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冷静驱赶恐惧
当危险迫近时,唯一有利的行为是先用冷静的头脑,估量自己可支配的力量以和面前的危险相比较,然后再决定向有希望的办法是否为逃避、防御或进攻。至于恐怖实属无益,没有恐怖反而可以有较好的效果。过分的恐怖最为有害。
——《精神分析引论》
冷静,是一个人在特定的场合下自我内心所保持的一种沉稳的状态。打猎时,在猎物还没有达到最佳射程的时候,即使箭在弦上却引而不发,是一种冷静;战斗中,敌人在近在咫尺但却没有进入指定伏击圈的时候,按兵不动,是一种冷静;当别人对自己不尊重但此时还有一些回旋的余地时,不急不恼,是一种冷静。
值得一提的是,人在突然接近某种危险时,唯一有利的行为是先用冷静的头脑,估量自己可支配的力量以和面前的危险相比较,然后再决定向有希望的办法是否为逃避、防御或进攻。诸葛亮凭借冷静和智慧,巧设空城计,六出祁山,七擒孟获,决胜于千里之外。冷静的人,往往能够控制它,使它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因此要临阵不乱,遇事冷静、沉稳,能够做到三思而后行。
生活中,冷静是做人的一种风范,平日的生活当中有许多矛盾需要用智慧来解决,而不是靠肢体等鲁莽行为能够解决,它启迪人们要学会多动脑子。用脑子的过程,就是冷静的过程,就是产生智慧、办法、对策的过程。冷静是源自内心的,它更是自我力量的一种表现。当然,所谓的冷静的心态要靠平时逐渐的积累与修养,做一个冷静的人,才能在危险迫近时,成功化解。
人人都会犯错
有一些十分正直的人在讲述自己早年,特别是青春期前做过的事情时,向我谈到了他们干过的违禁之事,在人生的那一个阶段,道德的约束力还很弱。他们心中有着某种受到压抑的有罪感,错事减缓了这种压抑。至少从某种程度上讲,这种有罪感得到了解释。
——《弗洛伊德论创造力与无意识》
人人都会犯错。雨果说:“尽可能少犯错误,这是人的准则;不犯错误,那是天使的梦想。尘世上的一切都是免不了犯错误的。错误犹如一种地心引力。”可见,人无完人,金无足赤。由于主观的、客观的种种原因,我们在长期的工作、学习、生活中难以避免的会犯下或大或小的错误,有或轻或重的失误。
泰戈尔说:“如果所有的错误关在门外的话,真理也要被关在门外。”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无论是伟人还是平凡人,无论是大师还是一般人,无论是英雄还是普通人,没有谁的一生是没有错误的。弗洛伊德指出,错事使得人心中会产生罪感,但是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心中长期所受到的压抑情绪的一种释放。每人犯错后都会有不同的反应,有的人在犯错误后,长期生活在自责中,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有的人在犯错误后,认会以后的生活完了,从此不思进取。错误本身并不是致命的,对错误的消极认识才是蚕食我们人生的真正魔鬼,它让我们陷入思维的黑洞,不能自拔,无法脱身,最后只能是虚度此生。
因此,正视人生路上所犯的错误才是正确的、科学的态度。犯错将内心的压抑释放后的罪感,倘若成为我们不断前行的动力,成为我们不断完善自我、突破自我、超越自我的推动力,才是错事最高的价值。
从压抑的消除中获得快乐
在产生快乐和不快乐的条件下,为改变心理能量的活动,用快乐代替本应产生的不快乐,我们已采取了一些特殊技术,以消除被拒绝的本能表征的压抑。
——《精神分析引论》
人们常说“知足常乐”、“幸福来源于对现实的满足”,这些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按弗洛伊德的理论,人的本我是人的精神动力的源泉,其遵循“快乐原则”。笔者认为,弗洛伊德正是从这个意义上理解快乐的。快乐,在日常生活中意味着心情的“舒畅”。这种舒畅的背后的本质就是一种能量的释放,是一种尽情的释放,酣畅淋漓的释放,一种排斥任何羁绊与规则的释放,一种“无序”的释放。而“压抑”则恰恰抑制了这种无拘无束的释放过程。
在现代社会,虽然科技有了极大的进步,但随之而来的却是就业压力的增大,人们面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可以说,现代人的境遇并不比原始人类要好到哪去。现代人为了生存,同样日日奔波辗转,身心俱疲。为了在社会上获取权力的一席之地,他们不得不学会放弃,他们放弃了舒适的生活,放弃甜美的爱情,放弃秀美的风景。而这种“放弃”本身就是一种压抑,于是人们总是感到不再拥有简单快乐的理由。
快乐的获取在于消除被拒绝的本能表征的压抑。我们生活中需要将压抑释放出来,反而能成为快乐的激情与能量,这时的压抑也就不再是真正的“压抑”,它被架空,被虚化,快乐从中蜕化而出,而成为真正“快乐”意义上的快乐。快乐最终摆脱了压抑,快乐获得了重生。
女人,不要低估自己的价值
女人认为自己自降生之日起蒙受冤屈,就被冤枉地贬低了价值,挫伤了生活的进取心。众多的女儿对母亲的怨恨,归根结底,出自对母亲的责备:为什么降生到这个世界上来不是男人而是女人?
