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规律都是客观存在的,不会因人们否认,这些规律就不存在,不会因人们没有认识到,这些规律就不存在。相反,人们只有认识这些规律,运用这些规律,人们的实践行动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我们追求人生的更加美好。在此过程中,我们能否认识实际情况和客观规律,能否针对实际情况,巧妙地运用客观规律,采取能够创造实际成果的行动,直接决定了是否能令人生变得更加美好。求明创实的基本方法既然求明创实如此重要,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做到求明创实?求明创实的基本方法是:我们在认识上通过察、查、交、学、思、试、行,实事求是地掌握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把握客观规律、已有方法和经验教训,在行动上针对实际、妙用规律,用心构思谋划、必要时作出决断,有力实施行动,并在行动中尽可能深化和更新认识、增强和提高本领、优化和改进行动,以创造实际成果、实际成效和实际成绩。
下面详细探讨这一基本方法。
求明要掌握的内容求明是在认识上掌握实际情况,把握客观规律,掌握已有方法和总结经验教训。求明在认识上要掌握和把握的内容如下:求明的内容求明要掌握实际情况,不仅要掌握现在的实际情况,还要力争掌握将来的实际情况。掌握现在的实际情况,相对容易;掌握将来的实际情况,就比较困难,要在把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进行预测。
例如在打移动靶时,射击者不但要掌握当时目标的位置,更要预判当子弹射出后目标的位置,这样才能击中目标;例如在上马项目时,经营者不但要掌握当时的市场状况,还要预测今后几年的市场状况,这样当项目上马后,才能有效利用市场机会。
求明要掌握的实际情况,不仅包括实际条件、实际效果(两者都是客观存在),还包括实际需要(包括一定主观成分)、实际想法(纯粹是主观存在)。
实际需要、实际需求包括一定主观成分,实际想法则纯粹是主观存在。因为实际需要、实际想法也是实际情况的构成要素,也对创实过程具有影响,因此,也要通过求明来获得对它们的认识。
例如,在市场营销中,搞清市场的实际需求非常关键;在帮助他人时,掌握他人的实际需要非常重要。
例如,在战争中,搞清敌军主帅的实际想法和下步部署,往往决定战争的胜负;在比赛中,搞清对手的实际想法和实际意图,直接决定我方的技战术安排是否有效;在市场竞争中,搞清客户的实际想法,直接决定订单能否争取到手;在企业管理中,搞清员工的实际想法,直接决定能否有效激励员工;在实际工作中,领会领导的实际意图,直接决定能否让领导对自身的工作表现满意。
实际情况还包括实际可能、实际意义等。这里所讲对实际意义的认识,与激潜励行中的意义认识是一回事;这里所讲的实际可能,则与激潜励行中的自信相联系。
法律制度是一种社会存在,可视为实际条件的一部分;道德规范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可视为整个社会实际想法的一部分。法律制度、道德规范,也是求明要掌握的内容。
求明还要把握客观规律,掌握已有方法和总结经验教训。
客观规律是指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它是客观存在的,不管人们是否认识了客观规律,也不管人们的行动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是否运用客观规律,客观规律总是存在的,总在发生作用。例如万有引力定律,例如杠杆原理,例如恩格尔定律,等等。
已有方法是指人们为达到某种目的而找到的途径、步骤、手段等。它是人们针对实际情况、运用客观规律,通过思考、通过探索而得出来的。在自然科学和技术领域是这样,例如我国《专利审查指南》中对技术方案的描述:“技术方案是对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采取利用自然规律的技术手段的集合”。从中可以看出,技术方案、技术手段都是对自然规律的利用。现实中的例子很多,例如剪刀、开酒瓶的起子、起重机等等,这些产品的技术方案,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为了解决力量不够大的问题,有效运用了杠杆原理这一自然规律。在社会科学领域也是这样,例如企业开发市场需求大、有效供应少的产品,就是为了更好地获得盈利,对市场供求规律的有效运用。
一般而言,已有方法都是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运用。只不过有时人们已经认识了已有方法背后的客观规律,有时人们还没有认识已有方法背后的客观规律。
