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伊祖塔就在当地的可口可乐公司工作。但是革命一来,可口可乐这种美帝国主义的象征,怎么能够在社会主义的土地上继续存在呢?所以,戈伊祖塔就被迫流落到美国,住在当地的贫民窟里。不过,戈伊祖塔和一般的难民不一样,他虽然住在贫民窟,却还在可口可乐公司上班,即便居住的条件艰苦,每天上班仍是西装革履,一丝不苟。很快,他就凭借才能在公司晋升,最后爬到CEO的位置。正是他在任期间,可口可乐公司彻底成为称霸全球的碳酸饮料,一直延续到今天。也正是因为戈伊祖塔的故事,让年少的许光头心中,对贫民窟留下了非常正面的印象——别看贫民窟的环境脏乱差,这里说不定就藏龙卧虎,孕育着未来改变世界的人才!
但是,许光头对贫民窟其实没有什么概念,总觉得贫民窟像印度,像《贫民窟的百万富翁》那样的;又或者像巴西,像《上帝之城》那样的。直到后来到了香港,才知道,自以为生活得蛮好,20世纪80年代内地的小城市,按照香港的标准来说,不就等于是住在贫民窟里一样的吗?所以,富裕和贫困,其实是对比出来的,这话说得一点儿也没错。
香港也有贫民窟吗?当然。这里,许光头就要打破很多人对香港长期以来的一个偏见,那就是觉得香港是“东方之珠”,是“国际城市”,甚至以为“香港遍地是黄金”,好像香港人什么都不用做,是个“福利社会”,整座城市光鲜亮丽,等等。这个貌似是“常识”的观点,许光头今天尝试“颠覆”它。
香港这座城市,自从1840年被英国人打开以来,一百多年来,一直是个移民城市,或许可以说是当今中国唯一严格意义上的移民城市。而既然是移民城市,香港每天都要迎接来自全世界各地来来往往的人。这些人,有的是过客,有的准备长期居住,但是他们共同的特点,就是到埠之后,先要找个地方落脚。在这方面,有钱人当然没问题。但是更多的移民者,都是低下阶层,或者是出于各种各样原因无家可归的人。所以,对廉价栖息地的需求就变得很大。这种情况下,贫民窟就成为香港这座移民城市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
香港历史上比较有名的贫民窟,例如位于九龙城的九龙城寨,又如曾经的调景岭等。但是,这些地方现在都已经不存在了。而如果今天你来香港,还想看看所谓发达城市的贫民窟长什么样子?那么,位于尖沙咀的重庆大厦绝对是不二选择。
重庆大厦原来是贫民窟
很多人知道重庆大厦,一般都是通过王家卫的那部文艺电影《重庆森林》。梁朝伟、金城武、王菲、林青霞……哎哟,“重庆大厦”不要太文艺!但是还有一种对重庆大厦截然不同的印象,是从新闻里来的。还记得吗?2013年6月,有位北京师范大学的女学生,去香港旅行,住在重庆大厦里,洗完澡,包着浴巾从共享浴室走回房间,结果不幸被一名南亚裔男子强奸。那一阵,重庆大厦简直成了“罪恶之城”的代名词。网上各种吐槽,说香港的治安怎么这么乱,也有人说这位女大学生也太不小心,太不了解香港了。第一,她不应该贪便宜住在重庆大厦;第二,即便住在重庆大厦,怎么可以包着浴巾走来走去,不作死就不会死。其实,后一种说法虽然刻薄无情,但不失为事实。
如果这名女生在来香港前,能先看看这本书——《世界中心的贫民窟:香港重庆大厦》(以下简称《重庆大厦》),我猜再给她十个胆,她也不敢如此春光乍泄了。
《重庆大厦》的作者是我母校香港中文大学的人类学教授麦高登(Gordon Mathews),他是个外国人,在香港教书、做研究已经二十多年。麦高登长年研究重庆大厦,几乎每星期都在那里蹲点。你现在到中大人类学系的网站上去看,还能看到他目前从事的研究中的一项,叫作“重庆大厦的世界:低端全球化如何运作”(The World in Chungking Mansions:How Low-end Globalization Works)。仅仅针对一座大厦,展开田野调查,会呈现怎样的面貌?
