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3D打印”这个说法其实是有问题的。基本上,这是媒体为了吸引眼球、炒作概念而发明的词汇。这项技术的学名,应该叫“增材制造”才对。什么意思呢?传统的制造方式,叫“减材制造”,就是把原材料中不需要的部分去掉。而“增材制造”呢,则是“无中生有”,需要多少,制造多少,制造过程结束后,就得到我们需要的最终成品。说白了,“3D打印”不是打印,而是制造业。但是,为了方便表述,我们在这里还是称它作“3D打印”。
其实,“增材制造”这个东西早就在自然界存在了。什么是自然界的“增材制造”呢?比如,孕育生命。生命,是从一个细胞开始,通过不断的迭代,就是细胞分裂,最后形成一个生命体。生娃这件事,要多少制造多少,那是绝对没有边角料的,对吧?
好了,一旦你认识到3D打印是制造业,那么很快就能感受到它的力量了吧?稍微学过马克思主义的人都明白一个道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比如,我们现在的生产关系,乃至于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是工业革命后,大机器、流水线这些东西奠定的。谁是资本家、谁是打工仔,清清楚楚。但是,3D打印会从根本上打破现有的生产关系格局。所以,才有人说:3D打印很有可能会导致第三次工业革命,也有可能是压垮现有制造业的最后一根稻草。
当然我们必须持平地说,并非所有人都看好3D打印,甚至有不少人是唱衰3D打印的。但只要仔细看看,现在唱衰3D打印最卖力的人都是谁呢?是郭台铭这样的制造业大亨。他们当然不看好3D打印。就好像,谁最不看好电动汽车啊?——石油大亨嘛。电动汽车要是普及开来,石油大亨们都喝西北风了。所以,他们会千方百计打压电动汽车的发展。但是,电动车技术的发展趋势挡得住吗?现在大家都看到,特斯拉这样的电动汽车,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了。这就给我们提了个醒,可能制造业大亨越是唱衰3D打印,反证3D打印越有希望。
创意最关键
3D打印的原理很简单,主体就是一台计算机,然后指挥前面一个“打印嘴”,将你需要的产品“打印”出来。和我们熟知的打印机有点类似,3D打印机也分成两种,一种是“喷墨”的,一种是“激光”的。“喷墨”的3D打印机,就是把所需的原材料一层层堆起来;“激光”的3D打印机,则是通过激光的照射,把各种粉末合成新的物质,比如说铝合金这样的东西,就可以用激光3D打印来制造。讲到这里,你看出3D打印的灵魂是什么了吗?对,它的核心部分,不是前面那个负责生产的“打印嘴”,而是负责指挥它的计算机。简单地说,在3D打印这种制造业中,真正的制造过程已经不是问题,最大的问题在于,你有没有“创意”——也就是计算机中的程序,来指挥3D打印机动起来。
这个太颠覆了!你想想看,在现有的生产力下,当你萌生一个创意,要怎么把这个创意变成经济效益呢?首先,你必须去说服工厂给你生产吧?但是,工厂的流水线面对一个它们无论如何也跨不过去的鸿沟,就是得先有模板,才能生产,模板是有成本的吧?为了填补这个模板的成本,你的创意就需要保证能够卖出一定的量,才能达到平衡点。这就是我们现在这个工业时代最悲哀之处——小众的东西永远不可能生存下去。多少好创意,都是因为无法量产而胎死腹中。
但是,3D打印会彻底解决这个问题。设想一下,如果你家中有一台3D打印机,然后你又有一家淘宝店,你可以把自己设计的茶杯放在网上卖,有多少订单,你就生产多少个茶杯,你完全不需要依赖流水线,也完全不需要考虑什么制作模板的成本。所以,在3D打印的时代,流水线会变得一文不值,真正有价值的,是拥有创意的人。你看,生产关系一下子变了,现在我们要求着资本家,但到3D打印时代,可能最受人追捧的却是设计师一类的自由职业者。
那我们再想一下,如果3D打印普及到全世界,除了流水线会消失,还有什么会消失啊?传统的物流行业也会消失。3D打印又没有人力成本,所以就不需要考虑哪里的劳动力成本比较低,在全世界任何地方打印都一样的。所以,将来苹果公司再需要制造iPhone,就不需要在中国找代加工厂了,直接在美国3D打印就可以啦。也不用先把iPhone运回美国,再把iPhone卖到中国。它甚至可以在中国租用一台3D打印机,中国有多少订单,就打印多少部手机。到那个时候,还需要什么物流呢?
