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代,特定的知识通常仅仅只有几年的有效寿命,即使是北大、清华的学生,毕业几年后也会面临知识更新的问题,这是一个基本的事实与常识。你在大学中学到的知识只占其终生所学知识的10%左右,其余的知识都是在以后的工作中边干边学的。
个人的职业生涯,一方面在不断地升迁,另一方面也会不断地变换工作环境。不通过学习掌握新的知识与技能,是不可能有所发展的。
工作中的学习有直接的针对性与目的性,大大缩小了学习的内容,增强了学习的明确性,学习起来更容易。
(3)职业教育
国内企业录取新人看文凭,“非研究生不要”的牌子常常挂在招聘会上。国外又是怎样呢?据报道,去年5月18日,北京职业教育国际周国别报告在长城饭店拉开帷幕。记者采访了欧洲职业教育与培训论坛主席汉斯·艾尔斯特博士。
艾尔斯特告诉记者,欧洲职业教育的理念和发展目标是“让学习更靠近学习者”,这一想法需要利用网络,以远程教育为基础,但又高于现在流行的远程教育。具体说来,就是教育机构和教师更多充当顾问的角色,给学生提供近期和远期目标,给他们的个人发展提建议。这里,学生不单指在校生,而且指社会上所有有求知欲望的人。
谈到荷兰的教育状况,艾尔斯特说:“职业学校毕业的学生,都可以轻而易举地找到工作,成为中层管理人员,少数优秀人员还可以成为跨国企业高层管理人员。”
“在荷兰,大学毕业生有时候找不到工作,要到职业学校学点技术才能找到工作。”他说。
在荷兰,学生初中毕业后有两种选择:去职业学校和普通学校,大体相当于中国的职业高中和普通高中。职业学校的专业覆盖面广,包括各项专业技术,大学里有的专业职业学校基本上都有,只是内容浅一些;另外,学生毕业后可以找工作,也可以和普通学校的学生一样报考大学,待遇相同。而普通学校是为了培养大学生,学生一旦考不上,很难求职。
现在,越来越多的优秀学生更喜欢上职业学校,因为这样会有更多的选择。
21世纪的教育将是开放式的教育。你生活的这个时代,每天都在产生着新的职业,同时一些旧职业也在逐渐消失。每一个人都需要不断地学习,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如果说,在不久前,你还有可能掌握你的领域中前人所积累的全部知识的话,那么今后,你再也无法指望在年轻时能学到够下半辈子用的知识。有调查表明,化学知识不到6年就翻了一番,信息技术知识不到5年就增加了一倍。微软总裁比尔·盖茨曾对软件开发人员说:“四到五年后,现在使用的每句程序指令都得淘汰。”知识的更新速度将越来越快,个人的知识如果不能随之而更新,很快就将远远落后于时代的发展。知识的迅速进步在促使个人更新知识的同时,还不断引发技术革新,技术革新又会使职业结构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造成一些新的领域和专业人才需求。与此同时,某些传统领域和行业的人才需求将会减少,甚至被淘汰。这两方面的发展趋势将越来越明显,从而要求个人的知识结构、知识层次和知识面不断更新。
终身教育适应了这样一种职业观念:在作用上,职业不只是个人为维持生活而必须选择的社会角色,而且是保持个人与时代发展同步的参照系;在内容上,职业不再只是完成影响企业运转的那部分任务,而且还包括为了将来也能胜任工作而接受的教育和培训;在形式上,职业不只是一个工作岗位,更是一所具有不断更新的培养目标的小型培训基地。
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需要高水平知识和能力的职业的数量越来越多,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也随之增长,而且专业不断更新,这些进程将使高等教育发展的速度远超过中等教育。加上信息和传播技术使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和教育模式更多,因此大学普及化的趋势已不可逆转。这种普及并不是让所有的人都从中等教育直接过渡到高等教育,并将高等教育作为教育的最后阶段,而是让所有人在一生的不同阶段接受某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实行全民终身教育。
(4)书籍
人生不可一日无书。书满足人类喜新厌旧的本性。你看世界几乎每时每刻都在推陈出新,令你挑花了眼。人生苦短,及时读书,否则将后悔莫及。
有人总结出人生不同阶段读书的作用与乐趣:
少年读书:摆脱文盲,奠定基础,认识自我。
青年读书:谋职安身,讲求时效,自我定位。
中年读书:滋润心灵,舒缓心理,提升品质。
老年读书:神游千古,神交友朋,智慧人生。