——《弗洛伊德论创造力与无意识》
有人说,女人是水,是露珠,很脆弱。就连大文豪莎士比亚也曾说过这样的话:“弱者,你的名字是女人。”但如果你知道水滴石穿的故事,就会惊叹于水的力量,惊叹水的以柔克刚,惊叹水的坚忍不拔,惊叹水执著雕琢世界的毅力。因此,不要低估女人的价值,而女人自身更不能妄自菲薄,怀疑自己的价值,挫伤生活的进取心。
古往今来,不是有无数文人墨客都在赞美女性吗?古人描写美女的诗词曲赋,最早的恐怕是《诗经》上的“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颈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娥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了。在容貌妍美的背后更值得称赞的是女性的人生价值,女性在社会中以自己的能力和自信成就了一番伟大的事业,居里夫人用镭元素的发现铸成了科学史上一个崭新的里程碑;中国女排更是以顽强拼搏的精神夺得了五连冠,她们把拼搏的精神化成了一个民族前进动力,此时此刻人们便不再有丝毫的怀疑女人所具有的价值。
我们伟大的女性已经为世界撑起了一片湛蓝湛蓝的天空,既然如此,女人更应该正确看待自身的价值,增强生活的进取心,在现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发掘自身的潜力,那么你会发现女人的价值将会发出更耀眼的光辉。
给自己的神经系统放个假
人们夜间旅行,白天谈生意,即使度假也不能使神经系统放松。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此起彼伏,波及全球,让人们不得安宁。那枯竭的神经全凭强烈的刺激和纵情才能振作些,之后,又更加空虚和疲劳。
——《爱情心理学》
弗洛伊德指出,我们的神经系统总是无法得到彻底的放松,那枯竭的神经全凭强烈的刺激和纵情才能振作些,之后,又更加空虚和疲劳,我们的生活往往是不安宁的。当今社会,物欲横流,灯红酒绿,人心不古。我们总是置身于喧闹与躁动之中,我们已经没有了属于自己的声音,因此也享受不到平和宁静的生活。我们总是被喧闹的人群包围着,耳边也充斥着噪音,忍受着繁忙的事务。神经都在紧绷着,得不到一丝喘息的机会,无边的欲望更是让自己身心错乱。
因此,我们必须要给自己的神经系统放个假,寻得一份心灵的宁静。我们应该考虑找寻一个属于自己的时间了,去找一个地方静静地,固守着自己一片宁静的天空。独处的那段时间完全属于我们自己,静静地思考思考,好好地聆听源自我们心灵的声音。
诗人约瑟夫?艾迪逊说:“真正的幸事往往以苦痛、丧失和失望的面目出现;只要我们保持心灵的宁静,我们就能看到柳暗花明”。心灵的宁静是一份享受。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保持心灵的宁静,可以使神经得到彻底的放松,更可以使人超脱,使人向善,使人知可为而为,知不可为而不为,从而在淡泊与宁静的心态中,达到明志与致远的理想境界。
禁欲是一条无形的枷锁
青年知识分子往往因禁欲而专注于其工作,而艺术家则需要性经验的强烈刺激和激荡才能有所创作。我的总体印象是,禁欲不可能造就强大、自负和勇于行动的人,更不能造就天才的思想家和大无畏的开拓者及改革者。
——《精神分析引论》
阿基米德曾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撬动整个地球。”这句话是何等狂妄,但是其中不乏强大、自信、敢于行动的精神内核。弗洛伊德指出,人一旦被禁欲这一无形的枷锁捆绑,尤其是青年知识分子,往往会因禁欲而因循,因禁欲而专注于工作,却对本身性经验的刺激与激荡无动于衷。而那些艺术家们往往需要激情与灵感才可以有所创作,因此禁欲不会早就天才的思想家和大无畏的开拓者与改革者。
性的强烈刺激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升华”,成为一种前进的动力。那些禁欲的人们通常只会成为“善良”的弱者,随后便淹没在习俗里,同时会相当痛苦地跟在那些开拓者的后面精疲力竭地奔跑却永远落后。
