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场里出现一阵简短的交头接耳窃窃私语声之后,有人问道,这一本书多少钱。专家清了清喉咙颇动感情地说,我们都是著名学者,这本书可以说倾尽了我们毕生的心血和研究成果。但是,我们不是以赢利为目的的,就是要为国家发现和培养人才出一点微薄之力。所以,只收工本印刷费,一本才二百八十元。也就是女同胞少买一件衣服,男同志少喝一顿酒。俗话说,机不可失,失不再来。跟各位透漏一个消息,这本书还没正式出版,书店是买不到的。另外,这堂课结束,我们就要到别的城市去讲学了。甘露,不能可你们一个城市撒不是?
他正像街头小贩子似地为那本书口若悬河地作着广告,我正琢磨着有没有必要买,门口突然出现了一阵骚动,我以为发现了火警什么的。这么多的人如有火警,后果将不堪设想。于是,就心有余悸地往后面一看,只见几个戴大盖帽的警察和穿制服的市管人员挤了进来。
一个领导模样的人,高声宣布,经过缜密调查,这个报告会是未经任何部门批准的非法活动。两个所谓专家,一个是读过几年私塾的农民,一个是退休的中学教师,那位主持人是一个被某高校开除的大学生。至于造诣匪浅、著作等身之说,自然都是胡诌八咧。这本书是根据很多网上的资料七拼八凑而成属于非法出版物。最可恶的是,这个剧场为了从中捞到巨额提成,还雇佣了两个打手把门。他们先是用花言巧语骗你买书,你若不买也很难走出这个剧场,两个打手会天兵天将般出来对你讽刺、挖苦,甚至大打出手。说着,他指了指身边的两个虎背熊腰的人。就是这两个人在昨天,打伤了好几个因口袋里钱不够,而没有买书的家长,有一个现在还在医院里住着呢。
听了这位领导的话,我下意识地摸了摸口袋,禁不住一下子惊出了一身冷汗,原来中午又是吃饭又是打车的,腰包里仅剩了二百来元钱。倘若这几位执法人员不及时赶来,别说免费的大餐没吃上,还要免不了挨一顿胖揍。
特长生
一次,有位亲属到我家做客。恰巧,我女儿从学校回来取什么东西。他见昔日爱说爱笑、天真活泼的女儿,已被冲刺高考折磨得愁眉苦脸、萎靡不振。女儿走后就一遍遍地跟我说,假如当初让孩子走“特长”就好了,也许她现在会少遭不少罪。
听了亲属的话,我想了许多。
其实,早在她上小学之时,我和妻子就像很多颇具“先见之明”的家长一样,有过这样的打算。那时候我们就知道,走特长这条路,只要“特长”合格,不仅考大学,文化分不及普通生的三分之二,甚至二分之一就可以轻松被录取,就是考重点高中也要省一半以上的力气。可是,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的规定,所谓的“特长生”只局限在音、美、体三个方面。其他,即使你有天大的本事也归不了类。我们对女儿逐项进行了分析。音乐不行,五岁时曾让她学过手风琴,两个月下来七个音符还没找准。最后,老师很客气地评价道,这孩子对音乐的感觉不是很好;体育也不行,六岁时她曾接受过一次很正规的乒乓球训练,二十多天过去了,同时入学的孩子都龙腾虎跃地上了案子,惟有她仍顽强地停留在“颠球”阶段。末了,教练很婉转地跟我谈了一次话。言外之意,就是说她不是搞体育的料。与前两项相比,虽然美术稍好一些,上小学二年级时一幅什么画,还在区里的画展中得过一个小奖。可她本人对此却毫无兴趣,不三番五次地逼到头上是决不拿画笔的。如同一个不爱马背的人永远做不了好骑手一样,一个对画画毫无兴趣的人,又怎能奢望他将来成为画家呢?所以,掂量来掂量去,我们还是决定了放弃。好在女儿还算争气,中考时很顺利地考进了一所省级重点高中。
