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赵匡胤在位期间,党项族的酋长李继迁经常率领军队侵扰宋室边疆。
有一次,巡视边防的军队抓获了李继迁的母亲。赵匡胤大喜,心想这下该叫李继迁吃点苦头了,他想杀了李母,给李继迁点颜色看看。
于是,宋太祖命人将李母绑于午门外,定于午时斩首。
大臣吕端觉得这样做不妥,便进宫求见太祖。吕端问道:“万岁为什么要杀一位母亲?”
太祖回答:“给那些叛逆的人看看,这是对他们的惩罚。”
“这样做,并不是个好办法。当初项羽打算油烹汉高祖的父亲。汉高祖刘邦告诉项羽:‘油烹了我的父亲,希望也分给我一杯肉汤喝。’所以,凡是有野心,想成就大事的人往往都是不顾念他的亲属,何况像李继迁这样犯上作乱、野心勃勃的人呢?陛下今日杀了他的母亲,明日是否就能捉住李继迁呢?如果捉不到李继迁,白白地结下怨仇,反而越发坚定其叛逆之心。所以,以臣之见,最好将她安置在延州,好好款待她,以此为诱饵来招降李继迁。即使他不投降,也可拴住他的心,他母亲的生死操在我们手中,料他不敢轻举妄动。”吕端说得头头是道。
宋太祖听了,连连点头称是,吩咐手下立刻照办。
后来,李继迁的母亲老死在延州,李继迁死后,他的儿子向宋朝称臣。
吕端之所以能成功地劝阻宋太祖,关键是他所引用的刘邦与项羽的典故,意在说明杀了李母并不能阻止李继迁叛逆,反而会加深仇恨,因此才打动了宋太祖。
古人云:以史为鉴,可以明得失。在求别人办事的时候,巧妙运用古典故事,可以唤起对方的理解与同情,心悦诚服地为你办事。
正话反说办事一帆风顺
俗话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你求人时说话比对方有气魄,正话反说,收到的效果是迅速而又圆满的。
“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他在争得中原霸主地位后,逐渐自大起来,而且开始沉溺于酒色之中,没有当年争夺霸权时的那种锐意进取精神了。
一次,楚庄王得到一匹身躯高大、色泽光鲜的骏马,心里高兴极了。楚庄王便从此一心扑在这匹马身上,每日里嗜马如命。不料事与愿违,没过多久,这马便死了。楚庄王非常痛苦。为了表达他对爱马的真情,决定为马发丧,金殡玉葬,以大夫礼葬之。
楚庄王的决定一发布,立即遭到群臣的反对,许多忠直之士以死相谏,但楚庄王主意已定,谁也无可奈何。正当群臣摇头叹息之际,突然从殿门外传来号啕大哭之声,楚庄王惊问是谁,左右告之是侍臣优孟。于是,楚庄王立即传令优孟进见,问道:“爱卿,何故大哭?”
优孟一边抹眼泪,一边哭哭啼啼地说道:“堂堂一个楚邦大国,有什么事情办不到,有什么东西得不到?大王将自己所爱之马以大夫之礼下葬,不但不过分,而且规格还嫌低了。我请大王应该将爱马以国君之礼葬之,赐以玉雕棺材,好木头做的棺椁,而且要全国老幼抚土掩埋,通知邻国来悼唁。这样让诸侯们也好知道大王您看重马而轻于人,这不是很明智的举动吗?”
优孟的话音刚落,群臣一片喧哗,以为优孟之说,十分荒唐。楚庄王一听,却沉默不语,细细品味优孟话中的真意。寻思良久,低着头慢慢地说:“我说以大夫之礼葬之,确实太过分,但话已传出,现在能怎么办?”
