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1~1岁半幼儿的养育要点
体格增长指数
宝宝满周岁后,生长速度继续减慢。从现在开始直到下一个生长高峰(少年期),宝宝身体上的变化看起来不那么明显。不仅大大的脑袋生长特别慢,看不出长,身高也不再快速增长。最让妈妈担心的是宝宝的体重,看起来还没有婴儿的时候胖。
尽管如此,但宝宝一直都在生长着。容貌上的变化就是说明。第12个月时,婴儿虽然会走路或者会说几个词语,但看起来仍像一个婴儿。头部和腹部仍然是身体的最大部位,站立时,婴儿的腹部仍然突出,比较而言,其臀部仍然很小——至少在宝宝不用尿布时仍然如此!婴儿的腿和胳膊既短又软,好像没有肌肉,面部软而圆。
当婴儿的活动增加时,上述情况都会发生变化,肌肉逐步发育,婴儿时期的脂肪逐渐减少。腿和胳膊逐渐加长,脚不再扭向一边,而是走路时朝前了。脸变得比以前更有棱角,下巴也显露了出来。到1岁半时,宝宝的身体比例更匀称,不再是大头娃娃的样子,完全脱离了婴儿的特征。
之所以看不出宝宝在生长,是因为爸爸妈妈和宝宝朝夕相处,不容易看到变化。宝宝确实每天都在变化着,婴儿时期的衣服已经小了,宝宝重了,妈妈已经不能抱着宝宝走很远的路了。下面我们就具体看看在1~1岁半这段期间幼儿体格的的具体变化情况。
体重
尽管满1岁后幼儿体格发育速度有所减缓,但在第2年,幼儿的体重仍呈稳步增长趋势,可增加1400~2500克。父母要继续每月坚持测量孩子的体重并绘制在生长图表中,判断发育是否遵循正常的生长曲线。你会发现在这段时间内,宝宝的体重没有显著的变化,请不要着急,这种情况并不少见,并不预示着宝宝生长发育落后了。
那些活动家型或吃饭不太好的幼儿,在这段时间的前一两个月,体重可能不但没有增加,还略有下降。这是正常的情况,父母不必着急。因为进入幼儿期,宝宝身上的肉开始变得结实起来,告别了婴儿肥阶段。从外观上看,宝宝以前那种显得胖的脸不见了,会看起来比较瘦。如果在婴儿期宝宝有倒睫现象,随着那种显胖的脸的消失,这种现象会自愈。
活动家型的幼儿会看起来比较瘦,并不代表所有的幼儿在幼儿期都没了幼儿肥。相反,有的幼儿会越来越胖。这多是由于幼儿食欲好,爱吃饭菜,特别是爱吃肉的原因。另外,这样的幼儿对那些热量高的快餐食物也非常钟情。再加上平时运动少,不爱动,导致摄入的比消耗的多,自然就成为幼儿肥了。
一般来说,宝宝吃得少父母会着急,而吃得多父母则会感到欣慰。因为看起来胖乎乎、圆滚滚的宝宝招人喜欢,常常受到人们的夸奖,能给父母带来成就感。但是父母也不要忘了,如果宝宝成了肥胖儿,带给宝宝的就不是健康了,而是对身体的危害,成人病也会找上门来。所以,父母不要这么对待宝宝,不能这样“疼爱”宝宝。要对胖宝宝进行饮食结构的调整,喂养出一个健康的宝宝。
正因为宝宝体重增加缓慢,一年也就增加那么一点点,所以平均到每月就更难发现宝宝体重的变化了。宝宝体重变化不正常与宝宝饮食有着很密切的关系,应该首先从饮食方面寻找原因,如食量、饮食结构不合理等;其次才考虑宝宝是否患有胃肠道疾病。对于因疾病引起的宝宝体重变化,需要找医生。
判断宝宝营养状况,单体重一项指标是不能说明问题的。因为宝宝的体重可能是正常的,但营养却不均衡,比如有的宝宝摄入的是高热量、低蛋白质、低维生素和低矿物质的食物。所以,需要定期带宝宝到医院检查。
身高
