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许光头在读完《错不在我》之后,感觉“认知失调”理论是个悖论,就好像“第二十二条军规”一样。大家都知道《第二十二条军规》是美国小说家约瑟夫·海勒的作品。小说中,按照所谓的“第二十二条军规”的规定:疯子可以免于空军飞行任务,但同时又规定必须由当事人提出申请,而如果当事人一旦提出申请,便证明你并未变疯,因为“对自身安全表示关注,是头脑理性活动的结果”。所以,这就是个自相矛盾的悖论,根本无法实现。
放到“认知失调”里,也是一样的。你想,如果一个人犯了“认知失调”,那么他怎么可能一日三省吾身呢?在他看来,任何错误都不是自己犯的,就连“认知失调”也不是自己的责任。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见到的这样的人还少吗?这也不是自己的错,那也不是自己错。读书少,是家长的错;赚钱少,是社会的错;找不到女朋友,是别人没眼光看不上自己;被炒鱿鱼了,肯定是有人在老板背后打小报告。这种人,对身边的一切都充满怨恨。所以最后,许光头只想说,歧视无处不在,那些不怕歧视的,才是真正的强者。正如子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我们都应该以“君子”自期,珍爱生命,远离loser。
网友评论吧
@混混1992:回想一下我们父母那一代人,几乎没有一个是肯主动承认错误的。前几天跟我妈去香港玩,明明是她自己买不起东西,她偏偏要说是人家东西不好,搞得我觉得超没面子,真是受不了。如果她不是我妈,早就跟她翻脸了。
强迫症源于父母
麦克白效应与树洞效应
人这辈子会看见无数的现象。现象本身不重要,因为发生了就发生了,在时光机尚未发明以前,你也没有办法重看一次。那么,什么才是重要的呢?就是对现象的解释,你怎样解释一个现象,反映出你的人生观,也就是你是个怎样的人。这更加直接关系到,你将来遇到类似现象的时候会做出怎样的反应。
比如,细心的人都会发现,在《原来酱紫》的主页上,每一期节目的题目都以“为什么”开头,而且后面又都正好跟了七个字,加起来正好十个字,还都是问号结尾,看上去整整齐齐。请问,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呢?喜欢脑补的人说,这说明许光头是个特别细心的人,对这样一个小小的别人很容易忽略的细节,他都会注意到,并且将它做到尽善尽美,由此可见,许光头在生活中一定是个很有生活质量的人,等等,以下省略一万五千字。对于这样的溢美之词,也算是一种打赏啦,许光头不敢推辞,在此只能拜谢。但是,如果我把真相告诉你,或许你会哑然失笑:其实,我是有强迫症,不整齐不舒服。记得有一次打字时,把为什么的“什”打成了“甚至”的“甚”,纠结了好久才改过来。
关于强迫症这个题目,许光头很早就已经承诺要讲了。《原来酱紫》有个微信聊天群,规模不大,有时候大家会谈谈希望许光头讲什么题目。有一天,就说起“强迫症”来了。我说:“好,就聊这个。”但是刚答应完就头疼了,因为发现找书不是很容易。介绍太深奥的书,太枯燥。而且有的书尤其是号称能治好强迫症的,真的很鸡肋。还有,就是我对“强迫症”的理解也跟一般人有出入。
什么是强迫症?一般人可能会想起莎士比亚的名剧《麦克白》。剧中,麦克白夫人在谋杀了邓肯以后,拼命想要洗掉手上的血迹,于是不断洗手。很多关于强迫症的描述,比如电影《飞行家》(The Aviator)里面,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主演的那位,就不断地洗手。没错,这在心理学上有个专有名词,就叫“麦克白效应”。如果你做过什么不道德的事,你就会想要洗白它,不一定是洗手这么直接,也可能是不断重复做一件事情。又比如“皇帝长了驴耳朵”故事里的剃头匠,因为隐瞒了秘密,所以总是要跑到树洞那里,趁四下无人,把秘密大喊出来,这叫“树洞效应”——希望自己能够获得救赎。