优孟一听,马上接口道:“我请大王将死马交给厨师,用大鼎烹饪,放上调料,煮熟后,马肉让群臣饱餐一顿,马骨头以六畜之礼下葬。这样,天下人以及后世就不会笑话您了。”
楚庄王找到了一个台阶下,群臣大吃了一顿马肉,事情也就此了结了。优孟的能说会道,劝阻了楚庄王荒唐的行为,但是为什么其他的大臣劝谏不成呢?原因就在于他们心有余而“口”不足。
优孟因侍奉楚庄王多年,深谙楚庄王的性情,知道此时的楚庄王,忠言直谏是行不通的。因此,他在获悉群臣劝谏失败之后,采取一种“正话反说”的策略,先顺着楚庄王之意说下去,自然地在依从中露出揶揄、讽刺之意。先指出楚国是个实力雄厚的国度,无坚不摧,任何事情都办得到,应该以人君之礼葬马。这些话在楚庄王听来自然舒服,甚至感谢优盂对自己爱马之情的深刻理解。这样一步一步说下去,楚庄王也不是傻瓜,当然懂得其中的真正意思:大王以国君之礼厚葬爱马,这着实是“贵马”之举,但是在它的反面是“贱人”。优孟正是运用“正话反说”的方法,从称赞、礼颂楚庄王的“贵马”精神的后面烘托出另一相反的却又正是劝谏的真意--讽刺楚庄王“贱人”,的昏庸举动,从而把楚庄王逼入死胡同,不得不回头,改变自己的决定。
温语相求而远亲不如近邻
“远亲不如近邻。”邻居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须接触的人。邻里近在咫尺,他们的适时照顾、帮助,能解燃眉之急。
有一个好邻居,建立一种亲密无间的邻里关系,会使我们办起事来得心应手。
倘若邻里关系处理不好,则我们在社会生活中可能就会出现了一个很大的纰漏,无论你的能力有多大,有些日常琐事可能还离不开他们。
邻里关系相处中,“雪中送炭”要比“锦上添花”更有价值。
西汉初年有一个叫季布的人,他为人正直,乐于助人。不管谁有困难,他都会热心地帮忙,所以在当时名声很好。季布曾经是项羽的部将,他很会打仗,几次把刘邦打败,弄得刘邦很狼狈。后来项羽乌江自杀,刘邦夺取天下,当上了皇帝。刘邦每想起败在季布手下的事,就十分生气。愤怒之下,刘邦下令缉拿季布。
他的邻居周季得到了这个消息,秘密地将季布送到鲁地一户姓朱的人家。朱家是关东一霸,素以“任侠”闻名。此人很欣赏季布的侠义行为,尽力将季布保护起来。不仅如此,还专程到洛阳去找汝阴侯夏侯婴,请他解救季布。
夏侯婴从小与刘邦很亲近,后来跟刘邦起兵,转战各地,为刘邦建立汉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他很同情季布的不幸处境,在刘邦面前为季布说情,终于使刘邦赦免了季布,还封他为郎中。不久又任命他为河东太守。
当时,楚地有个名叫曹丘生的人,能言善辩,专爱结交权贵。季布和这个人是邻居,很瞧不起他,偏偏曹丘生听说季布又做了大官,一心想巴结他,特地请求皇亲国戚窦长君写一封信给季布,介绍自己给季布认识。窦长君早就知道季布对他印象不好,劝他不要去见季布,免得惹出是非来,但曹丘生坚持要窦长君介绍。窦长君无奈,只好勉强写了一封推荐信,派人送到季布那里。
季布读了信后,很不高兴,准备等曹丘生来时,当面教训教训他。过了几天,曹丘生果然登门拜访。季布一见曹丘生,就面露厌恶之情。曹丘生对此毫不在乎,先恭恭敬敬地向季布施礼,然后慢条斯理地说:“我们楚地有句俗语,叫作‘得黄金百两,不如得季布一诺’。您是怎样得到这么高的声誉的呢?您和我都是邻居,如今我在各处宣扬您的好名声,这难道不好吗?您又何必不愿见我呢?”
