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说到警察,古已有之。警察的职能是什么?无非保安而已。所以,早在古埃及的时候,就已经有类似警察的保安队伍。直到1356年,法国建立马巡队,可以全权处理一切犯罪行为。但是,这些所谓的“警察”和我们今天一般意义上的“警察”还是不一样的。一个大不同是:过去的警察是为皇帝或个别利益集团服务的;但今天的警察不是私人的武装力量,而是政府的执法部门,是为公众服务的。对,这就是“传统警察”与“现代警察”的根本区别。
那么,世界上最早的现代警察诞生于哪里呢?一般公认是在1829年成立的英国的伦敦大都会警察。请注意这个年份,因为就在11年后的1840年,英国和清朝爆发了第一次鸦片战争,然后从清朝获得了香港岛的统治权。而香港警察则是在1844年设立的。所以,香港警察是全世界最早的一批现代警察,已经有超过170年的悠久历史。
说起这香港警察,爱看香港电影的人都不会陌生,往往留下的一个印象,就是香港警察真是帅啊。在回归以前,香港警察那个招牌亮相“皇家香港警察”,很多人朗朗上口。虽然这个称呼没有了,但是香港警察的形象通常还是很正面。比如在2012年的电影《寒战》里,刘德华饰演的保安局局长陆明华,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说了一段多么冠冕堂皇的话:“香港是一个实行普通法的先进城市,在编制上廉政公署在行动之前是不需要向我汇报的。”因为三权分立,警察作为执法部门,要受到各方面的监督,保证其专业、廉洁。
不过,你可千万别以为香港警察在诞生之初就是这样的。虽然香港警察是全世界第一批现代警察,但是由于它的独特背景,跟英国的现代警察不可同日而语。归根结底,它是为了保护英国人而设立的,目的并非真的要保护所有在香港的市民。所以,滥用暴力、贪污成风、与黑社会关系不清不楚,这些自然都不在话下。刚开始的时候,香港警察甚至还对华人采取鞭刑,每周三都是“鞭笞日”。连香港第六任总督麦当奴来到香港以后都看不过眼,感慨道:“我从来未见过,也未听闻过任何殖民地的警队,会像香港警察如此败坏、无用以及如此不可信赖和没有效率!”早年香港流行一句话叫“好男不当差”,意思是说,堂堂正正的人是不会去当警察的。谁去当警察呢?自然就是些不三不四的人,香港话说叫“烂仔”,不好好上学、道上的人。
华人和女性进了警察队伍
可能你会奇怪,从“好男不当差”到后来的“伟光正”形象,中间发生了什么呢?今天,主要就来谈谈这个问题。这里主要涉及的是三个事件,一个是二战,一个是“六七暴动”,一个是廉政公署的成立。我们一个个说。
二战的时候,1941年12月25日,香港沦陷。这天正好是圣诞节,所以在香港历史上,又称为“黑色圣诞节”。这里说一件搞笑的事情,日本人开始侵华以后,港英政府自然也要做一些防御措施,准备日本人万一打过来的预案。所以从1936年开始,就建了一条防卫工程,从葵涌一直延伸到西贡,史称“醉酒湾防线”,布满了碉堡、战壕、沟堑,号称“东方马其诺防线”。但是结果呢,日军用了不到48小时就攻破了醉酒湾防线。
香港沦陷,日本军队接管香港,宪兵取代警察。但是,不到4年时间,日军就投降,二战结束。这时候,要重建警队,人手成了大问题。在二战以前,因为香港警察是逐渐扩充起来的,所以主力基本上是洋人,华人往往只是最前线的马仔。现在要迅速重建警队,哪来那么多洋人?所以,就被迫要招收很多华人警员。当时时间紧迫,甚至都来不及考试。考官也很聪明,发明了特别的考试技巧。例如在量身高的时候,悬空挂一根木棍,高度正好是标准身高,然后叫应征者从木棍下依次走过——头碰到木棍的,录取;碰不到的,身高不足,淘汰。
不同的是,当时设了一些督察的位置给华人,这是相当重要的。更重要的是,因为人手短缺,警署招聘了一些女性搜查员。当时来说,多数是警员的家属。但是这一创举,令女性加入警队。慢慢地一些工作交给女性负责,比如说指挥交通等。
这是第一个事件,它对香港警察的主要影响,是来自人口成分方面的——二战以后,香港警队里的华人比例大增,也出现了女警。
警队赢得了同情分
但是,香港警察的总体形象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并没有什么实质的改变,该贪污的还是贪污,只不过过去是交保护费给洋人警察,现在是交保护费给华人警察。一般香港市民看到警察,还是又怕又恨,当时人说他们是“持牌的黑社会”。香港警察形象的扭转点是1967年的“六七暴动”。
正巧这时,在1967年的4、5月间,香港又发生了一连串的劳资纠纷,工人阶级感到“亚历山大”。九龙城新蒲岗一间工厂发生静坐抗议,一些爱国团体利用这次机会,“趁机宣传港英政府管治不公、欺压普罗市民”。5月6日,警察清场,发射催泪瓦斯驱散人群,并拘捕了21名工人。民众极为愤慨,矛头直指那些包庇资本家的政府部门。
