想,很多时候缺的是向着理想迈进的扎扎实实的脚步。那就是说在思考自己的人生理想时,容易不切实际,目空一切,好高骛远。我们生活中就不乏这样好高骛远的人,这些人没有积累,没有真才实学,只是出名和暴富心切,就口出狂言,其实是极为可笑的。举两个这方面的例子。
2010年12月26日,天津卫视的《非你莫属》节目中迎来一个口出狂言的女求职者,她叫孙铭,来自安徽马鞍山的一个小山村,高中毕业,她说她自小就喜爱艺术,今年已经39岁,离婚以后到北京追寻自己的梦想。因为上当钱被骗得精光,吃过很多苦,住过厕所,睡过天桥、地下通道等,现在在一家饭店做清洁工,却从未放弃过对音乐梦想的追求。她为了引人注目,特意理了一个男士小平头,还展示了自己作的歌词《欢迎致电时光隧道热线》,这是几句有些幻想的白话歌词,很平常,但是在作者眼里极不寻常。她评论当今的流行音乐,说潘玮柏和胡彦斌只能算是周杰伦的走狗,目前歌坛无人能将周杰伦超越,“如果给我一个机会,我会比周杰伦还红”。这真是一个缺少自知之明的人,她真的不知道适合自己的目标是什么,所以在她求职的现场,她所求的网站音乐编辑一职最后被12位达人否决。
还有一个贵州青年杨天下,于2011年6月26日登上天津卫视《非你莫属》的舞台,他曾经于2004~2007年连续四年参加高考,最后考入海南大学,然而在他大四的时候又退学了。主持人张绍刚问他为什么退学,他说大学里所学的没有他想要的有用的东西,他要学习对所有人有用的智慧之学,而且是实现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能帮助天下所有人的智慧之学。主持人问他学到了什么样的智慧,他说听了刘一秒的成功励志课程,就掌握了最高的智慧。他还说“杨天下”并不是他的本名,他本名叫杨波,是他在退学的时候给自己改的名字。
他求职的目标是老板的私人顾问,月薪5000元,一年后年薪100万元。杨天下还弄了一个《天下语录》,里面有什么“把最亲的人当做最陌生的人”等深奥的观点。他说:“天下有我,唯我独尊。所有问题在我这里,都不是问题。”
这个人不知道自己有什么真正的特长,却宣称自己掌握了能帮助天下所有人的智慧之学,主持人说你还是先帮助自己吧。他的结果是求职失败。看来他确实应该先帮助自己制订合理的人生目标。
3.贫贱中不放弃理想
实现人生理想的道路当然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我们最常遇到的挫折往往是贫穷、不被别人理解、不受重用等等。
孔子是如何看待理想之路上的挫折与不幸的呢?
孔子提倡安贫乐道,和很多古代宗教一样,他也强调苦修苦行。孔门之中,谁最安贫乐道?颜回。孔子在陈绝粮,仲由见老师和同学挨饿,看不下去,发脾气,被孔子批评。
吃苦,很多人能做到,特别是待在穷乡僻壤,从没见过钱的人。人最怕的,其实还不是穷,而是人比人。人比人,气死人。谁能经受这种考验,才是真君子。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
箪(单):饭筒。
孔子说:“颜回真贤德!一筒饭,一瓢水,在陋巷,人人都愁闷不堪,他却乐在其中。颜回真是贤德啊!”
这是一种很好的人生境界。
在一个简陋的环境中,我们从容面对了,这固然可喜,但还不如那些没有抱怨的人。即便没有抱怨,也不是最坦然的,因为最高境界是乐在其中。
在孔子的72个弟子中,颜回是孔子屡加赞赏、备感得意的学生。他异常尊重老师,对孔子无事不从无言不悦。颜渊以德行著称,孔子称赞他“贤哉回也”,“回也,其心三月不违反,仁”。自汉代起,颜回被列为七十二贤之首,有时祭孔时独以颜回配享。此后历代统治者不断追加谥号,明嘉靖九年改称“复圣”。山东曲阜还有“复圣庙”。
要快乐地过每一天,即便身边的人再无聊,身边的事再烦心,在一天中也总会有一丝丝还算过得去的事吧!如阳光灿烂,捡到一元钱,在马路边看到一朵花的盛开……
这就要求我们降低我们的幸福感。因为怎么过都是一天,为什么不快快乐乐呢?
有时悲伤都是自找的!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一遍一遍咀嚼痛苦,一遍一遍用针扎痛了内心。
更有趣的是,现代社会的人面对多项选择,总因为困顿而对生活失去兴趣。
还是看看那些不如我们的人吧!我们和他们相比,已身在天堂,还有什么理由困顿呢?还有什么借口感慨生活的索然无味呢?
