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可以仔细回想一下你自己,是否有以下一些表现:
临近考试,大家都在努力看书,你却感觉明天看也来得及,于是明日复明日;
考试当中,感觉题目都很简单,但仍然感觉时间紧迫;
不管是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都有发呆的习惯;
整天泡在网上,漫无目的地点击各种网站,却又说不清楚自己到底要做什么,只是感觉比学习、工作有趣;
沉醉于网络游戏,就算是在电脑前不吃不喝地过一整天也感觉不到累;
大学毕业,同学都忙着去找工作,而自己却成天无所事事地待在学校;
从来没有计划过接下来的一周应该要做什么,没有统筹安排的习惯;
明明有10天时间去完成一个只需3天就可完成的工作,却东搞西搞过去了一周,直到最后3天才开始准备,可是一边准备一边自责,心绪凌乱,直到最后期限前,才哭着把事情做完;
一天当中,既要见预约好的客户,又要准备今天的公司会议,还要去赶饭局,这么紧张的一天,却花了大半天的时间来想应该先做哪一件;
一份提前一个月准备的计划书,到最后两天才开始点灯熬油地苦战;
……
如果以上描述的几种情况经常在你的生活中出现,那么“恭喜”你,你可能患上了“拖延症”——一种并非必要、后果有害的拖延行为。经常或严重的拖延行为,常常是深层心理问题的表现,需要得到专业性指导。
(第一节)明天再开始吧
所谓拖延,就是“将今天甚至之前的事情放置到明天去做”。
“拖延”原来并不是现在的含义。《圣经》从希腊文翻译为英文的过程中,拖延更多的是被译成“罪过(sin)”。直到工业革命之后,拖延才逐渐被定义为:以推迟的方式逃避执行任务或做决定的一种特质或行为倾向,是一种自我阻碍和功能紊乱行为。
拖延者对今天和明天的态度是不一样的,总是更喜欢明天,觉得明天会有比今天更充沛的精力、更充裕的时间。
很多时候,拖延者的生活就像一场重复的电影:信心满满地订下计划,看着一堆的计划,就想说先休息一下,明天再说。凡事推到明天,总是拖到最后一刻,没有办法再拖了的时候才开始动手。
人人都有“拖延症”
人人都有拖延症听起来有点夸张,其实,是说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点做事拖拉的习惯或是偶尔会想逃避一些什么的念头。只有当“拖延”开始影响到情绪,如出现强烈的自责和负罪感,不断地自我否定、自我贬低,产生抑郁、焦虑、强迫症等心理疾病时,才称之为“拖延症”。
拖延症这个词最早出现在1542年爱德华·霍尔出版的一本书里。几乎是相同年代,正处于明清交替的中国,一位名叫钱鹤滩的学者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明日歌》,“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而在现代着名曲词作者罗大佑写的一首歌曲《童年》里,形象生动地描写了学生拖延学业的状况,“总是要等到睡觉前,才知道功课只做了一点点;总是要等到考试后,才知道该念的书都还没有念”。
拖延症虽然总是出现在处理各种小事上,但日积月累,个人发展就会受到影响。现在,拖延现象已成为管理学家和心理学家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根据美国芝加哥德保尔大学心理系教授约瑟夫·费拉里通过对北美、南美、欧洲和大洋洲成年男女的调查发现,人人都有一点儿“拖延症”。也就是说,我们谁都会有“拖延”的时候。例如我一直想修改信用卡上的账单地址和联系方式,本来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打电话到人工服务台,几分钟就可以完成所有手续,而我却足足拖了两个月。
拖延者并不是缺乏时间管理和计划事情的能力,也不是他不够努力,更不是他天生就有拖延症,而是在后天的环境中形成的。家里有一位严厉、独裁、控制欲强的父母,孩子就容易丧失自我控制能力,表面迎合父母,把自己内心的一些真实想法都掩藏起来。这时的拖延也可以理解为是孩子的一种反叛。拖延者更愿意从朋友那里获得支持,因为朋友对他们所说的借口表现出更大的宽容。而朋友的支持行为,则会让他们更加拖延。
我的一位朋友是新闻记者,刚到报社的时候,她很能吃苦耐劳,领导交代下来的选题,她都会提前两天把稿子赶出来,于是大家给她取名叫“快手”。过了一段时间,她渐渐开始熟悉了这份工作,按说效率应该更高才对,可是她的激情和行动力却开始下降,学会和自己讨价还价:容易写的稿子,明天写也来得及;有挑战性的稿子,需要好的状态才能写得好,今天不是很好,还是明天再写吧;感兴趣的稿子,要慢慢仔细认真地写,别浪费了这个好选题,今天我再想想该怎么写,明天再写……一篇稿子从初一拖到十五,最后期限眼看就要到了,她还是不急不慌。直到明天就是截稿日期,她才开始通宵达旦地赶稿。虽然她在最后一刻交上了符合要求的稿子,但质量却大打折扣,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她对这份工作没有了激情和期待,这对于一个才工作一两年的年轻人来说,正常吗?
