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为什么要和英国人死磕
广东人有多剽悍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流行起这样一个观点,就是说香港人在英国人殖民香港的时候,不反抗、不闹。这话用膝盖想想也知道,怎么可能呢?无论谁,别人要来占领你的土地,谁会心甘情愿呢?我们今天就来颠覆一下这个认知。
要知道啊,香港人可是广东佬,那不是一般剽悍啊。你看广州三元里抗英,是少有的能够制服洋鬼子的战役——虽然也是暂时性的。不是说广东人的性格有多剽悍,因为即便一个族群确实有性格的特征,那肯定也有造成他们性格形成的原因。具体到广东,就和中国两千多年的帝制有关。中国正统的皇朝,几乎从来都没有正式深入过广东,除了宋末的那个******——宋帝赵昺是在香港梅窝登基的,所以香港理论上还做过中国的首都。这就造成一个现象,那就是广东从来都“山高皇帝远”,这个词安在广东身上再合适不过。有人问,所以呢?所以广东的“自治”传统就源远流长,形成强大的宗族势力、地方军事武装。无论是元末、明末,还是太平天国,广东的宗族是有军火的。难不成,你真的以为三元里的农民都是挥着大刀,用朴素的阶级感情打败英国的枪炮吗?
历史上,这也是让朝廷很头痛的一件事。你说管吧,那么远,根本是有心无力;你说不管吧,作为皇帝还真是不放心。所以,就不断想出各种办法去削弱广东的地方武装势力。比如清朝康熙年间的迁界,从山东到广东,所有沿海居民全都内迁三十至五十里,主持人就是鳌拜。一般人都认为,这是为了防止郑成功反清复明。但是现在历史学界已经渐渐达成共识,防郑成功只是借口,真实的目的是中央要铲除沿海的地方武装势力——这是发生在清朝初年的事情。
但是,到了清末,我们知道朝廷把剿灭匪军的权力放给地方,所以地方的武装一下子又起来了。很多宗族都不用去造枪炮,后院就埋着,刨了土拿出来就可以用。当然,质量很差,有时候一炮发出去,炮筒子裂成两半。但好歹有军火,包括土枪、鸟铳等。
以上这些,就是今天要讲香港人抗英战争的一些背景。面对现代化武装的英军,不是说我们有一腔热血就够了,你得有实力,才能跟英军拼。然后,我们再来介绍这里要谈的这本书《被遗忘的六日战争》,作者是居港超过40年、曾经在港英政府担任公务员的英国学者夏思义博士。
不该遗忘的“六日战争”
所谓的“六日战争”指的是什么呢?那是发生在1899年香港新界的一场战争。我们知道,1898年英国和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把新界租借给英国99年。按照当时的国际惯例,英国代表需要在新界举行升旗仪式,才算正式接收新界。所以,英国就计划在1899年4月16日举行这个升旗仪式。
在此之前,香港岛和九龙半岛已经割让给英国人了,这下子要染指新界,中国人的民族情绪是可想而知的。更何况,实际上我们今天说香港的这个范围,它的政治、经济中心其实是在新界的元朗等地,大的宗族都在这些地方。但是,我们今天先不从民族情绪的角度来看“六日战争”,而从制度的层面来看看战争究竟是怎么发生的。换句话说,战争有没有可能避免呢?
说实话,这场战争其实根本是不应该发生的。为什么呢?如果我说当时的英国人总体上相对比较文明,你不要神经过敏,因为事实就是如此。这也不是英国人性格的问题,而是你要了解到英国国内在整个19世纪的政局。
1832年,在英国历史上是很重要的一年,因为这年英国国内通过了一个《改革法案》。这个法案有什么意义呢?它标志着,中产阶级从此开始主宰英国政治。中产阶级和原来靠海盗起家的那个政府不同——我们要知道,英国是一个国家,但是不同时期的政府执政,英国呈现给世人的面孔是不一样的。中产阶级喜欢谈文化,按照夏思义的说法:“他们深信,外交政策不能只为攫取本国利益,而必须在道德上有正当理由。”举个例子,第二年,1833年,英国政府就率先在海上霸权国家中,全面禁止了奴隶制——美国是到1861年,也就是差不多30年后才爆发南北战争,其中一个借口也是废奴。而且,在此之后英国即便在殖民地动武,也强调必须使用“最低武力”——所以甘地才能在印度搞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当然,当年的最低武力,今天看来可能是“最高武力”。但你看,这起码说明战争是有机会避免的。那么,英国人又是怎样在殖民地做到尽可能避免战争的呢?
