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记者问他,抛弃你白白地浪费了八年时间和精力,从起点又回到了起点不谈。现在,你和比你小八岁的同学朝夕相处,有什么感想?
他沉默了许久,只说了两个字:尴尬。
实际,即便是那些侥幸如愿以偿者,走进大学后,也或多或少存在着这种尴尬。
我家老邻居有个女孩,和我的女儿相处得如漆似胶。多年来,两个孩子一直情同姐妹。这个孩子重读二年后,终于考上了一所梦寐已久的学校。入学后,当女儿在伊妹里向她表示祝贺的时候,她发回来的竟是满满一大篇子无奈和烦恼。
还有个女孩子,在博客里也谈了自己在这方面的体会。她经过三年重读后,总算被一所心仪已久的大学录取了。可是,耳朵听着著名教授的声音,胸前戴着著名学校的校徽,她却无论如何也荣耀不起来,兴奋不起来,原因是一抬头,看见的都是比她小三、四岁的同学。她就情不自禁地感觉自己矮人三分,无地自容了。更要命的是,这种自卑感越来越强,以至发展到了上“小课”躲在教室最后一排桌,上“大课”专门寻找墙旮旯。甚至,连如厕、就餐都避开同班的同学。于是,她担心自己,有一天会因此患上忧郁症。
在文章的结尾,这个善良的女孩向考生们发出了忠告:只要考了高分上了线,千万不要轻易选择重读。
我想,这可能是所有重读者的心声吧!
谢师宴
妻子罗列了一大串子亲朋好友的名单。
我也罗列了一大串子亲朋好友的名单。
轮到女儿了,她皱着眉头歪着脖子思考了很久,才写出十几个同学和玩伴的名字。
我说,谢师宴、谢师宴,老师应该是主角,要请到贵宾席上就坐的,你怎么一个都不邀请呢?
女儿说,说是谢师宴,你回忆回忆有一家请过老师的吗?
此话,还真一下子把我问住了。虽然我数次应邀参加过谢师宴,每年随出的“礼钱”,最少也是几千块,可因场面都十分浩大,我又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还真没注意其中有没有孩子的老师。
这个名为“谢师宴”的宴会,起码在我居住的这座城市里,近年来已经成了收到《录取通知书》后,家长们必做的一件事情。此事不做,似乎就不能给高考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现在,这个宴那个宴的名目多得很,农村犹甚。不但婚丧、嫁娶、乔迁、添丁、参军、上学要大操大办,有些地方连马下驹、牛生犊,甚至垒个猪圈搭个鸡架也四处撒请帖。其目的,无疑是想从别人的口袋里敛点钱财。结果,你也敛他也敛,就恶性循环了。敛来敛去,都落得个腰包空空。因此,有人说,此举是农民自己坑害自己。也有人说,这是当今农村迟迟富不起来的主要根源。
当然,城市要好得多。可是,谢师宴几乎凡是有考生的家长都要搞的。每年一到这个季节,稍微上点档次的饭店都日日爆满,电波传播的也几乎都是此类信息。虽然举办者也有敛财之嫌,对社会风气也是一种污染,但仔细想想也在情理之中。一来,老师辛苦一场也应该感谢感谢;二来,孩子榜上有名也应该庆贺庆贺。
谁知,我和妻子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终于决定也随一把“俗”,已经定下了饭店,选好了日期,女儿却不想邀请宴会的主要角色。
我说,谢师宴老师不到场,就不名副其实了。这样吧,我打听一下,如果人家都没请,咱们也不请;如果有请的,咱们就不能不请。
女儿说,好!一言为定。说完,还把电话机往我身边推了推。
我摸起话筒,一口气给十几个设过谢师宴的朋友和亲属打了电话。他们就像和我女儿预谋好了似的,异口同声地回答,没请。其理由也是惊人的一致,都是孩子不同意请。
女儿,带着胜利者的微笑斜眼望着我,怎么样,老爸,你输了吧?
我说,你别高兴得太早,等我打完最后一个电话,咱们再论输赢。
我最后这个电话是要打给我的一个朋友。他在一所省级重点高中里,连续做了十几年高三班主任。由于他带出的班级,年年在区里升学率最高,其中“北大”、“清华”之类的名校也不乏他的弟子。所以,校长把他捧为宝,家长将他视为神。我就不相信,名声如此显赫的老师,谢师宴上没人请。
然而,失望得很。电话打过去了,他支支吾吾地说,前些年每年还能接到过几个家长的请柬,如今一个也没有了。接着,他又跟我发了半晌,人心不古,世态炎凉之类的牢骚。
看来,我在女儿面前是彻底输了,这谢师宴不可能真正做到名副其实了。可是,我还是想知道现在的孩子为什么不愿意请老师?