今天打算给某位着名教授打电话,预约采访的时间,拖到第二天再打,人家已经去外地出差了;自己很久就想写的一个选题,被别人抢走了,等等。因为做事拖延,她失去了很多机会。
不只是她,我们周围的人包括朋友、同学、同事等,有很多都有和她类似的状况。她就像找到了组织得到了安慰一样,每天都要抱怨。抱怨了半天,稿子还是一天拖一天,毫无进展。然后她学会了找理由来安慰自己,觉得这都是因为自己的生活太过平静,没有遇上能点燃激情的机会,如果遇到一些能刺激她行动欲望的事件和选题,肯定会发挥出超强的行动能力的,做到“今日事,今日毕”……就这样日复一日,她却不知道,已经习惯了这样为拖延找借口找理由的行为,将会给她的未来造成更大更多的烦恼和困难。
你了解“拖延”吗
我们对于日常生活中的拖延习惯一般都是比较宽容的,不过,你真的了解拖延吗?我们不需要成为心理学专家,可是,对于拖延这个与我们每个人如影随形的行为方式,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我们是很有必要知道的。
1拖延症,不能忽视。
通常我们都认为它只是一个小小的坏习惯,并没有觉得它是一个多大的问题。其实无形当中,拖延会给我们带来各方面的损失。例如它很容易影响人的情绪,不仅使我们更容易得病,也会影响我们在团队中的协作和人际关系。它是我们生活里的一个不定时炸弹,我们需要把自己练就成一个“拆弹专家”,把这颗“炸弹”从我们的生活当中彻底清除出去。
2拖延与时间管理无关。
拖延者不是不会管理时间,而是无法管理时间。
也就是说,不善于时间管理或者制订计划的人,不一定会拖延;而善于管理时间的人同样可能有严重的拖延行为。
拖延并不会因为我们多会管理时间等就不会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它是由很多方面的原因所产生的,会反过来严重影响我们的时间管理能力,我们要警惕。
3拖延不是天生的。
拖延与后天的环境有很多关系。生在一个强权家庭里的孩子,总是处于被家长严厉管制的环境中,家长们不仅强迫孩子做一些他们不愿意做的事情,或者是为孩子设置过高的目标以及将这些目标与爱和许诺挂钩,还过度关爱。这样长年累月下来,让他们的内心就很容易产生一种持续不断的焦虑,遇事摇摆不定,很难独立成事,他们的信念是“没有别人的帮助,我肯定做不好”。长大之后,为了躲避焦虑,他们开始拒绝接受任何强制行为,本来喜欢做的事一旦被别人交代去做,拖延立即变成他们反抗的一种方式,也是他们表达反叛情绪的方法。
4为拖延找借口就是对自己撒谎。
不要想着明天做比今天做会做的更好,也不要觉得有了时间的压力才能把自己的潜能最大化地发挥出来,事实上这些都是你的空想和感觉而已。事实却是你在挥霍宝贵的时间。为拖延找借口就是对自己撒谎,只会加重拖延的习惯。
5你是哪一种拖延症类型。
拖延的人有不同的原因,一般拖延者大致分为三种:
压力刺激型:他们喜欢在最后期限里完成任务,因为他们相信最后一刻到来的压力,能让他们寻求到刺激,这样能使他们产生高效率,以及带来不一样的创造想象力;
心虚逃避型:他们不够自信,很在意别人是怎么看他的,害怕失败,甚至害怕成功,他们宁愿让别人觉得是自己不够努力,也不愿意让别人认为自己没有能力;
举棋不定型:他们总是犹豫不决、没法下决心,结果则是导致拖延。
原来名人也拖延
并不止我们拖延,名人也是凡人,他们也会有拖延的烦恼。下面我们来介绍几位“着名的拖延者”:
1达·芬奇(Leonardoda·Vinci)
达·芬奇是个集画家、雕塑家、建筑师、诗人、哲学家、音乐家、艺术家、科学家、工程师、解剖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地理学家和发明家等多种角色于一身的天才,尽管他在这些领域里都有非常高的成就,但他却是一名拖延者。
那幅传世名作《最后的晚餐》,是在他的资助人威胁要砍掉给他的资助费用之后,才迫于压力完成的。而《蒙娜丽莎》则一画画了20年才完成。一位历史学家研究达·芬奇的生平,发现他把自己的精力和能量经常“浪费”在涂鸦以及没有完成的工作上。
不过,后人在他的涂鸦中也发现了许多有价值的作品。试想,如果他没有这种拖延的问题,他会创造多少个“蒙娜丽莎”?
