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经文通过交代出场秩序,表明第一个出场的法海是六祖的大弟子。《坛经》中的这个法海与《白蛇传》中的那个法海不一样,那个法海是个多事的凶僧,这个法海是个乖角。他用老师的观点向老师请教,哄得六祖十分受用,不但细讲佛法,还赐了一首偈子给法海,略似当初五祖所为。这个法海不是一般的乖,马上回了一首偈子给师父,相当机警孝顺。这段经文怎么解?这是在斗法,也是在传法。不斗不传,谁的本事大谁就是师父。要说六祖惠能,是个直心肠的愚拙之人,谈不上“智慧”(意谓不是常人所云智慧),最擅长的是勇猛精进,却又性情柔和知道礼节,真是佛前狮子,正好教化弘法。五祖独具慧眼,识得明珠。五祖识六祖,六祖识法海。法海虽然过分乖巧,让人生厌,但他既然尊敬六祖如父母,六祖当然视他为子女、悉心传授了。这就叫“传给聪明的不如传给老实的,传给能干的不如传给孝顺的”。这是佛法的传家之法。谁是佛门乖儿子,谁就是将来的佛爷。话粗理不粗,六祖调教法海诸人服服帖帖,你就知道他的手段了。顺便说一句,照传统说法,《坛经》是法海编的,他是六祖话语的记录人,是六祖的秘书、助理。他既然有这份苦劳,是当得起六祖传法的。但我劝众人莫学法海,不可太乖巧,学佛就要学六祖的愚。
僧法达,洪州人。七岁出家,常诵《法华经》。来礼祖师,头不至地。
祖诃曰:礼不投地,何如不礼。汝心中必有一物,蕴习何事耶?
曰:念《法华经》已及三千部。
祖曰:汝若念至万部,得其经意,不以为胜,则与吾偕行。汝今负此事业,都不知过。听吾偈曰:
礼本折慢幢,头奚不至地。
有我罪即生,亡功福无比。
师又曰:汝名什么?
曰:法达。
师曰:汝名法达,何曾达法?复说偈曰:
汝今名法达,勤诵未休歇。
空诵但循声,明心号菩萨。
汝今有缘故,吾今为汝说,
但信佛无言,莲华从口发。
达闻偈,悔谢曰:而今而后,当谦恭一切。弟子诵《法华经》,未解经义,心常有疑。和尚智慧广大,愿略说经中义理。
师曰:法达,法即甚达,汝心不达。经本无疑,汝心自疑。汝念此经,以何为宗?
达曰:学人根性暗钝,从来但依文诵念,岂知宗趣?
师曰:吾不识文字,汝试取经诵一遍,吾当为汝解说。
法达即高声念经,至譬喻品,师曰:止!此经元来以因缘出世为宗。纵说多种譬喻,亦无越于此。何者因缘?经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一大事者,佛之知见也。世人外迷著相,内迷著空。若能于相离相,于空离空,即是内外不迷。若悟此法,一念心开,是为开佛知见。佛,犹觉也。分为四门:开觉知见,示觉知见,悟觉知见,入觉知见。若闻开示,便能悟入。即觉知见,本来真性而得出现。汝慎勿错解经意,见他道开示悟入,自是佛之知见,我辈无分。若作此解,乃是谤经毁佛也。彼既是佛,已具知见,何用更开?汝今当信佛知见者,只汝自心,更无别佛。盖为一切众生,自蔽光明,贪爱尘境,外缘内扰,甘受驱驰。便劳他世尊,从三昧起,种种苦口,劝令寝息,莫向外求,与佛无二。故云开佛知见。吾亦劝一切人,于自心中,常开佛之知见。世人心邪,愚迷造罪。口善心恶,贪嗔嫉妒,谄佞我慢,侵人害物,自开众生知见。若能正心,常生智慧,观照自心,止恶行善,是自开佛之知见。汝须念念开佛知见,勿开众生知见。开佛知见,即是出世;开众生知见,即是世间。汝若但劳劳执念,以为功课者,何异牛爱尾?
达曰:若然者,但得解义,不劳诵经耶?
