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我的心中,都有一个沉睡的巨人,通过激潜,就能唤醒这个沉睡的巨人。
为了人生的更加美好,让我们一起唤醒这个沉睡的巨人!
(第二节)释放
人性的光辉中级篇中,我们探讨了主动尚德地向上。
主动尚德地向上,释放的是人性的光辉。
本节我们就来深入探讨如何释放人性的光辉。
崇法尚德势在必行的深层原因
我们都向往人生的美好。
我们似乎只需追求自己生活的幸福,没有必要在意他人是否生活得幸福,没有必要去崇法尚德。
这样可以吗?
不可以。
为什么?
答案在于,人在本质上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不同人的需要具有相关性,同一人的价值具有两重性。
不同人的需要之间、同一人的两重价值之间,如果处理不好,将会有问题,将会给人们的人生带来不利影响。
这一规律,就是上一章哲学逻辑中探讨过的本质社会论。
不同人的需要具有相关性。
这种相关性包括正向相关性、负向相关性。
正向相关性的例子可举出很多。例如,宝宝不舒服了,妈妈心急,宝宝的需要与妈妈的需要具有相关性;孩子上学进步快,父母高兴,孩子的需要与父母的需要具有相关性;老人年纪大了,做儿女的特别担心,老人的需要与儿女的需要具有相关性;老板希望企业的效益越来越好,员工也希望多领一些奖金,老板的需要与员工的需要具有相关性;几人一起创业,都希望把事业做起来,创业团队成员的需要之间具有相关性;菜市场里的菜越来越贵了,我们希望自然灾害少些、农业的收成好些,消费者的需要和农民的需要具有相关性;金融危机过去了,企业在海外的客户陆续来订单了,企业希望海外客户的生意越来越好,企业的需要和客户的需要具有相关性;国家经济发展得好,大家的生活就改善得好,个人的需要和国家的需要具有相关性。
负向相关性的例子也可举出很多。买水果称重时称得不准,要么顾客多付卖主多赚,要么顾客少付卖主少赚,顾客的需要和卖主的需要具有相关性;签好的订单,可采购原材料时发现原材料涨成天价,如果企业履行合同、则企业受损,如果企业不履行合同、则客户受损,企业的需要和客户的需要具有相关性;十字路口人多车多,汽车让行人先行、汽车就慢了,汽车抢道先行、行人就慢了,车主的需要和行人的需要具有相关性;贪官贪了,群众怒了,官员的需要和群众的需要具有相关性;企业偷排了,居民遭殃了,企业的需要和居民的需要具有相关性。
人的需要与人的利益相联系。利益是对人们有好处的事物,利益是对需要的满足有利的事物,某事物之所以是为某人的利益,原因在于该事物对满足该人的需要有利。不同人的需要具有相关性,因此不同人的利益也具有相关性。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这种需要上的相关性、利益上的相关性,总是客观存在。
同一人的价值具有两重性。
人既可以利用自身价值去满足自我的需要,即人具有自我价值;人又可以利用自身的价值去满足他人和社会的需要,即人具有社会价值。
人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可以统一,这样的例子可举出很多:人们投入巨大人力物力,开发生产深受顾客欢迎的产品并投入市场,以满足顾客的需求,这是人们社会价值的体现;同时人们会收取顾客的货款并获得盈利,满足人们自身的需要,这又是人们自我价值的体现。当见义勇为的英雄救出遇到生命危险的人,他不但为他人、为社会作出了贡献,体现了自身的社会价值;而且他也从他人和社会的认可和赞扬中,满足了自己对于尊重、对于自我实现的需要,体现了自我价值。家庭困难的孩子在大学期间,勤工俭学,积极打工获得收入,不但满足了自身的生存和上学的需要,体现了自我价值;而且这种行为也减轻了家庭和社会的负担,体现了社会价值。企业家打拼一生,积累了巨额的财富,不但满足了自身的需要,体现了自我价值;而且这些财富归根结底是社会的财富,这些财富增加了社会和国家的财富总量,这又体现了社会价值。
人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也可以不统一,这样的例子也可举出很多:为富不仁的人,为了满足自己对财富的需要,在食品中掺假、掺杂、掺毒,在牛奶中掺入三聚氰胺,侵害了社会的利益;为官不廉的人,为了满足一己之需,贪污受贿,侵害了百姓的利益。