我本来不知道该怎样简单介绍重庆大厦,直到我看到书中有段对话,觉得太精彩了。有次,麦高登在重庆大厦里碰到一名内地游客。这游客估计也是那种两眼一抹黑,慕名而来的主。转了一圈,跟麦高登抱怨说:“我想吃中国菜,但是这里根本没有中国餐厅。为什么一间都没有呢?香港不是中国的一部分吗?”而麦高登的回答很有意思。他说:“香港确实是中国的一部分,但重庆大厦不算是香港的一部分。”然后,麦高登又说:“它更像是香港心脏部位的一块发展中国家的岛屿。”重庆大厦身在尖沙咀,说这里是香港的心脏,一点儿也不过分。于是就更加深了我们的好奇,香港为什么需要这样一座城市中心的贫民窟呢?
香港为什么需要重庆大厦
人类学的书往往有个缺点,就是比较注重对现象的观察,而相对缺少历史的追溯,《重庆大厦》这本书也有这方面的问题。比如,它对重庆大厦的前世今生、怎样沦入黑帮之手等着墨比较少。
但比较清楚的一点是,在重庆大厦内出没的,大多是些皮肤颜色较深的人群,有的来自南亚,有的来自非洲。而麦高登通过大量的深入访谈、田野调查,通过这本书为我们呈现了一幅重庆大厦的众生相。基本上,“龙蛇混杂”都不足以形容这座奇葩一般的大厦了。比如,你别看这里住的都不是华人,深入研究却发现,实际上拥有重庆大厦产权的,大多数却是些从内地来的新移民。这些业主平日里完全不露面,一年365天,只有在每年的业主大会晚宴上才会相聚。麦高登神通广大,混进晚宴现场,其中一段描写看了让我觉得实在是好笑——
“晚宴即将结束之时,业主们开始用带有口音的粤语合唱《狮子山下》——一首象征香港人身份认同的歌。这些中国大陆移民用一首歌宣告自己的香港人身份,而这个香港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香港,跟如今的香港也有一定的联系,现在的他们却经常看不起大陆新移民;基本上,他们在宣告:‘在多年的挣扎奔波之后,我们终于成为香港人了。’但讽刺的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却是许多香港人不敢去的地方。他们的香港人身份基于一幢非洲人和印度人喜欢去的大厦,同样也是香港人引以为耻的大厦。讽刺之处即在此,也是重庆大厦众多矛盾之一。接下来的几年周年晚宴大同小异,但晚宴在2008年和2009年变得更加多元化了,还提供了重庆大厦南亚餐馆提供的自助餐,形式仍然与往年差不多。”
重庆大厦就是这样的地方,也是香港的缩影。你以为它表面看上去如何,其实只是拉线布偶。我来香港十几年,只去过那里一次,而且完全没有第二次光顾的欲望。基本上,那里也只是供香港本地人猎奇的地方,外地人反而比本地人对这个地方更充满好奇。这里实在住了一些莫名其妙的人。例如,有些来自全世界各地真假难辨的政治难民,长年等待联合国发放难民证。
联合国的工作人员苦啊,在重庆大厦里,永远有排着队、像嗷嗷待哺的小鸟一样的人伸手要救济。但是,有些“难民”讲的故事真的很难相信,甚至有时候引得联合国的工作人员要强忍发笑。比如有个人跟联合国的工作人员说,他是非洲一个部落酋长的儿子,他在文明国家受过高等教育,但是他父亲死后,按照部落规矩,他要娶自己的母亲才能继承酋长之位,如果不娶自己的母亲,老百姓就要杀死他。无奈之下,他只好逃跑到香港来。这种故事,怎么核实真伪?所以啊,兄弟,你就在这里等着吧,天长地久有尽时,此证绵绵无绝期。
为什么这些莫名其妙的人,会混到重庆大厦里来呢?有两个原因:第一,是香港作为“******”,有相对比较宽松的入境政策,比如只要买一张从香港转机的机票,就可以在香港入境,而入境之后,他们就躲进重庆大厦不出来了。第二,和2001年美国的“9·11”恐怖袭击有关。这些难民的首选地本来是美国,但美国收缩了入境政策后,他们就一拥而上来到香港。