师曰:经有何过,岂障汝念?只为迷悟在人,损益由己。口诵心行,即是转经;口诵心不行,即是被经转。听吾偈曰:
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
诵经久不明,与义作仇家。
无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
有无俱不计,长御白牛车。
达闻偈,不觉悲泣。言下大悟,而告师曰:法达从昔已来,实未曾转法华,乃被法华转。
再启曰:经云:诸大声闻乃至菩萨,皆尽思共度量,不能测佛智。今令凡夫但悟自心,便名佛之知见,自非上根,未免疑谤。又经说三车,羊鹿之车与白牛之车,如何区别?愿和尚再垂开示。
师曰:经意分明,汝自迷背。诸三乘人,不能测佛智者,患在度量也。饶伊尽思共推,转加悬远。佛本为凡夫说,不为佛说。此理若不肯信者,从他退席。殊不知坐却白牛车,更于门外觅三车。况经文明向汝道,唯一佛乘,无有余乘,若二若三乃至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词,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汝何不省?三车是假,为昔时故。一乘是实,为今时故。只教汝去假归实,归实之后,实亦无名。应知所有珍财,尽属于汝,由汝受用。更不作父想,亦不作子想,亦无用想,是名持《法华经》。从劫至劫,手不释卷,从昼至夜,无不念时也。
达蒙启发,踊跃欢喜,以偈赞曰:
经诵三千部,曹溪一句亡。
未明出世旨,宁歇累生狂。
羊鹿牛权设,初中后善扬。
谁知火宅内,元是法中王。
师曰:汝今后方可名念经僧也。达从此领玄旨,亦不辍诵经。
这段经文讲六祖收伏法达的过程。法达拿《法华经》说事,六祖就借《法华经》收拾他,这就叫“以虎狼之食调虎狼之性”,他好什么就用什么来调理他。顺中有逆,正中有反,话中有音,指上无弦。这是言语接引之术,佛经将这比作“空中栽花”。《红楼梦》中有一对兄妹,我说的不是贾宝玉与林黛玉,贾宝玉降伏不了林黛玉;我说的是薛蟠与他的妹妹薛宝钗。薛蟠者,霸王也,虎狼也,宝钗是一“娴雅”之淑女,云何降伏其心?《红楼梦》第四十七回《呆霸王调情遭苦打 冷郎君惧祸走他乡》有个著名的段子讲薛蟠因为“误把豪侠当优伶”,被柳湘莲一阵痛打,扔在苇子坑里会龙王,贾蓉找他回家,薛姨妈心疼儿子被打,“骂一回薛蟠,又骂一回柳湘莲,意欲告诉王夫人,遣人寻拿柳湘莲。”难得薛宝钗识大体,笑道:“这才好呢。他又不怕妈,又不听人劝,一天纵似一天,吃过两三个亏,他倒罢了。”薛姨妈没采用女儿的话,溺爱儿子,“只说柳湘莲一时酒后放肆,如今酒醒,后悔不及,惧罪逃走了。薛蟠听见如此说了,气方渐平。”正所谓“慈母多败儿”,薛姨妈纵容薛蟠的必然结果就是日后薛蟠打死人吃官司偿命,薛家败了完事。薛宝钗能识大体,说出直谏的话,因此薛姨妈与薛蟠都怕她让她,敬她爱她,可谓女中丈夫、闺中智者,虽不能挽回败局,自身不失节,大是不易。正是“时人不识薛宝钗,家中误把熙凤比”。宝钗治家颇严,且走正道,不是熙凤靠手段。大凡正人,必引误会。六祖当日被人误会、试探、追杀,没人把他当名师,以为他是个盗宝的野和尚、半路出家的油子。虽有道场,人不服他。法达一开始向六祖行礼假模假样,引来六祖怒斥,这也是该。六祖是怒目金刚,刚性如火,烈性如雷,他不以势压人,只是以佛法劝导人,又可见其柔性、忍性,弘忍的传人果能能忍。经六祖雷霆棒喝,法达泪如雨下,才知这是真佛。六祖在偈子中说:“无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直说法达执著于《法华经》并以此自傲,已成“邪”。又说“有无俱不计,长御白牛车”。“白牛车”是佛车,印度人爱坐牛车,以白牛车为礼,佛陀当日常坐白牛车。此处六祖的意思是对法达说无论你怎样,我都会把佛法传给你,请你上“车”。法达见和尚慈悲,“言下大悟”。如果这还不悟,就永远没机会了。
僧智通,寿州安丰人。初看《楞伽经》,约千余遍,而不会三身四智。礼师求解其义。
师曰:三身者,清净法身,汝之性也。圆满报身,汝之智也。千百亿化身,汝之行也。若离本性,别说三身,即名有身无智。若悟三身无有自性,即名四智菩提。听吾偈曰:
自性具三身,发明成四智。
不离见闻缘,超然登佛地。
吾今为汝说,谛信永无迷。
莫学驰求者,终日说菩提。
通再启曰:四智之义,可得闻乎?
