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去的路上,市长揶揄地说:“你嫁给我是你的运气,不然你将是建筑工人的老婆,而不是市长夫人。”
爱莉遇见了旧情人,心里很高兴,浮现出种种曾经有过的美好岁月。听丈夫这样一说,她也不甘示弱,反唇相讥道:“你应该庆幸和我结了婚,否则这个市的市长就是他,而不会是你了。”
面对丈夫的揶揄,爱莉如果不予理睬,心里肯定会很难受,市长丈夫更是会借机于夫妻关系中占据上风。因而,爱莉灵机一动,反唇相讥。市长的意思是爱莉成为市长夫人是沾了他的光,肯定有些洋洋自得,没想到爱莉的反击这么厉害:你能当上市长全是因为娶了我,是你沾了我的光。他当然会不免一愣,随即就会因为妻子的聪明诙谐而笑逐颜开,一场夫妻的口角也就消弭于无形。
家庭关系中不可能没有摩擦,朋友之间也不可能没有矛盾,这自然是有着各种各样的原因,观点不同,性格差异,环境变化都会令夫妻、朋友之间产生不愉快。每个人都想成为有理的一方,于是纷纷揭短,攻击,这难免会给对方造成伤害,进而激化矛盾。这往往是夫妻、朋友关系紧张的一个原因。反唇相讥是缓解这种紧张关系的良方。
反唇相讥是语言中的上乘手法,是受伤害一方的有力武器。
它既可以有效地还击对方的进攻,也可以用语言来缓解紧张的气氛。钝化了进攻矛头不会给对方造成伤害,也表明你不是一个软弱可欺的人。
反唇相讥的人们言谈中经常使用的方法,许多时候由于不注意场合而成为互相指责式的对骂。这样结果自然会适得其反,致使二者的矛盾更加激化,甚或促使夫妻、朋友关系破裂。
运用反唇相讥的方法,主要环节在于抓住对方言语的实质,就势来一个巧妙的发挥或类比,让二者形成冲突,造成不和谐。这种不和谐即可令对方无从回击;让对方期待的胜利落空,和你处于同等的位置,这种情势的转化本身就含有幽默诙谐的意味。你含蓄的攻击锋芒又进一步造成二者的反差。这种前后的反差越大,就越具有喜剧性。
反唇相讥必须露中有藏
讥讽,在交际性语言中是一种有较强刺激作用和感情色彩的表达方式。讽刺性谈吐具有含蓄、幽默、风趣、辛辣的特点,是一种“攻式”语言。它通过比喻、夸张、反语等修辞手法,来表达说者的轻蔑、贬斥、否定的思想感情,能收到揭露丑恶、戏弄无知、回击挑衅等交际效果。
在交际场合,人身攻击之类的不愉快事件是难免的,如果你不想吃哑巴亏,讽刺将成为你反驳他人的利器。
“九·一三”事件之后,在联合国安理会的一次辩论中,苏联代表马立克借此事贬低我国,他说:“中国那么好,为什么林彪要往苏联跑呢?”中国代表镇静地回答:“尊敬的先生,您连这一点常识都不懂,鲜花虽香,苍蝇不照样往厕所飞吗?”