于是,我问女儿。
女儿说,那些老师都超级的烦人,一个个像“周扒皮”似的,残忍得很!不要说宴请他们了,现在就是看一眼都想呕。
坦率地说,现在的老师,尤其是高三的老师,大多数都是兢兢业业的。为了让学生顺利地考上大学,他们真正做到了废寝忘食呕心沥血。也许就是因为这一点,才和学生产生了隔阂,落下了“周扒皮”这样的绰号。
旧社会,有一句话,叫做:“师徒如父子”。新社会,虽然不这样提了。可辛辛苦苦地传授一次知识,总不至于变成“敌人”吧?
仔细想想,孩子们对老师这种抵触情绪,都是残酷的高考惹的祸。
太空期
从高考结束到大学开学,至少有三个多月的时间。这个假期,又与以往任何一个假期都不同。没有老师给留作业,家长也不再请家教、送辅导班了。可以说,孩子们一个个松散散、轻飘飘得宛如太空人。故此,有人直呼该段时间为“太空期”。
据我观察,大多数城市孩子,在太空期里都像脱缰的野马,玩得昏天暗地。从而,有的沾染上了社会的不良习气,有的损害了健康的肌体,因一时不慎玩丢性命的也不乏其人。几年前高考过后,有三个农村孩子相约,到某虎园看老虎。为了省下对他们而言绝对是不菲的门票钱,他们竟不顾园中的三令五申,选择一个僻静的角落越栏而入。咚咚的落地声,惊醒了一只正在打盹儿的斑斓猛虎。斑斓猛虎以为是老天恩赐的美餐,就毫不客气地扑上前去食之,孱弱书生哪见过这个阵势,惨叫一声就魂飞魄散瘫成了三团泥巴。待管理人员闻声赶来,已是一死两伤了。
尽管此事属于百年不遇,但作为家长也不能不视为警钟。
女儿的志愿刚刚报完,我就和妻子进行了认真的协商,为了让她既安全又有意义地度过这段时间,一致决定,要把她的“太空期”变成“断奶期”。
也许有人不理解,一个即将上大学的孩子还谈什么断奶?此言差矣。如今娇生惯养的独生子女,虽然物质的乳汁早已断掉了,可仍离不开父母精神的乳汁。
不止一次地听一些大学新生的家长抱怨。有的说,自己的孩子一日三餐也得打长途电话请示;有的说,自己的孩子连床铺都不会整理。更有甚者,远离了父母竟彻夜失眠无法入睡。虽然我女儿高中住校三年,相对来讲要比这些孩子好一些。但是,内——仍不会洗洗涮涮烧菜煮饭;外——仍不会待人处事购物选物。总之一句话,上了大学以后也不能一下子就“独立”起来。
在她应该参加的聚会都参加完,应该探望的亲友都探望后,我们便开始实施这个断奶计划了。
在家务方面,从手绢、裤头、床单、被衬的洗涤晾晒到家常便饭的制作烹饪,我们都一一向她传授,一一让她实践。与此同时,我们还有空就向她讲解一些接人待物的常识,只要是上商场和市场,就让她冲锋陷阵,有目的地培养她辨别真伪、认清优劣、货比三家和讨价还价的能力。
精神断奶和物质断奶一样,都有一个痛苦的过程。
一开始,她对我们的做法不但不理解,执行起来也满腹牢骚。常常对我们旁敲侧击,某某同学又到哪里旅游了,某某同学又吃什么大餐了。然后,长叹一声,谁也不像我……言外之意,别的同学过的都是神仙的日子,只有她在服着苦役。
说得妻子禁不住心疼起来,几次悄悄和我商量,孩子好不容易盼来这么一个无忧无虑的长假,要不也放出去让她好好玩玩?
我说,不行!要是不抓住这个机会让她学会独立,就不知道她什么时候才能成熟起来了。你没看过《小鬼当家》那个电影吗?假如她的父母不是一时疏忽把他忘在了家,他就不可能那么快就学会了与贼斗智和持家的本领。这就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孩子成长有时是靠“逼”出来的。现在,她不理解和发些牢骚属于正常现象,只要咱们狠下心来不打退堂鼓,她就能够坚持下来。
事实和我预料的一样。不到一个月,女儿就由不习惯到习惯,不自觉到自觉了。
真正让她懂得了我们的良苦用心,也可以说尝到了甜头的是,上了大学以后。
她给我们第一次打电话就兴高采烈地说,我们寝室里一共住了八个同学,年龄比我大的也有,比我小的也有,可是基本都不会做什么,有的连水果都不会买。现在,我已经成了她们的生活顾问了,都清一色地叫我大姐。
我说,怎么样,这个假期你没白过吧?
她说,没白过,我仿佛一下子长大了许多,也成熟了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