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政后如何对待群众?中国共产党把群众观点作为党的根本观点,把群众路线作为党的根本工作路线。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核心内容是:为了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服务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组织和支持群众当家作主,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要树立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树立为群众服务和向群众负责的观点,树立向群众学习和不断提升自我的观点。这些内容,在革命时期,是广大党员都能够深切地感受到的,在那时完成各项任务时刻离不开群众,连党员自身的生存也不能离开群众。党成为执政党之后,多数党员干部保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同时,也有一些党员干部经不起执政的考验,他们不是运用手中的权力更好地为民谋利,而是高高在上、脱离群众、以权谋私,背离了党的宗旨。邓小平指出,党内有一种人,他们把党和人民的关系颠倒过来,完全不是为人民服务,而是在人民中间滥用权力,做种种违法乱纪的坏事。这是一种很恶劣的反人民的作风,这是旧时代统治阶级作风在我们队伍中的反映。诚然,这样的干部为数不多,但他们的危害却极大。执政后,依然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坚持群众工作路线,党的各级干部要经常“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不断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提高执政合法性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执政后如何对待人民赋予的权力?共产党的权力从何而来、如何正确运用这种权力,这个问题,在革命时期虽然有局部执政,但是并不突出;可执政后却成为首先面对的现实考验。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经济成分多样化、利益格局多样化、社会生活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方式多样化、价值观念和思想意识多样化,等等。所有这些,对共产党的统一领导和拒腐防变,提出了新的要求,也面临一些挑战。
执政条件下政党掌握的公权力可能成为疏远党群关系的腐蚀剂。在战争环境中,党联系群众、动员群众,靠的是对群众的忠诚和深厚感情,靠的是同群众患难与共的血肉联系,靠的是党员干部的坚定信念和牺牲精神。在那时,面对强大的敌人,失去群众的支持和保护,不要说革命事业的发展,就是党组织和党员自身的生存也会遇到极大的困难,这种残酷的外部环境使党员队伍不敢稍有松懈。而执政党是执掌国家政权的党,入党和当干部不仅没有什么风险,而且还会由于手中的权力而享受到各种好处、待遇乃至特权,也为某些人以权谋私提供了方便条件。这时,如果对权力的运用又缺乏严格的控制和监督,很容易使一些人不能正确对待和运用手中的权力,滋长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命令主义、花拳绣腿等不正之风乃至产生消极腐败现象,以至于在感情上疏远了群众,利益上损害了群众,权力上排斥了群众。久而久之,一些党员干部服务群众的意识和能力下降,甚至离开权力都不会和群众打交道了,更不会把群众心甘情愿地吸引到自己的周围。
各国政党的执政经验表明,执政时间越长,越容易产生脱离群众、疏远群众的倾向。执政时间越长,党员干部被拉拢、吹捧、腐蚀的机会,以及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危险会逐步增长,毛泽东在执政前夕就曾经告诫全党:“因为革命胜利了,有一部分同志,革命意志有些衰退,革命热情有些不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少了,过去跟敌人打仗时的那股拼命精神少了,而闹地位,闹名誉,讲究吃,讲究穿,比薪水高低,争名夺利,这些东西多起来了。”这些不良情绪慢慢滋长,使一部分党员干部对群众的那种天然依赖和本能亲近被逐渐侵蚀、消磨掉了,引起群众的不满,使群众对党的深厚感情也淡漠了。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以后,既是国家和社会的领导核心,又可能成为各种社会矛盾的焦点和核心。执政以后,共产党活动的范围和影响遍及全国,稍有不慎或出现偏差,就可能产生全局性和长期性的影响,也可能形成累积性的不满和矛盾。对于长期执政的政党来说,对国家的进步、社会的发展负有“无限责任”。无论是党和政府的决策和工作产生失误,或者某个部门或环节的工作没有做好,还是其他原因导致经济危机、社会不公、收入悬殊、权力“异化”,执政党将难辞其咎,甚至首当其冲成为群众发泄不满的对象,成为社会矛盾的焦点。在执政条件下,群众会把实现自身利益的要求直接诉诸执政党,诉诸执掌政权的党员干部,群众的心理预期与满足程度之间往往存在一定的差距,党员干部与群众在协调人民内部利益矛盾的时候,由于所处的位置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关注的程度不同,在具体问题上的感受和体验也会有所不同,这必然会出现情感上的差异。另外,由于受各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任何执政党都不可能完全满足群众的所有要求,必然存在心理预期与客观现实之间的距离,此外一些群众对执政党干部久握权力的深层妒忌,这些也会造成党员干部与群众之间的心理落差。这种累积性的不满和间隙,如果得不到有效的疏导和弥补,久而久之,将会侵蚀政党执政合法性的基础,影响到党群关系的基本面。
三、执政条件下党群关系中的利益
执政条件下的利益问题是关乎党群关系的核心因素,权力关系及其他关系最终也要落脚到利益上。利益就是指对需求的满足。政党就是为实现特定阶级的利益而产生的,共产党在执政条件下,要明确代表谁的利益、明白群众的根本利益所在,并着力围绕利益改善党群关系。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引导人们关注个人利益,关注物质利益,从而使利益对执政党的考验凸显出来。共产党没有自己的利益,但不能否认,党的每个个体甚至部门在一定范围内都有一定的利益诉求。如何使每一个党员,特别是党的各级干部,正确处理个人、集体和国家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把手中的公共权力用好,把手中的公共资源用好,真正用来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谋幸福,这是执政条件下一个永恒的重大课题。
中国共产党执政代表谁的利益?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所谓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既包括中国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又覆盖全体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即工人、农民和所有其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利益。换句话说,党作为国家公共权力的执掌者,不仅代表中国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还必须代表和维护全体守法公民的一切正当利益。由于社会阶级阶层的分化,各阶级阶层在整体利益根本一致的基础上,不同阶层和个体之间的利益却出现了差别和分化。处理好整体利益与个体利益、局部利益以及方方面面的利益关系,成为党执政以后维护各阶级阶层利益和谐、密切党群关系的重大问题。