2005年3月,台湾地区歌手周杰伦的一首《蜗牛》被收入上海中学生爱国主义歌曲推荐目录之列。同时,上海确立2005年为上海德育落实年、师德建设年。
该不该搁下重重的壳/寻找到底哪里有蓝天/随着轻轻的风轻轻地飘/历经的伤都不感觉疼/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等待阳光静静看着它的脸/小小的天有大大的梦想/重重的壳挂着轻轻的仰望/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在最高点乘着叶片往前飞/让风吹干流过的泪和汗/总有一天我有属于我的天/该不该搁下重重的壳/寻找到底哪里有蓝天/随着轻轻的风轻轻地飘这是一首励志歌曲,小小的蜗牛有自己的梦想,它不畏重负地背着自己沉重的壳,一步一步地往上爬,要找到属于自己的天。
我们每一个中学生不也就是那一只只蜗牛吗,为了自己的梦想,我们愿意一步步地爬,让风吹干流过的泪和汗,总有一天我们有属于我的天。
在生活中,我们要时刻做好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准备。
孟子在他的《孟子·告子下》中发展了孔子的坚定追求自己人生理想的决心,而且作了有理有据的严密论述: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西汉史学家及文学家司马迁在遭遇不公平的宫刑后发愤19年著成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学经典巨著《史记》。他在《报任安书》一文中就写道:“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著春秋;左丘失明,厥有国语;不违迁蜀,世传吕览;孙子膑脚,兵法修列;韩非囚秦,说难孤愤;屈原放逐,乃赋离骚;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作也。”
法国19世纪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就说过“苦难是人生的老师”。“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于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
卢梭也说过,“磨难,对于弱者是走向死亡的坟墓,而对于强者则是生发壮志的泥土。”
我们再来看下面几个我们所知道的现在已经有成就的人,他们在成功之前也曾历经磨难。
其实和你一样——他出身卑微,却身怀远大理想。多年前,他在1983年版的《射雕英雄传》中扮演那个宋兵乙,为增添一点点戏份,他请求导演安排“梅超风”用两掌打死他,结果被告之“只能被一掌打死”。这个年轻时被称作“死跑龙套的”卑微小人物,第一次当着导演的面谈到演技时,在场的人无一例外都哄堂大笑。但他依然不断思索、不断向导演“进谏”,直至2002年自己当上导演。那年,他获得了金像奖“最佳导演奖”。
其实和你一样——20世纪90年代,在一趟开往西部的火车上,梳着分头、戴着近视眼镜的他看上去朝气蓬勃,内心却带有微微的彷徨。那时的他严肃乏味,常常独坐好几个小时不说话。后来转行做主持人,1998年他第一次主持的电视节目播出时,他发现自己说的话几乎全被导演剪掉了。他让身为制片人的妻子准备了一个笔记本,把自己在主持中存在的问题一一记录下来,哪怕是最细微的毛病都不肯放过,然后逐条探讨、改正。即使今天其身价已过4亿,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主持人,他仍未放弃面“本”思过。
其实和你一样——5年前的他是一个防盗系统安装工程师,依他的说法,“就是跟水电工差不多的工作”,“有时候装监视系统要先挖洞,一旦想到歌词就赶快写一下”,当年的他就是这么边干活边写词,半年积累了两百多首歌词,他选出一百多首装订成册,寄了100份到各大唱片公司。“我当时估计,除掉柜台小妹、制作助理、宣传人员的莫名其妙、减半再减半地选择性传递,只有12.5份会被制作人看到吧,结果被联络的几率只有1%。”其实那1%就是100%!1997年7月7日凌晨,他正准备去做安装防盗工作,有人打电话给他,那个人叫吴宗宪,同时走运的还有另一个无名小卒——周杰伦。从他和周杰伦合作的歌从没人要,到要曲不要词,慢慢地曲词都要,之后单独邀词,但还会有三四个作者一起写,直到最后指定要他的词。
可能你已经猜到他们是谁了,一个是周星驰,一个是李咏,一个是方文山。他们是目前中国最具知名度的人中的一部分。
他们在成名前和你并无多大不同。不要抱怨贫富不均,生不逢时,社会不公,机会不等,制度僵化,条理繁复,伯乐难求。要知道,其实每个人都平等地享有出人头地的机会。明天,或者明年,同样会诞生像他们一样成功的人,就看是不是今天的你。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遂欲从之,末由也已。”(《论语·子罕》)
喟然,叹气的样子。弥,更加,越发。瞻,怀着敬仰之情地观看。“博我以文”就是以文博我,“约我以礼”就是以礼约我。
颜渊喟然叹道:“孔夫子的道理,越仰望越显得高远,越研钻它越显得坚固,看它好像在前面,一忽又像在后面。夫子循着次序一步步诱导我;先教我博学文章典籍,然后要我以礼约束自己的行为。我想停止不学了也不可能,已经用尽我的才力,而夫子的道依然卓立在我的面前,我想再追从上去,但总感到无路可追上去。”
颜渊简直把老师神化了,他非常崇拜老师。他接着说,老师总是有办法巧妙地引导你,“循循然善诱人”,遵循他的意志,循他的个性和道理,把你带上求学之路。他广征博引,总是有办法把学生引导到人文道路上,并且用礼来约束。听他讲学,让我们有“欲罢不能”的感慨。我颜回自己,尽所有的才能、力量跟着他学习,然后感觉收获很大,好像自己也建立了一套理论,觉得可以“卓尔”——站起来了,可以不用靠老师了,但是,冷静下来一想,差得远呢。虽然跟着老师指点的路走,按照老师的精神做,但茫然无头绪,最终还是不知道怎么走。孔子是万世师表,他的道德境界,无论怎么努力,都没有办法赶得上。
我们当今的中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小皇帝”,从小生活条件优越,有父母和亲人过多的关爱,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从小学会吃苦,学会战胜各种困难,锻炼独立生活的能力,掌握各种各样的生活技能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