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三十年十二月初十(1851年1月11日),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在广西桂平金田村爆发了。在同清军的战争中,太平军逐步建立起一支强大的水营(也曾称为水师)。这支水营规模之大、编制之正规、作战之频繁、活动范围之广大,超过了中国历史上任何一支农民起义军。在10多年的水上征战中,太平军水营健儿驰骋江河湖海,给予清军以沉重打击,为太平天国的创建和巩固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水营的兴衰
太平军建立时,仅有陆营,而无水营。咸丰二年(1852年)十月,太平军转战湖南益阳、临资口一带时,征集到洞庭湖上的一批民船,许多水手和渔民加入太平军,初步组建了水营。十一月初,太平军攻克岳州,缴获了大量的炮械,拥有了更多的船只,便以8000余艘船正式编成水营,水手出身的唐正财(湖南祁阳人)被任命为典水匠(职同将军),负责指挥水营的建设和作战。
太平军水营成立后不久,就参加了进攻武汉三镇的战役。“千船健将,两岸雄兵,鞭敲金镫响,沿路凯歌声”。(李汝昭:《镜山野史》)浩浩荡荡的水营船队顺江而下,第一次与陆营配合作战,展示了自己的雄姿。水营封锁了江面,隔断了武汉三镇守军的联系,并在一夜间造起了2座横江浮桥,保障了已攻占汉阳、汉口的太平军陆营主力过江进攻武昌,为太平军夺取武汉三镇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唐正财也因功升为指挥。
咸丰三年(1853年)正月初二,太平军水陆大军沿江而下,直逼江宁(今南京)。江面上,太平军水营的万艘船舶,“舳舻衔接,百余里联络不绝”。(汪堃:《盾鼻随闻录》)沿途的清军水师和江防守军一触即溃,望风披靡。二月初,从新洲大胜关到下关七里洲的江宁江面上布满了太平军的船只,水陆连营长达60里。二月初十,太平军发动总攻,一举攻克江宁。
太平天国在江宁定都,改称天京,此后,太平军水营力量进一步壮大。在西征、粉碎清军江北大营和江南大营等重大战役中,水营官兵屡建战功。同时,太平军水营还控制了长江中下游千里江面,保证了天京所需粮草的水上运输。
咸丰六年(1856年)秋,天京发生内乱,太平军力量遭到削弱,水营也是如此。与此同时,湘军水师却吸取了以往清军水师同太平军作战失败的教训,购买“洋炮”,大造战船,兵力迅速扩充,成为太平军水营最凶恶的敌人。
太平天国后期,太平军水营同外国海军和湘、淮军水师进行了多次殊死的战斗。由于太平天国领导人对水营建设重视不够,水营的训练和武器装备一直没有多大改善,因此在同湘、淮牢水师作战中屡屡受挫。到同治二年(1863年)底,太平军水营各部已基本上覆没。次年六月,太平天国的都城——天京也因没有水营控制江面,水上运输线被敌人切断,城内弹尽粮绝,终于失陷。
由此可见,是否拥有一支强大的水上武装,对于江河地区的农民起义军的兴衰成败具有何等重大的意义。
战船和兵器
太平军水营的战船为木质桨船和帆船,主要是从民间征用的和在作战中缴获的。在天京、安庆等地的船厂,也制造了一部分。后期,还曾有过2艘蒸汽炮艇。
太平军水营拥有的船只数量是很大的。据清军江南大营统帅向荣称:定都天京之后,太平军水营各类船舶共有1.3万~1.4万艘之多。(《向荣疏稿》卷四)后来,湘军水师采取了火攻战术,使太平军水营船数锐减。
水营船舶的种类多达几十种,其中有大鸟船、拖罟船、快蟹船、长龙船、红单船、巴斗船、波山艇、广艇、炭船、簰等。以下介绍几种主要的:
