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建立初期,在南方各省的河流和近海上,活跃着许多抗清水上武装,有的规模还很大,对清朝统治形成了威胁。为了巩固新成立的国家政权,清政府比较重视发展清军水师。在统一全国的历次作战中,特别是在同郑成功水军的海战中,清军水师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实力不断增强,最终在澎湖海战中一举歼灭郑氏水军主力,为实现台湾和大陆的统一大业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一时期,是清军水师发展的鼎盛时期。此后,清军水师就开始走下坡路了。
水师力量的衰退
台湾与大陆统一后,全国出现了安定的局面。频繁的战斗停止了,水师的作用和地位也随之降低了。康熙皇帝对此深为忧虑,他曾告诫群臣:“海防乃今日之要务……海外如西洋等国,千百年后,中国恐受其累……国家承平日久,务须安不忘危。”(《康熙政要》卷二二)后来发生的事情不幸被他言中了。
自康熙中期以后,中国承平日久,海防体系逐渐松弛。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清朝多数统治者妄自尊大,故步自封,不注意学习西方的先进思想和科学技术,使具有悠久文明的中国落后了。中国水师也因此丧失了当年叱咤风云的雄姿。
清政府实行的海防政策对清军水师产生了消极的影响。顺治十二年(1655年),清政府开始禁海,不准民众私自出海,以防止向郑成功提供物资。顺治十八年(1661年),郑成功率兵收复台湾后,清政府采取了严厉的迁海政策,将福建、山东、江苏、浙江、广东等地居民内迁30~50里,造成了沿海大片无人区。康熙廿三年(1684年),康熙帝解除禁海。后又实行过10年禁海(1717~1727年)。就是在不实行禁海的时期内,清政府对出海的船只、人员及船上的物品也有严格限制。如规定出海民船只准使用单桅,凡双桅的船均视为“贼船”。后虽放宽,仍规定桅高不得超过1丈8尺。这本意是控制民船的航速,利于水师巡查,实际上却阻碍了中国造船和航海事业的发展,进而又导致水师战船质量的下降和水兵航海素质的低劣,产生了恶性循环。
鸦片战争前,英国已经历了资本主义革命和工业革命,科学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英国海军也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的海上力量,共有各种舰艇560艘,其中包括许多称霸海洋的战列舰。英国海军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已开始部分使用蒸汽舰船。到第二次鸦片战争时,英军侵华舰艇大部分都采用蒸汽动力。英国海军武器装备也很先进,舰炮射程远,威力猛。侵华的英舰最多的装有74门火炮。主炮发射56~68磅炮弹,舷炮发射32磅炮弹。有效射程为1000~2000米。英国水兵训练严格,射击精度较高。此外,英国舰队还配属了相当数量的陆战队,可在舰炮支援下对中国沿海进行机动作战,迂回清军水师炮台后路,配合舰队摧毁中国的海防体系。法国等国的侵华舰队也实力雄厚,同样拥有装备精良的舰艇及陆战队,只是其数量少于英国侵华舰队,战斗力也略逊一筹。
面对着如此凶猛的海上入侵者,中国水师的状况又是怎样的呢?
当时,中国水师官兵总数在6万人以上,其中有5万人集中在广东、福建、浙江和江苏4省。人数虽然不少,可是“虚冒冗滥,可用者不过数千人。且以常居陆上,巡防会哨等于具文,几与陆兵无异”。(魏源:《海国图志》卷二)水师官兵的训练水平极低。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在《筹海初集》中痛心地说:水师兵丁进行考核时,绝大多数是“一枪不中”,“五箭全空”或“仅中一箭”“止中一枪”。两江总督裕谦也谈到:“防堵海疆,首重大炮,而浙江水路各营镇将备弁,能知放炮之法者,惟黄岩镇标中营游击林亮光尚称谙练,余则绝少其人。各处海口,所安炮位,几同虚设。”(《筹办夷务始末》卷二八)
清军水师的巡海战船虽有890艘之多。但船质低劣,多为单桅小船,火力也差。最大的战船长11丈2尺、宽2丈余,火炮10余门,一般战船仅有2~4门火炮。多数战船航速慢,比不上民船,而且没有铜片包裹船底,“薄板旧钉,遇击即破”。(黄爵滋:《敬陈六事疏》)不少战船长期搁置沙滩,无人过问,任凭日晒水蚀,以致“实堪驾驶者竞属无几”。江苏水师“额定之兵尚有万余人无船可载,有水师之名,无舟楫之实”。(《皇朝续文献通考·兵考》)
清军水师的武器装备也很差,冷兵器还占相当的比重,火炮不仅数量少,质量也低,很难适应近代海战的需要。一般水师战船只能装备几百斤至千余斤重的中、小型的铁铸火炮,最大的不超过3000斤,射程约为100丈,110丈(330~360米)。这些炮用泥模铸成,炮身多有蜂眼,极易炸膛。炮弹基本上是实心弹丸,威力有限。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清军水师战船和岸上大炮虽多次命中敌舰,但始终未能击沉敌1艘正规军舰,对敌登陆兵的杀伤效果也不佳。