任何事情要想做成功,都需要激情作动力,然后有无所畏惧的行动。没有了激情与行动,就像没有了汽油的汽车,你只能推着它走,前方没有任何目标,特别是当你看不到加油站的时候。人生的路上有一个个加油站,倘若你被禁欲的枷锁捆住手脚,那么前行的路上只是匀速前进却找不到任何一个可以改变速度的加油站;只有那些敢于开拓和行动的人,靠你自己的力量去发现而找到一座加油站,当然所加的当然是激情与更大的行动力,于是人生便是一个加速的过程,最终会提前到达成功的彼岸。
少一份自恋,多一份奉献
人与人之间也有“人身隔离禁忌”。我们能由此找到对自己与别人的细小不同之处的“自恋”,也由此能解释为何人们不容易做到情同手足或爱每个人。
——《爱情心理学》
一个富人去请教一位哲学家,为什么自己有钱之后很多人都不喜欢他了,仿佛中间有了隔阂。哲学家说:因为你有钱之后只看到了自己而看不到别人,富人仔细体味着这句平淡无奇的话,百思不得其解。
人往往是自私自恋的,弗洛伊德指出人与人之间仿佛总是有人身隔离的禁忌,我们总是察觉到自己与别人的不同而产生“自爱自恋”的心理,因此人反而不容易做到情同手足或爱每个人,因为大家往往更爱自己而拒绝他人更多的亲密。世界是由很多人组成的一个整体,而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只有一只翅膀的天使,只有拥抱着才能飞翔。因此请学着为别人着想,真诚地爱别人。
莎士比亚曾说:“上天生下我们,是要把我们当成火炬,不是照亮自己,而是照亮别人。”玫瑰赠人,手留余香。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就要懂得如何去爱别人,丰富自己的生命。基督耶稣因为爱众人,甘愿被钉死在十字架上;释迦牟尼因为爱众生,才会舍弃皇室的富贵荣华,赶赴苦难的众生之间,聆听他们的呻吟,化解他们的痛苦,这些都是因为爱别人才拥有的力量。
生活中,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做到真诚地爱别人,少一份“自恋”,多一份奉献,真诚地与他人拥抱,那么世界一定会更加和平、安宁,生活也必定更加和谐、充满快乐。
不做好分内事,会心生罪恶感
罪恶感和责任感是群居性动物特有的。
——《精神分析引论》
美国著名心理学博士艾尔森曾采访纽约证券公司的金领丽人苏珊,美国证券业界风云人物,曾经她酷爱音乐,但阴差阳错成了证券人。在采访时她心存遗憾地说:“老实说,至今为止,我不喜欢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如果能够重新选择,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音乐。但我知道那只能是一个美好的‘假如’了,我只能把手头的工作做好……”当被问及可以辞职然后选择音乐时,苏珊十分明确地回答:“因为我在那个位置上,那里有我应尽的职责,我必须认真对待,不能不负责任。”
弗洛伊德指出,罪恶感和责任感是群居性动物所特有的,我们生活在一个庞大的集体中,如果不做好分内的事情,就会有罪恶感,在这种罪恶感的烛照下,人们在无形中就确立了自己对集体的责任感,使得内心的罪恶感得到一种释放。
每个人都要有责任感才可以维持集体的良好运转,花的怒放承担着装扮春天的责任,水的流动承担着维系生命的责任,土地的厚重承担着延续生命的责任,文明的传承承担着社会发展的责任。罗曼?罗兰说过:“伟大的人和渺小的人同样有一种责任。”每个人都承担着自己的那份责任,这是个人必备的道德修养,一个人如果没有责任心,就会失去人们的信任,失去立身之本,就终无所成就。
理解需要感情上的共鸣
由于感情疏远,人们倾向于不相信或不感兴趣。我们可以观察到,智力上的和感情上的困难归根到底是一回事。缺乏感情上的共鸣,理解也就不那么容易了。
——《弗洛伊德论创造力与无意识》
一种事物的振动影响到另一种事物的振动,叫做共鸣。共鸣既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更是一种难以捉摸的特殊能力。弗洛伊德指出,人们往往由于缺乏感情上的共鸣而倾向于不相信或不感兴趣,那么理解彼此就更无从谈起了。可见,理解需要建立在感情共鸣的基础之上。
