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图识物:这个游戏可以训练宝宝的理解力、记忆力和识别能力。在做游戏的时候,爸爸或妈妈可以先给宝宝选择一些常见物品的图片给宝宝看,然后再给宝宝看实物。在看的时候,爸爸或妈妈要告诉宝宝这是什么。每天反复进行几次。几天后宝宝就会将图片与对应实物联系起来。之后就可以让婴儿做看图片找实物,或者看实物找图的后续游戏。需要注意的是,不管宝宝有没有成功地做到,爸爸妈妈都要给予表扬和鼓励,增强宝宝的自信心与学习兴趣。
插锁眼: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训练婴儿手眼协调能力,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爸爸妈妈可以在每次进门开锁时,都要让宝宝看到,引起他的好奇心。再让他拿着钥匙,手把手地帮他把钥匙插进锁眼里。反复几次后,鼓励他自己做。也可用小一些的容易插钥匙的锁,让宝宝手拿着钥匙、父母拿着锁配合插锁眼。一旦插入,父母就把锁打开,使宝宝高兴,并理解钥匙与锁的关系。
唱儿歌:在宝宝的早期教育中,儿歌是宝宝比较喜欢而且容易接受的好方式。在用儿歌对宝宝进行智力教育的时候,如果能把儿歌与动作结合起来,就会收到更全面的效果。比如把儿歌与宝宝握拳、伸手、晃手、拍手等动作相结合。先一只手,再两只手(先后伸出两个巴掌);握成两只小拳头(两手握拳)。只要能做的动作都可以结合起来。这里要提醒各位爸爸妈妈的是,早期教育的精髓不是灌输各种知识,而是聆听、指导宝宝认识真实的世界。如果妈妈制订出计划,一天教宝宝认识几个汉字,或几个数字,或几个英语单词,这对刚刚1岁的宝宝来说,不但是比较困难的,也是枯燥乏味的,不但宝宝没有兴趣这样死记硬背,父母也会气馁。
安全感是孩子生存的基本需求
学步期宝宝的心思说变就变,而且他的记忆力相当惊人。也许还记得昨天小屁股被跌疼了,也许觉得累了,所以今天怎么也不肯下地走。这个时期是宝宝的一个恐惧期。由最初的探索期到现在,经过了许多陌生或无法理解的事情,使宝宝感觉到特别害怕,这种恐惧是一种“既期待,又怕受伤害”的心情。这种伤害可能是怕跌倒,也可能是怕陌生人。遇到这种现象妈妈要好好呵护,不要为了“锻炼”宝宝的独立能力而不予理睬,否则会使宝宝感到无助,挫伤宝宝的自信心。摇摇晃晃地走路,很好玩,却也很需要安全感。对宝宝来说,只要恐惧的来源少了,就会相当乐意尝试新的事物。而尝试新的事物,对宝宝今后在处理事情的能力上会有相当大的帮助。
常见问题
还没出牙
快满周岁时,有的婴儿已经长出了8颗牙齿,而有的婴儿还没有长牙。对没有长牙的婴儿,如果妈妈不知道出牙有早晚,就会非常着急。或许亲戚朋友会告诉妈妈,孩子可能是缺乏维生素D。但是,经常在室外玩耍接触阳光的婴儿没有因为维生素D缺乏而出牙晚的。如果出牙晚是因为缺乏维生素D,那也会伴有其他的缺乏维生素D的症状。所以,若婴儿非常健康,身体其他部分发育正常,运动功能也良好,只是还没有出牙,妈妈就可以放心等待。不要胡乱给婴儿补充维生素D,一旦给过量,反而会导致中毒。
腰部脊柱前凸
成人或大孩子的体型呈曲线形,这主要是由于脊柱有三个生理性弯曲而形成的。有两个生理性弯曲即颈部脊柱前凸和胸部脊柱后凸已分别在出生后3个月左右会抬头时和6个月左右会坐时形成。到了1岁左右时,婴儿就开始练习直立行走,在身体重力等作用下,脊柱出现了第三个生理性弯曲——腰部脊柱前凸。虽然1岁左右这第三个弯曲已经出现,但由于脊柱有弹性,因此在卧位时弯曲仍可变直。另外,脊柱三个弯曲一般要到孩子6~7岁时才固定下来,所以,从现在开始就保持正确的坐、立、走姿势是很重要的。
踮着脚尖走路
婴儿从什么时候能独立走几步,存在个体差异。有的婴儿在11个月时就能办到,而有的婴儿则要到1岁以后。这和智力没有什么关系。
在刚学会走路的婴儿中,踮着脚尖走的现象很普遍。不必担心,这很正常。宝宝大以后自然会改正。另外,一些婴儿在刚学会走路时,常可见到右边的腿呈罗圈腿,或左边的腿有点拖拽着似的,两条腿的运动有些不同,但这不用担心,也是正常的。
心跳、脉搏较快