群众的利益是多方面的,既包括经济方面的利益,也包括政治方面的利益和文化方面的利益,利益又具有一定的内容、结构和层次。经济利益,主要指不断提高群众的生活水平,夯实群众致富的物质基础,激活群众致富的源泉,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政治利益,主要指保障和实现群众行使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文化利益,主要指不断满足群众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精神生活质量的需求。这三方面利益从不同层面、不同领域反映了人民利益的基本内容。另外,由于群众是由不同阶层、不同领域、不同单位的个人所组成,因此,人民群众的利益和需求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所谓“根本利益”,则是指在中国社会主义事业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整个社会、最广大群众的利益。换句话说,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集中表现为:根据全国人民的共同理想和目标,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以及环境友好的国家,并经过长期奋斗,逐步创造条件,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劳动者的彻底解放。现阶段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目标集中体现在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两个百年奋斗目标:一个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是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在现代社会,群众对政党具有自主选择性。能够代表自己的利益就支持,不能代表自己的利益就反对;今天能代表自己的利益,今天就支持;明天不能代表自己的利益,明天就抛弃。有和平的方式抛弃,也有激烈冲突的方式抛弃。20世纪后期不断上演着政党轮替的案例。曾经在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下执政的印尼专业集团和墨西哥革命制度党,最后落败,主要是因为他们推行的政策失当,群众的经济利益受损。印度国大党遭到了人数众多的中下层群众对它“用脚投票”。主要是因为该党政治上不能代表社会中下层群众利益,无力解决国内贫困、教育和医疗落后、土地集中、教派纠葛等问题。日本的自民党、中国台湾地区的国民党、意大利的天民党在执政期间大搞金钱政治、“黑金”政治、权钱交易,人心民心丧尽,最后纷纷垮台。
从中国共产党的实践看,密切党群关系正是抓住利益关系这条主线,无论革命年代还是执政时期,共产党始终通过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来获得他们的信任和支持。党的一大通过的第一个决议就宣告:中国共产党“维护无产阶级的利益”;党的二大提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无产阶级政党”,“为工人和贫农的利益”而奋斗;党的三大强调:“拥护工人农民的自身利益,是我们不能一刻疏忽的”;党的四大就强调,“我们参加民族运动,是为了全民族的解放,并且为了民族资产阶级自己的利益”,等等。2012年党的十八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的开篇内容就是,“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在这些权威的文献中,尽管不同历史时期党的人民利益观的文字表达不尽相同,但其核心内容——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未变。党的指导思想在这个主题上也是一以贯之。实践中,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一直重视群众和群众利益,把群众视为历史的创造者和中国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长期不懈地为实现、发展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利益而奋斗。虽然社会环境在不断改变,党代表群众实现利益的途径和手段发生了变化,但是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奋斗目标没有变,党作为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者也永远不会变,这一点如果变了,党也就变质了。
然而,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今天,各种利益关系纵横交错,改革伴随着社会利益调整和社会资源的重新配置,在各个阶段、各个领域、各个群体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改革的阵痛,多数人在改革中受益明显,也有一部分人的利益受到削弱和损害。还有一些人通过投机或非法途径攫取了个人财富,一些干部利用手中的权力进行权钱交易。这些都从党员和群众两方面深刻地影响着党群关系,会使一些群众产生失落感、失衡感、危机感和不公平感,甚至会对政府和党员干部不满,这种情绪如果得不到有效释放、疏导和解决,任其蔓延或者措施失当,就会严重影响到干群关系和党群关系。
第四节 党群关系的三个层面
概而言之,党群关系是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有机统一。构成党群关系本质的是三层关系:“鱼水关系”“仆主关系”和“领导与被领导关系”。这三层关系不是相互排斥、彼此分离的,而是相互联系、有机统一的,构成党群关系不可分割的完整内涵。
“鱼水关系”是对党群关系本质的形象比喻。这个层次主要反映的是党离不开人民的特征。毛泽东说过,党和人民的关系好比鱼水关系,如果这个关系搞不好,社会主义就不可能建成;社会主义制度建成了也不可能巩固。党是“鱼”,群众是“水”;“鱼”生活于“水”之中,“水”有“鱼”则灵;“水”是“鱼”的活动空间和力量所在。党作为群众中的一部分(工人阶级)中的一小部分(先锋队),是“沧海一粟”。斯大林有言,党的力量在于保持党和千百万非党群众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愈实际,我们的成就就愈可靠。可惜他自己并没有完全践行这样的真言。毛泽东把密切联系群众看作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一个显著标志,他说,“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取得最密切的联系。一刻也不脱离人民,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具有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只要依靠人民,信任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坚决地相信人民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那就任何困难也能克服,任何敌人也不能压倒我们,而只会被我们所压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