人们还没有认识已有方法背后的客观规律,一般包括两种情况。一是,人们只是发现采用这种方法比较有效,好比人体经络,人们已在大量应用对人体经络进行按摩和针灸的方法,但对经络的本质和客观规律还没有深入认识;二是,人们只是向他人学习了应用方法,但对方法背后的客观规律还不了解,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好比有人会驾驶汽车,但对汽车的结构和运行规律不一定了解。
由于已有方法都是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运用,因此,当人们进一步认识了客观规律,或者找到了更好地运用客观规律的途径,已有方法就被新的方法超越。
经验教训,是一种通过自己或他人的实践行动,而总结出来的对客观规律或行动方法的初步认识。
求明要把握客观规律,掌握已有方法和总结经验教训--如果不存在已有方法,则把握客观规律,总结经验教训,有助于找出行动方法;如果存在已有方法,那么一方面,把握已有方法,就可以直接应用这种方法或根据实际情况来调整这种方法;另一方面,把握客观规律,总结经验教训,不但可以“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更好地应用已有方法,还可以对已有方法进行改进,甚至可以找到全新的、更好的行动方法。
求明的七种途径我们如何求明?主要通过察、查、交、学、思、试、行七种途径来求明。求明途径图察:人们亲自通过自己的眼睛,通过自己的感觉器官,来获得对外界事物的感性认识。
有时,要辅之以观测、测量工具或仪器,如望远镜、显微镜、尺子、天平等。例如人们对天气情况的观察,对物体长度的测量,对某个单位的考察,对敌军部署的侦察,等等。
查:人们通过对外界事物本身或对相关信息进行了解,来获得第一手的资料。例如,人们对市场情况的调查,对工作结果或健康状况的检查,对网上信息的查询,对证件执照的查验,等等。
交:人们通过信息交流、语言交流、情感交流来获得信息、了解想法、加深认识。例如,从朋友口中得知哪个行业比较兴旺,从客户口中得知他们对产品是否满意,与同事讨论或辩论以加深对某个问题的认识,收到来信了解某事的状况,与孩子谈心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等等。
学:人们通过接受老师的言传身教、从书本中吸收知识、请教他人或模仿他人,来获得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例如,人们自小接受的学校教育,参加的各种培训,阅读书籍,向专业人士请教,临摹名师的书贴画作,模仿某位艺人唱歌表演,等等。
思:人们通过思考来辨别信息的真伪,分析事物的联系,想象事物的本质,琢磨事物的规律,推测事物的发展,以获得理性的认识。例如人们看到广告、听取消息后对真伪进行思考辨别,对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的原理进行思考,对竞争对手的内心活动进行分析,对经济发展的未来走势进行预测,等等。
试:人们通过尝试、试验来认识客观情况,研究客观规律,检验认识对错。例如,对某款服装动心,可以试穿一下,看看实际效果;遗忘文档的密码,可以多想几个最有可能的字符组合尝试一下,看看能否打开;不了解一种材料的热性能,可以进行热试验,研究这方面的客观规律;研究发明了一款新产品,可以先行试制,检验技术方案是否完善;投资生产新产品,可以先行试销,检验销售效果是否理想;不知某批产品的性能是否合格,可以抽样模拟使用条件进行试验;不知某项改革是否可行,可以设立改革试验区先行试验。
行:人们通过行动、通过实践来认识客观情况,研究客观规律,检验认识对错。例如,指挥员认为某种作战部署能打败敌人,到底能不能打败,通过实际战斗就检验出来;企业家认为某种经营举措能够达到目的,到底能不能达到目的,通过实际执行就检验出来;乒乓球教练认为比赛战术正确,到底正确不正确,通过运动员上场比赛就检验出来。当实践的结果符合预期时,表明认识是正确的;当实践的结果不符合预期时,表明认识是不正确的,这时要进一步改正和深化认识,然后再回到实践,在实践中再次检验认识是否正确。
试验是一种特殊的实践。
试是一种特殊的行,试验是一种特殊的实践。当人们对认识的正确与否没有把握,直接进行正式的实践,可能要冒很大的风险、花费很大的成本、带来很大的损失时,如果条件允许,最好是先进行试验。试验,是模拟实际条件小规模地进行实践,是在控制风险、控制成本的情况下进行实践。
例如,人类在试制宇宙飞船时,一般不直接载人,而是首先载上动物进行试验,如果动物在上天并返回后还活着,再考虑载人。如果直接载人的话,那就太不把人的生命当回事了!