书实在是人生的需要,而非外在的强加。书是你我的良师益友,实应好好珍惜。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年代已经过去了,但是养成读书的好习惯则永远不会过时。
哈利·杜鲁门是美国历史上著名的总统。他没有读过大学,曾经营农场,后来经营一间布店,经历过多次失败,当他最终担任政府职务时,已年过五旬。但他有一个好习惯,就是不断地阅读。多年的阅读,使杜鲁门的知识非常渊博。他一卷一卷地读了《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以及所有查尔斯·狄更斯和维克多·雨果的小说。此外,他还读过威廉·莎士比亚的所有戏剧和十四行诗等。
杜鲁门的广泛阅读和由此得到的丰富知识,使他能带领美国顺利渡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时期,并使这个国家很快进入战后繁荣。他懂得读书是成为一流领导人的基础。读书还使他在面对各种有争议的、棘手的问题时,能迅速做出正确的决定。例如,在20世纪50年代他顶住压力把人们敬爱的战争英雄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将军解职。
他的信条是:“不是所有的读书人都是一名领袖,然而每一位领袖必须是读书人。”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说:“在19世纪获得一小块土地,就是起家的本钱;而21世纪,人们最指望得到的赠品,再也不是土地,而是联邦政府的奖学金。因为他们知道,掌握知识就是掌握了一把开启未来大门的钥匙。”
如果你每天读15分钟,你就有可能在一个月之内读完一本书。一年你就至少读过12本书了,10年之后,你会读过总共120本书!想想看,每天只需要抽出15分钟时间,你就可以轻易地读完120本书,它可以帮助你在生活的各方面变得更加富有。如果你每天花双倍的时间,也就是半个小时的话,一年就能读25本书——10年就是250本!
5.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走
成大事者从来不因为小事而懈怠,相反会把小事认认真真办好。他们会把做好小事看作是一种成大事的磨练。
勿因小事而不为。眼前的小事或许正是将来做成大事业的幼苗或基石,通常大的成功都是由做好小事积累而来的。
虽然,没有人能够知道未来的结果是什么样子。但是请记住,道家创始人老子说过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虽然以后想做的事,对于你来说是梦想般的事情,但是这一点一滴的积累会把梦想变为现实。
很多时候成功在常人眼中是力不能及的事情,其实成功就是你身边的那些“琐碎小事”。
如果认为成功就一定要干一些惊天地泣鬼神的事,那样的人肯定是不务实际的人。
许多具有“成功信息”的东西,就隐藏在随处可见的小事中。其实,帮助你成功的路径就摆在你面前,而你却一次次地漠视它,昂首阔步地从它面前走过。你总以为自己重任在身,总是习惯抬头远望,做一些自己达不到的事情,就像你在寻找着第十个饼。
反过来说,“成功信息”也会装扮成圣诞老人,来考验那些不做小事的人,看着你捡了芝麻,然后捧出西瓜。
你可以仰仗一些准则,比如勤勉、谦虚、刻苦、诚实、认真等来帮助自己从“量变到质变”中完成人生的一次次成功。
比如反反复复思考着一个问题,前前后后背诵着一个单词,你觉得你几乎筋疲力尽快要崩溃了,却还是不得其精髓。然而,第二天一早起来,你再度思考它们的时候,忽然有一种举重若轻的美妙感觉,你好像获得了新生。
如果你好高骛远,那就在做事上犯了一个大错误。你以为可以不经过程而直奔终点,不从卑俗而直达高雅,舍弃细小而直达广大,跳过近前而直达远方。
你心性高傲、目标远大固然不错,但目标好像靶子,必须在你的有效射程之内才有意义。如果目标太偏离实际,反而无益于你的进步。
同时有了目标,还要为目标付出努力,如果你只是空怀大志,而不愿为理想的实现付出辛勤劳动,那“理想”永远只能是空中楼阁,是一文不值的东西。
好高骛远者首要的失误在于不切实际,既脱离现实,又脱离自身,总是这也看不惯,那也看不惯。或者以为周围的一切都与他为难,或者不屑于周围的一切,终日牢骚满腹,认为这也不合理,那也有失公允。张三不行,李四也不怎么样,惟有自己出类拔萃。不能正视自身,没有自知之明,是好高骛远者的突出特征。
你该掂量自己有多大的本事,有多少能耐,不要沾沾自喜于过去某方面的那一点点成绩,要知道自己有什么缺陷,不要以己所长去比人所短。
不要心中惟有自己的高大形象,从不患不知人,惟患人之不己知。一天又一天,一年复一年,总是有一种怀才不遇、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叹。
脱离了现实便只能生活在虚幻之中,脱离了自身便只能见到一个无限夸大的虚幻影子。