物流只是个例子,但从这个角度出发,你想想,一旦3D打印普及开来,将有多少行业濒临崩溃,又有多少人会失业?
当然啦,那些拥有创意的人是不必害怕3D打印的,或许3D打印技术还会令他们的身价倍增。真正会失业的是简单劳动的工种,比如快递员、建筑工人、流水线上的工人等。也许你现在就开始想了,如果3D打印是一个无法拒绝的趋势的话,那么,怎么样才能让自己面对3D打印的这次挑战,变成在未来世界也有用的人呢?就像新加坡电影《小孩不笨》的主题曲《有用的人》里唱的:“其实你不是不能,只是你肯不肯。”对啊,这才是许光头真正关心的问题。面对3D打印,我们每个人,能做些什么来转危为机呢?
3D打印的天下
人类常常低估科技的发展速度,直到科技杀到眼前,才仓皇应战,结果往往是血流成河。别的不说,你看20世纪人类为石油都打成什么样了?
今天谈3D打印,有人或许还认为,距离3D打印出手机这种如此精密的东西,那还是天方夜谭吧?我要提醒大家,可千万别小看3D打印。在3D打印科学家眼中,手机算什么,他们现在正要攻克的,是直接打印出智能机器人。什么意思啊?设想一下,如果有一台有设计功能的机器人,你给它下一个指令,比如去深海挖矿。它下海去了,然后根据深海的各种地形,勘探一遍,设计出一个适合挖矿的机器人。然后,它身上就有一个3D打印机,直接打印出设计好的这个挖矿机。挖好矿,再打印运输机,直接把深海矿藏送到陆地。你知道吗?人家3D打印科学家想的是这些。目前,3D打印已经攻克了制造电池,也就是说能源问题有望解决了。
你可能觉得,说这些实在有点远。好,那我们来说说比较实际一点的。
比如,大的流水线如果消失了,那么将来人类的制造业将会呈现一种什么样的情况呢?这个很实际吧?毕竟,将来大家靠什么赚钱养活自己?可以想见,将来的制造业将会变成无数个小作坊共同协作的模式。将来的生产模式可能是这样的,比如,晚上8点你在互联网上发出一个订单,说一个小时内,我需要1000把菜刀,你把这个订单的接单范围缩小在距离自己方圆500米之内。然后,符合要求的小作坊就抢单啊,比如,有100个小作坊表示能够生产。好,大家分头去打印,然后给你送过来,可能半小时就完成了。你看,如果小型3D打印机普及到家家户户,这很有可能就是将来人类相互协作的一种模式。
再比如,未来我们的厨房,也可能是3D打印机器人的天下。你可能要花钱去购买食谱,中餐西餐、鲁菜粤菜随便选。我想吃鱼香肉丝蘸馒头。你告诉厨房,但是真正操刀的,其实是3D打印机器人。当然,西餐相对比较容易,比萨、汉堡等,制造起来都不难。中餐比较深奥,食盐少许、酱油少许,这些凭经验来控制的、细微的差别,对机器人来说会十分困难。
现在围绕3D打印技术,其中一个最大的争议是,原材料够不够用?反对者说:没错,理论上3D打印是可以制造无限量的东西,但是,物质总是有限的吧?食物的原材料,比如打印鸡蛋需要蛋白质,世界上有那么多的蛋白质供全人类挥霍吗?这个许光头倒是不太担心。第一,人类现在还有一项正在努力攻克的技术,名叫纳米技术。如果纳米技术被攻克,那么再造分子就不是问题,原材料可以通过人工合成。第二,蛋白质其实很多的,只不过在传统时代我们很少会去食用。地球上储存蛋白质最多的是什么?昆虫。有些地方,不是也吃蝎子、蚕这些高蛋白的东西吗?将来技术成熟了,把蟑螂的蛋白质提炼出来,3D打印成鸡蛋,不是不可能的。如果你能接受这个,电影《雪国列车》里的桥段,就不奇怪了——将来的人,可能真的是吃以蟑螂为原材料的食物。其实说白了,大自然不就是一台物质转化机器吗?你想,鸡不是也吃蚱蜢吗?它吃下去,物质转化,下出蛋。蛋白质就是这样生产的,3D打印的原理不外乎如此。
迎接新时代
人类到底有没有做好迎接新科技的准备?这一方面是说,人在心态上有没有做好准备?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说社会在制度层面上,有没有做好相应的配套设计?