2道格拉斯·亚当斯(Douglas·Adams)
着名的《银河顺风车旅行指南》就是道格拉斯·亚当斯创作的。在英语世界,道格拉斯·亚当斯是幽默讽刺文学的代表人物,也是第一个成功结合喜剧和科幻的作家。《银河顺风车旅行指南》仅英文版的销量就超过1500万册。可惜的是道格拉斯·亚当斯于2001年因心脏病去世,年仅49岁。
这位着名作家常常到了交稿的日子,却两手空空。他喜欢悠闲地品尝下午茶,喜欢在温暖的浴室里泡澡,或者像婴儿一样躺在床上思考。他曾经自嘲“我的拖延借口比我的小说还精彩”,他也不避讳地说自己90%的工作都是在最后期限里完成的。甚至有时候编辑直接把他锁到一个屋子里,一直盯着他,直到他提笔。他的朋友史蒂夫就曾说过:“道格拉斯把拖延上升到了艺术的境界。如果我不跑到英国,在他的门外扎营,《银河顺风车旅行指南》永远也不会完成。”
3乔治·阿克洛夫(George·Arthur·Akerlof)
美国经济学家乔治·阿克洛夫,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几年前,他的朋友和同事约瑟夫·斯蒂格利泽到他居住的印度游玩,走时落下了一些衣服,某一天他让阿克洛夫帮他把衣服寄回美国。阿克洛夫是很乐意帮他寄回去的,但是他估算一下自己可能要用一天的时间来做这件事情,于是决定晚点儿再去寄。结果这件事情就一直拖,整整八个月过去了,这件事情还没有一个着落。直到阿克洛夫快回美国之前,他的另一个朋友要寄东西回美国,于是他赶紧趁机把斯蒂格利泽的衣服也放在里面一起寄了过去。估计他到美国了,斯蒂格利泽的衬衫还游荡在旅途中。
为此他也感到疑惑,觉得这种行为很神秘,于是他在1991年在一篇题为《拖延与顺从》的论文中写道:“八个多月里,每天早上醒来时,我都决心第二天一定要把箱子寄出去。”他一直打算寄,却一直没采取行动。他开始意识到,拖延不仅仅是个坏习惯那么简单。他的论文一经发表,立马让拖延症研究进入了哲学家、心理学家和经济学家的视线中,最后成了一个学术界的重要课题。
(第二节)拖延者的坏习惯
因为我们拖延工作或者学习的时间基本都是在玩,所以拖延常常被认为是懒惰。其实,拖延并不只是懒惰这么简单。拖延可能带来许多严重的后果:失去重要的机会,以及各种负面情绪的困扰——失去机会的负罪感、效率低下的无能感、荒废时光的空虚感等。既然拖延有这么多显而易见的恶果,为什么它还会成为一种普遍存在的习惯呢?它的诱惑为什么那么大呢?
哪些人喜欢拖延
一个人为什么会拖延时间呢?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可以逃避现实。拖延满足的常常是拖延者自己都并不十分清楚的某些内在需要。
1不自信的人
不自信的人,经常在无能为力和无所不能两种感觉之间摇摆不定。拖延者不去行动,既不用面对自己的无力感,又可以满足自己“无所不能”的期待。无所不能的人根本不存在,同样,不去行动又何以证明自己不行呢?
2追求完美的人
追求完美的人很容易拖延,因为只要行动,结果总是不完美的,过程也不可能完美。悦纳不完美的自己,不完美的世界,欣然接受行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甚至错误所暴露出的我们自身的缺点和不足,不断修正和完善自我,是我们一生要去进行的工作。
3喜欢逃避的人
为了避免内心的焦虑,最好的选择就是不参加,不能让自己失望,更不能在他人面前留下失败的形象。对于这种人来说,把事情一拖再拖不失为一个免于遭受失败的策略。暂时的逃避有时也是必要的,问题是,如果总是逃避,焦虑感反而会日益加重。
4着重眼前利益的人
经济学家洛文斯坦认为,爱拖延的人是被眼前的回报所迷惑了。就像19世纪苏格兰经济学家约翰·莱所写的那样,“未来的好处可能要几年后才实现,但在此时一刻,却显得模糊而可疑,而此刻出现的东西就摆在日光下,活灵活现,触手可及。”
拖延者的常见特征
曾经在一本书上看到有人说,“如果借口能换成美元的话,相信你的财富会超过比尔·盖茨。”在这个心思浮躁的社会,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拖延症的行列,无论是在生活还是在工作中,总是显得过度地焦虑,我们成了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侏儒。
拖延是一种自主的意识行为,牛津大学的一位教授认为,“对行事拖延的人进行劝诫,就如同让抑郁症患者高兴起来那么困难。”他人言语上的劝导对拖延症患者来说,所产生的作用微乎其微,关键还是要靠自己。
对照以下特征,开始改变自己。
1缺席
伍迪·艾伦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百分之八十的成功来自于出席。”
出席是生活中让你能更加成功的最简单的事情之一。不论你是想在社交方面还是工作方面,或者是健康发面想要改善,它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例如你想让自己的健康状况变得更好,一个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时常“出席”健身。如果天气不好或者没心情出门,甚至为一大堆等着你做的事情感到烦恼,这时你去健身,比你待在家里的沙发上发呆或盯着电视看一天来放松要有效得多。
2拖拉
有这样一个脑筋急转弯题,问你如何分三步把一头大象放进冰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