中国有一句老话,叫做,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话,虽然有些绝对,也有一定的道理。一个人爱好不爱好什么,在哪方面有无造就,至少十几岁的时候就能看出个八九不离十了。可有些家长或是看孩子成绩不佳升学无望,或是见孩子学习太苦升学竞争太烈,面对自己已经上了初中甚至是高中的孩子,仍逼他们去学一门“特长”。把特长当作了升学的捷径,个别学校受经济利益的驱动,也不分青红皂白地给大开方便之门。
我家隔壁有个小男孩,初三下学期见自己很难升入高中,就背着父母逃学做起了小生意。他父亲虽然也是作生意的,却十分瞧不起生意人,距离中考还有三天,便又打又骂地将他送进了一个速成美术班。从此,便在这个孩子身上发生了一连串的奇迹。不仅三天后被一所省级重点高中当特长生录取了,而且三年后也成了一所大学的美术专业学生。正在左邻右舍都啧啧称奇,他父亲也洋洋得意得不行的时候,情况却变得很不妙了。那孩子也整天背着画夹进进出出,也终日飘着长发摇摇晃晃,谁知却徒有一副美术家的派头,肚子里一点儿真本事都没有。毕业三年,没画成一幅画,没找到一个接收单位。最后,这个孩子沮丧到了极点,一气之下烧了画夹,毁了长发,又回到了原来的起跑线上,开始做起了小生意。
他父亲知道后火冒三丈绝望透顶。一日酒后,用惊天动地的声音跟儿子吼道:我花了几十万元培养你,没想到培养出个废料。他儿子也喝了点酒,也用同样分贝的声音反驳道,我本来就是一块废料,谁让你花几十万元培养了呢?
许久,他爸爸也没有出声,不知心里是什么滋味。
我在墙这边眼泪却差点没掉下来。
其实类似的遭遇,何止是他们父子呢!
有多少花重金换来的体育毕业生,不能胜任小学老师;有多少艺术毕业生,登不了县级舞台。
令人奇怪的是,被很多人认为捷径的特长生,在真正有特长的孩子面前,正常走起来却很难。
我妻子有个同学的孩子,三岁开始学钢琴,到高三的时候,水平已经相当高了。从此,她母亲就开始领着她,走上了漫漫的高考之路。她心仪的那所学校,不知为什么,招两名新生就把她排为第三名,招三名新生就把她排到第四名。待得到高人“指点”,终于由“候补”转成了“正式”,她的文化课已经荒废得一塌糊涂了,连最低录取的250分都没通过。近日她给我们打来电话说,决定放弃那座学校,走一所普通学校的大专班了。说这些话时,她的声音是哽咽的。
一位美籍著名华人画家,几年前应国内一所著名大学之约,怀着满腔的赤子之情,回来作了研究生导师。后来,由于想收一位他认为非常有培养前途的学生为弟子,因种种原因始终未能如愿,便绝望地作出了辞职的决定。在辞职之前,央视一个频道采访了他。他直言不讳地谈了国内招收特长生的种种弊端。如:脱离实际的考试内容,呆板教条的招生标准,等等之后,感慨道,现在几乎所有的大学都招特长生,似乎不设体育系、音乐系、艺术系,就不能称其为大学似的。仔细想想,国家到底需要多少这些专门人才呢?就拿学美术的来说吧,他们将来又有多少能够成为真正的画家?
实际,这位忧国忧民的学者,居住海外时间太久了,根本不了解现在的国情。试问,今天的大学又有几个是想真正为祖国培养什么家呢?
当然,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很多考生家长都不知道,一个人上大学是为了储备知识、增长才干,并不是人生的最终目的呀!