加拿大有个科幻小说作家,名叫科利·多克托罗,他写过一篇名叫《创客》的小说。小说的背景,是全球性的经济危机时期,失业率很高,于是就有人利用3D打印帮助人们建立小作坊,制造产品赚钱,渡过经济难关。效果显著,听上去很美好是不是?但是,局面很快就失控了。3D打印只需要下载一个文件包就可以开始,大量劣质的甚至是突破伦理底线的物品被制造出来。比如,用胚胎干细胞培养成的毛球、骨头和皮肤为原材料的手镯。于是,这场经济乌托邦运动很快就急转直下变成经济反乌托邦。新产品的盈利周期变得越来越短,3D打印根本解决不了人类所面临的史无前例的经济危机。
以上这种情况,不是不可能发生的。理论上,3D打印可以让生产民主化。我们前面说过,会出现无数小作坊,来对抗流水线的庞然大物。但是,小作坊之间究竟能否形成协作,还是杂乱无章的失控局面?两种情况都有可能发生。
在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年代,我们究竟应该怎样面对新生事物?我想,我们不能盲目乐观,也不能盲目悲观。
虽然在过去的几百年里,科技的进步让人无数次经历“难以置信”。比如,从只能靠绘画来记录影像,到1839年照相机的发明,再到电影、电视、数字电视、4k电视……不过才一百多年时间。但是,几乎每一次面对新科技,人类的想象力都显得十分局限,觉得未来远在天边,跟自己没有关系,严重低估科技发展的速度。有时候,想到新科技,人们往往容易盲目悲观,对未知的世界产生一种莫名的惊惧感,觉得现在就已经最好了,再发展下去一定是大悲剧。比如,照相机发明以后,就有人说完蛋了,人类的艺术完蛋了,以后就是“机械复制时代”了。今天回头看,艺术完蛋了吗?艺术从来不会完蛋,如果你觉得艺术完蛋,应该反省的是你,你对艺术的定义没有跟上时代。3D打印,就是来把艺术家从“机械复制时代”解放出来的一门技术嘛。
当然,面对科技,我们也不应盲目乐观。我们常常强调创新,这是一个绝对政治正确的词。但是,没有人告诉我们创新者需要付出怎样的代价。就拿我们在前面讲的,第一台3D打印机的发明人为例来说。当时的报纸也欢欣鼓舞啊,以“Revolutionary”(革命性)来形容这次创新。两位发明家,立刻成立了公司,觉得前途一片光明,把身家性命全都押上去。但结果呢,没过多久,公司就倒闭了。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时机不对。
做创新者,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一将功成万骨枯,人们永远只会记得成功者,而将失败者遗忘在历史的角落。当一个新的科技出现而没有社会机制来配合它的时候,十有八九的创新都会以失败告终。但是,创新者播下的种子会生长,终有一天会长成参天大树。作为我们这些普通而平凡的人,在大树下乘凉,甚至摘收果实的时候,难道不应该对创新者心怀一份敬意吗?许光头祝愿大家,既不要忘记过去,也不要惧怕未来,就这样沉着地往前走。
网友评论吧
@杨不欢:纵观人类的精神历史,人类一直存在一种反科技,赞颂原始社会的田园情结。最远我们可以追溯到卢梭和高更,他们都认为原始社会的人远离了工业社会的悲哀,然后拥有非常纯粹的道德和非常纯粹的快乐,包括现在的很多科幻小说,看似是痴迷于科技的发展,事实上很多主题都是在描写科技如何异化人类,拥有非常浓重的反乌托邦情结。西方甚至发明了一个专有名词——the noble savage,高贵的野蛮人,来形容这样的一种情结。包括近代的传播学大师麦克卢汉,也持有同样的观点。然而当我们回溯科技发展史的时候,不禁有疑问:科技真的异化人类很多吗?我个人是不这么认为的。
贫民窟照亮未来
贫民窟里卧虎藏龙
我对贫民窟最早的印象是来自一本书。那是初中的一天中午,许光头骑着自行车回家时,突然看见路边有个临时的小书摊。这个画面,香港的朋友大概没办法想象,而今天内地城市的小朋友们,应该也没有机会体验。于是,那时候还长头发的许光头就停下车来,挑了好一会儿,最后掏出口袋中仅有的几块钱,买了一本传记。传记的主人公是可口可乐公司的前CEO——罗伯特·戈伊祖塔。
这本书讲的什么,早就忘记啦。但是,其中有一幕却深深烙在我的心中。戈伊祖塔是古巴人,在卡斯特罗、切·格瓦拉他们搞革命之前,古巴号称是美国的后花园,那也是资本主义莺歌燕舞的所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