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之水,不流束薪。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申。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扬之水,不流束楚。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甫。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扬之水,不流束蒲。彼其之子,不与我戍许。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将士久戍思归的诗作。《毛诗序》曰:“《扬之水》,刺平王也。不抚其民而远屯戍于母家,周人怨思焉。”后人解释曰:“申、许为中国门户,楚不得申、许,北方未可窥也。今用重兵扼之,未始非东迁后之要务,然申于晋、郑诸国为近,而于周差远,平王既不能正申侯之罪,号令四方,复遣京旅远戍仇国,只觉侯国之民安堵如故,而王畿之民奔走不逞,更代无期,归期莫卜,戍者所以怨也。”据上所说,这首诗的作者则应该是周平王时被派遣往申、甫、许等地戍守的周地戍卒。
全诗三章,每章六句。三章说的基本上是一个相同的内容,意以用重复强调的手法,突出远戍战士思家的惆怅与伤感情怀。首章首两句“扬之水,不流束薪”写小河沟的水再湍急也冲不走那成捆的木柴。“束薪”解释为成捆的荆条,在《诗经》中多比喻牢固的夫妻关系,后引申指婚姻。接下来的两句是从戍卒的心理角度来写,直抒其胸臆:远方的人儿啊,不能同我驻守申国城寨,“申”是地名。尾二句戍卒喊出了内心的话语:想念你啊想念你啊,我何时才能回家相聚!反复叠用“怀哉”极言思念之切,“曷……哉”的设问句式则表达了戍卒内心的怨怼。夫妻之情,思乡之情,远戍之苦,均融化在这两句之中。诗的次章和末章内容基本同于首章,只变化了四个字:“楚”“蒲”,“甫”“许”。“甫”、“许”均为地名,“束楚”、“束蒲”与“束薪”一样,都是农家日常燃烧的柴草。在此,三章叠唱,抒发了边关战士忧郁、沉重的心情。
全诗采用了不整齐的句式,首句为三言,第二和第三句为四言,第五句为五言,第六句又变回四言,最后一句则为六言,说明诗歌带有明显的口语化倾向。口语化的句子更好地表达了下层人民出身的战士的心情,读完让人感觉亲切纯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