但是,强迫症哪有这么简单呢?这种对某些个别行为的罗列,不符合科学法则。在许光头看来,所谓的强迫症,应该是指所有本来可以不做,而做了也没什么大不了,但是你就有一种心理障碍,令你不得不去做这件事的冲动——类似这样的心理,都属于强迫症的范畴。一件事,如果是本来应该做的,你做了,这是你的职责范围,不算“强迫”。只有那些本来可以不做你却做了的事,才是“强迫”。如果按照这样去理解,那么,强迫症可以包罗的可就多了去了。
幸好,还是让许光头找到了一本通俗的心理学著作来讲解强迫症的心理根源。这本书就是号称在日本大卖的《怪癖心理学》,作者是日本京都医疗少年院的精神科医生——冈田尊司。在这本书里,冈田医生提出,一切怪癖心理其实都来自“强迫性冲动”(注意断句:是强迫性的冲动)。所以,什么完美主义、多重人格、洁癖、恋母情结……都可以算作广义的“强迫症”。
自卑的夏目漱石
现象只是现象,但是产生这些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我们未必全知道。而一旦我们把这些藏在伟大角落里的小怪兽拉出来,放在太阳底下晒晒,任何伟大的光环都会自动消失。比如,有很多伟人为什么伟大,你知道吗?我们先来看看日本作家夏目漱石好了。
夏目漱石是蜚声国际的作家,他的代表作是《我是猫》。在作品中,夏目漱石好像能够进入猫的世界,那种孤僻、寂寞、冷眼旁观的“三观”,把人类的种种行为对比得非常可笑——人们赞美夏目漱石独特的视角和笔法,但谁知,夏目漱石本人正是这样的人。这种性格的形成,源于他33岁那年,前往英国留学的经历。
甲午战争后,日本得到了一大笔钱,所以派了一批留学生去欧洲学习先进经验,其中就包括夏目漱石。他个子小小的,来到英国之后,站在伦敦街头,看着周遭高大的英国人,心中很是不自在。不仅如此,经济上的打击同样厉害。夏目漱石在英国几乎沦为赤贫者,因为没钱,两年中搬了五次家。而且尤为严重的是,夏目漱石曾经尝试追求英国女性,结果被对方冷嘲热讽,这在他心里埋下了深深的自卑感,他甚至发誓这辈子再也不会踏上英国半步。他曾写下这样的话:“住在伦敦的两年是尤为不愉快的两年。余在英国绅士之间,如同一条与狼群为伍的鬈毛狮子狗,日子过得甚凄惨。”以至于,夏目漱石在择偶方面要求对方处处不能强于自己并且服从自己。
其实三岛由纪夫也是类似的。因为身材矮小,他很在意别人怎么看他,择偶的时候,要求女方穿了高跟鞋也不能比他高。所以,三岛由纪夫不断锻炼身体,练出一身肌肉,以显示自己并不孱弱。这种心理投射到他的文学观中,于是演变成他对文字几乎变态的苛刻,形成了独特的文风。而这种心理投射到他的政治观中,于是变成了他要“重振”日本——这也是他后来一系列悲剧人生的根源。
罗素的征服欲
我们来看另一个伟人的例子:罗素。当代小说家王小波等人,对罗素的思想推崇得不得了。罗素不仅是哲学家、数学家,还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但是,你知道罗素的私生活吗?李敖对罗素的私生活有个很经典的总结,说他是“多妻主义者”,不是一次拥有好几个妻子,而是好几次拥有一个妻子。比如,哲学家怀特海的妻子、诗人托马斯·斯特尔那斯·艾略特的妻子,都是罗素的情人。而且,这只不过是我们知道的一小部分。
为什么罗素会对朋友的妻子特别感兴趣呢?这是一种什么强迫症呢?又有什么东西那么难控制呢?这要从罗素小时候有次从马车上摔下来的经历说起,那次意外,造成罗素身体的某个器官落下后遗症,很年轻的时候就患上了阳痿。对罗素这样一个又是贵族(他从父辈那里继承了伯爵爵位),又有极大智力优越感(剑桥大学三一学院毕业,牛顿、拜伦是其校友)的人来说,阳痿这件事造成的自卑感我们常人是难以想象的。但是那位说,罗素不是阳痿了吗,怎么后来又会去招惹别人的老婆呢?别急,听我慢慢道来。
罗素的第一任妻子比他大五岁,是位极其性冷淡的女人——正好和阳痿的罗素很般配。谁知结婚以后,罗素的阳痿渐渐好了起来。但是这时候,罗素对过去那种自卑感的报复心一下子就蹿上来了。再加上,随着年龄的增长,罗素越来越有名,38岁和老师一起出版了著名的《数学原理》,奠定了他的学术地位,哲学成就又很高,还是一个和平主义者,女粉丝乌泱乌泱的。罗素就像猴王似的,后宫随便挑。但是,女粉丝也不能满足罗素的征服欲。这种强迫症,原理跟暴发户一样,以前穷嘛,突然有钱了,阳痿治好了,那就可劲儿造。
