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你有没有觉得奇怪呢?“庚子赔款”和《排华法案》是同时发生的,胡适这些人赴美留学期间,是《排华法案》仍然生效的时候。美国不是那么讨厌华人吗?怎么同时又让中国的学生去美国学习先进知识,回去报效祖国呢?这是不是很蹊跷?但这还不是最蹊跷的。今天许光头要讲的是,就在《排华法案》生效的这半个多世纪,美国民间还流行一个虚构的角色,有小说、有电影、有卡通片……风靡全美国,是个神探,名叫陈查理,他就是华人。陈查理有名到什么程度呢?他在美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的小说人物。据说,有人在美国电视台做了一次观众调查,让观众写下最熟悉的“中国人”,结果陈查理竟然排名第五。
你可能知道,美国的中餐馆提供一种叫“幸运饼干”的食物。食客掰开饼干,里面夹着一张小纸条。小纸条上通常写着一句格言或警句。这些格言、警句,不少都出自陈查理之口。陈查理长得胖胖的,行动却很灵活,说一口语法错误的“Chinglish”,很可爱。最喜欢说的口头禅就是“孔夫子说过”,据说当年陈查理系列电影在上海放映时,鲁迅也是他的粉丝,必定前往观看。
陈查理系列小说的作者,名叫毕格斯(Earl Derr Biggers),他是一名哈佛大学毕业的新闻人。第一部陈查理小说,出版于1925年。但是,陈查理的故事最吸引我的地方,倒不是陈查理本身,而是这个人物的原型,竟然来自远在美国本土千里之外的夏威夷,而且真的是一名在夏威夷当地的华人警探。
夏威夷的华人警探
一般人们提起夏威夷,只知道是旅游胜地,讲到其历史,大不了就是二战时日军偷袭珍珠港。但其实,夏威夷的历史非常有趣。首先,夏威夷在整个19世纪,是由一个叫卡美哈梅哈的家族统治的。这个家族很伟大。卡美哈梅哈一世,有“太平洋的拿破仑”之称。1810年,他统一了夏威夷群岛。卡美哈梅哈一世特别崇拜英国,所以给夏威夷设计的国旗的左上角就有个英国的“米”字符号。直到今天,夏威夷作为美国一个州的州旗,还保留这面带有“英国国旗”的旗子。9年之后,卡美哈梅哈一世去世,由当时只有22岁的卡美哈梅哈二世继承王位。但他真是够倒霉的,1824年出访英国时,在伦敦感染了麻疹。夏威夷人对这种病一点儿抵抗力也没有,他和他的皇后都死在了伦敦。接着,由年仅9岁的卡美哈梅哈三世继位。卡美哈梅哈三世在位期间,把这个世袭君主制的国家转变成君主立宪制国家。虽然后来夏威夷政局一直不稳,但整个19世纪,基本上还是作为一个国家存在的,这都是卡美哈梅哈家族奠定的基础。
1898年,美国正式吞并夏威夷,把它变成国内的一个州。夏威夷人受尽了美国人的欺负,所以,“夏威夷独立运动”从来没有停止过。1993年,克林顿总统还签署过《道歉法案》,代表全美人民向美国曾经推翻夏威夷王朝正式道歉。2000年时,夏威夷有个叫扎伊尔的大学生,自称“夏威夷王国代理内政部长”,以“夏威夷王国”的名义,在海牙国际仲裁法庭上请求让夏威夷独立,但是最终没有获得通过。
夏威夷和中国有什么关系呢?这说起来就早了。1803年的时候,往来中国做生意的商船,给夏威夷岛上带来了第一匹马。船长想拍马屁啊,就把马送给了当时的国王。国王看了半天说,让马驮着人跑,快是快,但是也省不了多少时间嘛,这个牲畜要吃那么多的草料,很不划算。你看,这里我们就看出一个道理,同样一件工具,对你来说可能很有用,但换一个环境,可能就是得不偿失。夏威夷太小了,从这头跑到那头,叫一个奴隶去比马来得划算。
