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也是运动的一种,不过有心脏病的高血压患者最好不要到高原地区旅游,在出门之前,高血压患者要检查一下是否携带了足够的降压药物。
由于高血压患者服药种类不同,安静心率有增加或减慢的情况,对于运动量的耐受能力也不同,因此运动量要适当调整。
如服用心得安、倍他乐克等β受体阻滞剂时,有些患者安静心率可以慢到50次/分~54次/分。如60岁的患者平日活动量又较少,有氧运动时如果按照年龄计算的方法:220减年龄的60%~70%,运动靶心率要跳到96次/分~112次/分,对于这位老年患者靶心率可能偏高,运动中会感到心慌气短,血压可能会升高。
运动靶心率最好用220减年龄的50%,比较安全且有效心率是80次/分~90次/分。反之,有些药物如心痛定是加快心率的。有些患者服短效药时,10分钟后安静心率就可以跳到80次/分~90次/分,能感到心跳,稍稍运动就更觉心慌气短。建议在服药后心率反应最强烈的时间段,尽量不做大肌肉活动,只做舒缓的动作,心理放松,做腹式深呼吸操,待反应过去后再开始正式进行每天的运动计划。
有些降血压的药物可能会导致轻度抑郁症(尤其是有些患者因为血压控制不好还伴随焦虑时),不要放弃有益的娱乐活动和有规律的运动,否则,恶性循环使血压更难控制。
天气燥热,饮食配搭有讲究
夏天为了发汗散热,血流涌向皮肤,使血流量比常温时增加2~3倍。夏季的这种血流量分配,已使心脑相对供血不足。若再消化厚味食物,会使大量血流涌向胃肠道。各器官纷纷“争血”的结果,不仅使心脏和大脑更加供血不足而出现心慌、头晕,还可能因餐后低血压而诱发心肌梗死等意外。因此,夏季饮食应以清淡和易消化为主。少吃甜食,宜多吃一些含钙、钾丰富的新鲜蔬菜、水果及豆类制品。控制膳食中的脂肪,增加禽类及鱼类等含优质蛋白质丰富且含脂肪较低的动物性食物。
由于炎热,很多人喜欢进食冰凉的食品,特别是从外面刚回到家里时,喜欢先喝上一瓶冷饮,凉快一下。其实这是很不可取的,特别是对高血压患者。因为大量进食很凉的食物,一方面会引起胃部血管的收缩,造成腹痛腹泻;另一方面全身的小血管也会反射性收缩,引起血压升高,冠状动脉痉挛,造成心肌缺血。
还有,夏天很多人喜欢以喝啤酒来解暑,但高血压病人对冰啤却得适当“忌口”。高血压病人大量饮酒对身体并不好。对于男性,每天喝啤酒最好别超过两个易拉罐;而女性则要减半,最好别超过一个易拉罐,即355毫升。高血压病人在夏天可通过多喝白开水来降温,否则易引发并发症。至于红酒,也该少喝。
在夏天,很多人喜欢吃火锅,尤其是麻辣味的更是喜欢。但是对高血压患者来说并不适合。吃辣味食物能够刺激食欲,但味道过于厚重,这对于须控盐控油的心脑血管病、肥胖病患者非常不利。有的高血压、冠心病患者因为一次大量进食辛辣刺激性食物,结果引起血压升高、心跳加快,甚至出现急性心梗等严重后果。所以,夏天吃辣要有度,应该从营养学角度使饮食清淡,保持食物本身的味道。大家在冬天可以少吃些辣椒开胃驱寒,夏天盲目吃辣很容易伤身。
午睡30分钟,心肌梗死减少30%
高血压患者在夏天夜间睡眠质量下降时,会出现夜间血压升高,加重对心脑血管的损害。因此,病人一定要防暑降温,保证正常睡眠,中午要适当休息,以补充睡眠。研究表明,只要有30分钟的午睡,就可使心肌梗死的发病和死亡危险减少30%。注意:午睡应在餐后半小时进行。由于天热出汗毛孔扩张,机体易受风寒侵袭,不可露天或在树下睡眠。
秋季天干物燥,不让血压波动最关键
秋季是脑中风的高发季节。老年朋友尤其是高血压患者血管调节能力差,不易适应变化多端的气候,在气温变化快的秋季很容易引发脑血管疾病,而脑中风就是秋冬季节高发的神经内科疾病。因此,秋季时,高血压患者应定期监测血压,规范服药,防患于未然。
气温变幻,秋天是脑中风多发期
晚秋乍寒,中风尾随。来年早春,春寒时,它又卷土重来。于是关于中风,便有“男多在晚秋,女多在早春”的经验之谈。姑且不说中风是否真的有这样的男女之别,但这两个季节经常发生中风是事实。晚秋和早春之所以会多发中风,主要是与寒冷天气频频出现有关,而且多在气温骤降的72小时内。
大量调查表明,气温下降时,人的血压往往会升高。这是因为机体为了保持恒定体温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使外周血管阻力增加;气温低,出汗少,使血容量增加;秋冷之后,食欲增强,过量摄入碳水化合物、脂肪、水分等,使血容量增加;天寒散热快,为保持体温,人体交感神经兴奋,使血压升高。如果再有紧张、焦虑、急躁等应激情绪的存在,就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再加上高血压患者以中老年人居多,他们对环境温度变化的适应性较差,当遇到寒冷刺激时,体内肾上腺分泌增强,而肾上腺素增多会使血管收缩,引起血压明显上升。因此每当寒流过境、天气降温之时,便是中风的多发之日。