这些就是躲在伟大人物背后的小怪兽,其实随着阅读量的增加,你会发现几乎所有超常的人都有某种程度的不正常。这也很正常,你想,如果一个人什么都和常人一样,那他不就等于平庸嘛。一个人如果想要伟大,就必须有异于常人之处,往往对一件事有着疯狂的执念,才可能超常。但是这种执念,稍微多了一点儿就会失控,变成令本人非常痛苦的根源。所以,不正常的人千千万,能成为伟人的寥寥无几。普通人看到伟人的成就,羡慕,真是只见贼吃肉,没见贼挨打。
完美主义者三岛由纪夫
再比如说完美主义好了,精益求精,有什么不好呢?切腹自杀的日本作家三岛由纪夫,就是典型的完美主义者。他交给编辑的稿子,几乎一个字都不用改,整整齐齐誊抄送过去,而且从不拖稿。他对时间的要求也很严格,从不迟到。有次他约一位女士吃饭,对方迟到了,他就留下一张纸条,上面写着“请慢用”,自己走了。走之前,绝对不忘把账单结了。如果跟三岛由纪夫合作,真是“亚历山大”,万一你还有拖延症就完蛋了。跟他合作的作曲家黛敏郎,本来要改编他的作品为歌剧,结果因无法按时完成,三岛由纪夫二话不说就取消了演出。你可能会说,这些跟我们又没关系,对我们来说,作品好看就可以了。但你要是站在完美主义者的立场想想,比如娜塔丽·波特曼(Natalie Portman)主演的电影《黑天鹅》,女主角的痛苦,要是你的家人,你不心疼吗?
完美主义是怎么形成的呢?它当然不是无中生有。从本质上说,完美主义是一种强迫性的重复行为。对完美主义者来说,表面上看,预定的目标是最重要的,但是无论结果怎么样,他都会觉得还没有完成目标,所以会不断重复过程。而这种无法克制的不断重复的冲动,才是完美主义的根源。它来自哪里呢?
患有完美主义强迫症的人往往都有类似的经验,就是在小时候被寄予过高的期望,被要求完成超越自己能力的任务。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目标如果总是无法实现,那么这个过程很可能就会取代目标本身。于是,强迫性重复就出现了。
种子从小就种下了
实际上,不仅仅是完美主义,所有的强迫症,你要是往根上挖,会发现基本上都是在小时候埋下的种子。好比说,书中有个例子,一个人总是会莫名其妙觉得自己欠了别人钱,常常问:“我有没有欠你钱?”后来这个人自己成了心理医生,就开始找这种强迫症的原因。结果发现,根源在于小时候他的长辈总是跟他说——这种话我们小时候可能也听过——爸爸妈妈为你付出了好多好多,你长大了以后一定要回报爸爸妈妈,千万不要忘记哦。这种话,说上千百遍,就成了无形中莫大的压力。最后,可能这句话会忘记,但压力不会凭空消失。而根据人类心理的原理,这种在你小时候埋下的种子,它生根发芽之后,是很难很难解决的。打个可能不恰当的比喻,就好像《盗梦空间》一样,你要真正改变一个人的人生观,需要去到他的第四重梦境,几乎等于不可能。
说到这里,你可能猜到许光头为什么要讲强迫症这个题目了。当我把关于强迫症的一些知识分享给身边的朋友时,每个人都很感兴趣,因为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强迫症。然后,他们通常会问:“那怎么办呢?”我说,小的强迫症,你就随它去吧。比如,有些没有安全感的人,锁上门之后,要检查好几遍,有时候下了楼还要跑回去再看一遍。这种小毛病,别管它,更别压抑它,觉得不安全,就回去看一下,因为越压抑就越严重。但是,许光头要说一句泄气的话,想要彻底根治强迫症,就别抱这个幻想了。再打个比喻,如果你在墙上钉了一个钉子,墙上势必会留下一个钉眼。你所能做的,要么忽略不看,要么找其他材料将它糊上,但想让它恢复到跟原来一模一样,那叫痴心妄想。
心理的创伤一旦形成,就和墙上的钉眼一样,没的救。有什么办法呢?我们的父母都不懂心理学,他们在有意无意间都给我们造成过心理创伤。而当我们了解什么是强迫症之后,只能小心呵护我们自己的心灵,别无他法。我们唯一能做的,是好好保护我们的下一代,别让他们再重蹈我们的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