夏威夷人对中国人的印象一直都不太好,这跟1830年时,夏威夷岛上出现了麻风病有关,当地人把这种病称为“中国病”,传说这是从中国传来的。另一项从中国传来的东西是甘蔗。夏威夷原本没有这玩意儿,但一旦引进,当地的水土非常适合种植甘蔗。从此以后,夏威夷岛上有了所谓的经济作物,而对劳动力的需求也就多了起来。大家都知道吧,孙中山的哥哥孙眉,就是在夏威夷首府檀香山做大牧场主,资助弟弟干革命。孙中山本人也曾到檀香山留学。
孙眉是1871年去的夏威夷,而19年前的1852年1月3日,157个中国劳力和23个童仆乘坐“西蒂斯号”轮船,经过55天艰苦的航行,其间还有5人丢了性命,最后抵达檀香山港口。这就是臭名昭著的“卖猪仔”的开端。这些人往往是以香港为中转站,然后去往美国西部或者夏威夷这些地方做苦力。他们中的一些人,就在那里落地生根,并且繁衍下一代。陈查理的原型,这时候应登场了,名叫郑平,就是1864年出生在夏威夷,土生土长的夏威夷华人。
你看,这一代华人在身份认同上就显得很吊诡。郑平长大以后,赶上夏威夷和美国开始打交道,并且很快就有了加入美国的契机。和上一代华人不同,郑平已经不留辫子了,并且穿西装、打领带,做派十分洋气。可能是由于水土的原因,他看上去都不太像华人,而更像夏威夷人,皮肤黝黑,身手敏捷。而且,郑平还给自己取了个夏威夷名字,叫“卡那平”,特别擅长放牧。换句话说,与其说他是华人,不如说他更是个血缘和五官像华人的美国西部牛仔。
1894年,在美国海军陆战队的支持下,夏威夷内部的美国人发动政变,推翻当时掌权的末代女王利留卡拉尼。次年,建立夏威夷共和国。美国人地跨北美洲、大洋洲帝国的野心昭然天下。1898年,夏威夷正式并入美国版图,一切秩序需要重新建立。几天之后,郑平被正式任命进入檀香山警署。一段华人神探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按照《陈查理传奇》的作者黄运特的说法,郑平确实是当地警官的不二人选。首先,郑平非常了解当地事务,正直勇敢,有群众基础,这就不用说啦。其次,郑平骁勇善战,有多次徒手搏斗的纪录,曾被人从楼上扔出去,也曾被马车碾轧过去。郑平在当地就是个“人民警察”式的人物,当地的报刊经常报道他的事迹。
所以,当前面所说的那位毕格斯第一次来到夏威夷的时候,很快就留意到郑平的名字,并将之演变成小说人物陈查理。毕格斯曾经回忆:“在内页中一个不起眼的角落,我发现一则关于一个沉溺于鸦片的倒霉华人被郑平和李富警官逮捕的消息。就这样,陈查理警官在《没有钥匙的房子》里登场。”
《没有钥匙的房子》是“陈查理系列”的第一部,当时可以说是非常前卫,因为在小说中陈查理作为一名华人侦探,处理白人的案子,这让当时笼罩着对华人偏见的美国社会很难接受。所以,毕格斯还是留了个心眼,就是陈查理和另一名白人侦探几乎同时侦破案情,而最后执行抓捕任务的,还是白人侦探。
《排华法案》有多邪恶
时至如今,关于美国人要颁布《排华法案》,专门欺负华人的原因,仍没有统一的说法。一般中国人认为,肯定是肤色的问题。美国作为一个白人国家,就是要针对有色人种。但我们前面也说了,为什么没有针对黑人,出台什么“排黑法案”呢?另外,你可千万别以为“天下白人一家亲”,白人内部也分三六九等。比如爱尔兰人,在19世纪的美国,也是只能从事重体力劳动的贫苦阶层。19世纪中叶,由于一种马铃薯病菌而造成大规模的马铃薯绝收,爱尔兰人口减少将近四分之一,只好远赴美国讨生活。直到现在,美国还流行大量关于爱尔兰人各种没节操的笑话。所以,白人也歧视白人,只要你没有钱、没文化、没受过教育,都存在歧视,这在全世界都一样。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美国如此罪大恶极,敢在我四万万同胞头上动土?