我们都渴望被理解,被理解,是证实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的真实存在。我们会有共鸣。共鸣,未必是完全的理解,却是一种深深的理解。共鸣是来自感情上共同或相似的体验和感受。看一场电影大家会在同一个地方流泪或者欢笑,这是因为大家有着相似的感受和体验。往往不需要任何的解释,感情上的共鸣就自然达成了。
感情的共鸣,就像在演奏一曲交响乐,在这首交响乐中博大、柔情、壮丽、曼妙的音符都会聚到一起,整首曲子犹如天籁之音,那时你就会感受这个感情世界的柔情蜜意,你也将会融化在那个彼此理解的世界里,感受共鸣触电时那一刹那间所有东西的融合。
感情上共鸣的达成,需要的不仅是相似或共同的经历,更重要的是我们是否曾经用心去感受生活。一个身处其中而没有真的在感受生活的人,很难真正懂得别人,理解别人,相信别人。认真地感受生活,在感情的共鸣中寻得理解,才能够拥有与灵魂共舞的人生。
架起自己的精神支柱
在所有忧郁症最显著的病因中,真正失去或从情感上失去某个所爱对象是最主要的病因。
——《弗洛伊德后期著作选》
人需要架起自己的精神支柱。弗洛伊德指出,所有的忧郁症显著的病因中,真正失去或从情感上失去某个所爱对象是最主要的病因。因为一旦失去曾经的精神寄托抑或精神支柱之后,忧郁症患者只能对自我这个尚存的对象进行残酷的蔑视和责备,乃至进行疯狂的报复,但却不再拥有自己的精神支柱。
人应该架起自己的精神支柱。人的精神支柱是一个人精神层次的具体反映。健康的精神支柱会让人的精神更安稳、更有力,反之就会让人堕落和败坏。人有什么样的精神支柱,就一定能反映出其人格水平和真实的内心世界。真正优秀的人,不是靠多么强大的财、权、物的力量来衡量的,而是看他有什么样的精神境界或选择什么样的精神支柱。精神支柱是不可以轻易变更的,每变更一次精神支柱,就意味着变更一次人生目标,人生目标的屡次变化之后,人连同精神一起就不得不开始迷失了,那样就会开始怀疑自己活着的意义和生存的价值,长此以往便会失去生活的快乐。
精神的支柱其实是一种精神的信仰,人一旦有了信仰便有了寄托。如果有积极健康的信仰和信心,人就会有强烈的使命感,就会产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请架起自己的精神支柱,以顽强的毅力奋力拼搏,直至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获得成功。
心灵是抉择竞争的场所
心灵就是相反倾向决斗竞争的场所,或者用非动力论的名词来表达,是由相反的倾向组织而成的。一个特殊倾向的出现,一点也不会排除其相反倾向的存在;两者是可以并存的。
——《精神分析引论》
《拉封丹寓言》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法国哲学家布里丹养了一头毛驴,每天向附近的农民买一堆草料来喂。一天送草的农民额外多送了一堆草料。这头可怜的毛驴站在原地,选择吃哪堆草,心中一会儿考虑这一堆数量,一会儿考虑那一堆质量,一会儿分析颜色,一会又对比新鲜度,在无所适从的抉择中活活饿死了。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也总是面对种种选择,而我们的内心就成了抉择竞争的一个场所,心中往往会出现两个相反的声音,它们在争吵、它们在辩论,最终会有一方战胜另一方。弗洛伊德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指出,心灵就是相反冲动决斗竞争的场所,或者用非动力论的名词来表达,是由相反的倾向组织而成的。一个特殊倾向的出现,一点也不会排除其相反倾向的存在;两者是可以并存的,这种心中的纠结状态是很普遍的。
在陈可辛导演的电影《武侠》中,密探徐百九就是内心总是会有两个角色,其一是作为相信“法”的徐百九,另一个是作为相信“人性善”的徐百九,在法的制裁与人性的善良之间,发生了无数次相互交替的战争,最终总会有一方胜利。
心灵是抉择竞争的场所,在生活中,人总是处于不断地纠结状态中,有时候试着放下一些顾虑,放松一下心情,才能拥有更多心灵宁静、没有冲突的瞬间。
焦虑因性欲的缺乏而起
据我所知,性的节制和焦虑的关系,已为人所承认,即使素来讨厌精神分析的医生们,也不再加以否认了。……一个女人若愈喜性交而愈有满足的能力,则对男人的虚弱,或不尽兴的交合愈容易有焦虑的表示;至于在性方面不感兴趣或性的要求不很强烈的女人虽受同样的待遇,却不致产生严重的结果。
