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讲座中,我问台下的小同学:“父母要求你们考前几名的,清举手。”台下300多个孩子百分之八九十都举了手。我就问坐在前排的一个小男孩:“我看你刚才没举手,爸爸、妈妈要求你考多少名呢?”小男孩站起来说:“我爸爸、妈妈说考前几名怎么能行,他们给我定的目标是第一名!”一位小网友给我留言:“每次考试父母总要我考前几名,太难了!难道考前几名真的那么重要吗?”
面对孩子的质问,父母们是否感觉到他们身上承受的学习压力?这压力不仅仅是愈发沉重的书包,考试名次更是重中之重的压力。
试想一下,“前几名”就那么几个,“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无以计数的孩子竞争前几名,且不说是否有可能,即使有希望,面对如此众多的对手,孩子们如何能承受。因此“焦虑”“恐惧”成为当今的“童年病”,也成为当下教育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别让孩子患上“童年恐慌”症什么是童年恐慌?童年恐慌是指儿童因面临巨大压力而不能理解不能承受,所导致的较长久较强烈的焦虑心态。童年恐慌最直接的表现是孩子的情绪急切不安,心理健康水平下降。目前,我国相当多的儿童因考试或学业压力而心情不好、郁闷和烦躁,部分人因此自卑、厌学,还有少数人甚至对生活绝望。
然而,孩子的这些心理变化却没有引起父母们的足够重视。我一向认为,一个人能否有立足于社会的本领,很重要地取决于他童年的经历和感受。童年是快乐、自由的,他就有无限的张力;童年过于沉重、劳累,就会厌倦学习、厌倦生活甚至厌倦人生,自然也就失去了发展自力的愿望和动力。
“童年恐慌”除了给孩子造成心理的压力外,还影响了他们的身体健康。由于学习上的沉重负担,儿童做家庭作业的时间持续增长,睡眠时间日益减少,用眼过度视力受损。据卫生部、教育部的联合调查显示,到2004年中国孩子视力不良检出率小学生为28%,初中生为60%,高中生为85%,并有不断上升的趋势。目前我国学生近视发病率居世界第二,人数居世界之首。
由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童年恐慌”给孩子的身心造成了极大的损害!父母要防止成为制造孩子童年恐慌的祸首,而应该成为预防孩子童年恐慌的主角。
一位初三男生在我的博客留言,表达了他的内心困惑:
我爸妈都是医生,他们都是北京某医科大学的高材生,上学时就品学兼优,各方面都很拔尖。而我却完全不同,我从小就不喜欢上学,成绩经常是班上中下游。每次开家长会回来,父母总是没有笑脸,盯着我看半天,“当时生你的时候是不是抱错了?怎么一点儿都不像我们呢?”但他们还是要求我考前10名。不断在我面前如数家珍似的说他们当年读书时的骄人成绩,我听了就想吐。让我害怕的是,过年过节家里一来客人,让我“骄傲”的父母就自嘲:“你们看,我们俩都是医生,养个儿子比难民还瘦。我们俩都是硕士学位,可儿子现在考试第10名都困难。”这在我听来是一种挖苦,还好我的脸皮厚。后来,只要家里一来客人,我就干脆躲出去。有时我想,独生子女真倒霉,如果我有个兄弟姐妹什么的,让他去出国读博士,让父母骄傲,我就不用担惊受怕了。我喜欢做饭,准确地说是烹调。连饭店里的松鼠鳜鱼都会做,而且味道绝不比饭店的差。但父母坚决不让我考技校。我很苦恼,考不了前10名、喜欢烹调的我,不是我父母的骄傲,是谁的骄傲呢?这个男孩的苦恼,正是“童年恐慌”的表现。听到孩子的追问“我是谁的骄傲”时,作为教育工作者,我深深感受到孩子内心的无奈与焦虑。站在父母的角度,给孩子提学习上的要求并不为过,但如果不从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一概提出前几名的目标要求,既不实际又是强人所难了,这就难怪孩子有压力。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进行的“全国中小学生学习与生活状况调查”显示,54%的父母希望孩子读到博士学位。中学生的父母要求孩子总考第一名的3.4%,前3名的17.4%,前5名的17.5%。舍起来,要求孩子考前5名的已达38.3%。对于孩子而言,父母对学历和成绩的高期望、高要求让他们感觉压力很大。调查显示,22%的小学生觉得父母在学习方面的也求给自己的压力非常大或比较大,35.1%的中学生觉得父母在学习方面的要求给自己的压力非常大或比较大,40.8%的中学生觉得父母对自己的学习成绩不满意。可以看出,随着年级升高,越来越多的孩子感觉到父母在学习方面给自己的压力比较大,越求越多的孩子觉得父母对自己的学习成绩不满意。约一半的中小学生因“学习成绩提高”而感到快乐和幸福,因“学习压力大”而苦恼。可以说,父母对孩子的成绩、名次方面的要求决定了孩子的幸福与苦恼。学业上的成功往往是他们快乐的源头,学业上的压力又往往成为他们烦恼的源头。然而,一个致命的难题在于,父母对学历和成绩的高期望、高要求,是绝大多数孩子绝对无法实现的。在这样的重压之下,绝望和无奈就成为很多孩子的主要情绪状态。
二、撩开“前10名”的虚荣面纱
其实,没有一个孩子不想学习好,也没有一个孩子不想考第一名。但是,为什么绝大多数孩子与第一名无缘呢?孩子们认为是自己笨或倒霉,父母们对此困惑不解,“别人的孩子行,我的孩子为什么就不行?”