说起来,刚开始,美国人是欢迎中国人的,尤其是在1850年才加入联邦的加利福尼亚州。1852年,加州州长在议会演讲时公开赞扬中国移民是“我们新吸纳的公民中最优秀的部分”。华人在美国,要的工资又低,又不要求福利,往往还没有亲眷,没有家庭负担,这样的劳工资本家多喜欢啊。
刚刚来到加利福尼亚的华工,多是去旧金山淘金。但是,正是由于太多的劳力集中在那里,旧金山的金矿很快耗竭,所谓的华工与当地政府的“蜜月期”也就结束了。就在州长把华工称为“最优秀”公民仅仅4个月后,加州议会就通过了一项所谓“外国矿工许可税法”,把华人矿工作为主要征税对象。从1852年到1870年,加州政府从华人那里征得的税款,相当于整个州财政收入的25%~50%。
你不觉得奇怪吗?都说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加州政府这样压迫华工,那有没有造成华工甩手不干了呢?没有。华工被从金矿赶出来后,转而投入贯通美国东西岸的铁路建设。这里你就能看出华工真正的劳力优势了吧?正因为他们都不带家眷,所以他们才不在乎你征他的税。对华工来说,那大不了就是少赚一点,每个月少寄一点钱回家,说不定我在美国再省一点,就省回来了。美国政府想要对华工有所制裁,结果发现拿华工一点儿辙也没有。
华工去建设铁路,起初美国商人很不情愿雇华工,因为和身材高大的爱尔兰人比力气小。但是,架不住华工便宜啊,而且任劳任怨。结果,华工从美国西部出发,爱尔兰工人从美国东部出发,两头很快就相遇了。在这过程中,要说有白人欺负华工,最厉害的不是美国政府,而是爱尔兰工人,他们放置炸药,炸死华工。为什么这么恨华工?因为华工扰乱了美国的劳动力市场。华工收钱少啊,资本家这头问了华工的价钱,那头就跟爱尔兰工人说:“怎么样,他那个价,你是不是也便宜点?”爱尔兰工人也没办法,他们拖妻带子的,要养活全家,不恨华工才怪!所以,对华人的歧视,渐渐演变成美国境内两个种族之间的相互仇视。于是,美国政府不得不采取行动,来制止这场愈演愈烈的斗争。
1879年,当时的海耶斯(Hayes)总统说,华人比黑人和印第安人“可能是更严重的威胁,因为在美国人看来,华人是聪明而有竞争力的,并且他们的人数不断在增长”。于是,1882年《排华法案》就通过了。
所以,你知道陈查理是在怎样一种背景下诞生的。在那个年月,美国文艺作品中关于华人的形象也不是没有,最有名的莫过于“傅满洲”。但那是个什么形象?恐怖、阴暗,充满了西方人对于“****”概念的想象。而陈查理呢,则是个那么欢乐的形象,谦虚、自嘲,给美国人留下的不是威胁,反而是很可爱、很幽默的印象,这在当时可谓非常非常难得的。
可以说,陈查理深入人心,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美国人对中国人的刻板印象。尤其在1949年后,中国成为社会主义阵营的一分子,处于冷战中的美国对中国有种不需要理由的敌视。然而在那数十年当中,陈查理的电影、电视剧不断重播,几乎成为对中国最有力的正面宣传。“自由派的《国家》杂志评论毕格斯说,他通过创造了一位华人英雄,促进国际间相互理解,在美国小说中绝大多数亚洲角色(如果有亚洲角色出现的话)都是类似于傅满洲的时代,陈查理绝对是革命性的观念。”你看,一个虚构的形象,也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那你可能会说,美国人怎么那么傻——看了傅满洲,就以为中国人都是坏人;看了陈查理,就以为中国人都是好人?唉,不要说美国人,只要是人,不都是这样的吗?面对如此巨大的世界,几十亿不一样的个体,人们往往都是通过一些简单而粗暴的判断,去认知我们并不熟悉的群体。尤其在国家与国家的对立中,民众如果缺乏独立意识,就会被铺天盖地的宣传左右判断。
所幸,历史终会给予公道。1943年,《排华法案》正式被废除。2011年10月6日及2012年6月18日,美国参议院及众议院分别通过一项道歉案,两院议员一致就《排华法案》向全体在美华人致歉。前面我们也说了,美国也早已向夏威夷道歉。虽然,面对这些道歉,我们或许都会问:“难道不是来得太晚了吗?”
说到最后,许光头还是要重复我们《原来酱紫》常常强调的一个价值观:我们可以不相信某个人,但我们要相信历史。在历史面前,其实没有谁是胜利者或失败者。历史就像一个冰冷的老人,目送所有人从他面前走过。在历史老人的眼里,谁都不过是个过客。
网友评论吧
Helen:无论是本期的主题陈查理,还是许光头一带而过的傅满洲,都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比起陈查理的故事,我更感兴趣的是陈查理形象的各种转变。陈查理一直是陈查理,只是社会和政治环境的不同,他便有了多重的面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