自主招生
我是卯足了劲儿,想让女儿试试“自主招生”的。
自主招生政策,刚刚实行不久,还属于新生事物。曾被数家媒体兴高采烈地誉为:一枚教育深化改革的丰硕果实。据说,也令众多专家眉飞色舞,原因是经过他们千呼万唤之后,才冲破坚冰浮出水面的。
其实,最该欣喜若狂的应该是我们这些自以为子女符合条件的家长。虽然招生学校只有20分的自主权利,但有了这20分垫底儿,就能圆了不少此类孩子的重点大学甚至心仪已久的大学的梦。
几乎凡是有自主招生资格学校的简章,我都在互联网上认真地阅读了。他们均用不同的语言,表达了这项新政策的宗旨:就是要不拘一格选人才,以推动中小学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何为人才?又众口一词地解释道:乃偏才、怪才和具有培养价值的潜质者。我用这三条,对女儿逐字逐句地进行了衡量。她是否称得上“人才”,有无“潜质”,我不敢说,至少具备了“偏”和“怪”。先说“偏”:自上高中以后,她数学考试就十次有九次不及格,而语文却五次有四次排在年级的前几名,且在十五岁前就发表了十几万字的文学作品,还正儿八经地出版过一部个人专集。再说“怪”:我女儿写东西很少按约定俗成的套路落笔,语言也很新颖活泼,一些被老师判为远离“采分点”的作文,往往投到报刊后,不仅很快就变成了铅字,有的还被选刊选载。
不知是不是应了“孩子都是自己的好”的那句老话,越衡量我的信心越足,越觉得这“三条”起码有两条是为女儿量身定做的。
然而,我知道只要走自主招生这条路,不管是什么档次的学校,都要历经:考生报名、学校证明、申报材料、笔试、面试等一系列繁杂的手续。而这些手续,都是需要时间和精力的。在名副其实的“一寸光阴一寸金”的高考冲刺阶段,稍不慎就会落得个“鸡飞蛋打”的悲惨下场。子女参加高考,家长就是指挥员,下错了一道指令,往往输的就是全盘。所以,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我是不会轻举妄动的。
于是,我首先拨通了朋友小白的电话。
小白是一所省级重点中学的班主任,连续送了十几届高中毕业班。他沉吟了半晌说,我知道你女儿的情况,也蛮符合条件的。可我还是奉劝你不要凑这个热闹。很多家长都把它当作了一棵救命的稻草,岂不知对多数孩子来说,只不过是水中月镜中花而已。
我说,此话怎讲?
他说,去年我们学校推荐了十多名,条件都不次于你女儿。结果只走上了两个,还是平时学习都非常好的,就是没有那二十分也能被录取。剩下的那些就惨了,本应该走一本的,勉强走了二本。本应该走二本的,差不多都跌入了专科。
那是为什么呢?我不解地问。
他说,一是完成那套手续浪费了宝贵的时间,二是失败后打击太大丧失了信心。最后,他又强调了一句,反正我在班里就公开跟同学说,不要去冒这个险。
听了小白的话,我的信心虽然已经丧失了大半,但仍没有彻底死心。次日,我又背着女儿发表过的所有作品,敲开了她们学校的校长办公室。一则,准备听听她的意见;二则,打算让她给推荐一下。在一分都能决定一个考生的走向甚至是命运的角逐中,20分毕竟是个不小的诱惑啊!我既不能轻举妄动,又不能轻易放弃。
我跟这位主管教学的校长打过一次交道。那是三年前,女儿刚升入高中的时候。按照她中考的成绩是不够进重点班的。因重点班的师资力量和学习氛围都要比普通班好得多,升学率年年也比普通班高不少,我就抱着试试看的心理,也是拿着女儿的这些作品找到了她。没想到她只看了我女儿的两篇文章,大笔一挥问题就解决了。她给我留下的印象是,性格豪爽,语言精练,爱惜人才,办事果断。
因有了一面之交,她很热情地把我让到了沙发上。我尚未开口,她就笑了,我都知道你干什么来了?