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法是能少管殖民地的事儿就少管,你的风俗、文化都不变,这是其一。其二,如果需要制定针对殖民地的政策,那么一定要反复不断地跟殖民地的民众解释,这个政策推广之后,有多少的好处,一二三四五……这么说吧,如果英国人花一成力气制定政策,就会花九成力气去推广政策。其实他们在自己国内也是这样,公关工作做得好。但是,1899年的时候却出了个意外人物。当时的港督叫卜力(Henry A.Blake),今天赤柱那里还有“卜公码头”,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卜力没什么,但是他手下有个辅政司,也就是二把手,名叫骆克(James H.S.Lockhart),今天湾仔还有条“骆克道”。如果没有骆克,“六日战争”就可能打不起来。
但你要说骆克是个专横跋扈的权力野兽吗?其实也不尽然。恰恰相反,他是个极其了解、深谙中国文化的人。他觉得自己很懂中国人,所以他的人生理想,就是给中国人做个“父母官”。他和当时很多中国官员的想法类似,老百姓是子民,要爱民如子,父母的一切决定都是为了子女好,子女不懂事,无法体察父母的良苦用心,但没关系,乖乖地,按照父母的吩咐去做就可以了。
这个心态造成骆克没有按照英国当时通常会使用的方法,去做好新界在接收之前的种种工作。而这样会发生什么呢?就是在短短不到一年时间里,英国人被新界严重妖魔化。当地人越是不知道你是什么,各种流言蜚语就越多。谣言是个自己会生长的玩意儿。比如英国人刚刚打下香港岛的时候,新界的地主根本就不知道。可是过了好久,发现农民怎么没有来交租呢?这才派人去看,哦,原来香港岛已经是英国统治了。当时又没有互联网,新界人对英国人在香港岛的各种管治,那也是道听途说。
所以,在1899年4月16日骆克前来举行升旗仪式之前,新界人已经认定,英国人来了之后会占领他们的土地、给他们增加赋税,甚至还有各种欺男霸女的脑补画面,都在脑海中定格了。而当历史的进程来到这种节骨眼儿的时候,请问还有选择吗?没有了,只剩下一种可能,那就是:开战吧。
战争为什么会发生?总有些机缘巧合,让历史顶杠,就顶到了那里。最可悲之处在于,不是说谁是坏人谁做错了事,而是有可能谁都没错,却酿成大祸。
我们要说,骆克的那种自信的背后和大英帝国的实力是有关系的。1899年,正是大英帝国国力最强盛的时候。英国人认为,最重要的不是征服,不是把你打趴下,那不算本事,而是我要将自己建立的一套全新的秩序,传递到全世界。所以,英国早已建立起完善的处理殖民地骚乱的一系列办法。
原则上,殖民地的骚乱是由文人政府处理的,说白了就是公关。只有在文人政府无力处理的时候,才轮到警察、军队出面。而警察、军队一旦出面,也有一整套完善的指导理论。英国的殖民地多,经验丰富,这方面的书籍汗牛充栋。比如,有一名叫罗伯茨的军官,就在《致缅甸统兵将领之指示》中写道,如果发生武装叛乱,英军应该立即采取一切手段,用最快的速度把叛军连根拔掉,因为拖延会造成更大的伤亡。然后,文人政府再施以怀柔政策。再比如,有一名叫卡尔·韦尔的军官,连叛军在距离多远的时候射击最有效,像这样的报告都一清二楚。他说,距离八百码的时候开始射击是没有效果的,因为对方会逃跑,必须靠近射击,逼对方离开阵地,这时候再射击。但是,敌人距离只剩下两三百码的时候,这时候射击就没用了,马上要开始准备肉搏。你看,这些帝国主义多坏,欺负我们还做这么多、这么细的规划,我们是防不胜防。
但是,中国人打仗永远都有一个撒手锏,就是“人海战术”,乌泱乌泱的,吓死你。这就说到,当“六日战争”4月14日开战的时候,刚开始新界人是胜利的。起初双方的实力对比,很多都是倾向新界人的。
第一,根据当时香港英文报纸的报道,参加战争的新界人和英国人的人数比例,基本上是16:1。第二,一开始骆克是很轻敌的,一方面觉得新界人不会反抗,一方面觉得即便反抗也没什么了不起,根本不会形成什么声势。第三,新界人毕竟是土著,而英国人是外来者,对地形不熟悉,你今天去新界的郊野公园走走,香港是有很多山的,英国人初来乍到,连最基本的物资配给路线也没有打通。
