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在女性群中是寂寞的,她的清高孤傲、她的才气以及她对无谓的家长里短闲聊的痛恨,使她鲜少有密切的女性朋友,与林徽因交往甚是密切的作家李健吾在评价林徽因的性格特征时说:“绝顶聪明,又是一副赤热的心肠,口快,性子直,好强,几乎妇女全把她当作仇敌。”但幸运的是,她与来自美国的费慰梅结下了难得的友谊。
作为林徽因唯一的女性知己、铁杆闺蜜,费慰梅是一个温暖有余,尖锐不足的人。友谊这回事,有时跟爱情有点像,也是有强弱两方的。在才学、身份和地位上,费慰梅与林徽因都堪称势均力敌,甚至费慰梅因为环境的原因,发展得比林徽因更好一些。但是,也许因为性格的原因,费慰梅的风头却没有盖过林徽因,而且她也不介意林徽因习惯性的强势。
1934年夏天,费氏夫妇邀请梁林夫妇去山西度假,梁林夫妇本也正好要到山西作古建考察,便愉快地答应了。此后,费慰梅用旅游照片做成一个私人剪贴本,并附以文字说明:“我们的山西历险记包括了四位主人公:两位科班毕业的建筑师、两位天才烹饪大师、一位历史学家、一位画家、一位卓有成就的摄影师、一位天津大公报的记者,一位行李打包专家以及她在艺术上的死对头、最早起床的人,第二名起床的人,两位第三名起床的人……” 这些介绍文字下,是他们四个人分别的照片。(见纪录片《梁思成林徽因》)多年后,林徽因多次怀念、提起这次经历,在林徽因病中,手术前,还在信中告诉慰梅,她仿佛又想起了八月山西,她们的“夏日行宫”……
正像这个剪贴本文字所传达出来的,他们在一起,温馨、亲切,有情趣。
相似的背景
费慰梅也是家学渊博,出身名门,她的父亲坎农博士是哈佛大学医学院著名教授,一位伟大的生理学家,“全世界的科学家都知道他”(《费正清在华二十年》)。她母亲则是一位酷爱旅行、思想开放的作家,所以,费慰梅四个姐妹都有异乡求学的经历:费慰梅是老大,16岁时到墨西哥学习艺术,后来,又随丈夫费正清来到中国;老二17岁去到土耳其;老三玛丽安去的是中国;小妹海伦则从所在的东海岸去到西海岸斯坦福。
在那个时代,有眼界让子女云游天下,这样的父母并不多见。巧的是,费慰梅的母亲与林徽因的父亲有着相同的行径。拥有同样通达的家长,也算是费、林两个女子的友谊的某种共同背景呢。而她俩相同的还不止这一个。梁林夫妇与费氏夫妇在相处上的关系模式,也有几分相似之处。都是男性较为内敛庄重,女性较为开朗热情。除了背景的相似,婚姻状况的相似,对艺术也都拥有浓烈的爱,更让她们有说不完的话了。
费慰梅是一个艺术家,尤其喜欢水彩画。她流传于世的水彩画,明朗、柔雅,用阿兰德波顿的话说,是一种“让世界变得更美好、更幸福”的艺术。费慰梅的艺术美感和林徽因的艺术感觉,也是极为相似的,非常温婉。
无话不谈好闺蜜
她们住在北京胡同的那段时间,费慰梅经常骑着自行车或坐人力车在天黑前到梁家找林徽因,两个人在起居室一个暖和的角落里坐下,并泡上两杯热茶,便开始了推心置腹的倾谈,她们有时比较中国和美国不同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有时谈文学艺术,并把对方不认识的朋友的追忆,毫无保留地告诉对方,林徽因谈得最多的当然是徐志摩,她给费慰梅大段大段地背诵徐志摩的诗,从她闪着泪光的眸子里,费慰梅读出了那一份深深的思恋。
有时,费正清夫妇到梁家的时候,林徽因在“太太客厅”朗诵中国的古典诗词,那种抑扬顿挫、有板有眼的腔调,直听得她们直入迷。虽然文化有差异,但对文学和艺术的共同热爱令她们有很多共同话题,她们还能将中国的诗词和英国诗人济慈、丁尼生或者美国诗人维切尔·林赛的作品进行比较,谈起哈佛广场、纽约的艺术家及展品、美国建筑师弗兰克·劳埃德·赖特、剑桥大学巴格斯校园。费慰梅还有修复拓片的爱好,因此与林徽因夫妇更有共同的语言了。
