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卓人
一个学富五车、名策上庠、但不曾一官一仕的人;一个为山水而生、为山水而死、操守卓然、名动当时但不曾标榜于世的人,为何让南来北往的缙绅大夫热烈追捧?为何让前朝后世的墨客骚人流连忘返?一代帝王乾隆六下江南六次临幸追怀,并专门作诗十六首盛加赞誉。读完《赵光传》,你才能知道这是怎样一个人。
赵光,字凡夫,是宋太宗赵炅第八子元俨的后代,宋王室南渡,留下一脉在吴郡太仓,便有了晚明时期吴郡充满人文色彩的赵氏一族。
作为王室后裔,赵光却一身不入仕,只以高士名冠吴中。他兼文学家、文字学家、书论家于一身,一生著书不下数万卷,他的同乡挚友、文学家冯时可所著《凡夫传》评价他的所著:“书各为类,类各为品,品各为篇,篇各为目,莫不搜微抉妙,穷作者之心,立未有之义,雕镂造化,争光云汉,而吟风弄月者不与焉。”可见,赵之学问有着独特的品格与美妙的高端。尤其作为优秀的文字学家和书论家,他创新草篆体,其洋洋大观的《说文长笺》、《六书长笺》、《寒山帚谈》等注定他成为“晚明孤峰”,奠定他成为晚明文化成就的代表之一,其艺术思想曾经引发了一个时代的文化震荡,将文学之“灵性说”演绎到书法篆刻之“格调论”,凸现了极致的审美意趣,彰显其所主张的“归真返璞”的理论核心,令时人感奋,影响深远。
串联赵光一生的关键词是“寒山”,这是一个人、一家人、一个时代人的链接。
明代万历二十二年(1594)的金秋,一位衣袂飘飘、举止洒脱的青壮男子走进了吴郡西部枫桥连绵山脉中这座荒芜的小山,他就是赵光。赵光买山葬父,为的是实现乃父的遗愿。父亲一生悠游,足迹踏遍吴中青山,因而留下了葬在这座荒山的遗愿。赵光买下了这座荒山方圆三百里,取名寒山,此后带着妻儿深居山中,居然“三十年不入市”,埋头营筑寒山胜景。苍天赐予他这块被人遗落的宝地,晚侏罗纪至早白垩纪时期“燕山运动”余波造就的地质地貌,使荒山成为他可供雕塑的最佳素材,他依凭岩石山野的自然景观,自辟岩壑,叠石造园;凿山疏泉,构建小塘;又斩榛植松,养木培林;置砖雕木,筑室起屋,于是有了“寒山别业”群之千尺雪、云中庐、弹冠室、警虹渡、绿云楼、飞鱼峡、驰烟驿、澄怀堂、清晖楼、蹑青冥、瑶席、蝴蝶寝、凌波栈诸胜。而每处,赵光均以景寄情,或咏叹或命名,既而拂拭斩岩,刻之崖壁,由此又开创了吴郡寒山煌煌大观的摩崖石刻群。此间,赵光与夫人陆卿子“唱和丹崖之上”,陆卿子以诗名,为明代“吴门两大家”之一;儿子赵灵均,又“能诗画,善画事”;所配文淑,“善诗,世称女宗。”自此“父子篆学,姑诗妇画”,被人称为“吴门三秀”。于是达官显贵、骚人墨客从此也将寒山作为追随地,赏景赋诗,唱和酬酢,一座荒山变成名胜,以奇石、美木、秀水、摩崖、寺庵、别墅、诗文、书画,开创了明代吴郡西部辉煌的文化图像。
中国有良知的文人,倘生不逢时,往往以隐居山林来兑现自己的人生,所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种风气从晋代滥觞,到了晚明,宦官专政愈演愈烈,朋党争斗无朝没有,自上到下崇尚奢靡,无数高官只能效法陶公的“采菊东篱”。然而,这样的避世在赵光看来,还不足取。赵光的周围,从京城到地方,集中了如此多的挚友高官、忠朋名士,多少的政治失意,多少的仕途坎坷,命运多舛,生活穷苦,前途渺茫,人生困惑,他都一一见证到了。在一次又一次的精神重创中,他终于悟到“爱大地,比爱朝廷、爱国家更宽广,更博大,更深远,也更忘我,只有拥有了这样一种更宽广、更博大、更深远、更忘我的爱,任何时候,都不会绝望!”而唯独这样的爱,才能生发出情感,并付诸行动;也只有这样的爱,才能将自身的价值留下一个瞬间,留下一个“无尽”。“无尽”是一种智慧,一种超拔,一种饱经沧桑的充实和自信,一种光明的理性,一种坚定的成熟。而其实,这样的“无尽”常常是人世的“一瞬”间留住的,这便是时空之变幻。“一瞬”又“无穷”,那么,“吾生须臾”便成为了创造与奉献的理由,成为精神欲望的根基。因而,可以将赵光看成是对寒山的迷恋,却又何止于迷恋?这山与人、自然与心,两种物景已经完全交融,便再也解不开,剪不断。