快满1岁的宝宝与大人相比,心跳和脉搏跳动快,一般为每分钟110~130次,而且每个宝宝之间差异也很大,活动、哭闹、体温升高时均可使宝宝心跳、脉搏加快,而睡眠或安静时则宝宝心跳、脉搏减慢。一般睡眠时每分钟心跳、脉搏可减少20次甚至更多。
如果妈妈无意中发现宝宝的心跳、脉搏较快,担心宝宝的心脏有问题,不妨再仔细观察一下,如果是上述这种情况,就不用担心。但如果有喘不过气、嘴唇脸色青紫等其他症状,就要带宝宝去看医生。
夜啼
宝宝在小的时候有夜啼习惯,到快1岁时可能还会继续,并且哭声会更大,不仅使父母无法睡好觉,邻居也会不得安宁。这实在是个棘手的问题。如果宝宝在哭的时候闭着眼睛,哄起来就更困难了。有的宝宝不管怎么哄,就是不行。这样的宝宝不哭够是不会停止的。对这样的宝宝,父母有必要带他去医院检查一下,看看是否有轻微的多动症(脑轻微障碍综合征)。如果有,要早期干预,以免发展成幼儿期的多动症。但是,父母也不要因为宝宝有上面形式的夜啼,就认为宝宝有轻微的多动症,一定要等待医生的确诊。
不想吃东西
平时米饭、面条、蔬菜、水果、肉等吃得很好也很香的婴儿,突然出现了不吃固体的食物而只勉强喝点牛奶的情况。这多是因为婴儿患了口腔炎,嗓子痛而导致的。如果宝宝的体温在37.5℃以上,张开口检查时,发现在悬雍垂附近有2~3个小米粒大小的水疱,就可以诊断为口腔炎。
宝宝患口腔炎的症状,常常出现在不爱吃东西的前1天,婴儿发热38~39℃,继而热又很快退下去,然后嘴里长出水疱。从季节方面来看,这种病初夏最常见。平时不流涎水的婴儿,患了“口腔炎”后,也会流涎水,而且有口臭。因这种病是由病毒引起的,所以没有特效药,但同时也不会留下后遗症,4~5天就可痊愈。
在宝宝患病期间,妈妈不能给宝宝吃硬的、酸的、咸的食物,以免加剧宝宝的疼痛。牛奶和奶粉可以对付着喝进去,因此可以喂婴儿这些东西,等待着痊愈。如果宝宝一点也不喝牛奶和奶粉,可以给宝宝吃软一点的鸡蛋等。另外,这种病不能缺水,要多给婴儿水或果汁喝,也可以让宝宝起来玩。在宝宝不能吃东西的这段时间内,不要给宝宝洗澡。
晚上做噩梦
有的宝宝以前每天晚上都会睡得好好的,快1岁时出现夜啼。这与婴儿晚上做噩梦惊醒有很大的关系。宝宝白天时,受到一些刺激,如摔伤、打针、狗叫声、大人呵斥、异常响声等,都会使宝宝在夜间睡眠中惊醒和哭闹。如果在婴儿哭时,父母怕惯坏宝宝而不予理睬,这会使婴儿越哭越厉害,并感到无助。父母应该马上将婴儿搂在怀里进行安慰,让婴儿的恐惧心理消失,给宝宝安全感。
腹泻
快满周岁的婴儿患腹泻,与季节有很大的关系,在不同的季节需要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6~9月,婴儿突然腹泻,情绪不好,还有点发烧,父母应该首先想到婴儿是不是食用了不卫生的食物,如果大便中除了黏液还带有脓血,这种可能性就更大了,需要立即带婴儿看医生。去的时候,父母不要忘记带上婴儿大便的尿布,这有助于医生作出正确的判断。
有的婴儿仅仅只是腹泻,不发热,精神也好,也爱吃饭。即便如此,父母也不要掉以轻心。如果是地方性的痢疾流行,或者父母之前患了腹泻,也需要立即带婴儿看医生。总之,在天热的时候婴儿腹泻,父母要重视,这对婴儿的安全很重要。
11月至来年1月,若婴儿出现腹泻,并伴有呕吐,可能是婴儿患了秋季腹泻。对这种腹泻父母要有所了解,也要及时带婴儿去看医生。
咳嗽
婴儿患感冒后,往往会伴有咳嗽。对待咳嗽,父母常常会认为,只要感冒好了,婴儿也就不咳嗽了。然而,往往是感冒的症状消失了,而剩下的咳嗽症状却持续一两周,服药也难以止咳。如果婴儿只是咳嗽,既不发热、精神状态也很好,食欲也不错,那么就不要像对待病人一样对待他,总是带着上医院,这样很可能让婴儿在候诊中感染上其他的疾病。天气好时,带婴儿到户外玩一玩,玩得时间长了也可以给婴儿洗澡。
免疫接种
满1岁时,可接种乙脑疫苗。
湿疹不退
大多数婴儿在减少乳类食品摄入、增加饭菜后,湿疹就会慢慢好转并消失。但有些过敏体质的婴儿快满1岁了,湿疹仍然不好,甚至在吃了海鲜产品后加重。
有的婴儿在快满1岁时,湿疹可能有所转移,不只在面部出现,耳后、手足等其他部位都有。这种形式的湿疹在医学上称为苔癣样湿疹。除了过敏原因外,可能还与缺乏维生素有关。所以,采取外用药物加口服多种维生素进行治疗比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