身高是宝宝体格发育的重要标志,所以父母非常重视,一些细心的父母可能会隔三差五就给宝宝测量。这没有什么不好,但要注意避免因此给自己带来的麻烦。因为宝宝进入幼儿期后,身高的增长速度很慢,在1~2岁这一年里,爱活动、食欲好、营养均衡、父母比较高的宝宝,一年可增长7~8厘米,而大多数为年平均增长5厘米左右,具体平均到每月就几乎测量不出与上个月的差别。所以,父母不要因为测量结果显示宝宝几乎没有增长,就觉得不对劲儿而焦躁不安。
另外,父母也要注意,不要因为爱子心切,看到宝宝生长发育的实际状况与平均指标稍有出入,就担心。父母要知道,身高受很多因素影响,比如遗传、性别、运动、营养、睡眠、种族、地域等。每个孩子的身高是有差异的,年龄越大,差异就越明显。所以,对待身高问题,不能和周围的同龄孩子比,也不要因为自己的孩子比其他的孩子身高略低,就认为是没有喂养好而拼命让孩子吃,结果导致孩子食欲变差,甚至厌食。科学认识宝宝身高发育规律和影响因素,会让爸爸妈妈更轻松,也会少了很多烦恼。
这里要提醒各位父母的是,在孩子1岁1个月时,女孩的身高应高于70厘米,低于79厘米;男孩身高应高于71厘米,低于81厘米。身高低于下限或高于上限,就会被视为身高过低和过高。不过这只是一般规律,生活中身高显著高于同龄宝宝的孩子和身高显著低于同龄宝宝的孩子也有很多,但这并不意味着宝宝有疾病情况。不过低于正常值,还是应该引起父母的重视。遗传因素在这个年龄段并非是最主要的,早期发现宝宝生长发育落后的原因是必要的,以免贻误治疗时机。
头围
在婴儿期,宝宝看上去就是一个大头娃娃,进入幼儿期后,父母会觉得宝宝的头变小了,从而担心孩子的头围是不是停止了增长。其实,这是没有必要的。进入幼儿期后,宝宝的头围并没比以前小,只是增长速度没有婴儿期那么明显,加上宝宝身体越来越匀称,所以父母会有这种感觉。在第2年期间,宝宝的头围只增加1~2厘米,平均到每个月,几乎可忽略不计了。
每个宝宝头围的大小存在着个体差异,与遗传有一定的关系,如果父母有一方脑袋比较大,宝宝的头围可能就比一般孩子的大一些。但不管是头围大还是头围小,只要头围增长曲线图上显示宝宝头围在正常增长范围内,就是正常的。否则就是过大或过小。
囟门
孩子满12个月后,前囟门就开始逐渐闭合。有的宝宝在13个月时前囟门就已经闭合,有的宝宝前囟门要到1岁半左右才闭合,有很少的可延迟到2岁之前才完全闭合,这都是正常的。但如果宝宝在17个月时,前囟门还在1.5厘米以上,就应该去看医生,寻找囟门闭合延迟的确切原因。通常情况下,前囟门延迟闭合的病理性原因是脑积水,同时伴有头围增大、落日眼(黑眼球向下,故称落日眼),脑B超可帮助诊断,但这种情况是很少见的。
影响体温的因素
一般来说,人体的体温是晨起略低,午后略高。口温和肛温在37.5℃以下为正常,腋温37℃以下为正常。但这也不是绝对的,因为体温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比如,吃奶时或刚吃完奶测体温,就会比正常高,腋窝有汗时测量的温度可能会比正常的低,哭闹时测量的温度可能会高。所以,测量体温时一定要注意在同一种条件下测量。
喂养方法
1~1岁半孩子的饮食
孩子过了1周岁,就可以和成人吃一样的饭菜了。但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饮食情况,而且差异很明显。从营养学角度来讲,1~1岁半的孩子每天要按1千克体重2克蛋白这种比例(其中一半应为动物蛋白)给孩子配食。