清军海岸炮台的构筑十分简陋。高台长墙,没有顶盖和隐蔽工事,防护能力很差,而且火炮多数固定在木架上,只能直射,不能俯仰旋转,死角很大。
更为严重的是清政府的腐败风气也同样在清军水师中蔓延。水师的造船银领到后,“该防营弁及州县官员,通同作弊,将所领帑银,侵蚀入己。”已造出的战船常有被“不肖官员,令子弟亲属,截贩外省,或赁与商人,前往安南(今越南)、日本贸易取利”。(《道光重纂福建通志》、《福建通记》)“道光六年,两广总督李鸿宾设巡船之后,巡船每月受规银三万六千两,放私入口。于是,藩篱溃决”。“水师副将韩肇庆专以护私渔利,与夷船约,每万箱(鸦片)许送数百箱与水师报功,甚或以水师船代运进口。于是,韩肇庆以获烟功擢总兵,赏戴孔雀翎。水师兵丁,人人充橐,而鸦片遂岁至四五万箱矣”。(《防海纪略》上卷)
如此既落后又腐败的清军水师,怎么能抵挡得了外国近代海军舰队的海上入侵呢?中国的海防力量已到了非彻底变革不可的时候了。
改革清军水师的努力
随着西方殖民主义者对中国海洋主权侵略活动的日益猖狂,特别是英国海军舰艇多次掩护走私商船对中国进行非法的鸦片贸易,引起了中国爱国志士的警觉。这些具有远见卓识的中国人从民族的长远利益出发,提出了改造旧式水师,建造新型舰船,加强海防力量的建议,并在部分水师部队和沿海要地付诸实施。他们的主张和行动,在中国古代海军历史上具有深远的意义,使清军水师在后来抗击外国海军的作战中尚能发挥一定的作用。改革中国旧式水师和加强海防建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林则徐,他主要从以下5个方面着手改革的:
首先,林则徐非常注意学习和研究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在林则徐嘱托魏源编纂的《海国图志》一书中,明确地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可贵思想。林则徐请人收集了许多国外战船图书,其中有《花旗船图》、《安南大师船图》等多种,准备加以仿制。
其次,林则徐对原有的广东水师各镇、协、营加以整顿,“截并水师之员缺,而汰除其冗滥,分配各舰练习驾驶攻战”。(《防海纪略》上卷)为了加强珠江口一带的海防力量,林则徐同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再四筹商”之后,将大鹏水师营升格为水师协,主官由参将改为副将,并增加了兵力。林则徐还注意水师训练,曾在狮子洋校阅水师官兵“演放大小炮位,抛掷火球火罐,撒发火箭喷筒,以及爬桅跳船各技”。(《林文忠公政书》乙集)
第三,林则徐、关天培等人大力建筑海防炮台,在珠江口设立了3道门户。第1道为沙角炮台和大角炮台;第2道为横挡、永安、威远、靖远(定远)、镇远、巩固等炮台;第3道为虎山炮台。在主炮台周围还分布着若干小炮台。单这3道门户就有火炮300余门。另外,在南山——横档江面还架设了2道铁链和木排,专派把总2人、水兵120人及4艘划船看守。此外,在广州城四周设有东炮台、西炮台、四方炮台、风凰冈炮台等10余座炮台。在香港附近的尖沙嘴新建了膺惩炮台,在官涌新建了临冲炮台。林则徐派人购买了200门“洋炮”,配置于各炮台和战船上,以增强火力。广东水师还仿造了西式水雷,布防珠江。
虎门炮台沙角炮台的火炮第四,提高战船质量,是改造水师的重要环节。林则徐向美国商人购买了原英国商船“甘米力治”号,改称“截杀”号,装上34门火炮,成为广东水师最大的战船,排水量达1080吨。林则徐还主持仿造了几艘三桅西式战船和越南式轧船,并雇用了同安船、米艇、红单船、拖风船,共60艘大船,百艘小船及20艘火攻舟,弥补了广东水师战船的不足。
在厦门,清军水师曾建造过1艘装32门火炮的大战船和1艘约300吨的新式战船。江南水师也在吴淞新造了5艘新型的车轮战船。
第五,林则徐等注意发动沿海民众,组成水勇,以弥补水师力量之不足。在广东抗英作战中,林则徐就招募了5000名壮丁加以训练。每人每月给银12元赡家糊口。在多次近海袭击英舰作战中,都是水师官兵和水勇混合编组,在水师将领指挥下出击的。水师官兵懂得战术,水勇熟习操船和航道,互相配合,取长补短,从而取得了一些海战的胜利。
广东水师大战船
总之,林则徐等人已比较深刻地看到了清军水师和我国海防上存在的种种弊端,并提出了一整套的改革方案,逐步开始实施。即使是在被充军新疆的途中,林则徐念念不忘的还是改造水师,保卫海疆。他不顾旅途劳累,写信给苏鳌石等人,提出了进一步改造水师的计划。他主张:①造大船百只,中小船五十,大小炮位一千,招水军五千,船工水手一千;②举荐“义勇冠伦”的陈化成任“水军总统”,挑选有“肝胆”、“善于将将、筹划周详者,为之指挥调度”;③招募沿海“敢死之士”和“盐民”为水兵,组建新水师。林则徐满怀信心地指出:“有船有炮,水军主之,往来海中,追奔逐北,彼所能往者,我亦能往。有大帮水军,追逐于巨浸之中,彼敢舍舟而扰陆路,占据城垣,吾不信也!”(林则徐:《复苏鳌石书》)
林则徐等人改造水师,加强海防的努力仅限于个别地区。多数地方的清军水师和海防状况仍一如既往,在外来海上入侵者的进攻面前不堪一击,终于导致了两次鸦片战争的惨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