所以,4月15日的时候,新界人就在梅树坑迎来大捷。当然,也几乎是唯一的胜利。许光头都不愿意去细说战争的经过,因为惨,实际上你去想一想就知道了。很快,英国的军舰、炮兵都来了。经过4月17日的林村凹之战、18日的石头围之战,骚乱很快就被镇压下去,19日反抗军就投降了。新界人的反抗,甚至都没有影响4月16日骆克在大埔主持的升旗仪式顺利进行。
历史为什么容易被遗忘
整个“六日战争”的经过,基本上就说完了。但是,故事还没有完。你心中有没有疑问,为什么好像我们从来都不知道“六日战争”这件事存在?实际上,根据夏思义的说法,直到今天,我们能找到的“六日战争”的资料也是很少的。甚至于,“六日战争”到底死了多少人,都不知道。为什么呢?因为所有人都好像达成默契一样,对这件事闭口不谈,假装什么也没有发生。
英国人方面不愿意提及这件事,是比较好理解的。无论是卜力还是骆克,总是希望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所以,当时就有香港的官员给英国写报告,说:“新界内外一些小集团曾心怀不满而有所抵抗,但我方未付出损失就将其平靖。”
但是你说,村民为什么也对此保持缄默呢?原因很简单,那些反抗的人都被干掉了,剩下的都是不愿意反抗的人。实际上,在骆克举行升旗仪式的时候,就有当地的宗族代表,多数是老人家,据说跑来跪在骆克面前,请求他们原谅自己族人的反抗。后来,这些妥协的人还被委任以官职。再加上,等英国人真正来到的时候,新界人马上发现,英国人不是像谣言中讲的那样,没有把他们的土地抢走。当然,英国人猴精猴精的,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新界人怎么知道呢?后来新界在99年时间里发生的种种事情,尤其是围绕土地的纷争,复杂得不得了。总而言之,“六日战争”黑不提白不提,就算揭过去了。
但是,历史总是在某些角落里冷冷地看着我们。你以为,真相可以被蒙蔽过去吗?当时的英文报纸记者,记录下了他们调查到的真相。
当时香港有份重要的英文报纸,叫《德臣西报》。他们的记者怀疑港英政府的官方声明不实。于是,他深入到大埔去采访,故意绕开骆克,而去接触职位较低的人以获取消息。所以,4月17日和18日的《德臣西报》公开和官方唱反调,说新界反抗军伤亡很大,甚至用了“大杀戮”这么严重的字眼。而另一份也是十分重要的英文报纸《孖剌西报》,4月19日的标题干脆就叫:“中国人被杀者众”(A Great Many Chinese Killed)。4月20日,《德臣西报》再次报道林村凹之战,标题为:“中国人尸横遍野”(Slaughter of the Chinese)。
基于这些英文报纸,夏思义得出的“六日战争”最终的死亡人数是多少呢?别急,我们用大数据“交叉验证”的思维,再来参考一组数据。那就是:村民多少总有片纸只字的记录吧?夏思义找到了一些死者名单,包括一些碑文。几个较多人参与战争的村子,比如锦田乡、厦村等,都有类似这样的资料。结果发现,最令人吃惊的是,战争的死者中,竟然包括不少妇女。我们现在也不知道,为什么会有妇女在战争中被杀戮——我在书中似乎是没有看到英军屠村的资料,那么,难道这些妇女是上了战场吗?综合所有的资料,夏思义觉得,整个“六日战争”的死亡人数是500至600人。但是从1899年到现在,一百多年了,这些死去的新界人,几乎为人遗忘。
好吧,最后,让我们回到本期节目开头的那个不负责任的判断:香港人在英国殖民时期不抗争。许光头不禁想问,是香港人不抗争,还是你不知道香港人的抗争呢?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不假思索地接受一些没有经过严格推敲的结论。我们甚至很少去问,这些结论的来源是哪里?
如果我们觉得“香港人在英国殖民时期不抗争”是一句天然正确的话,而不用一种科学的精神去考证它究竟是否属实,那么,我们就不会去了解香港人真实的历史究竟是怎样的。扪心自问,当你轻率地说出“香港人在英国殖民时期不抗争”这句话的时候,你真的了解香港的历史吗?如果你不了解,你不觉得这样说不合适吗?说得不客气一点,这样口出狂言的人,跟那些否认南京大屠杀的日本极右翼军国主义者本质上有什么区别呢?你对得起同胞先民吗?如果中国的历史、真相,都需要像夏思义这样的英国学者来告诉我们的话,你不觉得这是莫大的讽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