在林徽因心情不好的时候,费氏夫妇便拉上她到郊外去骑马,林徽因在马背上的坐姿真是棒极了,连号称美利坚骑士的费正清也叹为观止,因为经常去骑马,林徽因索性买了一对马鞍,一套马裤,穿上这身装束,她俨然成了一位英姿勃发的巾帼骑师。
女人的友谊
林徽因的这位唯一的闺蜜和她的丈夫,对梁林夫妇做了很多重情重义的事情。尤其是在很困难的李庄时代,她给予林徽因的帮助令林一家度过了极为困窘的时候。
2002年,92岁的费慰梅安详离世,据说,她的追思礼的程序单内页,除了印着自己年轻时的照片,还印着林徽因所作的一首小诗。她一直记挂着她这位早她离世的挚友,她们相互间也值得信任和依恋。
心理学家认为,对于女性来讲,同性朋友之间的情谊是她们生命中最快乐、最满足的部分,这种情感关系也是最深刻的,对女人而言,闺中密友不仅没有男女之情的焦虑和变数,而且更为亲昵可靠。林徽因虽然因为她那迥异于那个时代女性特征的性格和行事方式而很少有同性朋友,但她终究拥有了这么一个可以谈心的闺蜜,在她们相识几年后,1937年林徽因给费慰梅的一封信中,这样感慨:“我从没料到,我还能有一位女性朋友,遇见你真是我的幸运,否则我永远也不会知道和享受到两位女性之间神奇的交流……”
周培源小百科
周培源(1902~1993),著名流体力学家、理论物理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近代力学奠基人和理论物理奠基人之一。主要从事流体力学中的湍流理论和广义相对论中的引力论的研究。奠定了湍流模式理论的基础;研究并初步证实了广义相对论引力论中“坐标有关”的重要论点。培养了几代知名的力学家和物理学家。林徽因的“太太客厅”好友之一。
修炼出女人的独特魅力
魅力是挑剔的,它只会为那些用心的女人而生,有魅力的女人不依附于人,能够独立于世,她们真诚而不虚伪,敢于面对现实,敢于正视自己和正视别人,她们心胸坦荡,纯洁无瑕,举止从容不轻薄,性情平和不浮躁,她们总是能吸引住别人的目光,使她们成为万众焦点。
林徽因的独特魅力
费慰梅曾给林徽因画过一幅素描,这幅素描里,林徽因清秀,朴素,最重要的是,画中人有种少女的神气,认真,执着。这就是费慰梅心目中的林徽因,一个知己眼中的林徽因,与大众语境中的林徽因所不同。
今人说到林徽因,一是关于她的美丽,她的传奇的爱情故事。另一种说法则相反,觉得她不外是仗着几分姿色和自恋,将男人们玩弄于股掌,还顺便成就了自己的名气,有心机,难相处。人总有各种侧面,所以,这两种说法都有道理,也都不对。
林徽因确是有独特魅力的。这魅力,不是容貌、才华、思想、成就,不在她的爱情,不在她的出身,也不在她的经历。她的魅力在于,她是一个有理想、有追求、有志气、有抱负并为此肯吃苦的人,她对自己的人生绝不苟且,绝不容许自己松懈、平庸、堕落、空虚,在她身上不止体现了美,还体现了力。
林徽因1929年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和耶鲁大学学成回国时,惊人的美貌和风度,艺术家的全部气质,让哈佛教授都感到羡慕的一口英文,常人无法企及的家庭背景——民国司法总长是她父亲,财政总长是她公爹,还有日后被称为“国宝”并蜚声国际的学者丈夫梁思成,可以说,无论是外在还是内在,家世还是她本人的才华,都令人瞩目。她生活圈子里的人,随便甩出一个名字都令人目眩:梁启超、梁思成、胡适、沈从文、徐志摩、金岳霖、张奚若、费正清、周培源……这些拥有别样才情和赫赫成就的男人,与她非亲即友,终生对她推崇备至,究竟她的魅力何在?为何吸引了那么多才华绝世的男人的目光?