师曰:既会三身,便明四智。何更问耶?若离三身,别谈四智。此名有智无身。即此有智,还成无智。复说偈曰:
大圆镜智性清净,平等性智心无病。
妙观察智见非功,成所作智同圆镜。
五八六七果因转,但用名言无实性。
若于转处不留情,繁兴永处那伽定。
如上转识为智也。教中云: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虽六七因中转,五八果上转;但转其名,而不转其体也。
通顿悟性智,遂呈偈曰:
三身元我体,四智本心明。
身智融无碍,应物任随形。
起修皆妄动,守住匪真精。
妙旨因师晓,终亡染污名。
这段经文讲六祖收拾智通,逼他露出真相、俯首称臣的故事。这个智通,他能把《楞枷经》归纳出“三身四智”,可见是会家。假装来问六祖,此心叵测,意在折服甚至羞辱六祖。一旦答不上来,他敢让六祖下不了台。禅风凛冽,禅门冷酷,习禅者当知,一定要有真才实学才能在此门中“混”啊。要么你能服务,要么你有学问,两不沾,来头再大,也会被人撵下台。
这个智通,读《楞枷经》已经读了一千遍。虽不能称楞枷学者,楞枷要义他是清楚的。要说读了一千遍,依然什么也不懂,那是不可能的。俗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若读一千遍,其义现了又现,傻子也能成大师。这是规律,不信你试一下。因此我说智通是假装不会,他是来考六祖《楞枷经》知识,正如法达考六祖《法华经》知识。他们以为六祖真是文盲,不通经典,殊不知六祖读的是最高明的“无字经”,故能通一切经典。这个六祖厚道,面对“考试”虽也发怒,但并不揭穿,让他们问去。虽他邪着问,我却正着答,徐徐道来,问答自如也。六祖这是在为大众演示接引众生的禅法:禅虽奇妙,不藏机巧。所谓机锋,重剑无锋。
僧智常,信州贵溪人。髫年出家,志求见性。一日参礼。
师问曰:汝从何来?欲求何事?
曰:学人近往洪州白峰山礼大通和尚,蒙示见性成佛之义。未决狐疑,远来投礼,伏望和尚慈悲指示。
师曰:彼有何言句,汝试举看。
曰:智常到彼,凡经三月,未蒙示诲。为法切故,一夕独入丈室,请问如何是某甲本心本性?大通乃曰:汝见虚空否?对曰:见。彼曰:汝见虚空有相貌否?对曰:虚空无形,有何相貌。彼曰:汝之本性,犹如虚空,了无一物可见,是名正见。无一物可知,是名真知。无有青黄长短,但见本源清净,觉体圆明,即名见性成佛,亦名如来知见。学人虽闻此说,犹未决了,乞和尚开示。
师曰:彼师所说,犹存见知,故令汝未了。吾今示汝一偈:
不见一法存无见,大似浮云遮日面。
不知一法守空知,还如太虚生闪电。
此之知见瞥然兴,错认何曾解方便。
汝当一念自知非,自己灵光常显现。
常闻偈己,心意豁然,乃述偈曰:
无端起知见,著相求菩提。
情存一念悟,宁越昔时迷。
自性觉源体,随照枉迁流。
不入祖师室,茫然趣两头。
智常一日问师曰:佛说三乘法,又言最上乘,弟子未解,愿为教授。
师曰:汝观自本心,莫著外法相。法无四乘,人心自有等差。见闻转诵是小乘,悟法解义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万法尽通,万法俱备,一切不染,离诸法相,一无所得,名最上乘。乘是行义,不在口争,汝须自修,莫问吾也。一切时中,自性自如。
常礼谢执侍,终师之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