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们判断宝宝是否吃饱,可以根据宝宝是否表现得知足、是否看上去精神很好来决定。这种办法至少在90%的情况下是准确的。一般说来,你和医生都可以根据宝宝几个星期的表现和体重增长情况来判定这个问题。但是,仅靠一个方面不一定能说明问题。
如果一个婴儿经常哭闹不止,但是体重增长正常,那他很可能是吃饱了,而哭闹是因为身体其他方面的原因,应该认真向医生咨询。如果宝宝体重增长缓慢,但是每次吃奶都表现出很满足的样子,那么应该是,这个宝宝本身就属于那种体重增长缓慢的类型。还有的宝宝,虽然体重一点也不增长,但是也没有任何反抗的表现。那些体重增长缓慢而且大多时候都表现得很饥饿的宝宝,是真正没有吃饱的。这些宝宝通常看上去很委屈,而且没有活力。他们每天尿湿的尿布不到6块,尿液颜色深,或者气味重,大便次数也很少。
做妈妈的要注意,如果你的宝宝到了第二个星期末的时候体重增加仍然不正常,就应该每两三个小时把他弄醒喂一次奶。如果宝宝吃奶的时候困了,你可以给他拍打拍打,顺顺气,然后再让他吃另一只乳房的奶。如果在每次喂奶的过程中这样重复四五次,经过一个多星期后,你的宝宝就会增加体重,在吃奶的时候也更加有劲了。
第二,不能根据宝宝吃奶时间的长短来判断他是否吃得饱。
有的妈妈喜欢根据宝宝每次吃奶时间的长短来判断他是否吃得饱。这肯定是不行的。你应该认识到,宝宝有时吃饱了以后还会继续吃,有时多吃10分钟,有时多吃30分钟。为什么呢?可能是宝宝吸吮到的奶流很小,需要延长时间才能吃饱。也可能是宝宝暂时还不困,仅仅通过吸吮来自得其乐。
宝宝哭闹并不一定是因为饿
很多妈妈会有这样的苦恼:宝宝刚刚吃完奶又哭闹起来。或者是宝宝在两次喂奶的间隔中哭闹不止。遇到这种情况,妈妈们的第一个反应就是怀疑自己的奶水不够,没有满足宝宝的需求。
其实,面对这种情况,妈妈们没有必要怀疑自己。几乎所有的宝宝,尤其是第一胎的宝宝,都会出现这种阵发性的哭闹,而且常常出现在下午或者晚上。妈妈们倒是应该认真观察,并且请教医生,看看是不是宝宝的身体出现了一些状况。比如肚子痛、消化不良、不明原因的突然烦躁以及由于疲劳而无法入睡等。如果妈妈没有经验,从早忙到半夜地喂奶、着急,就可能感到极度疲劳。这种情况就可能导致奶水减少,并且可能扰乱下奶反应。
当然也不能完全排除宝宝因为饥饿而哭闹的可能性。有时候,妈妈由于劳累和紧张而导致奶水减少,这种情况下,还不到下一次的吃奶时间,宝宝就可能由于饥饿而醒来。并且在一至几天内频繁醒来要吃奶,而且吃奶的时候显得饥不择食。遇到这种情况时可以不要急于去管他,因为等到妈妈的奶水供应能满足他需要的时候,他就会恢复到原来的吃奶次数。
奶水不足怎么办
妈妈奶量充足时,乳房胀满,宝宝吃奶有力,每次哺乳均能听到几次至几十次的咽奶声;哺乳后,宝宝能安静入睡或玩耍;宝宝每天大便2~3次,呈金黄色,稠粥样;宝宝体重逐渐增加,发育情况良好。反之,如果妈妈乳房不能胀满,乳汁稀薄,每次哺乳已超过30分钟而宝宝仍在频繁吸吮,或无其他原因宝宝不能安睡、经常啼哭、宝宝体重不增加或增加不明显、大便量少等,都表明了母乳不足。当奶水不足时需要采取一定的方法促进下奶:
坚持母乳喂养,要相信自己一定能行,通过宝宝的吸吮来刺激体内催乳素及泌乳素的产生,促进乳汁的分泌。也可用挤奶的方法来促进母乳的分泌。