为了平衡人们相互之间在需要、利益上的相关性和矛盾性,社会诞生了法制和道德。人们违反了法制和道德,就是妨碍了他人和公众需要的满足、侵犯了他人和公众的利益。因此,我们对人生更加美好的追求,我们对根本需要更好满足的追求,不是只追求自身低层次需要的更好满足,不是追求自私自利,而是在辩证统一中,既追求自身根本需要的更好满足、人生价值的更好实现,又兼顾或追求他人和公众的根本需要的更好满足。因此,人生能否更加美好,是否崇尚法制道德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崇法尚德的简明要点在中级篇中,我们通过探讨,找出了崇法尚德的基本问题--如何处理自身需要与他人需要、公众需要的关系?如何处理自身利益与他人利益、公共利益的关系?如何处理令自己生活得更加美好、令他人生活得更美好的关系?我们也谈到了崇法尚德的基本内涵--追求自身利益必须在不侵犯他人与公众的合法合理利益,并且尽责诚信的前提下进行,并在此基础上,根据情况奉献自己的爱心。我们还谈到了法律是方的,道德是圆的。现在让我们进一步探讨方圆之中蕴藏的主要内涵。崇法与尚德主要内涵对比图上图中,崇法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守法,包括不侵、尽责、诚信;二是弘法,即推动废旧法立新法,推动公正执法司法,推动提高法治水平。尚德同样要求不侵、尽责、诚信:不侵的内涵,由不侵犯他人和公众的合法权益扩大到了不侵犯他人和公众的合理利益(由合法扩大到合理);尽责的内涵,由履行法定义务和责任扩大到了履行道义上的义务和责任(由法定扩大到道义);诚信的内涵,由诚实订立合同,履行依法成立的合同,扩大到了诚实对人、守信重诺;而且尚德还要求尊重友爱,其中的弘扬正义也有弘扬法治的意思。总结起来--崇法,就是要求法律上的不侵、尽责、诚信和弘法,其中前三者合称为守法;尚德,就是要求道义上的不侵、尽责、诚信、尊重和友爱。现在,我们可以把崇法尚德的基本内涵,简化为“守法不侵、尽责诚信”与“尊重友爱”
两个方面。崇法尚德的简明要点,就是--守法不侵、尽责诚信;尊重友爱。崇法尚德简明要点图守法不侵、尽责诚信守法是尚德的基础;守法不侵、尽责诚信则是尚德的基本原则。
守法不侵、尽责诚信,就是不侵犯他人和社会的合法合理利益,承担自己的责任,履行自己的义务。
守法这一要求看似简单,实则不然。
守法要求懂法。
法律作为一种现实存在的制度,对其认识与理解可通过求明来进行。本节只是指出,我们要把守法确立为一种行动原则,并提出守法的三个简单要点:不侵、尽责和诚信。
不侵、尽责和诚信首先是做到法律所规定的不侵、尽责和诚信,此外还要做到道义所要求的不侵、尽责和诚信。
不侵就是不侵犯他人和公众的合法合理利益。在现实中,人们最反感的就是自身的合法合理利益受到侵犯。
不侵犯后代人的利益--可持续发展不侵的本义,不仅包括不侵犯与自己同时代的个人和公众的合法合理利益,还包括不侵犯后代人的利益。
保护资源和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就是为了不侵犯后代人的利益。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出版《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一定义,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从这一定义中可以看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就是在不侵犯后代人的利益、不危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的前提下,谋求当代人的发展,满足当代人的需要。
保护资源和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在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同时,不侵犯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权利,这是不侵的题中应有之义。
尽责就是承担自己的责任。作为一个人,首先有家庭责任,首先要承担起家庭责任,孝老爱亲、教育子女,这既是法律的要求,也是道义的要求,更是做人的根本;其次要承担起工作责任,对自身的工作职责要认真履行;再次要承担起公民责任,承担起法律和道义所要求的,作为一个公民对国家对社会所应承担的责任。
诚信就是不以欺诈手段获得他人信任、骗得他人签订合同,严格履行依法成立的合同所规定的义务,履行自身对他人所作出的承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买卖交易、合作协作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复杂,因此诚信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
崇法尚德不是口号,也不是复杂的要求,能不能做到不侵犯他人和公众的合法合理利益,能不能承担自己的责任、履行自己的义务,这是最基本的衡量标准。
尊重友爱如果说守法是尚德的基础,守法不侵、尽责诚信是尚德的基本,那么尊重友爱则是尚德的核心。尊重友爱,从字面上讲,“尊重”就是尊重他人,“友”就是对人友好,“爱”就是爱人助人。
尊重友爱,首先是尊重。每个人都具有需要,其中被人尊重的需要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需要。尊重他人,是对他人人格的尊重,也是对他人需要的满足。为了表达尊重,社会诞生了礼仪,并一代又一代地传承和发展。礼仪的本质其实就是尊重,遵守礼仪、讲究礼节,其实就是尊重他人。