对那些不太能吃的孩子来说,如果父母认为孩子是因为喝牛奶才不吃饭,而把每天至少喝500毫升的牛奶量改为每日200毫升,那么就算是孩子每餐能吃两碗饭,其必要的蛋白也会变得不足。因为孩子成长需要的一些特定的氨基酸,只在鸡蛋、鱼、肉、牛奶等动物性的蛋白质中存在。然而,一般情况是不太能吃的孩子,鸡蛋、鱼、肉也会吃得少,所以,要想这样的孩子健康成长,就得多喝牛奶,这才是合理的饮食方法。
和大人们一起吃饭时,大人们都会让孩子多吃一些米饭。但对1~1岁半的孩子,让他们多吃些鸡蛋、鱼、肉等含动物性蛋白的副食更好。如果孩子对这些含动物性蛋白的食物吃得少,就要用牛奶补充。
孩子在1~1岁半期间,父母习惯于每天给孩子喝两次牛奶,早餐吃面包,午餐、晚餐吃米饭的较多。对那些不怎么爱吃米饭的孩子来说,最好每天让其喝牛奶3次。让孩子喝牛奶可以用杯子,也可以用奶瓶。相对来说,这个阶段的孩子大部分还是喜欢用奶瓶喝牛奶。为了训练孩子使用杯子,父母可以让其在喝水、果汁的时候用杯子。让孩子自己拿着奶瓶喝牛奶非常好,不用担心孩子把奶洒出来。
有些父母可能会认为,让孩子含着奶瓶入睡,对孩子不好。如果孩子吸着奶瓶就能快速入睡,让孩子这样做也没有什么,可以等孩子熟睡后把奶瓶撤掉。如果孩子不吸奶瓶,就一边吮吸手指一边入睡,那还不如让孩子吸奶瓶,这样更卫生些。
1~1岁半的孩子,也是学习使用勺子的时期。由于还不能灵活使用勺子,所以会洒得到处都是。对待这种情况,父母要尽心教宝宝怎么正确使用勺子,但不能因此而剥夺孩子自己动手吃饭的权利,家长应该保护他的积极性。当然,1~1岁半的孩子还不能整顿饭都能一个人自己用勺子吃,因为这样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影响户外活动的时间。父母可以让孩子坐好后,让孩子自己舀饭吃,父母用筷子夹鸡蛋、鱼、肉喂给孩子,这样可以保证孩子摄入充足的营养。也可以先让孩子自己吃一会儿,在后半程妈妈喂孩子吃。如果孩子喜欢用左手吃饭,是个左撇子,父母要尊重他的习惯,不要强行改正。
这个阶段的孩子,在吃饭的中途就可能玩起来,这是孩子不想吃了的信号,父母不要再喂了。如果为了让孩子多吃些而不惜花上1个小时和孩子周旋,这不仅会减少孩子户外玩的时间,还会让孩子食欲大减。
我们知道,孩子大体上只吃身体所必需的东西,选择某个时间,让孩子集中精力,只给他吃他喜欢的东西,孩子会吃得很好的。为了防止孩子在吃饭过程中玩,要把孩子放到椅子里。至于晚上,孩子是否能与一家人在团聚的气氛中围着饭桌集中精力吃饭,就要看父母的本领了。
给宝宝吃些较硬的食物
对1~1岁半的孩子,无论宝宝是否能够咀嚼和吞咽固体食物,都应该让宝宝学习吃固体食物,以保证宝宝断乳后的营养摄入和宝宝咀嚼系统的锻炼。当然,所谓的固体食物绝对不是指那些干果之类的食品,比如干枣、蚕豆、核桃、松子等坚硬的食物,而是指那些相对于软食较硬的食物,像面包干、馒头片、甘薯片等食物。添加固体食物的顺序应该是谷物、蔬菜、水果、蛋、肉。
有的父母会担心宝宝的牙没长齐,吃较硬的固体食物会有困难。这是多余的担心。宝宝早在婴儿期就能凭牙床和舌头把块状食物碾烂咽下,何况是现在。父母千万不要小看了宝宝的能力。更何况如果给宝宝咀嚼有困难的食物,宝宝就会自动吐出来,这也是人的一种本能。
给宝宝吃的食物要粗细适中
