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经济发展的基本优势。全市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优势是全市实现基本解决温饱的奋斗目标,经济社会发展告别短缺经济时代,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为城市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人口转移的需求;以煤电化为主的工业体系和农业产业化为城市经济提供了产业支撑;旅游资源、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西部大开发创造的政策机遇,都为城市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一是西部大开发投资倾斜的政策优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国家城镇化战略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加大了对西部欠发达地区项目资金和国债资金的投资力度和政策倾斜,这将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化步伐的加快提供政策和投资机遇。
二是全省区域中心城市的区位优势。平凉地处陕甘宁三省交汇处,是丝绸古道重镇,陇东主要的商贸集散中心,素有陇上“旱码头”之称。改革开放以来,围绕建设陇东商贸中心,形成了功能齐全的市场体系,带动了周边地区的物流、人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这对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促进城市化进程奠定了区位优势和市场优势。2001年省委、省政府将平凉市列为全省重点扶持发展的4个区域性重点中心城市之一,这为实施城市规模扩张,增强发展后劲,加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三是撤地设市建立的体制优势。2002年6月,国务院批准平凉撤地设市,理顺了行政管理体制,城市化建设列入战略议题,这将有利于加强城市资源的配置、宏观调控、财力平衡和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有利于吸纳周边地区的资金、技术和人才,使城市化进程有了体制保障。
四是逐步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优势。随着国家重点工程宝中铁路通车、国道312线改造、银武高速公路、120万千伏平凉电厂、320千伏输变电电网改造,电信、移动、联通、铁通宽带网络扩容工程,以及“一线三点”、“六纵九横”城市道路改扩建工程的实施,加快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城市硬环境得到较大改善,使城市经济的扩张能力进一步增强。
五是人文景观和旅游资源优势。境内有国家级和省级风景名胜区崆峒山、龙泉寺、灵台商周文化、静宁伏羲文化、泾川北石窟、王母宫等历史文化资源和旅游开发资源。以历史文化遗产为依托,加快平凉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产业的发展,对于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城市经济具有战略意义。
六是煤电一体化和农业产业化产业优势。世纪之交,基本解决温饱目标的实现,标志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农业产业化步伐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以及煤电化工业一体化主导产业的形成,为城市化建设聚集了产业优势和经济社会动因。
二、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基本途径
新世纪,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将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全市城市经济发展和推进城市化进程的总体思路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市化战略总揽城乡经济发展全局。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以非农产业的发展和工业主导型产业体系支撑城市经济,加快城镇建设,扩张城市规模,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做大做强旅游产业,发展信息产业,活跃商贸流通,建立商贸流通市场体系,把平凉建成西陇海兰新经济带上的甘肃东部工贸旅游经济强市。发展目标是:到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200元和9000元,城市化水平达到25%,城市面积由17平方公里达到48平方公里。形成由中心城市、周边县级城市、重点乡镇构成的城市群和农工贸一体化的产业体系。构筑城市经济产业平台,加快城市经济发展步伐,加快城市文化、教育和社会事业的发展,提高全体市民的经济文化生活和全民的综合素质。2020年城市化水平达到35%以上,逐步实现由农业经济向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战略转移。根据全市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和奋斗目标,推进城市化战略的基本途径是:
一、准确定位,精心规划,突出特色,提升品位。