湖南炭船又称小拨。船身长而窄,棚矮而坚,首尾船板斜耸,高与棚齐,冲风破浪,驶迅如矢。
波山艇原为两广西江流域上的一种民用运输船。船身坚实,舱面平敞,两旁多桨,驶行轻便。太平军曾在波山艇上架设火炮,改成小型快战船。
鸟船源于浙江。这种船“头小身肥,船身长直,除设桅、篷(帆)外,两侧有橹两只,有风扬帆,无风摇橹,行驶灵活。而且橹长、橹快,船行水上,有如飞鸟。”(《浙江海运全案》)鸟船“坚利过拖罟,容大炮二十余具,回旋中流,弹四射如散赤鸟。”(《中兴别记》卷二四)
八桨快船一般船身长二、三丈,上有布篷,船旁画龙,每船能容20~30人,船上无顶席,仅以巡江,不能远航。
盐船长十余丈,立四桅,舳舻高耸,状如仰月,是江船中最大的一种。
龟船这是太平军水营船厂自行设计制造的。据周长胜的《六合记事》一卷记载:这种船“上施楼橹,建瞭台,载粮糗,四围障以牛皮,巨桨数十”。
簰这是一种太平军水营曾广泛使用的大型的作战木筏。木筏上面搭设板屋,并建有望楼,周围开炮眼,安设炮位。为防敌军火攻,簰上堆有泥垛。大簰周围还环绕一些战船或小簰,构成水上防御体系。水营在天京、湖口、田家镇等地江面设过这种江上木城。
塔式簰蒸汽炮艇据史料记载,太平军水营曾有过2艘。1艘是原“常胜军”首领白齐文投奔太平军时带来的,曾在苏州水面活动,叫“高桥”号。还有1艘是英国友人呤喇等人从英国侵略者手中夺取的。原名“飞而复来”号,加入太平军后改称“太平”号。该艇装有32磅炮1门、12磅炮1门。2艘炮艇均由太平军中的外籍海军官兵或商船水手负责维护和操纵,在苏南水战中显示了很强的威力。后来,都在作战中被敌人炮火击毁。
太平军水营在天京下关、安庆、九江、吉安、瑞州、巢县、苏州、福山等地设立过船厂,制造出八桨快船等战船,并把一批民用船改造成战船。从总体上看,太平军水营自制的战船缺乏规范,质量不高,性能远不如湘军水师战船。
太平军水营战船上的火炮大部分为战利品,种类繁多,大小不一,均属于旧式前装炮。太平军水营在天京下关设过铁匠衙,由1名跟随唐正财参加太平军的江西工匠负责,制造出九龙索子炮。这种炮每次可射出百余粒弹丸,每粒弹丸如龙眼核大,四面横飞,具有较大杀伤力。缺陷是射程不远,弹丸由于缺铅而用锡代替,降低了威力。
现已发现的太平军水营留下的火炮共有4门,从炮上的铭文看出,1门是水营十二副将军制造的200斤铜炮,藏湖南博物馆;2门是侍殿溧阳佐将马某、程某和水师总提胡先奎制造的铁炮,分藏于上海和南京太平天国博物馆;1门是侍殿溧阳佐将程某和水师主将胡先奎合制的铁炮,存浙江省博物馆。太平军曾设法购买外国的先进船炮,但未成功,少量的“洋炮”是在战斗中夺自清军和外国侵略者的。
筏式簰
战船落后和火力不足是太平军水营后来败于湘、淮军水师的一个重要原因。为了改变水营的落后状况,干王洪仁王干在《资政新篇》中提出要“兴舟楫之利,以坚固轻便捷巧为妙……火船汽船,一日夜能行二千余里者,大商则搭客运货,国家则战守缉捕,皆不数日而成功,甚有裨与国焉”。但这幅理想的蓝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未能实现。
水营军制
太平军水营的军制与陆营大致相同,也以军为战役单位。军以下设师(有时称营)、旅、卒、两、伍。每军设军帅1人、师帅5人、旅帅25人、卒长125人、两司马500人、伍长2500人,每个伍长领兵4人。军帅以上,还设有总制、监军、将军等官职。但这些官职通常是根据作战需要而委派的,其所指挥的部队临时组成,并随作战任务的改变而改变,不像军以下建制比较稳定。为与陆营区别,水营军官职衔前都加有“水营”二官。水营的师帅比例比陆营高。据张德坚:《贼情汇纂》中称:“多至六百人”。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太平军水营统一整编为中、前、后、左、右5个军。后来,随着水营兵力的发展,扩编为9个军,即除中军以外,每个方向编成2个军(如:前一军、前二军)。后来,还出现过水营前三军、前四军、左三军的番号记载,可见那时太平军水营军数应在10个以上了。
