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小的绝句律诗,一般不宜写得太实,而应“实则虚之”,这才会有余情余味。这首诗,诗人运笔自如,赋予全篇一种空灵神远的艺术美,使读者产生无穷的联想。诗中没有确指登楼的时间是春天还是秋天,去年的另一“望月人”是男还是女,是家人、情人还是友朋,“同来”是指点江山还是互诉情衷,离散是因为世乱飘荡还是情有所阻,这一切都隐藏在诗的背后。读者完全可以展开自己想象的翅膀,在诗人提供的广阔天空里自由飞翔,充分领略这首小诗的幽韵和醇美。
闻笛
赵嘏
谁家吹笛画楼中,断续声随断续风。
响遏行云横碧落,清和冷月到帘栊。
兴来三弄有桓子,赋就一篇怀马融。
曲罢不知人在否,余音嘹亮尚飘空。
官仓鼠
曹邺
官仓老鼠大如斗,
见人开仓亦不走。
健儿无粮百姓饥,
谁遣朝朝入君口?
译文
官府粮仓里的老鼠,肥大得像量米的斗一样,
看见人来开启粮仓也不逃跑。
守卫边疆的将士没有粮食,辛劳的老百姓正在挨饿,
是谁日复一日把官仓的粮食送到老鼠的嘴里去的呢?
作者
曹邺,字邺之,桂州(桂林)阳朔人,与晚唐著名诗人刘驾、聂夷中、于濆、邵谒、苏拯齐名,而以曹邺才颖最佳。曹邺曾任郎中、刺史等官职,他的诗多是抒发政治上不得志的感慨,少数是讽刺时政,也有一些山水佳篇。
注释:
官仓(cang):官府的粮仓。
斗(dou):古代容量单位,十升为一斗。
健儿:士兵。
谁遣(qian):谁让。
朝朝(zhaozhao):天天。
君:指老鼠。
赏析
这首诗,从字面上看,似乎只是揭露官仓管理不善,细细体味,却句句是对贪官污吏的诛伐。诗人采用的是民间口语,然而譬喻妥帖,词浅意深。他用“斗”这一粮仓盛器来比喻官仓鼠的肥大,既形象突出,又点出了鼠的贪心。最后一句,又把“鼠”称为“君”,俨然以人视之而且尊之,讽刺性极强,深刻地揭露了这个是非颠倒的黑暗社会。
诗词链接
这种以大老鼠来比喻、讽刺剥削者的写法,早在《诗经·硕鼠》中就有。不过,在《硕鼠》中,诗人反复冀求的是并不存在的“乐土”、“乐国”、“乐郊”,而《官仓鼠》却能面对现实,引导人们去探求苦难的根源,在感情上也更加强烈。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发展。
《诗经·硕鼠》
《硕鼠》是魏国的民歌,据《毛诗序》说:“硕鼠,刺重敛也。国人刺其君重敛,蚕食于民。不修其政,贪而畏人,若大鼠也。”朱熹《诗集传》:“民困于贪残之政,故托言大鼠害己而去之也。”
蜂
罗隐
不论平地与山尖,
无限风光尽被占。
酿得百花成蜜后,
为谁辛苦为谁甜?
译文
不管是平地还是高山,
无限风光都被蜜蜂
采花酿蜜独占。
它辛辛苦苦采集百花酿成的蜂蜜,
究竟是为谁送去甘甜呢?