换边喂。每次喂奶,两只乳房换约2~3次,这样既可引起宝宝吸奶的兴趣,又可同时刺激两乳奶水分泌,保证宝宝吃到充足的母乳。这里要提醒妈妈们的是,比如上次喂奶,先吃右侧后吃左侧,那么这次喂奶就要先吃左侧后吃右侧。每次都颠倒顺序,可避免新生儿脸偏或牙槽骨不对称。
妈妈要有充足的睡眠时间,精神愉快。
在饮食中保证有充足的营养和水分,可以通过某些食物来促使妈妈更好地下奶。如鲜鲫鱼汤、猪蹄汤、墨鱼炖鸡汤、牛奶、豆浆等,吃这些食物的效果要比注射催奶药物好,而且没有副作用。
贴心TIPS
夜间喂奶后妈妈要等几分钟再睡
护理宝宝是一件劳心费神的事情,以至于很多妈妈总是身心疲惫。喂完奶后,妈妈倒头就睡,这是常见的现象。但这对新生宝宝来说非常危险。为什么呢?因为新生儿的食道入口贲门肌发育还不完善,很松弛,而胃的出口幽门很容易发生痉挛,加上食道短,喝下的奶很容易反流出来,出现溢乳。如果吃完奶的宝宝采用的是仰卧位,那么溢出的奶汁,很容易呛入气管造成窒息,甚至猝死。
所以,不管妈妈多累,也不管有多困,每次给宝宝喂完奶后,都要竖着抱起宝宝并轻拍背部,宝宝打嗝后再缓缓放下,观察几分钟,如果宝宝睡得很安稳,妈妈或爸爸再躺下睡觉。
另外,有些妈妈为了不让宝宝哭闹,养成让宝宝含着乳头睡觉的习惯。实际上这种习惯也不好,也易造成新生儿窒息而死亡。其原因是:第一,吃奶后如果新生儿发生溢奶或吐奶时,由于口含着乳头,奶汁或呕吐物不能随口吐出,只能反流入气管或肺内造成急性窒息而死亡。第二,含着乳头的宝宝紧贴妈妈睡觉,若妈妈劳累过度,夜间睡得很熟,不自觉地翻身,出现压迫宝宝的情况,而宝宝本身无反抗能力,常可造成宝宝窒息死亡。
妈妈在哺乳期的特
殊问题
乳头内陷
正常情况下,用两个手指压迫乳晕时,乳头应该突出而直立。如果乳头内翻并消失,就是乳头内陷。这种情况可能给喂奶带来麻烦。如果婴儿是易怒型的,困难就会更加突出。当他四处寻找仍然找不到乳头的时候,他就会把脖子向后挺,恼怒地哭闹。
乳头内陷的最好矫正方法是在乳罩的里面佩戴一个特殊的乳罩。这种塑料设备在很多婴儿用品商店和药店均可买到,形状如中空的圆锥。其内层紧贴皮肤,中间有乳头开口。乳头开口周围的环形区域对乳晕可以施加柔和而均匀的压迫,使乳头从孔中突出。最后即使在不使用乳罩的情况下,乳头也可以突出。
如果妈妈不想戴这种乳罩,也可以让丈夫帮着把凹陷的乳头吸出来,每天4次,每次3~5分钟。还可以使用吸奶器抽吸,每次1分钟,每天4次。
当然,妈妈也可以自己纠正乳头内陷。做法是:妈妈一手托住乳房下方,另一只手的食指、中指和拇指捏住凹陷的乳头,向外牵拉,拉到长位,坚持约30秒钟。每天进行4次,每次做满10分钟。
需要注意的是,在纠正乳头内陷的同时,为了避免回奶,必须坚持给宝宝喂奶。
乳头皲裂
如果在喂奶的整个过程中乳头都感到疼痛,很可能乳头皲裂了,应该仔细检查一下。不过有些妈妈过分敏感,即使乳头很健康,她们也总是感到乳头疼痛。
在前面一节我们提到过,造成乳头皲裂的原因往往是因为婴儿在吃奶的时候不是把乳晕部分全部含到嘴里,而是单单去咬乳头所造成的。
防止乳头皲裂最简便的办法,就是让乳儿完全含住乳头,增加喂奶次数,经常改变喂奶的姿势,同时再用冰袋对乳头进行冷却。如果皲裂处有感染迹象,妈妈应该去看医生,他们可能会开一种用来擦乳头的药膏,比如红霉素等抗生素软膏。要注意的是,宝宝吃奶前要把药物洗干净。