尊重友爱,其次是友爱。友爱的表现,是感恩认可、理解包容、关心帮助、宽恕忠诚、弘扬正义。感恩是知道他人的好、铭记他人的好、感激他人的好、回报他人的好,不做“忘恩负义”的人;认可是认可他人的人格,接受他人的人格;理解是理解他人的处境,理解他人的困难;包容是包容他人的不同,包容他人的缺点;关心是关心他人的感受,关心他人的处境;帮助是以实际行动解决他人的困难,给人物质和精神上的支援;宽恕是以直报怨甚至以德报怨,对他人严重伤害自己的行为不予追究或减轻追究;忠诚是对家庭、对国家忠诚,不背叛不出卖;弘扬正义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是帮助弱者铲除不公。尊重友爱,最高层次就是无私奉献。无私奉献,就是完完全全不为自身谋求私利,完完全全为了他人和公众谋求利益。崇法尚德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崇法尚德,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只不过,有时我们没有想明白,有时我们没有掌握要领。崇法尚德,其要领简单到只有十二个字:守法不侵、尽责诚信、尊重友爱。如果你我不想去帮助他人,或者没有能力帮助他人,最起码,你我可以做到不侵,可以做到尽责,可以做到诚信。如果做到这一点,你我就基本称得上是一个遵守法律、具有道德的人。尚德有三品:第一品,守法诚信、发展自我;第二品,帮助他人、热心公益;第三品,一心为公、无私奉献。如果我们做不到第二品、第三品,我们最起码可以做到第一品。你我所追求的无非是人生的更加美好,如果我们真正明白了崇法尚德对于人生美好的决定性意义,然后再掌握一点要领,我们人性中的光辉,就可以得到释放!
(第三节)创造
美好的成果中级篇中,我们探讨了主动创实地向上。主动创实地向上,展现的是人们的智慧,创造的是美好的成果。本节我们就来深入探讨如何激扬你我的智慧,创造美好的成果。求明创实至关重要的深层原因我们追求人生的更加美好,为什么要认识和运用规律?答案在于,事物的发展具有客观规律,人在追求满足什么样的根本需要,如何满足根本需要上也具有客观规律。这些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当人们采取行动、进行实践时,客观规律决定了人们行动和实践的结果。而且客观世界及其规律是不依赖于人们的感觉而存在的,人们不能自以为是,只有实事求是才能获得对它们的正确认识。
只有当人们认识了客观世界,只有当人们的行动运用了客观规律时,人们才会获得所期望的结果;而一旦人们认识了客观世界,一旦人们的行动巧妙地运用了客观规律时,人们不但能获得所期望的结果,甚至还能创造出客观世界所没有的事物。
这就是上一章哲学逻辑中探讨过的客观规律论、需要规律论、物质本原论和认识论。事物的发展具有客观规律。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春天过了一定是夏天,不会是冬天,这是客观规律;物体掉在水中,重的会沉下去,轻的会浮起来,这是客观规律;在常压下水到了100℃会成为蒸汽,到了0℃会结成冰,这也是客观规律。这些规律都是客观存在的,不会因人们否认,这些规律就不存在,不会因人们没有认识到,这些规律就不存在。相反,人们只有认识这些规律、运用这些规律,人们的实践行动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我们会在冬天到来之前就做好过冬的准备,而不会把冬天的衣物全都丢弃;我们只有在游泳水平高的情况下,才敢下到大江、大河,而绝不敢放任幼儿在水边玩耍;我们会将冷水烧开以煮熟米饭,而不会指望冷水能自然将米变熟。
人在追求满足什么样的根本需要、如何满足根本需要上具有客观规律。人所追求的根本需要具有层次结构性、社会历史性和觉悟修养性,这是客观规律。社会成员不断增长的根本需要拉动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为社会成员根本需要的更好满足奠定基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是人类社会在如何满足社会成员根本需要上所具有的客观规律。
需求决定生产,生产反作用于需求;生产决定需求的满足,需求的满足反作用于生产(或曰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反作用于生产)。这是企业在如何满足需要上所具有的客观规律。
人生美好的主要构成包括事业成功,包括财力坚实、家庭美满、人际和谐、自我康强、生活快乐;追求人生的更加美好,就是要追求事业的更加成功、财力的更加坚实、家庭的更加美满、人际的更加和谐、自我的更加康强、生活的更加快乐。这是个人在满足根本需要、实现人生价值上所具有的客观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