当时序过去125年,一代帝王为这样的“无尽”倾倒,他就是清帝乾隆。
乾隆性爱山水,名山大川的游历并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事;乾隆生爱作诗,一生留诗4万多首,且行且歌于他而言也是寻常之事。然而吴郡寒山却是他自己要求来。他为编撰《四库全书》,广罗天下佳作,十分偶然让他看到了苏州府台核呈预览的赵光的《寒山志》,我们相信,这位帝王是因这篇美文产生了强烈共鸣,否则怎会在第一次南巡到了苏州,便令人措手不及地提出要去寒山?他沉湎在已经破落的山岭,在峰岗、奇石、坡道、石台、丘壑、楼阁、摩崖、泉水间流连忘返,在“千尺雪”瀑布前竟与古人不谋而合产生了通感“听雪”,并写下了著名的《寒山行千尺雪长句》。此后33年间,乾隆又五次南巡五次到寒山,写出了44首寒山诗,其中16首诗更是直接称颂赵光。这些御笔此后都被镌刻成碑,成为吴郡文化的一大奇观。而“寒山别墅”,也早被苏州府“大事重修”,成了享有盛名的“皇宫岭”。
此后又三百多年间,赵光的追捧更成为一大文化现象,缙绅大夫、文人骚客只要来到吴地,必访赵光踪迹,因此留下诗篇数千。赵光以高雅极致的文化素质与品格,以超迈达观的性格魅力及感染力,构建的家庭、家族、乡邦、乡情之间的最大和谐,也成为身后众多学者著述中的楷模。
于是,作为文化建设者,我们也来了。我们为赵光这位生态文化建设的先驱感召,为其在吴郡西部寒山穷其毕生、以一家三代将近百年的历程在吴文化史上的卓著贡献震撼,也为其所创建“一无所有、却无所不有”的文化盛宴所倾倒。
是赵光让我欲罢不能,为此我追踪这位古人已经五六年,我愿意对大量地方文献进行阅读和研究,对这位几被湮灭的古人怀着浓厚的兴趣,在将近两年的时间内,我与一群志愿者一起,深入寒山,实地考察,探寻发现。我们攀援断崖峭壁,闯入荆棘丛中,爬进荒坟古墓,深入原始密林,到了人迹不到的地方,与古远的自然、古去的名士气息相通,发现了许多震撼人心的自然景象及历史遗迹,在辉煌而博大的自然历史面前,我们常常被感动得无以复加。我们发掘着经典文化的快乐,享受着率性自然的幸福。
然而幸福总是包裹着创痛,当我们看到奇石被当做石料开采留下的巨大伤疤,发现了被扩张土地砍倒在地的数百年美木,找到已经断流或淤塞的碧潭翠池,抚摸着在风雨中渐渐蚀灭的摩崖,踩踏在只留下断墙残垣的寺庵,仰望着依山而筑却已被摧毁的寒山别墅群梯田似的地基,颤兢兢行走在被一人多高丛篁掩埋的数千米寒山别墅围墙,辨认着崖壁上一首首字迹模糊的诗歌,捧读着赵氏寒山的一篇篇美文,欣赏着后代画家所作的一幅幅名画,我们的心久久地痛着。
因为倾倒,因为幸福和痛,我渴望将这位苏州西部历史文化最为经典的代表人物赵光写出来,越早越好,为的是让古去的图像历久弥新,让失去的文化记忆找回自尊。
赵光无愧为中华文化的经典人物。他热爱自然,深怀人文,为生态文化建设殚精竭虑,构建了天人合一的和谐社会关系,是中国积极隐逸文化的奠基者。于是我将他写了出来。
《赵光传》全书20万字,记述了赵光建树苏州西部文化的全过程。之所以将赵光生态文化、文学艺术上的探求与创新放在一个皇朝风雨飘摇的大背景下,为的是凸现历史进程中政治权力的黑暗,及上层知识分子精英追求精神自由的艰难。而唯其如此,赵光的价值才更为突出。赵光崇尚自然、亲和大地,在天、地、人错综复杂的因缘中,追求并彻悟到释、道、儒的高度一致,确立了“天人合一”的文化价值观,这才是至上的思想成就,才是对社会、对人世最大的贡献。
(选自2007年3月17日《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