有些妈妈发现,喂完奶之后在乳头上留一点乳汁保护乳头,并且让它干在上面,就会感觉很舒服。另一个方法是,喂完奶以后不要马上把乳头盖上,先让乳头风干15分钟,或者干脆就不系乳罩扣。也不要用毛巾用力擦乳头,以免擦伤。不要穿太紧或质地太硬的内衣,戴比较宽松的乳罩。如果乳罩摩擦皲裂的乳头而发生疼痛,可在乳头上套一个小的滤茶器,就能有效减轻疼痛。必须避免采用任何能导致乳头干裂的措施,比如,不要使用肥皂或者含酒精的物质来清洗乳头。
乳房湿疹
乳房湿疹是哺乳期妇女常见的一种疾病。病变多为双侧性,亦可为单侧性,发生于乳头及乳晕处,特别是乳房下部,有时累及乳头周围皮肤。乳房湿疹常常反复发作而转成慢性,长期不愈则有恶变的可能。
出现乳房湿疹可能是妈妈为了避免因漏奶弄湿衣服,而用厚毛巾垫在乳房上,这样毛巾始终是潮湿的,里面温度又高,久而久之,乳房就发生了湿疹。
如何防止乳房湿疹呢?做法如下:如果妈妈奶水充足,有漏奶现象,此时不要制止。如果怕弄湿衣服,可以在乳罩下垫一块纱布,勤更换,并定时露出乳房,风干乳头。在给孩子喂奶的时候,要同时让两只乳房露出来,以便闲置的乳房自行流出乳汁。也可在乳头上涂抹鞣酸软膏或凡士林,使乳汁不易侵袭乳头,防止乳房湿疹。
一旦患了乳房湿疹,首先要去除可能病因,并积极配合医生治疗。乳房湿疹较轻者,可使用皮炎平软膏或肤轻松软膏涂抹患处。
乳腺炎
乳腺炎是哺乳期妈妈最常见的疾病,是由细菌引起的乳房感染。乳腺炎通常表现为一侧乳房或乳房的一部分肿胀、发热或疼痛,并引起正在哺乳的妈妈发热或生病。
预防乳腺炎的发生,要注意以下事项:避免乳头皲裂;睡觉时采用仰卧位,避免长时间压迫乳房;多给孩子喂奶,不要攒奶,如果奶水充足孩子吃不完,一定要及时挤出多余的奶,排空乳房;有乳核时要及时揉开,也可用硫酸镁湿敷或热敷;晚上若长时间不喂奶,妈妈一定要养成定时起来挤奶的习惯,消除乳胀;保持心情愉快,不要着急上火;乳头有感染趋势时,要立即通知医生,以便应用抗生素治疗感染。
一旦发现乳房肿胀、变硬、一碰就痛,要及时咨询医生,弄清楚是乳腺炎还是奶水积聚过多。奶积聚而出现硬块的乳房,只要宝宝用力去吸,就会自然好转。如果是乳腺炎,那么就要及时静脉注射抗生素,以免形成化脓性乳腺炎。此时一定要让医生知道妈妈将继续哺乳,这样医生可以选择使用对宝宝安全的药物。若已发展成为化脓性乳腺炎,要及时切开引流。
喂奶时的疼痛
在宝宝出生后大约7天的时候,采用母乳喂养的妈妈,每次给孩子喂奶时,可能感到小腹痉挛。这给很多新妈妈带来了烦恼。不必担心,这是正常的反射作用。它促使子宫收缩,使子宫恢复到怀孕前的状态。这种痉挛几天后就会消失。
乳房胀满
奶水刚来的时候,乳房胀满是常见的事。哺乳妈妈并不感到不舒服。但它能导致乳房发硬,乳头平陷,使宝宝的嘴很难与乳晕吻合。因此,吃奶的时候乳儿无法用牙床来挤压乳晕,使奶水进入口中。这样,宝宝能含住的唯一部位就是乳头,所以他就容易把乳头咬痛。如果遇到这种情况,妈妈可以喂奶之前先把乳房热敷几分钟,然后再挤出一点奶,把乳头向外拉一拉,使宝宝能够把乳晕含到嘴里。但是,没有必要挤出太多的奶水,每只乳房挤2~5分钟就足够了。然后,妈妈可以一边按压乳晕的上面和下面,一边把乳房送向宝宝的口中,帮助宝宝开个头。
这种类型的乳房胀满,在第一个星期的后几天最容易发生。只要继续正常喂奶,它只持续两三天就消失了,而且以后也不会再出现。