作者
罗隐(833—909),唐代著名诗人。一生写了许多政治讽刺诗,揭露唐末社会的黑暗面。
注释:
山尖:山峰。
无限风光尽被占:指蜜蜂到处采集百花酿蜜。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既赞美了那些终日勤劳,不畏艰难,为社会创造财富的人,又讽刺了那些不耕而食、不织而衣、不劳而获的人。蜜蜂为酿蜜而劳苦一生,积累甚多而享受甚少。诗人罗隐着眼于这一点,写出这样一则寄慨遥深的诗的“动物故事”,令人耳目一新。
诗词链接
咏物诗是以客观世界、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物为歌咏对象的一种诗体。谈到咏物诗的源头,人们多追溯到《诗经》中的《鸱》和楚辞中的《橘颂》。实际上,《诗经》中的鸟兽草木大多还只是负载着比兴意义的审美观照,而非真正意义上的状物、赋物之作,故算不上真正的咏物诗。只是到了屈原早年之作的《橘颂》,才使咏物抒情有机地结合起来。罗隐咏物诗在唐代咏物诗中有其鲜明的艺术特色和个性,不仅体物工妙,而且重形神兴寄,特别是借咏物刺世讽时,融家国之悲与身世之慨于咏物诗中,而臻咏物诗之化境。
十上不第
罗隐曾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
小儿垂钓
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译文
一个蓬头小孩学着大人钓鱼。
侧身坐在莓苔上,
身影掩映在野草丛中。
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
连忙远远地招了招手。
害怕惊动了鱼儿不敢答话。
作者
胡令能,唐代诗人,隐居莆田。早年做过修理铁木器具的工人,被人称为“胡钉铰”。传说在梦中有仙人剖开他的肚子,放入一卷书,从此能够吟诗。
注释:
稚子:年龄小的孩子。
垂纶:钓鱼。纶:钓鱼用的丝线。
莓:一种小草。
苔:苔藓植物。
借问:向人打听。
应:理睬。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儿童生活情趣的诗作。诗人对这垂钓小儿的形貌不加粉饰,直写出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充满童趣、天真无邪的画面让人感慨不已。
诗词链接
胡令能的诗作清新自然,明白如话,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诗四首,皆写得十分传神、精妙超凡,不愧是仙家所赠之诗作。《小儿垂钓》写一“蓬头稚子”学钓鱼,路人向他招手,想打听一些事情,那小儿却“怕得鱼惊不应人”,真是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其艺术成就丝毫不亚于杜牧著名的《清明》一诗。
喜韩少府见访
胡令能
忽闻梅福来相访,
笑着荷衣出草堂。
儿童不惯见车马,
走入芦花深处藏。
相见欢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有一般滋味在心头。
译文
默默无言,(孤孤单单)独自一人登上空空的西楼,(抬头望天)只有一弯如钩的冷月相伴。(低头望去)梧桐树寂寞地孤立院中,幽深的庭院被笼罩在清凉的秋色之中。
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让人心乱如麻的)是离别的思绪。那悠悠愁思(丝)的另一种滋味涌上心头。
作者
李煜(937-978),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在位时间961—975,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于宋建隆二年(961年)继位,史称李后主。
注释:
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又名《乌夜啼》、《秋夜月》、《上西楼》。李煜此词即有将此调名标为《乌夜啼》者。
锁清秋:深深被秋色所笼罩。
离愁:指去国之愁。
别有一般:亦做“别是一番”,另有一种之意。
赏析
李煜的这首词情景交融,感情沉郁。
诗词链接
词名《相见欢》咏的却是离别愁。此词是作者被囚与于宋国时所作。词中的缭乱离愁不过属于他宫廷生活的一个插曲,如作于归宋以后,此词所表现的则应当是他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
千古词帝
李煜在中国词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称为“千古词帝”。他继承了晚唐以来花间派词人的传统,但又通过具体可感的个性形象,反映现实生活中具有一般意义的某种意境,将词的创作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扩大了词的表现领域。
江上渔者
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
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
出没风波里。
译文
江上来来往往无数人,
只知喜爱鲈鱼味道鲜美。
请您看看那边的一叶小扁舟,
正惊心动魄地出没在风浪之中!