值得一提的是,反唇相讥必须藏中有露,露中有藏,尽藏则不知所云,尽露则显得没有涵养。
萧伯纳的《卖花女》准备上演了,他派人给丘吉尔送去两张票,并附一张短笺:“亲爱的温斯顿爵士,奉上戏票两张,希望阁下能带一位朋友前来观看拙作《卖花女》的首场演出,假如阁下这样的人也会有朋友的话。”
丘吉尔作复道:“亲爱的萧伯纳先生,蒙赐戏票两张,谢谢。我和我的朋友因为有约在先,不便分身前去观赏《卖花女》的首场演出,假如你的戏还会有第二场的话。”
一个嘲讽政治家只有对手,没有朋友;一个反讥戏剧家作品可能短命,不会长寿。讥中含趣,乐中有嬉。
当然,讽刺要掌握分寸。讽刺之言也需要区别对象、场合,不宜随意使用。
就其动机来说,讽讥之言有善意与恶意之分。对敌人的讽刺要针锋相对,不留情面;而对一般人的讽刺,则应是善意的。讽刺意在引起对方警觉,绝不是出对方的洋相,拿对方取乐。
千万不要以为自己会讽刺,就到处挑战,稍不顺心,就对别人挖苦讥笑,恶语中伤。这样不但伤害了别人的感情,而且也孤立了自己。
切记,讽刺像一把双刃剑,它可以使你受益无穷,也可以使你平添许多烦恼。用得恰当,它是利器;用之不当,便是祸源。
指桑骂槐使对方有口难辩
明宪宗时,太监汪直弄权,气焰不可一世,私兴大狱,无恶不作,手下的两名爪牙王越、陈钹分居文武要津,朋比为奸,弄得朝政日非,路人侧目,敢怒而不敢言,宪宗犹蒙在鼓里。
当时有一位太监,名叫阿丑,此人多才多艺,言语诙谐,富正义感,很得宪宗喜爱。他经常在宫里演戏,为皇家红戏子。有一次,宪宗叫大家演戏娱乐,阿丑演一出“醉酒”。他一出场,就左斜右倾地作醉酒状,胡言乱语,开口骂人,妙语如珠,诙谐百出。
另一扮路人的出场,向阿丑作一怪状,忽然大喝一声:“大官出巡,肃静回避!”
阿丑毫无感觉,不肃静也不回避,还指东画西地骂:“什么大官小官,黑猫白猫,你行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老爷在此饮酒,你还不绕道滚蛋?”
那人又大声喝道:“圣上驾到!”
阿丑依然不动,继续喃喃醉语:“圣上还在睡梦中哩!圣上比我还醉,更糊涂喔!”
两次吓他不倒,那人再一声大叫:“汪太监驾到!”
阿丑这下子可不同了,他面露惊惶,“噗”地一声俯伏在地上,口称:“死罪死罪!”
那人问他:“我刚才叫圣上驾到,你毫不害怕,为什么一听到汪太监到就怕得要死呢?”
阿丑即答:“我只知道有一位汪太监,哪里知道有皇上其人?”
宪宗看到这里,很不高兴,继而一想,觉得阿丑话里有因,从此便开始注意汪直,渐渐疏远他。
至第二次宪宗又要看戏的时候,阿丑却演起武术来了。他手持双斧,在舞台上耍了轮功夫,然后唱起了霸腔:“本英雄汪某是也,东拿西抢,横行天下,战无不胜,贪无不得,全靠这两只板斧!——好不厉害也,左手一扬,日月无光,右手一挥,人头落地,管他血流成河,本英雄正好中流击节,任他尸横遍野,我正好横槊赋涛。”
他在台上如此耀武扬威,那扮演旁人的人,拍手叫好一番之后,插嘴问他:“汪勇士,你说这双斧如何了不得,不得了,究竟这两个家伙叫什么名字?”