乳导管阻塞
乳导管阻塞会引起乳房胀满。它和上面提到的乳房胀满不同,会让妈妈感到疼痛。由乳导管阻塞引起的乳房胀满,常发生在产妇出院以后的期间。若发生乳导管阻塞可以通过下列方法治疗:先热敷,然后对胀满部位进行按摩;用大乳罩或者绷带将乳房托起;治疗间隔期间用热水袋或者冰袋进行热敷或者冷敷;增加喂奶次数;经常变换喂奶的姿势;保证妈妈充足的休息。
乳头酸痛
如果乳头酸痛加剧,首先要看宝宝在吃奶的时候,嘴是否和乳晕吻合。另外,应该增加喂奶的次数。这样,不但可以防止宝宝过于饥饿,同时也有利于把乳房里的奶水吃空。另一个办法就是改变喂奶的姿势,使宝宝的牙床挤压乳晕的不同位置,这样对防止乳头酸痛也有帮助。
贴心TIPS
含着乳头吃不到奶的原因
乳房里充满了乳腺组织,奶水从乳腺中产生后,通过分泌腺流向中间,聚积在好几个乳窦中。这些乳窦,或者叫做储藏室,都环绕在乳晕的后面。每一个乳窦都有一根很短的导乳管把奶水引向乳头,因此,乳头上有多个孔眼。宝宝吸吮的时候,他把大部分或者全部的乳晕含在口中,通过牙床对乳晕部位的挤压,把乳窦中的奶水通过乳头挤入口中。宝宝的舌头在吸吮中发挥的作用不大,它只是保证使乳晕部分含在口中,同时,把吸出来的奶水从口腔的前部带入咽喉。
人工挤奶与吸奶器
在以下几种情况下,妈妈们需要进行人工挤奶:
早产婴儿太弱,不会用乳头吃奶,而且也不宜把他从恒温箱里抱出来。这时可以通过药用滴管或者胃管给他喂食母乳。
虽然妈妈有充足的奶水,但是宝宝就是不愿意,或者不会用乳房吃奶。在这种情况下,可以用手工或者吸奶器把奶吸出来,然后再用奶瓶喂给宝宝吃。
当妈妈生病住院不在家的时候,或者她不适合直接接触孩子的时候,也可以把母乳吸出来,再用奶瓶喂给宝宝吃(或者倒掉),直到她能直接给宝宝喂奶为止。
下面介绍几种人工挤奶的方法。
人工挤奶
新妈妈最好在医院的时候,就向医生、护士或有经验的妈妈请教挤奶的技巧。即使妈妈不打算挤奶,了解一点儿也有好处。无论是谁,在刚开始学挤奶的时候总会有些不顺畅,等熟练了就好,新妈妈们千万不要泄气。
在手工挤奶的时候,要首先对乳房进行按摩,然后把奶水从乳窦中挤出来。每个乳窦都有一根细管通向乳头。
如果妈妈想把奶水都挤出来,并马上给宝宝吃,应该先准备一个干净的杯子,把奶水挤在里边。挤完奶以后把它倒入奶瓶,再用橡胶奶嘴罩上。要注意的是,奶瓶和橡胶奶嘴都应该在上一次用完后就刷洗消毒干净。
如果要在几个小时后才让宝宝喝奶,这些已经挤出来的奶应该放在冰箱里保存。
如果不是为了喂奶,而只是想挤出一点儿奶水,以缓解乳晕部位的胀满,你可以使用任何一个方便的杯子或者奶瓶来接住奶水。
人工挤奶首先应该用肥皂把手洗干净,然后按摩乳房,把奶水推到乳窦中。然后,用拇指和食指反复揉挤乳窦,把奶水挤出来。如果要想挤压到乳晕里面的乳窦,就必须把拇指肚和食指肚放在乳晕的两侧向深处压,直至触及肋骨为止。然后再在这个位置上用两个手指同时有节奏地反复挤压。通常用右手挤压左边的乳房,用左手拿着杯子接住奶水。
人工挤奶的关键是,要按住乳晕的准确位置,并且要达到按压的深度。如果不仅用拇指和食指一起挤压,而且同时将乳房轻轻地向乳头方向推挤,这样能挤出更多的奶水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