作者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幼孤贫。祥符进士。做秀才时,就说过“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话,为官清正。作为政治家,他的诗常有寄托怀抱、讽喻世态之作。
注释:
但:只。
赏析
显然是一首关心人民疾苦的诗,文字明白如话,“一叶舟”喻其小,“出没”言其险,描绘出一幅江上捕鱼的画面。诗人可谓语重心长,提醒品尝美味鲈鱼的人们,不要忘记捕鱼人的艰辛和所冒的风险。
诗词链接
范仲淹是主张革新的政治家,北宋仁宗时曾担任参知政事,主持变法。他能够关心生活在社会下层的一般民众的疾苦,写过一些同情劳动人民的诗歌作品,但流传下来的很少。这首《江上渔者》写生活劳动的艰苦,指出江上来来往往饮酒作乐的人们,只知道品尝鲈鱼味道的鲜美,却不知道也不想知道打鱼人出生入死同惊涛骇浪搏斗的艰辛。我国江南水乡,川道纵横,极富鱼虾之利。其中以江苏松江四腮鲈鱼最为知名。凡往来于松江水上的,没有不喜欢这一特产,不希望一尝这一美味佳肴的。范仲淹是江苏吴县人,生长在松江边上。对这一情况,知之甚深。但他发之于诗,却没有把注意力仅仅停留在对鲈鱼这一美味的品尝和赞叹上,而是注意到了另外一些更值得注意的东西,即隐藏在这一特产背后的渔民的痛苦和艰险,并且深表同情。
庆历新政
宋仁宗庆历三年,范仲淹对当时的朝政的弊病极为痛心,提出“十事疏”,主张建立严密的仕官制度,注意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傜役。宋仁宗采纳他的建议,陆续推行,史称“庆历新政”。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译文
听一曲以新词谱成的歌,饮一杯酒。去年这时节的天气、旧亭台依然存在。但眼前的夕阳西下了,不知何时会再回来。
无可奈何之中,春花正在凋落。而去年似曾见过的燕子,如今又飞回到旧巢来了。(自己不禁)在小花园中落花遍地的小径上惆怅地徘徊起来。
作者
晏殊(991—1055),字同叔。北宋抚州临川县文港乡(今南昌进贤)人,北宋前期著名词人。
注释:
“去年”句:语本唐人邓谷《和知己秋日伤怀》诗“流水歌声共不回,去年天气旧池台”。
香径:花园里的小路。
赏析
此词虽含伤春惜时之意,却实为感慨抒怀之情。词之上片绾合今昔,叠印时空,重在思昔;下片则巧借眼前景物,着重写今日的感伤。全词语言圆转流利,通俗晓畅,清丽自然,意蕴深沉,启人神智,耐人寻味。词中对宇宙人生的深思,给人以哲理性的启迪和美的艺术享受。
诗词链接
此词之所以脍炙人口,广为传诵,其根本的原因在于情中有思。词中似乎于无意间描写司空见惯的现象,却有哲理的意味,启迪人们从更高层次思索宇宙人生问题。词中涉及时间永恒而人生有限这样深广的意念,却表现得十分含蓄。
浣溪沙
浣溪沙,本唐代教坊曲名,因西施浣纱于若耶溪,故又名《浣溪纱》或《浣沙溪》。上下片三个七字句。四十二字。分平仄两体。平韵体流传至今。最早的是唐人韩偓词,是正体。
元日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译文
爆竹声中一年又过去了,
春风送暖饮屠苏避祸求福。
千家万户迎来了正月旭日,
总要用新门神换掉旧桃符。
作者
王安石(1021—1086),北宋诗人。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今属江西省)人。著名的改革派政治家,他的前期诗作,以反映政治、历史以及社会现实为主。
注释:
元日:农历正月初一。
一岁除:一年过去了。
屠苏:药酒店。古代习俗,驱邪避瘟以求长寿。
曈曈:日出时光亮的样子。
桃:桃符,古代风俗用桃木板写上两个门神的名字,分挂大门左右驱鬼镇邪,每年一换。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宋代人过春节的场面:春风送暖,旭日初升,家家户户点燃爆竹,喝着屠苏酒,忙着换上新桃符。作者择取了过年最典型的喜庆场景,展现了一幅富有浓厚生活气息的民间风俗画卷。从而表达自己的政治抱负和哲学观点。
诗词链接
宋人特别喜欢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政治抱负、哲学观点。王安石此时身为宰相,正在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所以这首诗的字里行间都洋溢着他对革除时弊、推行新法的坚定信念及乐观情绪。抒发了他春风得意踌躇满志的心情。还能体现出他的执政态度。
王荆公体
从诗体说来,王安石的古体诗多用典故,好发议论。律诗则用字工稳,对偶贴切。五绝和七绝尤负盛誉,“王半山备众体,精绝句”,“荆公绝句妙天下”。他的诗对当代和后世都有影响,被称为“王荆公体”。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译文
京口与瓜洲分别在长江两岸,
回头看离钟山家门只隔几重山。
春风又把江南岸边吹绿了,
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我再返家园?