幼儿期的宝宝虽然体格增长减慢,但活动能力强,需要补充更富营养价值的饮食。精细食物外观漂亮、口感好,但营养成分丢失太多。因此,宝宝应少吃精细食物。另外,精细食物往往含纤维素少,不利于肠蠕动,容易引起便秘。
粗糙食物营养价值比精制食物高。拿糙米和白米来说,白米经过精研细磨后,剩下的主要是淀粉,损失了最富营养的外层。糙米仅去除稻壳,保留了外层米糠和胚芽部分,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和铁、钙、磷等矿物质以及丰富的B族维生素、纤维素,米仁部分含有淀粉,这些营养素对人体的健康极为有利。
这是不是说,给幼儿吃的食物越粗糙越好呢?不是。对幼儿来说,粗糙食物难以消化吸收,吃进去后,甚至还未充分吸收消化,就会连带其他食物一起排泄掉了,这不适合1~1岁半宝宝的消化特点。那么,如何安排宝宝的日常饮食?办法就是选择粗细适中的食物,既不要过于精制,也不要太粗糙。
1~1岁半孩子的零食
零食每个孩子都喜欢吃,也是孩子饮食中的一大乐趣。既然孩子喜欢吃,又有乐趣,就要给予孩子。但是给孩子吃零食也有不好的一面,因为零食富含糖质,会损害牙齿,如果既含糖又含奶油,孩子吃多了会因营养过剩而发胖。那么,到底需不需要给孩子吃零食呢?给些什么样的零食好呢?给多少好呢?这些问题都需要根据孩子的饮食方式来决定。
在1~1岁半期间,如果孩子食欲好,一日三餐都吃得很欢,体重超过13千克,那就尽量不要给孩子吃零食,可以给孩子吃一些应季水果,或自制一些含有水果的果冻给孩子吃,以缓解空腹感。对那些热量高还会损坏牙齿的牛奶糖、巧克力等食物,最好少吃。那些富含能量的面包、土豆片等食物也要敬而远之。
对于那些饭量小的孩子来说,可以用零食来补充营养。如果是不爱吃米饭,可以让孩子多吃点苏打饼干。如果是不喜欢吃鱼、肉,可以给孩子吃含牛奶、奶油、鸡蛋的食品,家里可以做的烤饼、蛋糕等食品也可以。
给孩子吃零食要掌握好时间,不能由着孩子的性子,想什么时候吃就什么时候吃。一旦养成了这个毛病,爱吃零食的孩子就会发胖。
对喜欢吃糖的孩子来说,如果实在不能让其不吃,一定要以食后刷牙为条件才给孩子吃,以养成刷牙的好习惯。牙膏不要用含氟的,这个年龄的孩子还不能将留在口腔内的牙膏及水一起吐出去,咽到肚子里会造成氟摄取过量,因为牙膏的含氟量是以刷完牙并吐出去为前提计算的。
吃饭的问题
有的宝宝不能好好坐下来吃饭,总是动来动去,一顿饭要起来几次,或者走着吃。父母怎么办呢?首先,父母应该认识到,1~1岁半期间的幼儿不能好好坐下来吃饭是正常的。这是由于这么大的宝宝集中注意力时间很短,大约为10分钟。其次,要及时帮助宝宝养成能坐下来集中精力吃饭的习惯。如果妈妈不在意,将来就会发现改掉习惯比养成习惯还要难。如何帮助宝宝呢?最好的方法是让宝宝坐在专门的吃饭椅上,以免宝宝乱跑。妈妈永远不给孩子边走边吃的机会,任何人都不要追着喂宝宝吃饭。
有的宝宝突然不爱饭,喜欢喝牛奶。幼儿在15个月的时候,可能在某一天食量下降,不爱吃饭,喜欢喝牛奶。这是为什么呢?这和婴儿在三四个月的时候厌食牛奶是一样的道理——宝宝这段时间,因为添加饭菜导致肠胃功能的疲劳需要调整一段时间。如果宝宝喜欢喝牛奶不爱吃饭,父母就增加牛奶量,不必着急,配方奶完全能够满足宝宝的营养需求。一段时间之后,宝宝就会和以前一样爱吃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