患高血压的人应了解季节与中风的关系,注意寒冷天气,及时防寒、服药,防止脑中风发生。
及时治疗,预防脑中风
脑中风的危险因素有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吸烟、房颤等,但导致脑中风最重要的也是可改变的危险因素是高血压。早期、持续、有效地控制高血压是预防脑中风的关键。国内外许多抗高血压随机临床试验证实,降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可以显著降低脑中风的发病危险。应在医生指导下,采用已经证明可以减少脑中风危险的抗高血压药物治疗高血压。
老年高血压患者不要过于关注自己的血压问题,应保持舒畅的心情和平稳的情绪,并根据自身条件量力而行地进行适度的锻炼,比如健走、慢跑、散步、打太极拳等。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可以晒晒太阳、聊聊天,睡前泡泡脚,都有利于气血的流通及身体的健康。另外高血压患者要保持低钠饮食,多食蔬菜,保持排便通畅,避免过于用力,影响血压。
除了降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外,还应积极控制脑中风的其他危险因素,如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调节血脂异常患者的血脂水平,控制肥胖者的体重,对高危者进行抗血小板治疗以预防血栓形成等。
了解脑中风先兆症状,及时就医,可防微杜渐。年龄在40岁以上,如果经常出现头痛、眩晕、肢体发麻、头重脚轻、舌头发胀等症状,且平时又患有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脑动脉硬化等疾病,应引起高度警惕。
空气干燥,警惕鼻出血
鼻出血在临床上比较常见,秋季由于空气干燥,早晚温差大,是鼻出血的高发季节。鼻出血可由单纯的鼻腔疾病引起,也可由全身疾病如高血压、急性发热性传染病、血液病等引起。由高血压引起的鼻出血,约占鼻出血病人的40%。高血压、动脉硬化患者鼻腔血管脆性增加,尤其是鼻腔后部血管弯曲度较大,经常接受血液冲击,在血压波动时,鼻腔血管就易发生破裂出血。此外,长期高血压也使鼻腔静脉系统处于淤血及扩张状态,一旦血压波动则易使鼻腔静脉破裂。高血压病人鼻出血预示血压不稳定,要引起高度警惕,因为这往往是中风的一种征兆。
据临床观察,中老年高血压者,在鼻出血后1至6个月内,约有50%可能发生中风,所以高血压病人对鼻出血要十分重视。
老年人一旦发生鼻出血,特别是出血凶猛时,切莫惊慌,应立即用干纱布或手巾填塞鼻腔,以压迫止血,同时可用冷毛巾敷前额,头向前稍倾,填塞完后用拇指、食指用力挤压鼻孔。但切忌头后仰,以免大量鼻血从后鼻孔流入咽喉,造成呛咳或窒息,也不要用棉花或卫生纸填塞鼻腔,因这些物质经血浸泡后易变成碎片,难以清理。鉴于高血压引起的鼻出血是血管内压力过高所致,因此在填塞鼻腔的同时,还须紧急控制血压,降低血管内压力,并配合应用止血、镇静药物等,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对于重症鼻出血患者,宜及早送医院救治。
风清气朗,饮食进补要注意
进入秋天,天气逐渐变得凉快起来,加上秋季又是丰收的季节,往往使人胃口大开,稍不注意就会进食过量,造成血压波动。
对于秋季高血压患者的饮食,医生们一致的观点是:要减少应酬,至少应简化应酬,提倡健康饮食。在饮食结构上以碳水化合物为主(碳水化合物约占总进食量的60%)蛋白为辅,脂肪在5%~10%即可。这就是说,高血压患者在夏秋交替之季,应注意保持合理的膳食结构,控制食量,少吃油腻食物。可适当多吃一些润燥、降压的食物,比如蔬菜、水果,可以多吃冬瓜、萝卜、胡萝卜、西红柿、茄子、土豆、藕、洋葱、绿叶蔬菜、海带、香菇、木耳及猕猴桃、柚子、山楂、苹果、香蕉、梨、柑橘等,这些食物含有丰富的钾离子,可以对抗钠离子对血压升高的作用,同时也起到补中益气、生津润燥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