没有坚实的基础,只有空中楼阁、海市蜃楼;没有确实可行的方案和措施,只有空空洞洞的胡思乱想,这是形成好高骛远者人生悲剧的前奏。
其次,好高骛远者大都是懒汉,害怕吃苦、惧怕困难、情绪懒散,从精神到行动都游游荡荡、好逸恶劳、贪图享受,甚至打心眼里瞧不起那些吃苦耐劳者,认为那是愚蠢。也打心眼里瞧不起每天围绕在身边的那些小事,不屑于做它,这是形成好高骛远者人生悲剧的根本性原因。
好高骛远者在人际交往中也是极不受欢迎的一类人。对地位比他高的人,或者巴结奉承、奴颜婢膝;或者不屑交往,认为他们并没有什么了不起。而对地位比他低的人,则一律鄙视瞧不起。
如果他是个工人则瞧不起农民,开口闭口都是乡下人这样脏那样丑;如果他是个干部则瞧不起工人,这样没修养,那样没德行。结果地位比他高的人瞧不起他;地位比他低的人也同样瞧不起他,成为两头受鄙视,被抛弃的人,结果当然是悲惨的。
小事瞧不起不愿做,而大事本想做却做不来,或者轮不到他做,终于一事无成。眼看着别人硕果累累,他空有抱怨,空有妒忌。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要想渡过人生的危难,战胜人生中的种种挫折,完成天下的难事,就要在年轻的时候,着手去干。
6.择善而从,虚心好学
《论语·述而》中有这样一句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句话,表现出孔子自觉修养,虚心好学的精神。它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择其善者而从之,见人之善就学,是虚心好学的精神;另一方面,其不善者而改之,见人之不善就引以为戒,反省自己,是自觉修养的精神。这样,无论同行相处的人善与不善,都可以为师。
《论语》中有一段记载,一次卫国公孙朝问子贡,孔子的学问是从哪里学的?子贡回答说,古代圣人讲的道,就留在人们中间,贤人认识了它的大处,不贤的人认识它的小处;他们身上都有古代圣人之道。“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论语·子张》)他随时随地向一切人学习,谁都可以是他的老师,所以说“何常师之有”,没有固定的老师。
如孔子入太庙,“每事问”(《论语·八佾》);宰予白天睡觉,孔子说:“始我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我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论语·公冶长》)子贡对孔子说,子贡自己只能“闻一而知二”,颜回却可以“闻一而知十”。孔子说:“弗如也。吾与汝弗如也。”
现在,处处强调“学习”,可是,什么是值得学习的,什么又是值得批判的,鱼龙混杂,不再像以前,有一个统一的评价。所以,这是一个自由的时代,也是一个需要自己的慧眼辨别是非的时代,我们有时只是“强调三人行,必有我师”,强调只要有利益的就要学习,只要实用就学习。
三国时期“才高八斗”的曹植就是典型的一位。
曹植的诗、赋、散文,不仅语言华美,风格独特,而且感情真挚,见解深刻,其思想内容也高出同时代的人,对后代文学影响巨大。曹植才华横溢,是与他平时学习谦虚刻苦分不开的。他一直认为,哪怕才气再高,所做的诗文也不可能没有毛病。因此,他常常喜欢别人来挑他文章的毛病,哪怕是改正了他一个字,他也要尊之为“师”。他曾在《与杨德祖书》中说:“世人之著述,不能无病。仆常好人讥弹其文……使仆润饰之,仆自以才不过若人,辟不为也。敬礼谓仆:‘卿何所疑难?文之佳恶,吾自得之,后世谁相知吾文者邪?’吾常叹此达言,以为美谈。”
曹植谦虚,刻苦好学,不仅限于书本和文章,还突破书本和文友的局限,虚心向民间大众学习。他认为:“街谈巷说,必有可采;击辕之歌,有应风雅;匹夫之思,未易轻弃也。”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植随军北征三郡乌桓途中,到了北方滨海一带。异域风土和边民的贫苦生活,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拜师求学,深入贫民生活,提笔写下了《泰山梁甫行》,记录了“边海民”的凄惨生活,表露了他对百姓的关切和同情。曹植的诗、赋描写的是那样生动、具体,富有感情。
曹植的文学成就与他的谦虚好学,与他的善拜人为师是分不开的。人绝不该自高自大、自鸣得意和自以为是。因为知识是无穷尽的,没有任何一种力量能够永远战胜未来,而未来才是不骄不躁的裁判官。
不谦虚的人大多不能正确地对待自己,并且最容易走进自己重复自己的怪圈。随着日子一天天地过去,以为自己走了很远的路,有一天突然醒来,发现自己还停留在当初的起跑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