那你可能会说,为什么不收缩入境政策,以免这些人来香港造成负担呢?要知道这里可是香港,全世界的“自由之城”,就连乔治·奥威尔的《一九八四》里,全世界最后的三个自由地中都包括香港。“自由”是香港所有核心价值中的核心。香港拥有全世界最高效廉洁的警察,但是对重庆大厦却视若无睹。你以为政府没有算过账吗?把入境政策一收缩,这些负担是减少了,但同时要付出的代价,绝对多过收益。根据麦高登的说法:“来过重庆大厦的每一万人中,两千人是避难者,四千人是持旅游签证的非法工人,另外四千人是商人或合法工人。”在这组数据中,后面两组占80%的人才是关键。这也是《重庆大厦》这本书想要传递的重点,那就是:重庆大厦这样的贫民窟,看似混乱不堪,实际上却是香港能够参与全球化经济重要的因素。
当你在重庆大厦看到“Nokla”(山寨诺基亚)、“Sory Ericsson”(山寨索爱)这些手机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这些中国的山寨机怎样被装满整整一行李箱,运到位于非洲国家的部落,成为当地人重要的通信工具?实际上,不光是山寨产品,大量的合法、正牌产品,也是这样通过这些商人,通过香港,完成全球连接的。有时候,我们会在香港机场,看到带有几十个红白蓝胶袋的非洲人,其实他们不就是从广州、义乌等地进货,从香港转运到老家的商人吗?重庆大厦的一项功能,便是提供给第三世界尤其来自非洲的商人,从内地城市进货的落脚点。
我们需要贫民窟
于是,我们就要说回城市贫民窟存在的理由。很多人,包括不少学者都嫌弃贫民窟,认为是城市的“顽疾”。有病,有病得治。就好像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廉思老师,前几年写了一本著名的书——《蚁族》,告诉大家北京城里有个叫“唐家岭”的地方,外地毕业留京的大学生都住在那里。每个月支付低廉的租金,吃的也便宜,各种环境不好。有次我见到廉思,正是他在网上被人骂得最惨的时候。他为什么被骂?因为那些原来住在唐家岭的年轻人被迫要搬到离市区更远的地方。这当然不是廉思的初衷,但万万没有想到会出现这样的后果。
你以为把唐家岭拆掉,贫民窟问题就解决了吗?怎么可能!这样做唯一的结果,只能是造成那些有高学历、没有北京户口、正在打拼的外地年轻人,每天浪费更多的时间、精力在路上。而每个个体生命的浪费,加起来不就是整个社会的浪费吗?我们回看香港的经验,也是一样的。把九龙城寨、调景岭拆掉,以为贫民窟就会绝迹吗?只要一座城市还有魅力,吸引外地人来这里落脚,贫民窟就有大量的需求。结果,深水埗啊,大角咀啊,新的城市贫民窟马上就起来了。而且,香港还失去了九龙城寨这样一座非常有文化保育价值的“世界奇观”。
从罗伯特·戈伊祖塔的故事,到香港的重庆大厦,再到北京的唐家岭,都告诉我们,贫民窟非但不是城市的“顽疾”,反而可能是城市活力的来源。因为它提供了一个供社会底层暂时栖身的处所,在贫民窟中,他们可以积蓄资源,以便来日厚积薄发。相反,如果一个社会不断消耗创业者的财富,就是灾难。一个城市,应该容得下一座重庆大厦,应该容得下贫民窟。因为,贫民窟照亮未来。
网友评论吧
@Kyo:虽然在讲贫民窟,可是我认为更多的是在传递香港的核心价值,而且许大哥对香港核心价值也诠释得很好。前些天和许大哥在下午茶时也聊到这个,例如茶餐厅就是香港价值的缩影。茶餐厅前身是冰室,二战后兴起于香港,主要卖西式饮品,后面单卖饮品很难开下去,就开始提供中式炒菜和西式饮食。我想除了我这样是香港音乐爱好者以外的,对香港的热爱就是觉得东西便宜吧。可试想,如果没有这样的核心价值作为基石,香港哪里又有机会成为******呢?
女人生娃娃,男人坐月子
神奇的生命
人老没老,对许光头来说,不能仅仅从生理年龄来划分。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你对自己未知的事物还有没有好奇心。一个人越是年轻,对自己不懂的东西就越是想要去了解。相反,老年人看到新鲜事物往往提不起兴趣。比如,年轻人本能地对新出了什么手机趋之若鹜,而老年人面对这些,看都不会多看一眼。你仔细去观察人们穿衣服的风格,年轻的时候大家都追赶时髦,但是好像到了一定年纪,突然有一天,从此之后这个人的穿衣风格就固定了,后来再有什么新浪潮,跟他都没有什么关系了,他的余生都停留在那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