季布觉得曹丘生说得很有道理,顿时不再讨厌他,并热情款待他,留他在府里住了几个月。曹丘生临走时,还送他许多礼物。曹丘生确实也照自己说过的那样去做,每到一地,就宣扬季布如何礼贤下士,如何仗义疏财。这样,季布的名声越来越大。
在这个故事中,邻居周季在季布困难的时候帮助他渡过难关,季布得志后,他的邻居曹丘生又为他奔走呼告,也无形中帮了他很大的忙,提高了他的知名度。
这都是和季布平时团结邻居、乐于助人分不开的。
帮助邻居要坚持不懈,不要一时兴起,不要这也帮那也帮,不高兴的时候就谁都不帮。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在现代社会,在金钱的冲击下,很多人一举一动都在考虑着自己的利益,就别说帮助别人,更别说坚持不懈地帮助别人。无私地始终如一地帮助他人,一直是受社会所尊敬的优良品质。
在邻居有困难的时候,千万别忘了该出手时就出手。
求老乡办事的说话技巧
俗话说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乡情是以地缘为纽带而结成的特殊缘分。人们在说话办事时可以靠乡情套近乎、拉关系,可以利用乡情打通关节,办成事情。
在现代,在说话办事中老乡观念也照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张先生原是吉林人,解放战争时,由于兵荒马乱,他跟着父母逃荒到山东,后就在山东定居下来,一家人过着非常贫苦的生活。后来新中国成立了,张先生一家人为了当地的建设就再没有回吉林。
改革开放以后,张先生以敏锐的思维和大胆的投资,创办了一个工厂,经过几年的奋斗与拼搏,现已成为全国同行业的佼佼者,个人资产总额已名列全国前五名。张先生虽已成家立业,但时时刻刻都在想着家乡,想着家乡的人民,现在年龄也大了,很有一种叶落归根的想法,但苦于工作太忙,没时间回去。
这时,张先生的家乡为了创办当地特有的产品加工厂,需要一笔不小的资金,当地政府千筹万借,才筹到了总数的三分之一,于是就派出一名王某去找张先生,希望能得到援助。
王某是政府对外联络办的,为人聪明,善于交际,且很有办法。他看了张先生的详细资料后,就判断张先生这时也很有回家乡投资的意向。因此,在没有任何人员的陪同、也没有准备任何礼品的情况下,独自一人前往山东,并且打包票定会筹到款项。
当张先生听到家乡来人时,欣喜之余也感到有些惊讶,因为久不闻家乡的讯息,突然有人来了,该不会是招摇撞骗之人吧!张先生心里不由起阵阵疑心,但出于礼节,他还是同王某见了面。
王某一见张先生这种神情,知道他还没有完全相信自己。于是他挑起了家乡的话题,只讲家乡解放前及前30年的风貌变化,他那生动的语言,特别是那浓浓的爱乡之情溢于言表,令张先生深受感动,也将他带回了童年及少年时期,想起了那时的家乡、那里的爷爷奶奶,还有邻里亲戚……很显然,张先生记忆深处中的那块思乡领地已被王某揭开了盖头,蕴藏在心中的那份几十年的感情全部流露了出来,欲罢不能。
就这样,经过3个小时的“聊天”,王某对借钱一事只字未提,只是与张先生回忆了家乡的变迁,犹如放电影一般。最后,张先生不但主动提出要为家乡捐款一事,还应允了与家乡合资办厂的要求。
当今时代,利用乡情办事的事例数不胜数。近至一般的人物,远到港、澳、台以及海外侨胞,只要事业有成者,无不想为家乡做一份贡献,如果掌握并恰当地利用好“老乡关系”,不管是于人于己还是于我们的事业,都是有一定好处的。
利用“酒话”好办事
酒桌是连接陌生人变为挚友的纽带,也是办事的最佳途径。在生活中,我们如果学会巧妙利用酒桌求人,即使天大的难事,也会化难为易。
抗战前夕,蒋介石派他的侍从晏道纲到驻扎在陕西的东北军任参谋长,实际上是去西北当监军,督促“剿共”的。
晏道纲俨然以蒋的化身自居,趾高气扬。对此,东北军将领备觉反感,但又敢怒而不敢言。
在一次晏道纲出席的宴会上,正当大家尽情欢娱、举杯畅饮之际,忽见东北军的一位军长王以哲,连喝两口酒,把酒杯往身后一掷,前仰后合,一副醉态。
他推开搀他的人,醉醺醺地说:“不要拉我,让我讲几句话……我们的老家在东北,被日本鬼子占了!我们以为委员长能领导我们打回老家去。我们从东北到华北、华中,这次到了西北,辗转数千里,无非是想实现打回老家去的愿望!谁想,到陕西打仗,损失得不到补充,牺牲的官兵和家属得不到抚恤,阵亡的遗族,流落西安,一点救济都没有。张学良副总司令的处境更让人伤心,他每月的特支费才10万元,还赶不上胡宗南一个师长,真令人悲伤啊!”
王以哲说着号啕大哭,满面泪流。在座的东北军将领无不感到悲痛和义愤,而晏道纲坐在席位上十分尴尬,不知所措。
在回家的路上,王以哲突然问随从:“你看我这出戏,做得怎样?”
随从只是吃惊,而后恍然大悟,说:“好,好得很,不但代表我们东北军慷慨陈词,也代表张副总司令倾吐出无法说出的心里话!”
真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王以哲并没喝醉,只是借酒撒疯,说话给晏道纲听的。
他把长期积在东北军官兵心中的郁闷,对蒋介石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强烈不满,以及对前途的担忧,一古脑儿地发泄了出来。
这些话,在国民党统治下,是“犯禁”的,在其他公开场合绝对不敢说。
然而,王以哲利用酒席这个特殊的场合,不但说了,而且把对手置于有口难辩的境地。
可见,在现实生活中,运用酒桌办事定会收到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