——《精神分析引论》
弗洛伊德在人格理论的研究中,非常重视对精神分析雪中焦虑这个范畴的研究。焦虑是指由于人体内部器官刺激而产生的一种令人痛苦的情感经历。当一个人遇到危险,往往会心跳加快、气喘、口舌干燥、手心出汗等。弗洛伊德指出,引起焦虑是在于性欲的缺乏,因此我们要想走出焦虑的困境,必须寻得合适的发泄方式。
这是一个焦虑的时代,所有的人都迫不及待……一位作家曾说过:“如果我们感到可怜,很可能会一直感到可怜。”我们所追求的快乐有时只是一种生活态度。心理学博士凯伦?撒尔玛索恩女士说:“我们的生活有太多不确定的因素,你随时可能会被突如其来的变化扰乱心情。与其随波逐流,不如有意识地培养一些让你快乐的习惯,走出焦虑的困境,随时帮助自己调整心情。”
古人云:“静坐无所为,春来草自青。”要想走出焦虑,不仅可以寻找一些发泄方式,更应试着在纷繁的社会中保持一份淡定,一个人只有沉静下来的时候,才会看清自己,才会看出那些所有干扰清晰的思考,影响智慧的判断,以及横亘在获取幸福和快乐之间的焦虑的因素,只有这样才可以走出焦虑的困境,突破自我的束缚,赢得一份心灵的自由。
在快乐之路上忍受“痛苦”
在自我的自我保护本能影响下,快乐原则被现实原则所取代,现实原则不放弃最终获得快乐的打算,但要求并坚持使满足延迟实现,放弃它的多种可能性,在通往快乐的漫长而迂回的道路上暂时忍受“痛苦”。
——《精神分析引论》
人总是追求快乐的,然而由于现实的种种限制,在通往快乐的漫长而迂回的道路上暂时忍受“痛苦”。痛苦有时是一把双刃剑,并非百无一利,往往只有最痛苦的人才会看到幸福的曙光,因为快乐总是站在痛苦的尽头,承受痛苦才能获得幸福。
痛苦总是与人生的各种境遇相生相伴。当你身边的亲人去世后,你便会在不知不觉间感到冰冷和黑暗,那是痛苦的煎熬;当你的身体遭受病痛的折磨时,你会感到无力反抗的痛苦;当你的事业陷入一片狼藉与失败的时候,你便会感到彻底失败的痛苦足以让你沮丧甚至在绝望中走向灭亡。然而一旦我们忍受了痛苦,那么就会变得无比自信坚强,从此你便拥有了抗击失败与痛苦的勇气,此时痛苦则摇身一变成了一笔巨大的财富。正如“梅花香自苦寒来”这句中所体现出来的,梅花只有经历了严冬痛苦的煎熬,才会拥有坚强不可摧的意志力,才会散发生命的芬芳。
人生总是在经历各种各样的痛苦,虽然快乐幸福总是站在幸福的尽头,但是不是所有经历痛苦之后都会有令人满意的结果。即便如此,但凡经历了严峻的痛苦考验后,再也没有其他任何的痛苦和折磨让你退缩。人们都希望每天能快乐的生活,请记住,在通往快乐的路上要暂时忍受“痛苦”,因为快乐总是站在痛苦的尽头。
信仰需要一种狂热
一个集体对领导的需要已经为迎接这个领导的诞生开拓了道路,但是这个领导还需要在个人的素质上适应这一集体。他自己必须深深地沉溺于某种强烈的信仰的狂热之中,他必须具有某种坚强的、征服人心的意志。
——《弗洛伊德后期著作选》
但凡有所作为的人,都是拥有坚定信仰的人,拥有信仰的人,拒绝平庸,拒绝满足,在这种强烈的信仰的力量指引下,人总会不断突破、不断发展、不断创新,哪怕舍弃生命,也决不退缩。正如弗洛伊德所说的领袖身上那种坚强的、征服人心的意志力恰恰来自于其信仰的力量。
那些领袖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意志力和信仰的力量,往往支撑着他们在社会中一定能够获取权力的位置,并为他人所敬佩和信服。领袖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判断力和言语行动,是有强力、有定力、有能力、有魄力的宣言,而又是必求达到其目标。信仰往往支撑着人们坚定地前进,在这样的一种信仰烛照之下,一切的阴影都会消融逝去了。
人总是被生活中的繁重负担压抑着,被无数的诱惑所干扰,被永远无法填满的欲望沟壑左右着,然而,一旦你在信仰的光亮中依然保持独立的自我,那么你就会从众人中脱颖而出,那就是信仰所带来的力量。信仰作为一种精神的至高力量,已经把人生路上的诸多困难赶掉了,有信仰的人,他的生命将是力量与魄力的结合,是统一而不是混乱,是积极而不是消极。信仰的力量最终需要通过现实行动的能力来实现。信仰更是一种人类的精神精髓所在,她承载着人类的苦难,守望着我们共同的美好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