一是修编城市总体规划,完善城市综合功能。城市规划是城市经营、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的最重要手段,是城市资源科学配置的基础。要高起点、高标准、超前性地修编城市总体规划,精心编制城市新区规划,描绘中长期城市化建设的发展蓝图。城市定位,要在发展目标上按城市化定位,在行政建制上按地级市定位,在发展规模上按中等城市定位,在产业支撑上按工贸旅游城市定位;城市功能布局,要按照城市的自然地理特点,以国道312线为轴心,由西向东建设生态自然旅游区、高新技术开发区、行政商贸文教区、工业新区。形成城市聚集要素资源,提供产业发展平台,增强服务辐射的综合能力,实现由农业城市向工业商贸旅游现代城市的产业提升。
二是突出特色文化内涵,打造城市文化品牌。城市规划设计是城市经济文化的延伸,是城市定位、城市功能、城市文化、城市历史、城市发展、城市形象的总体描绘和现实构筑,体现着一个城市的文化内涵和时代特征。平凉城市设计要把握历史继承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要重点优化产业布局和城市发展空间,构建自然、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区域地理环境、民族民俗风情和地域文化特色相互融合,彰显时代精神的城市形象。全市被列为国家省级重点文物保护的单位有40余处。享誉海内外的道教天下第一山——崆峒山为主的六盘山、十万沟、大阴山自然风光南雄北秀,代表农耕文明的新石器仰韶文化、齐家文化和商周文化遗址,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将构成城市的地缘文化特征和历史文化品牌。
三是构建标志性城市建筑,张扬城市的时代特征。城市标志性建筑直接代表城市形象,展示城市的时代特征。要站在弘扬民族文化,激励民族精神,体现时代风貌,推进社会进步的高度,精心打造标志性建筑;要精心规划修建市博物馆、宝塔仿明建筑群、商周文化城等历史文化设施,突出平凉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城市特色;要加快世纪金鼎、体育馆和市中心标志性雕塑建设,加快高科技、信息化工业园区建设,体现中心城市和现代城市的时代特征。
二、加快建设,扩张规模,综合发展,增强功能。
甘肃东部中心城市和地级市发展目标的确定,提出了加快中心城市建设、扩张城市规模、提高城市功能的重要任务。以建设中等工贸旅游城市为目标,构建城市经营机制,以低成本经营城市加快城市建设。按照一年一小变,三年一中变,五年一大变的要求,建设风格独特、环境优美、充满活力的新型城市,是平凉市城市建设的方向和目标。
一是扩大城市规模,拓展发展空间。按照新编城市总体规划和“一线四区”总体框架,城市建设的重心将向北移,城市规模将推进北移西延东扩的发展规划。北移,就是加速312线以北规划新区建设;西延,就是扩大和延伸西郊科技工业园区规模;东扩,就是依托20里铺工业园区延伸产业链条,使城市规模向40里铺扩展,建设环城经济带,使城市规模扩大到48平方公里。
二是以路网改造为主线实施重点项目,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全面推进“六纵九横一环”路网管网建设。在“一线三点”和“六纵九横”城市道路改造工程的基础上,加快论证实施“两路一园八配套”项目;要高起点建设滨河路、崆峒路和柳湖路等标志性道路;要加快集中供热、排污垃圾处理、崆峒山基础设施国债项目,以及煤气管道工程等项目的论证、立项和建设,为城市经济的规模扩张和改变商贸人居环境奠定基础。
三是促进房地产业的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要以最佳人居环境和绿色住宅建设为目标,提升房地产开发水平,为中低收入阶层提供廉价住宅和廉租房,实现2007年城区人均居住面积20平方米的发展目标,为城市经济提供新的产业平台。
四是加快城市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提高城市管理的现代化水平。要用信息化推动城市化,实施城市人口、住宅、环境、交通、供排水、管网、供电的数字化管理工程,使信息化渗透到城市化建设的全过程;要运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远程教育、加速办公自动化和企业管理信息化;要加快小城镇信息网络建设,实施农村广播、电视、电话“村村通”工程,把平凉市建成甘肃东部信息港。
五是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县级城市,四十里铺、白水、崆峒、草峰等重点城镇和乡镇政府所在地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以区域性重点小城镇建设带动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
三、建立城市经营机制,拓展投资融资渠道。
经营城市就是运用市场经济的手段,对构成城市土地资源、设施资源、文化资源、人力和无形资产的聚集、重组和经营。城市是社会长期积累的结果,是社会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载体。因此,要从创新投资体制建立市场机制入手,运用市场经济手段,走以城建城、以城兴城的市场化城市建设之路,实现城市的自我滚动、自我积累和自我增值。要以“城市建设市场化、资金筹措多元化、资源利用商品化、基础设施社会化”为目标,建立土地储备转换机制,收购聚集土地,盘活存量资产,将土地资源变成投资建设财源;要对道路、桥梁、供排水、路灯、绿化等基础设施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和市场化运作,提高城市公共设施的管理水平;要从城市户外广告、公交线路经营权和路、桥、广场、雕塑冠名权的转让、拍卖、租赁中,筹集城市建设资金;要改革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变政府直接投资为间接投资和经营投资,鼓励民营资本和境外资本投资城市建设;要优化投资环境,吸引项目投资,推进城市资产的优化配置与资源整合,突破城市建设的资金“瓶颈”。