阿丑唱答:“两对活宝是冤家,杀人放火天不怕,朋比为奸谁敢问,横行霸道问你怕不怕!此家伙王越、陈钹是也!”宪宗虽然看得好笑,心里却更加明白了阿丑话中所指。等到御史徐诱上疏奏劾汪直的时候,即下决心把汪直流放到边疆,将其党羽一网打尽。
在这里,阿丑用“指桑骂槐”的方法提醒宪宗,终使其心知肚明。
“指桑骂槐”是三十六计中的一计,原来的解释是:“大凌小者,警以诱之,刚中而立,行险而顺。”现代多用来形容不直接表达某一意图、意见、见解,而是拐弯抹角、旁敲侧击、言此及彼、指东道西,借着一件事物或虚构点什么,打牛射马地发其牢骚;表面上骂的是这个人或事,实际上里却是骂另外一个人或事,也就是平常俗话所说的“指着和尚骂驴”。用“指桑骂槐”对他人进行警告、暗示和批评,不仅讥讽意味大,而且效果也很好。
相传有个村姑叫玛丽,嘴尖舌薄,常常以愚弄他人来取乐。一天早晨,玛丽站在门口,啃着面包。这时,年过60的斐尔逊老人骑着毛驴哼哼呀呀地从她面前经过。玛丽灵机一动,朝他喊道:“喂!吃块面包吧!”斐尔逊老人连忙从驴背上跳下来,说:“谢谢你的好意,我已经吃过早饭了。”玛丽一本正经地说:“我没问你呀,我问的是你的毛驴。”说完,她得意地一笑。
斐尔逊老人听了非常气愤。他猛然转过身子,照准毛驴脸上“啪、啪”就是两巴掌,说道:“出门时我问你城里有没有朋友,你斩钉截铁地说没有,没有朋友怎么会有人请你吃面包呢?”
“啪,啪”,斐尔逊老人又在驴屁股上抽了两鞭,说:“看你今后还敢不敢说谎!”说完,便翻身上驴扬长而去。
玛丽想使用指桑骂槐术愚弄斐尔逊老汉,不想老人以牙还牙,让玛丽自取其辱。
指桑骂槐的方法是通过骂其他事物而达到骂论敌的目的,因而如何选择一个能与对方有一定联系的事物加以谴责是施用此法的关键所在。
从前,有一个地主闲着没事,常出些难题刁难人,来显示自己的本领。一天他戴着眼镜,身穿长衫,手撑凉伞,出外游山玩水,被一个正在耕地的农民看见了。农民对着牛狠狠地骂道:“瘟牛,东晃西荡不走正道,眼瞎啦!”说着就是一鞭子。
地主听后越想越不对味,这不明明是在骂我吗?他站在地头不走了,想等农民耕回来时狠狠地骂他一顿。
“嗨!嗨!”农民赶着耕牛过来了,快到地头时,农民突然松了手上的犁,然后一手拉牢牛绳,一手抓起泥巴,使劲往牛屁股眼里塞。地主正瞪圆双眼准备发作,一看农民这突如其来的举动忍不住笑了。他问农民:“喂,你这是干啥?”农民高声回答说:“我算计它等会要放臭屁,先把它糊住!”
这里农民巧妙采用了指桑骂槐的方法,通过与地主某些行为有相似性的牛,达到了谴责他人的目的。
我们也可以虚构一个与对方有相似性的东西为骂的对象来达到羞辱对方的目的。
有个人在朋友家做客,天天喝酒,住很长时间了还无启程之意,主人实在感到讨厌,但又不好当面驱逐。一次两人面对面坐着喝酒,主人讲了这么一个故事:
“在偏僻的路上,常有老虎出来伤人。有个商人贩卖瓷器,忽然遇见一只猛虎,张着血盆大口,扑了过来。说时迟,那时快,商人慌忙拿起一个瓷瓶投了过去,老虎不离开,又拿一瓶投了过去。老虎依然不动。一担瓷瓶快投完了,只留下一只,于是他手指老虎高声骂道:‘畜生畜生!你走也只有这一瓶,你不走也只有这一瓶!’”
这个主人通过虚构与对方有着“不走”这一相似性的“虎”为谴责对象,表面是在骂虎,实际上是谴责对方的厚颜无耻,表达得痛快淋漓,入木三分。
值得注意的是,指桑骂槐不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只是在某些特殊的、偶然的场合,比如为了对付恶意中伤者才可以使用,如果滥用此法去攻击同事和朋友,只能导致众叛亲离的恶劣后果。
例如,甲坐在路边,见乙抓着一只鸭子走来,甲问道:“喂,你和这头猪在一起干什么?”乙说:“这不是猪,是鸭子。”甲马上说:“我是跟鸭子说话呢。”甲指桑骂槐攻击对方是猪,这是不道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