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福布斯》杂志全球富豪排行榜上显示,系山英太郎个人净资产49亿美元,排行第86位。他的赚钱秘诀何在?系山英太郎回答道:“善于学习是制胜的法宝。”系山英太郎碰到不懂的事情总是拼命去寻求解答,遇到不懂的问题,他会虚心向前辈们请教;碰到棘手的事情,他会认真钻研解决方法。通过推销外国汽车,他领悟到销售的技巧;通过研究金融知识,他懂得如何利用银行和股市让大量的金钱流入自己的腰包……即使后来年龄渐长,系山英太郎仍不甘心被时代淘汰。他开始学习电脑,不久就成立了自己的网络公司,发表他个人对时事问题的看法。即使已进老迈之年,系山英太郎依然勇于挑战新的事物,热心了解未知的领域。
正是凭借“无时不学、无事不学、无人不学”,系山英太郎让自己始终站在时代的潮头之上。所以,如果你想事业有成,如果你想使自己的人生富有意义,就把“无时不学、无事不学、无人不学”当作你的人生信条吧。
着名企业家李嘉诚是众所周知的华人商业领袖,虽然已过古稀之年,但是仍旧驰骋商场,是一位无时不学的楷模。小的时候,李嘉诚想方设法博览群书,为自己的成长和事业的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年轻的时候,李嘉诚努力学习粤语和英语,为自己立足香港提供了保证。即使后来功成名就了,李嘉诚也没有停止学习的脚步,学习已经成为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李嘉诚说:“我们身处瞬息万变的社会中,全球迈向一体化,科技不断创新,先进的资讯系统制造新的财富、新的经济周期、生活及社会。我们必须掌握这些转变,应该求知、求创新,加强能力,在稳健的基础上力求发展,居安思危。无论发展得多好,你时刻都要做好准备。财富源自知识,知识才是个人最宝贵的资产。一个人只有不断填充新知识,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不然你就会被那些拥有新知识的人所超越。”
在六十多年的从商生涯中,李嘉诚一如既往地保持着旺盛的求知欲望。直到现在,李嘉诚还保持着学习的习惯,坚持每天晚上睡觉前,都要看半个小时的书或是杂志,关注文学、历史、哲学、科技、经济等多个方面,了解行情、学习知识、把握信息。有人曾问他:“今天你拥有如此巨大的商业王国,靠的是什么?”李嘉诚毫不犹豫地回答:“靠学习,不断地学习。”
是的,“不断地学习”就是李嘉诚取得巨大成功的奥秘。李嘉诚不仅把“无时不学”作为自己的信条,更是用自己一生的行动证明了“无时不学”的巨大力量。
人的一生很漫长,也很短暂。学习是人的天性,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个重要原因。从你咿呀学语算起,你的学习生涯就开始了。你因学习而成长,也因学习而成熟,更靠学习而成功。即使你智商过人,你也需要不断地学习。没有几个人仅靠先天的遗传而成功,后天的学习和努力才能成就一个又一个辉煌的人生。
不要认为学习只是阶段性的任务,学了一些东西就够了。要知道你所学的不过是沧海一粟,还有很多很深的东西等待你去掌握。
你要细心观察、留心学习,抓紧一切可以学习的时间,关注一切可以学到知识的人和事,做到无时不学、无事不学、无人不学。
我有位高中同学,他毕业于厦门大学的英语专业,他希望能在国际教育交流领域创出一番事业,目前任职于国内某高校涉外部门。在正常工作之余,我这位同学利用业余时间自学了市场营销和电子商务等课程,而且主动承担起部门网站编辑和国际交流活动策划等工作,并且成功组织了各项活动。通过努力,网站的质量也受到上司的好评。
几年后,由于部门管理的混乱,他自己也感觉这样继续工作毫无前途可言,便跳到一家国际教育发展投资公司做市场调研员,开始了每天在外跑业务的生活。我同学只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就成为公司的业绩标兵,并升职做了主管。后来,他又被安排到市场部,担任市场部经理助理。在这个阶段,他开始全面接触市场工作,工作激情和绩效非常高。在助理的位子上,他充分发挥出自己的特长,特别在市场策划方面显示出了过人的能力。
有一年春节我们聚会,我和他聊得很畅快。期间,他回忆起了之前的艰辛,也憧憬着以后的幸福,而让我记住的则是一句话:
“一个年轻人,不一定要终身受雇,但一定要终身学习!”
这句话让我那天晚上在回家的路上思索良久。
很多员工,进入社会几年后就丧失了上进心,他们认为自己目前所掌握的知识足够一生所用了,于是就开始吃起老本来。殊不知,即使有一些工作业绩,也只能表明过去。如果想在这个行业中继续下去,充电是唯一可行的方法,否则的话就意味着你会“贬值”。其实,一种学习的结束,同时也意味着另一种学习的开始,社会生活是一个大课堂,是一本我们永远都读不完的书,它需要我们不断地翻阅。“无时不学、无事不学、无人不学”不仅是一种信念,更是一种持久的行动。
7.刚毕业时同班同学聚会少一些,成长多一些
我们不反对大学同学聚会,只是觉得不要太频繁,太频繁了第一浪费钱,第二浪费时间,第三还会造成盲目的攀比;关于聚会的形式与内容也要相应丰富,并且相应提高档次,不要只是停留在喝酒、麻将、唱歌、聊天这样一些比较低层次的玩耍中。应该把同学的“聚会”当成真正激励自己、提升自己的“机会”,如此一来,既加深了友谊,又发展了自己,何乐不为?