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为城市经济提供强劲的产业支撑。
现代城市是工业化的产物,城市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强大的产业支撑,同时城市化为二、三产业的发展提供市场、资源和社会平台,因此,城市化的过程是产业发展和产业升级的过程。建设新型城市,发展城市经济、推进城市化进程,要以产业发展为依托,以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动力,推动资源的转换、资本的重组和产业升级,推进产业布局由资源依赖型向市场导向型转变,培育发展城市经济的财源体系和产业体系。
一是实施工业强市战略,推进工业化进程。工业是城市化和社会进步的助推器,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建设甘肃东部经济强市,增强城市经济的产业支撑,是加速城市化进程的基本途径。要围绕工业强市战略,发挥煤炭、电力、建材、造纸、食品、制革,及特色农产品加工等产业优势,发展地方特色工业,培植地方财源;要加大企业改革改制和资源重组力度,采取拍卖、租赁、产权转让、破产拍卖等形式,鼓励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经营,盘活国有资产;要加快产业园区建设,吸引社会资本投资西郊科技工业园、二十里铺工业园项目,扩大和提升地方工业的整体实力。
二是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农业产业化是实现经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重要途径。农业产业化在加速资本原始积累,推进工业化进程的同时,可以有效地推动农村劳动力的城镇化转移和非农产业就业,为城市发展提供人才资源。要重点抓好畜、草、果、菜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扩张基地规模,提升科技含量,实现农业产业化带动城镇化和促进人口转移的经济社会效应。
三是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加快市场主体和市场体系建设,凸显商贸中心地位。平凉地处西安、银川、兰州三市的几何中心位置,地缘和交通优势突出,旅游资源丰富,是古丝绸之路上的交通要塞和商贸集散地。要依据城市规划,建设解放路、新民路、南门什字、四中巷、汽车西站等商业中心,改扩建商贸大厦和商业步行街,建立优势产业专业批发市场和便民商贸中心;要建立铁路仓储、货运集散经营中心,发展网上交易和电子商务,发挥商贸中心的辐射带动作用;要营造发展环境,落实优惠政策,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实现民营经济发展的规模突破,使非公经济的发展实现15%以上的年增长目标,为城市经济增加活力。
四是加快旅游资源开发,促进第三产业发展,使旅游成为城市经济的新兴支柱产业。要加快崆峒山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的建设,促进太统山、明代宝塔、龙隐寺、龙泉寺、商州古文化遗址、伏羲文化城、北石窟、王母宫等旅游产业链的延伸;要加快以崆峒山为主的十万沟、大阴山等旅游景区景点的开发建设,以旅游业带动金融、商贸、交通、信息、餐饮、服务等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
三、促进人口转移,加速城市化进程
农业人口的工业化、城市化转移聚集是城市化的过程和结果,农业人口的城市化就业是经济社会变迁的历史标志和综合性系统工程。长期以来,由于经济的、社会的、体制的、历史的原因,我国的人口现状根本无法面对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现实,因此,加快城市经济的发展,推进城市化进程,必须把人口转移做为加速城市化进程的战略工程,深刻认识人口转移的规律和特点,打破城乡二元经济格局,加快以城市户籍制度改革为核心的城市就业体制改革,促进人口的城市化转移,是增强城市经济活力,加速城市化进程的战略工程。
一要深刻认识人口转移的经济社会动因和特点。人口转移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人口转移的经济社会动因主要存在于两个方面:一方面,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农村劳动力大量过剩,必然寻找农村以外的发展空间,促进农村人口向外转移。另一方面城镇二、三产业的发展可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城镇良好的基础设施、公共设施条件,可促进资源配置,提高生产效率和劳动收入。创业驱动、产业推动、社会关系变动和城市魅力拉动,加速着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人口转移又为城市容量的扩张和功能的提升提供了条件;人口的转移特点。就近由农村向城市城镇转移,就是由农业产业领域向非农产业领域转移,这是人口转移的主流。同时,还存在区域之间、城镇之间的交叉转移;人口转移的基本形式。因进城经商、做工,稳定就业而形成的人口转移是主要途径。因分配工作、计划招工而形成的人口转移;因入学、参军、结婚、投亲形成的人口转移。因大规模移民而形成的人口转移。郊区农民因从业结构的变化而转换为城市居民的转移。认识人口转移的经济社会动因和转移特征,有助于促进人口的有序转移和城市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