例如,国家在进行某项重要改革时,一般不直接推开,而是首先选择几个地区进行试验,这些地区称为改革试验区。如果改革在试验区内取得实际效果,证明确实可行,再考虑在全国范围推广这项改革。
总之,试验是一种特殊的实践。试验这种形式,既控制了风险、控制了成本,又检验了认识、发展了认识,对于求明过程有着重要意义。
实践,是求明的基础途径,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前面探讨了求明的七种途径,其中“试”是一种特殊的“行”,因此七种途径实质上是六种途径。在这六种途径中,行是一种基础的途径,实践是一种基础的途径。
首先,“察”、“查”、“交”、“学”这几种途径,都离不开实践的支撑作用。例如“察”、“查”、“交”、“学”可能要深入实地才能进行,这要靠行走这种实践来作支撑;例如要知道水果的味道,这要靠品尝水果这种实践来作支撑;例如对设备内部进行观察,这要靠拆开设备这种实践来作支撑;例如深入敌方阵地进行侦察,这要靠火力掩护、吸引调离敌人这种实践来作支撑。
其次,通过“察”、“查”、“交”、“学”得到的感性认识,经过“思”这种途径的加工,上升为理性认识。这种理性认识,不经过实践的检验,不能确定是否正确。只有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确定为正确。
再次,通过“查”、“交”、“学”从他人处得到的理性认识,在我为间接经验,在人则为直接经验,如果他人已通过实践检验是正确的,则可以相信;否则,这种正确性也值得推敲。总之,其是否正确,也要经过实践的检验。
归纳起来讲,人们由于创实的需要、由于实践的需要,而在实践中认识事物,在实践的支撑下通过察、查、交、学、思等多种途径认识事物,先产生感性认识,然后由浅入深、由片面到全面,产生理性认识;然后把这种认识再回到实践中进行应用,当实践中人们达到了头脑中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就被证实是适合于客观情况的;如果人们未达到头脑中所预想的结果,人们就进一步改正和深化认识,然后再回到实践进行应用,在实践中检验认识是否适合于客观情况。
通过实践而认识事物,又通过实践而检验认识和发展认识;从感性认识而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到指导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总之,实践是求明的基础途径,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七种途径相结合,可以更好地求明。
求明的七种途径,各有优点、各有长处。我们要善于把七种途径相结合,在不同的情况下采取不同的重点途径,更好地求明。
感性与理性、学与思、知与行三结合“感性无知性则盲,知性无感性则空”,西方哲人康德如是说。只有感性认识,没有理性认识,人们的认识则是茫然的;只有理性认识,没有感性认识,人们的认识则是空洞的。既有感性认识,又有理性认识,两者结合,才能正确地认识事物。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中如是说。学习而不思考,人会被知识的表象所蒙蔽;思考而不学习,则会因为困惑而更加危险。这句话可视为孔子所提倡的学习方法。一味地读书而不思考,不对知识进行辨别、推敲,不联系实际,不思考如何应用,那么这只是机械地记忆知识,至多算个应试高手,不能解决实际问题;而只是一味地埋头苦思而不向他人学习,不向书本学习,则只会产生更多的困惑,正如孔子所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只有学习和思考相结合,才能既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又把前人的智慧真正转化成了自己的智慧。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宋朝诗人陆游如是说。书本上得到的认识终归是浅薄的,未能理解事物的真谛,要真正理解书中的知识,必须亲身去躬行、去实践。正如书上告诉你,苹果的滋味是什么样的,但你不亲自去尝一尝,你还是不知道苹果的真正味道;正如书上告诉你,游泳该如何去游,但你不亲自下水去游一游,你还是不能掌握游泳的技巧。
求明的最大原则求明的最大原则,是实事求是,而不是自以为是。自以为是,就是不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去认识事物,只是想当然,把自己的主观想象当成正确的认识。实事求是,就是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而绝不是根据自己的主观想象,去认识事物。对事物的正确认识,不会自动跑到人们的头脑中。不采取上述七种途径实事求是地认识事物,而只是凭空想象,这种想象不可能完全正确,按照这种想象去行动、去实践,不会取得任何效果,有时甚至带来致命的损失。实事求是,就是遵循客观性原则,就是重视实证,就是崇尚理性,就是讲究科学。
创实的两个环节在求明的基础上,为了使行动真正做到针对实际情况、妙用客观规律,真正能够创造实际成果,人们在实施行动之前,往往需要构思谋划,必要时还要作出决断。因此,创实一般包括构思谋断和实施行动两个环节。通常情况下,特别是处理重要的事情,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构思谋断和实施行动是两个步骤,先构思谋断、后实施行动。所谓“谋定而后动”,就是典型的先构思谋断,后实施行动的例子。情况紧急时,来不及等待构思谋断后再实施行动,这时往往边行动,边构思,然后用构思的结果指导后面的行动。
两者比较,一般先构思谋断,后实施行动的效果比边行动、边构思要有利一些。前者在构思谋断上有充分的时间、良好的条件。“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可能的情况下,还是预先做好构思,预先做好准备比较好。随着历史的进步,现代社会对于各种紧急事件,连应急预案都要预先制定,一旦紧急事件发生,则可以立即按照应急预案进行处置,这样比边行动、边构思的效果,显然要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