本来嘛,不管你爱国不爱国,反正当时的港英政府也不是什么好东西,“抗暴”总是对的。但问题是,你不能永远用暴力去“抗暴”——你相信暴力能换来和平吗?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不相信的。但是,当时香港的爱国团体就是用了很多非常不理智的举动来“抗暴”。比如,在1967年8月,他们开始在全港各地放置土制炸弹。从5月到12月,香港警察处理了数千个这样的炸弹。
爱国团体的逻辑是可以理解的,他们就是要让警察疲于奔命,以此瘫痪殖民政府的管治体系。但反效果是,这样的举动威胁到普通市民的生命安全。在整个“六七暴动”期间,有51人死亡,上千人受伤,数名警员殉职。结果是,渐渐地,民意反而倒向了警察一边。香港警察也不失时机地加以宣传,比如在报刊上刊登防暴警察扶盲人过马路的照片,以此改变警队形象。总之,“六七暴动”算是警队形象的一个分水岭。而我们所熟知的“皇家香港警察”这个称号,也是1969年授予香港警察的。
警队上演“打老虎”
麦理浩是1971年上任香港总督的。上任之后,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情,除了大力发展经济外,就是直到今天都为人津津乐道的——成立廉政公署。而廉政公署的成立和一名高级警司有密切关系,他就是葛柏(Peter F.Godber)。
1971年,香港警察开始反贪,通过了《防止贿赂条例》。当时打的最大的一只老虎就是葛柏。本来葛柏已经申请1973年退休,警队也批准了。谁知,要拿他开刀。当时的反贪部收到线报,说葛柏有大量不明收入,于是立刻展开调查。调查了全香港480家银行,结果发现从1968年开始,他有大约65万港元不明收入汇到海外。《防止贿赂条例》中有一条罪状,叫“收入与官职不相称”,当时葛柏每个月的收入为7200港元——************,不可能有那么多其他收入,于是就要求他协助调查。葛柏心中有鬼,1973年6月7日,在他应该去交代财产来源的前4天,乘飞机潜逃回英国。
葛柏潜逃的事件在香港一经曝光,立刻引起轩然大波。既然政府高调反贪,那么民众作为受害者自然当仁不让,一场轰轰烈烈的“反贪污捉葛柏”的民间游行展开,民怨沸腾。
其实,在麦理浩上任之前,前任港督戴麟趾就警告过他:“不要轻易翻开石头,否则蜈蚣、蛇、蚂蚁全都会跑出来。”果不其然,整个反贪行动,搞得警队人人自危。麦理浩反贪决心很大,干脆一不做二不休,1974年成立了廉政公署,要彻底把香港警察的贪污风气灭掉。当时,隔三岔五就有警员被廉政公署带走接受调查,有些警员甚至害怕被调查而畏罪自杀。这样下去还了得?不久,就爆发了警廉冲突——警察冲到廉政公署,和廉署工作人员爆发肢体冲突。所以,为什么廉政公署可以配枪呢?就是因为他们曾经受过袭击。
麦理浩力挺廉政公署,当时甚至想过请驻港英军介入,镇压警察的反抗。但是,驻港英军非常克制,回复麦理浩说:“如果军队介入,警廉冲突是可以平息,但是军警冲突又会出现,所以军队不会介入。”闹了好几年,没有办法,眼看警廉冲突无法平息,麦理浩只好采取了折中的办法,颁发“****令”:“在1977年1月1日之前的贪污案,不再予以追究。”但是,其后的任何贪污案,一律采取零容忍的态度。从此以后,香港警察才可以说真正成为世界一流警队。
这里顺带插一句,潜逃的葛柏后来被英国警方拘捕,1975年引渡回港,被判监4年,充公2.5万港元贿款。葛柏服刑2年之后,获得提前释放,随后隐姓埋名不知所终,却没有缴纳赃款。但是根据廉政公署的规定,只要没有确切证据证明这个人已经死亡,赃款都会一直追缴下去。如果葛柏还活着,今年应该已经92岁了,依旧是廉政公署“黑名单”上的人物。
以上,就是香港警察之所以这么帅的三起重要事件,你感觉好像之间没有关系似的,且看许光头怎么把它们串起来。
其实,现代警察之所以是现代警察,因为它并不是为某个小集团服务的,而是为最广大的民众服务的。更具体地说,因为警察的工资并不是个别人给的,而是所有纳税人给的。所以,从这个角度看这三件事,难道你不觉得,香港警察经历的正是这样一个“公仆化”的过程吗?
起初,它只是保护在港英国人,警队里面的领导基本上都是洋人。二战之后,借由一个契机,华人警员的比例增加了,使得它代表洋人利益的色彩得以削弱。然后,“六七暴动”时,由于在那个特殊岁月,香港整座城市过于政治化,警察虽然很不幸地有所牺牲,但警队又适时借助民意导向,从被“抗暴”的对象,华丽转身为“和平的化身”,为更多的普罗大众服务。最后,香港警队自身的腐败问题,则借由港督麦理浩打击贪腐的契机,被彻底清除。此后,香港警察的形象就成了专业、中立、廉洁、高效等这些好的形容词的代表。整个过程,就是不断实践所谓“现代警察精神”的过程。
网友评论吧
@自游的灵魂:在香港玩的时候向警察问过路,真的很帅,尤其是那套制服。感觉香港警察的制服都很合身啊,而且永远笔挺。有时候在地铁上也会碰到警察,有座位的时候他们也不坐,这是规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