有这么一个有趣的说法:人生有三铁,一起扛过枪,一起分过赃,一起同过窗。分过赃我们不去细说,扛过枪也不用质疑。我这里想说的是同过窗。
大学同学之间的情谊我觉得是非常宝贵的,也是非常纯真的,没有进入社会后与人交往的那种功利性。可以说,这是人生中非常值得珍惜的一段感情。
也因为如此,在毕业的前几年,我们大部分在同一个城市上班的同学,由于还没有建立家庭或者还是单身,就会时不时凑在一起,大家排排遣、聊聊天。这个本来是好事,也是很正常的。人们总是寻求自己熟悉的圈子,刚毕业的时候,其他社会圈子还没建起来,同事之间又不能放得很开,于是大学同学肯定是最合适的人选。殊不知,这很容易限制自己的发展,而且是毕业后这关键的几年。
大学同班同学,是你最熟悉的人,又是你最不熟悉的人。为什么这么说呢?在大学四年,一起同窗甚至同寝室,同学的性格特点甚至生活习惯(比如打呼噜)你都了如指掌,所以说是你最熟悉的人;可是,大学同学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他在上大学之前的成长经历、家庭背景,你可能就不一定那么清楚了。据我了解,大学同学里面,去过对方老家的人很少。这样一来,毕业后,大家的情况就非常复杂了:
找工作时,有的靠自己的努力和能力获得,有的是通过家里的关系,有的则通过自己的处世技巧……在各自的岗位上进行奋斗,有的买了房子,有的买了车子,有的结婚生子……关于其中具体的情况,你可能就不太了解。那么,大学同学经常聚会,难免看到哪位同学买车了或者听说哪位同学买房了之类的事情,也许你表面上波澜不惊,冷静淡然。但是,在你聚会结束的路上或者回到家后,你内心深处有时会不会这样想:哎呀,想当年我成绩比那个谁好多了,怎么他现在都混上经理了,我还是个小职员啊;想不到啊,那哥们才毕业不到一年就买房子了,都是同一届的,我怎么就还租地下室呢?诸如此类。
这样就变成了你在同学的拥有里寻找你自己的痛苦。你既想从同学的拥有里找自己的影子,又想拽着同学这根绳子从自己的拥有中跳离。于是,当在同学的拥有里找不到自己的影子和拽着同学的绳子没有从自己的拥有中跳离时,就开始怨天尤人或者破罐破摔了。如此,久而久之也就把生活当作了负担,随之便会觉得生活充满了痛苦。
人比人,气死人。当你过度地和同学“凑乎”在一起的时候,就会像两只想抱团的刺猬一样,可能要被对方身上的“刺”给扎痛。我的个人建议是:大学同班同学聚会是必要的,但还要扩展自己的交往面。比如,可以多找你的学长学姐,在同一个行业里发展,他们有过来人的经验,即使他们发展得比你好,你也心安理得;或者可以找与你相邻行业的朋友或校友,大家都在奋斗,又是不同行业,收入不同你也不会眼红,而与他们交往聚会,还能给你提供一些对你职业发展有益的信息。
在同一个城市的同学,有时搞点小聚会,对于友谊的加深和资源的共享是很有好处的。但是,不能太频繁,一是很多人没时间,二是造成金钱的负担,三是失去新鲜感。
一般的大学同学聚会都是这样:
找个理由,比如哪位同学过生日之类,于是在某个周五或周六晚上,提前通知好一个吃饭的地方,大家陆陆续续地赶来。开始吃饭,一大帮人热热闹闹,有说有笑。不过,和当年毕业吃散伙饭时的依依惜别、泪眼朦胧相比,毕业后的聚会,大家都显得用力过度:大声喧哗、使劲喝酒抽烟,根本就没有说说话、谈谈心的机会,还不如私底下的三五人小聚。
饭吃完了,有的回家,有的继续战斗,比如换个地儿继续喝,或找个地方K歌,或找个棋牌室打麻将,有时候甚至玩个通宵。年轻人兴奋起来总是有无穷的精力,闹一晚上都不累。可是第二天,就要因为前一晚上的通宵而精力不济,昏昏沉沉,甚至补觉大半天,影响了本来安排好的事情。
通宵喝酒、麻将这些活动作为偶尔消遣一下生活可以,但是对于提高生活质量,提升个人价值没有任何意义。毕业这几年,不是消遣生活的时候,还是得把主要精力用在发展自身上面。
说句玩笑话,聚会就是“痛并快乐着,然后又麻木着”。快乐的是好久不见、生疏了的同学又能聚在一起,交换生活的见闻和感触。可是,一旦聚会变得频繁,就成了“甜蜜的负担”,不管是在经济上、身体上,还是精神上都会有一定的压力。
刚刚毕业两三年的同学,一般都是在行业里的基层,大家一样的起点,要说让谁帮得上谁,还真是比较难。其实,在大家毕业5年甚至10年时,再好好地聚一次,就会发现,各自的变化很大,这个时候,大家的行业资源以及人际关系才能真正用得上。这样的聚会,才真正的有意义。
8.专注与坚持可以让成长迈步在正确的道路上