一个美国人揭开了这个谜。
哈佛大学的教育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教授的“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每个人身上至少有8种智能,分别是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音乐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自省智能、人际交流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等。他认为,有些人热衷于写作,有些人擅长演奏动人心弦的乐曲,有些人对数字特别敏感,有些人能够创作视觉艺术作品,有些人能够轻松优雅地完成体育动作,有些人具有领导才能……这些人都是人才,都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但是我们不能说这些人谁最聪明,因为他们在不同的方面表现出各自的聪明才智。
反观现实,我们在教育中往往偏重于孩子语言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的发展,却忽视了儿童在其他方面发展的潜能。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在目前的教育教学体系中,语言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的发展被视为重心。也就是说,所谓学生的考试名次,主要是考核语言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的结果。所以,无论是教师还是父母都重视语文、数学、英语等“主科”,而对品德、体育、音乐、劳技等“副科”不重视。在这样的认识下,人们当然会认为一个学习不好的人就“完”了。其实,这是一个天大的误会:8个智能是平等的,凭什么前两个就可以主宰命运,而另外6个就被打人另册?事实上,一个语言和数学成绩不好的人可能在别的方面有独特才华,如前面那个男孩不就喜欢并擅长烹调吗?厨师的工作也是社会需要的,也是可以成才的。因此,尽管教育改革还未到位,对人的评价尚欠公平,父母要看到人的潜能和特质是有差异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找到孩子最擅长的方面,从孩子最有特质的方面培养他,这是父母首先要注意的问题。
说来有趣,当人们热衷于孩子考前几名的时候,杭州市一位小学特级教师周武,却经过多年研究发现了“第10名现象”。周老师在对许多毕业生的跟踪中看到,那些当年经常考前几名的学生往往发展平平,而考试成绩总在第10名左右的学生,反而发展得更优秀一些。原因可能是,两者的差异在于,后者的压力远远小于前者,因而有更多发展综合素质的空间。三、给父母支招
1.爱学是万善之源,厌学是万恶之源
对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是热爱学习!我赞成北京一位名师的两句话:爱学是万善之源,厌学是万恶之源。
孩子只要爱学习就有希望。爱学习的孩子能够体验其中的快乐,能够有持久的学习热情。所以父母要真想让孩子好好学习,就给他一个宽松环境吧。孩子尽到努力就足够了。孩子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兴趣比分数更重要。我们在研究孩子的人格发展时发现,认知需要也就是爱学习是最重要的、最稳定的内在动力。聪明的、有远见的父母不必计较孩子一得一失,而是鼓励他善待生活,发展兴趣,这会使他成为一个坚持奋斗、不懈努力,向着自己理想目标前进的成功者。
2别用单一标准评价孩子
我感受特别深的就是,全中国的父母没在一起开过会,但是父母跟孩子都会说同样的一句话:“孩子,只要你把学习搞好,别的什么也不用你管。”这反映出父母已经养成了以学习成绩来要求与评价孩子的习惯。要知道,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此处没有优势,彼处可能会成为优势。不要把“学习不好就完了”一类的话挂在嘴边,发现孩子多方面的聪明才智并加以培养,照样可以让孩子成才。
3了解孩子的智能特点
一般来说,孩子在智能方面会显现出不同特点,父母要特别关注,精心把握,比方说孩子对不同学科的爱好和能力会有差异,语文好些,数学稍差,物理强些,化学稍弱,这很正常,不能强求一致。对于他强项的学科,可以鼓励尽量往前冲,达到较好的水准。对于弱项就适可而止,只要尽到努力就行。我们对孩子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不能超越现实,样样求全。设身处地地想想,大人尚且不能处处拔尖,怎么能过分地要求孩子呢?所以,最好的方法是扬长避短,在帮助孩子体会学习快乐,享受学习乐趣中健康成长。
4.对孩子说“尽力就好”
人是千差万别的,孩子更不能简单比高低。在学习上只要尽力就好。父母可以站在孩子的角度想这样一个道理,如果让你做根本无法做到的事情,不管什么权威人士来说服你,也很难有信心有把握做好。相反,能力所及的事情,一定会有信心有把握去做。这就是人的潜能。所以,明智的父母会让孩子做他可能做到的事情,还会把这些事情进行科学梳理,分步骤、有技巧地去完成。这样成功机率越高,孩子的信心越足。
5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父母除了要创造良好宽松的环境,指导孩子体会学习中的快乐,帮助孩子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外,还要告诉孩子,学习不是为了父母,不是为了老师,而是为了未来发展,自己要对自己的未来负责。一旦孩子确立了明确的人生目标和奋斗方向,他学习的主动性就会持久而稳定。
6.保证孩子正常的睡眠时间
美国研究人员最新发现,学习成绩与睡眠关系密切,睡眠时间不足可能是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的一个重要原因。那么孩子每天晚上应该睡多长时间呢?专家建议,小学生每天晚上的睡眠时间应该在10小时到11小时,初中生应该保证85小时。
7要有爱心,也要有智慧
一些父母以为,必须给孩子压力大一点儿,人没压力轻飘飘,没压力不出油。可是,在我们的研究中有一个重要发现,孩子的压力越大,学习效果反而越差。因为在某种程度上,压力越大压抑感越强,自信心无法调动,潜在能力在无形中被弱化。所以,给孩子的压力要适当,而培养孩子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和良好习惯最为重要,这样能充分释放孩子的学习热情,达到爱学、学好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