太平军水营总部设在天京下关江边的大王庙。唐正财以殿前丞相、左五指挥的身份统领水营各军。木一正将军许斌升是唐正财的副手,主要掌管监造水营战船。
太平天国后期,太平军水营很少出征,主要在各地担任水上防卫。因此,水营将领也随之按防区分设。如:“江南省水师主将”、“京都江面大佐将”、‘苏福省水师主将”等。需要说明的是,这时太平军水营也多数改称水师。但为了叙述的前后一致,本书仍统一称作太平军水营。
水营战术
太平军水营建立初期,由于将士们几乎都是渔民、农民或货船水手,不懂什么战术,作战全凭勇猛。不分炮船、座船、辎重船,全当战船用,一起出动冲锋。由于各种船性能、规格不一,航速不等,官兵又未经正规训练,虽凭勇敢打了一些胜仗,但也吃了不少的亏。吃一堑,长一智。后来,太平军水营将士吸取了教训,总结了经验,对作战、行军、扎营等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作法。
作战中,水营通常长途奔袭敌军防守薄弱的水边据点。“乘风急驶,飘忽靡常”,“所欲城池,不战即得”。(《贼情汇纂》卷五)水上遇敌时,水营一般派出大批小渔划,从四面围攻敌船,使其顾此失彼,难以应付。在九江等地的水战中,太平军就是采用这种战术而取胜的。
行军时,水营先派出几艘小船引路,兼作斥候。每船乘军士五六人,各带火炮兵器。如遇岔河,则派2条小船泊在岔口,等待后来的船队。先行船队联络采用一下梆、二声锣,夜里还加用灯笼。大队行进,一般分作3队行驶。前队船桅上挂三角红旗,中队挂三角黄旗,后队挂三角乌旗。佐将居于中队,其座船上挂有标明自己身份的大旗。各队保持便于联络的一定距离。行则同行,止亦同止。水营船队在夜间航行也有规定的信号,一般以鸣锣的点数传递号令,但在接近敌军营垒时则派人划快船传令。
扎营前,水营与协同作战的陆营商定好各自驻扎的地点,一般是夹江为营,即陆营驻扎两岸,水营泊在江畔,并以簰或浮桥连接两岸。泊在江畔的船只必须排行而列,并在各批战船之间适当拉开距离,以防止敌军火攻。太平军水营和陆营在武汉、黄州、田家镇、樊口、半壁山等处作战期间,采取夹江为营办法,取得了较好的御敌效果。
如需长期驻泊,太平军水营还要在泊地附近岸上设置望楼,便于观察敌情。著名的南京堂子街太平天国壁画中,就有一幅描绘了天京水营所设的江边望楼。在需要固守的江段,水营设置了铁索和簰等,配合战船作战。必要时,水营还在江岸高地或山上筑起炮位,以掩护水面战船。
太平军水营在咸丰五年(1855年)初取得九江、湖口大捷后,进行了整顿,军事素质有了明显提高。四月十九日,整顿后的太平军水营的雄姿出现在青山水面时,湘军水师见了“不觉惊骇”。曾国藩说道:“该逆(指太平军)水战之法,尽仿我军之所为。船之大小长短,桨之疏密,炮之远近,皆与我军相等。”(《曾文正公家书》卷五)这支训练有素的水营在鄱阳湖上多次同湘军水师交战,胜多败少,完全改变了过去那种被动挨打的局面。可惜,太平军并没有对全部水营都进行整训,因而在整体上战斗力并未明显增强。特别是天京内乱后,太平军水营的实力就更为削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