按理说,她的生活应该过得很小资,穿着旗袍,端着精致茶杯,坐在洒满阳光的客厅里,对着满座高朋神采奕奕地畅谈她的“建筑意”、古希腊风格和汉武帝,不时用英文和徐志摩探讨英国文学和白话新诗,偶尔接几桩建筑设计的生活道路,似乎这才应该是她的生活,而且也完全可以算作有理想、有追求、有事业。
珍惜生的时光
可她偏偏拖着不怎么结实的身子骨,跟自己的丈夫和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打了铺盖,坐了随时会抛锚的破车,骑着毛驴,在荒郊野外考察古建筑;口渴难耐时,只能喝上面浮着一层“浮沉的微体”的脏井水;爬上千年尘封,有几百只蝙蝠“见光惊飞”的古庙大梁测绘,被跳蚤咬得浑身是包。难以想象,在徐志摩的诗里“她身上有朱砂梅的香气”,自己笔下“黄水塘里游着白鸭”的林大小姐,从那几百只蝙蝠扑腾的大殿里出来的时候,会是什么表情。
抗战8年,她家流亡9年。1939年,他们为躲避日机的狂轰滥炸,迁往没有医院、没有药店、没有电灯、没有营养品的四川省南溪县李庄乡村。在偏僻的李庄,又阴又冷又潮又臭,在贫病交加及其变卖手表、卧床不起的情况下,她病得连床都起不来,天气好的时候,还得靠人把她的躺椅抬出来,才能晒太阳。其实,以她的条件,想去美国治病、避难,过舒服日子,都没有问题。美国学校、机构一再邀请,友人也盛邀她和梁思成去美国工作,为她治病,但她说出了“国难当头,绝不离开祖国,死也要死在自己祖国的土地上”的铿锵之言。在饭都吃不饱的条件下,她歪在床上查阅文献,猫在一盏煤油灯下和梁思成一起讨论编写《中国建筑史》。而那盏灯,据说是梁思成当时“惟一的特权”。
什么样的女人算是有魅力的女人呢?林徽因的魅力何在?在于她的美丽,精致的五官,眉眼细细的,嘴巴小小的,尖圆适中的下巴,温婉的发型,充满东方韵味,又有些西方式的立体感。不能说魅力与美无关,肯定是有关的,美也是魅力的一部分,美丽的女人可以很有魅力,但有魅力的女人不一定很美,这是世人都知道的道理。她的魅力还在于她的才学,她读过经,留过洋,在旧的土壤中出生,又接受了西式的教育,横跨文理,在科学与艺术之间徜徉,她会的太多了。还在于她对生命的不妥协,她的身体状况其实不适合田野作业,但每当她为考察建筑,而深入田间时,她总能那么投入和兴奋,即使是在病中,也不愿虚度光阴,总要做一点更值得付出的事情。因为知道人生的终点无非是死亡,所以格外珍惜生的时光。
在容貌上美与不美是先天的,我们无法选择,但我们可以在其他几方面学习林徽因的魅力秘诀。一个有魅力的女人首先应该是个有丰富生活内涵的人。她的举手投足间都含蓄深沉,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韵味。她对生活和生命都充满了热情,而且还会唤起别人的热情,从而使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变得光彩照人。
庐隐小百科
庐隐(1898~1934),原名黄淑仪,又名黄英,福建省闽侯县南屿乡人。笔名庐隐,有隐去庐山真面目的意思。五四时期著名的作家,1919年考入北京高等女子师范国文系。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1922年大学毕业后到安徽宣城中学任教,半年后回北平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教国文。代表作品有《地上的乐园》《曼丽》《灵海潮汐》等。她与冰心、林徽因齐名并被称为“福州三大才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