我也笑了,是吗?那你说说看。
她说,想让我推荐你女儿走“自主招生”。
我说,你给我的最初印象是精明能干,真没想到你还料事如神啊!
她说,不是我料事如神,而是这些天凡是找我的家长和学生都是这件事。说着,她“哗啦“一声拉开了抽屉,里面竟挤挤插插地塞满了各种各样手写的、铅印的材料和获奖证书什么的。
你看,这都是让我推荐的。坦率地说,这里面也不乏“偏才”、“怪才”和有“培养潜质”的。可我思来想去,还是尽量奉劝他们放弃。原因是实践证明,自主招生的门槛是很高的,真正招走的大多数也不是这三类人。
我说,那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
她说,假如把自主的权利下放给高中,可能还会好一些。而现在的权利在大学,大学又不知道考生的具体情况,只能通过报名、推荐、考试等一系列手续来验证。区区20分耽误了考生很多时间不说,一旦经过考试,录取的也往往都是尖子生了。比如,在去年我们推荐的学生中,一个物理竞赛在省里拿过名次,一个在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中入过围。我们认为最有把握的这两位同学,最后都在考试这个环节上被淘汰了。所以,弄得我们很灰心,原则上今年一个也不推荐,但学生和家长如果坚决要试一试,我们也不反对。
说着,她把目光转向了我。意思是成破利害我已经交代完毕,剩下的就看你如何选择了。实际,此时我已彻底心灰意冷,人家物理在省里获过奖,作文在国家入过围的都未能如愿以尝,我女儿不是白玩吗?
我很客气地和校长道别了,但心里却还在关注着这件事。
女儿被某所普通大学录取后,有一天和她闲聊。我就顺便问了一句,你们学校今年走了几个“自主招生”的。
她想了想说,大概有四五个吧。
我心一抖,走那么多呀!紧接着,又心情复杂地说了一句,若不是征求了一下你白叔叔和你们校长的意见,当初我也给你报了。
女儿惊呼道,多亏你没报,报了我就死定了。我们学校走的那四五个人本来就是尖子生,即使没有这二十分也照走不误,他们上的就是双保险。
我说,难道一个“偏才”、“怪才”和有“潜质”的都没走上吗?
女儿坚定地摇了摇头,不但没走上,还害得他们有的连普通大学都没录取。
问其原因,女儿分析的和小白说的竟如出一辙,都是因为耽误了时间又遭受了打击造成的。
听完女儿的话,我真有些后怕。一边默默感谢小白和校长及时地为我指点了迷津;一边想,如果那些媒体和专家知道,“自主招生”只是成了尖子生的又一道保险,该作何感想呢?
如此自主招生,能促进中小学的素质教育深入开展吗?
加试
一所专科尚未正式转为本科,又一半公办一半民办的艺术类院校,在我女儿就读的那所学校大门口,张贴了一幅少说也有一米多宽、两米多长的巨型招生广告。一瞬间,像磁铁一样把很多高三的同学都吸引了过去,围得里三层外三层几乎水泄不通。
那广告确实充满了诱惑性。校址如何山清水秀、校舍如何幽静高雅、设施如何先进齐全、师资如何庞大雄厚不说,仅从那里培养出来的著名歌唱家、著名演奏员、著名主持人,就浩浩荡荡地罗列了一大串子,虽然这一大串子至少是我一个都没有听说过。最引人注目的是广告后面的几行字:该广告是爱好文艺同学的福音,只要“加试”合格,我们就按高考成绩自高至低择优录取;只要被我校录取,你的一只脚就已经跨进了成功的大门。下面是加试的时间、地点、内容和收费标准。看完后我禁不住倒吸了一口凉气,这些费用加在一起实在不菲。
尽管如此,围观的学生仍跃跃欲试兴致勃勃,这些可怜的孩子一定是觉得只要“加试”合格了,大学梦和名人梦就会伸手可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