注释:
泊:停船靠岸。
瓜洲:在现在江苏省长江北岸,扬州市南面。
京口:在长江南岸,现在的江苏省镇江市。
钟山:现在南京市的紫金山。
数重:几层。
绿:吹绿了。
还:指的是回到紫金山下的家里。
赏析
这是一首著名的抒情小诗,抒发了诗人眺望江南、思念家园的深切感情。诗以“泊船瓜洲”为题,点明诗人的立足点。由“京口瓜洲一水间”联想到家园所在的钟山也不远了。“钟山只隔数层山”暗示诗人归心似箭。最后用疑问的句式,想象出一幅“明月照我还”的画面,进一步表现诗人思念家园的心情。同时在字里行间隐寓着他重返政治舞台、推行新政的强烈欲望。这首诗不仅借景抒情,情寓于景,情景交融,而且叙事也富有情致,境界开阔,格调清新。最令人津津乐道的还是修辞上的锤炼。其中“绿”字可以体会到诗人用词的修饰,把吹改为绿,为的是生动。
诗词链接
据洪迈《容斋随笔》说:“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原稿“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复圈去而改为‘入’,旋改为‘满’,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真达到了“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境地。其实诗人不仅仅在炼字,也是在炼意,这才符合诗的情境。本诗是“文字频改,工夫自出”(《童蒙诗训》)的著名例证。
王安石变法
由于深得神宗赏识,王安石出任参知政事,后又升任宰相,开始大力推行改革,进行变法。他明确提出理财是宰相要抓的头等大事,阐释了政事和理财的关系,并认为只有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才能解决好国家财政问题。
书湖阴先生壁
王安石
茅檐长扫静无苔,
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送青来。
译文
茅屋庭院经常打扫,
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
花草树木成行满畦,
都是主人亲手栽种。
庭院外一条小河护卫着农田,
把绿色的田地环绕,
两座青山推开门,
送来青翠的山色。
注释:
湖阴先生:指杨德逢,是作者的一位邻里好友。
护田:保护园田。将:携带。绿:指水色。
排闼:推开门。
赏析
这首诗是题写在湖阴先生家屋壁上的。诗中虽然没有正面写人,但景与人处处照应,句句关合,融化无痕。诗人用典十分精妙,读者不知典故内容,并不妨碍对诗歌大意的理解;而诗歌的深意妙趣,则需要明白典故的出处才能更深刻地体会。
诗词链接
古人有在墙壁上题诗的习俗,有些题壁诗就眼前景物寄托诗人的思想感情,有些则直抒胸臆,这首诗属于前一类,写的是湖阴先生的住宅,却寄托了诗人的闲适心情。湖阴先生是北宋隐士杨德逢的别号,他的住宅在金陵(今南京市)钟山半山上,叫“半山园”;王安石罢相后也住在钟山,跟他成了邻居,时有往来。这首诗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那时王安石已经62岁了。
王安石故里
王安石故里位于抚州市东乡县,是展示中国明清建筑艺术及其发展历史的文物保护区。该村始建于北宋、迄今已逾千年,现在保存下来的建筑主要是明清以来修建的。现存有50余栋古代建筑和十多处和王安石有关的遗迹。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译文
墙角处有几枝洁白的梅花,
冒着严寒独自傲然盛开。
远远看已知道那不是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