那些在比你更早走上成功之路的人,不是因为比你聪明,而是比你花了更多的时间来做事。无论智商的高低,只要不是差距太大,如果能专注、坚持地往一个正确的方向努力,总是会有或大或小的成功。不能成功,很多时候在于自己对目标的游离,贪多求全,踯躅不前、走弯路的时间多过了正确道路上行走的时间。
一位毕业后不停更换工作、最后一无所成的人曾经这样感叹:
“如果能以对待孩子的耐心来对待工作,以对待婚姻的慎重来选择去留,也许事业会是另外一番样子。”的确,世界上没有全能的奇才,你充其量只能在一两个方面取得成功。在这个物竞天择的年代,你只能聚集全身的能量,朝着最适合你的方向,专注地投入,才能成就一个优秀的你。
职场上那些取得一定成就的人,最大的成功因素就在于他们从一开始就有着成熟和清晰的职业目标,较早地为自己量身定做了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路线,并能及时地、不断地进行纠偏和矫正,并且沿着这个职业路线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当我们开始工作后,所要走的职业生涯路线,一般有两种:篱笆式和螺旋式。
篱笆式就是指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从事了不是很相关的行业、职业,虽然看起来人生经历很丰富,但是实际上人生质量并没有什么制高点。可能你前十年从事的是销售,后五年又从事了技术,再8年又做了服务,又3年做了文员……反正都如同篱笆的竖条,整齐排列着,但并没有什么特别出彩的地方。
螺旋式,则是指在人生的不同时期,虽然也是从事了很多份工作,但是这些工作都是有相关性,都是同一个职业或者同一个行业,并且是一个不断向上递进的过程,就如同螺旋一样上升。比如做销售,从普通的销售到区域主管,从区域主管到大区总监,从大区总监到中国区销售经理……尽管处于不同的职位,但是都和销售有关。这样,保持了职业的连续性,资源不会浪费,努力不会作废,有利于让自己不断向上提升。
如果说螺旋式的职业路线代表着一种专注于正确的方向,那么,接下来说的“滚雪球”则代表了一种坚持。
2009年1月,在从北京到武汉的火车上,我读了《巴菲特传》,里面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1939年冬天,9岁的巴菲特和妹妹在院子里玩雪。巴菲特用手接着雪花。一开始是一次一片;接着,他把少量的雪堆积到一块儿,揉成一个雪球。雪球变大之后,巴菲特把它放到地上,推着雪球慢慢滚动。巴菲特每推一下,雪球就会沾上更多的雪,从而变得越来越大。他推着它滚过草坪,来到了院子边上。片刻的犹豫之后,他继续向前,推着雪球穿过附近的街区。
从那里开始,巴菲特一直朝前行进,把眼光投向白雪皑皑的整个世界……巴菲特说:“复利就像从山上往山下滚雪球。”在以后的人生中,巴菲特一直遵循着这种滚雪球的信念,不管是他的人生还是财富,他都成为一个“滚雪球”的高手。
当时,看完这个故事,我很受启发——第二天,就赶紧做了两件事:
第一件事是,因为正值春节期间,该短信拜年了,我就根据这个“滚雪球”写了这么一则短信:“人生就像滚雪球,后面的成功来自前面的积累,个人的荣耀依靠大家的支持。愿您在新的一年里,像巴菲特一样富足,像奥巴马一样胜出!祝您新年快乐!”
第二件事是,我对巴菲特所说的“人生就像滚雪球,最重要的是发现很湿的雪和很长的坡”进行了思考,问了自己两个问题:
“你现在是抓着几片雪花,还是已经滚起了雪球?”;“新的一年里,你如何让人生雪球滚得更远、滚得更大?”
不管是财富还是职场,成功的过程都像滚雪球。你要是能够做到比别的人多付出一分努力,就意味着比别的人多一次成功的机会。成功无所谓什么方法,无所谓什么途径,成功需要的只是一点一滴的专注和坚持。
职业旅途,就如同在雪地行走。或许,天空飘着的几片雪花被你幸运地抓到手里了。可是这样你就满足了吗?职业发展需要专注与坚持,所有成功的“大雪球”都是为专注与坚持的人准备的。巴菲特说:“人生就像滚雪球,最重要的是发现很湿的雪和很长的坡。”从这几年开始,让自己沉淀下来,“雪花”会很快融化,“雪球”才能长久。
当员工这几年是人生的积累期,现在的你,可能就只是几片“雪花”或者是可怜巴巴的小“雪团”。但是,如果你不断地去坚持,就能让自己人生的小“雪团”不断吸收新鲜的“雪液”,慢慢地就有了成为大“雪球”的可能!成功有没有“秘密”?有!这个秘密就是专注与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