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事长认为摊牌的时间已经到了。他接着话题继续说道:“我想,另外一位阿里就由我来充当好了。为什么目前本公司只能制造二流的灯泡呢?你们知道吗?这是因为本公司奖金不足,所以无法在技术上有所突破。如果各位肯帮忙,以一流的产品价格来购买本公司二流的产品,这样我就可以筹集到一笔资金,把这笔资金用于技术更新或改造。相信不久的将来,本公司一定可以制造出优良的产品。这样一来,灯泡制造业等于出现了两个阿里,在彼此的大力竞争之下,毫无疑问,产品质量必然会提高,价格也会降低,到了那个时候,我一定好好地谢谢各位。此刻,我只希望你们能够帮助我扮演‘阿里的对手’这个角色。但愿你们能不断地支持、帮助本公司渡过难关。因此,我要求各位能以一流产品的价格,来购买本公司的二流产品!”
话音刚落,一阵热烈的掌声掩盖了嘈杂声。董事长的发言产生了极大的回响,收到了很好的谈判效果。代理商们表示:“以前也有一些人来过这儿,不过从来没有人说过这些话。我们很了解你目前的处境,所以,希望你能赶快成为另一个阿里。”为了另一个阿里的产品,代理商们不仅扩大订单,而且愿意出一流产品的价格购买。会谈以董事长的极大成功而告结束。
就这样,仅凭一纸诱人的计划便吸来百万投资。手法可谓高矣。
借用一个并不在场的第三者之口
在某些特定的场合,如果把话说得太直、太透,可能会引起对方的不满,或者对自己产生不利的影响,但意思又不能不表达。这时,如果借用一个并不在场的第三者之口说出,便可人为地拉开话题,给双方留下一个缓冲带。
西安事变前夕,张学良和杨虎城频繁晤面,都有心对蒋发难。可对于这样一个关系到身家性命和国家前途的大事,在对方亮明态度之前,谁敢轻易开口。眼看时间越来越近,双方都是欲说还休。
杨虎城手下有个著名的共产党员叫王炳南,张学良也认识。在又一次的晤面中,杨虎城便以他投石问路,说道:“王炳南是个激进分子,他主张扣留蒋介石!”张学良及时接口道:“我看这也不失为一个办法。”于是两个聪明的将军开始商谈行动计划。
当时,张学良的实力比杨虎城大得多,且又是蒋介石的拜把子兄弟。杨虎城如果直接说出自己的观点,而张又不赞同,后果实在堪忧。于是就借了并不在场的第三者之口传出心声,即使不成也可全身而退,另谋他策。
让对方站在强者的位置上讲话
问题的深处总要牵涉到本质上,但就本质问题争执不下,容易把问题搞僵了,不但涉及到彼此的利害,也关系到彼此的面子和尊严。这时可以让对方站在强者的位置上,表明决定权在对方手上,我方则处于“附庸”顺从的地位,使对方在心理上获得一定的满足。然后,我主再以弱者、小者的身份表明自己的态度,软硬兼施地指出对方如一味固执己见,则我方迫于无奈只好采取某种消极行动,甚至退出合作,中止关系。对方站在“强者”的位置上,一方面碍于情面,一方面也要考虑现实后果,因而不得不有所变通,接受我方的意见。
陈毅当外交部长时,有次出访印度尼西亚,就已陷入僵局的第二次亚非会议的会址问题再次与苏加诺磋商。苏加诺认为真正的力量在亚洲,所以会议不但要在亚洲开,而且要在印度尼西亚开。眼看说不下去了,空气好像凝结了,陈毅和颜悦色,一字一句地对苏加诺说了一段极为精彩的话:“阁下是总统,总统就是统帅,而我只不过是个元帅。元帅当然要听总统的话啦!您统帅下命令,我元帅当然就要执行。但是呢,元帅嘛也有义务给统帅提意见、提建议。如果统帅老是不接受元帅的建议呢?元帅我就只好辞职不干了。”
苏加诺是明白人,待冀朝铸有声有色地把话译出来后,苏加诺慌了神,忽地一下子站了起来,脱掉帽子,在座位附近转了两三圈,半认真半开玩笑地说:“元帅阁下,你真厉害!”顿了一下,他无可奈何地说:“我接受你的意见,就在非洲开吧!”一场外交风波就这样烟消云散,陈毅的一席话使中国又获得一次外交胜利。
在这个例子里,面对固执己见的苏加诺,陈毅故意把自己放在弱者位置上,指出自己作为“元帅”只有给统帅提意见的权力,而真正的决定权是在苏加诺手中,苏加诺颜面生光。但陈毅也并非一味示弱,紧接着,他又用不紧不慢、不愠不火的语气说,如果苏加诺这位“统帅”还是不接受“元帅”的意见,那么,“元帅”也就只好辞职不干了,言外之意是中方将不得不采取一些不利于两国关系的消极措施。这一下,苏加诺不得不清醒下来,冷静地权衡利弊了。
把自己要说的话让对方说出来
有时候,由于大家都是熟人,碍于情面,有些话自己难以启齿,甚至同一句话,虽然由己方之口说出来是很自然的事,但也极易让对方产生误解,引起尴尬,这时诱导对方先开口无疑是上上之策。
王某准备借助于好友赵某的路子做笔生意,可就在他将一笔巨款交给赵某的第二天,赵某暴病身亡。王某立刻陷入了两难境地:若开口追款,太刺激赵某的家人;若不提此事,自己的局面又难以支撑。
帮忙料理完后事,王某是这样对赵夫人说的:“真没想到赵哥走得这么早,我们的合作才开始呢。这样吧嫂子,赵哥的那些关系户你也认识,你就出面把这笔生意继续做下去吧!需要我跑腿的时候尽管说,吃苦花力气的事情我不怕。你看困难大吗?”
表面上看,王某没有一点追款的意思,却还豪气冲天,义气感人,其实他明知赵妻没有能力也没有心思干下去。同时,他在话中又加上巧妙的提醒:他只能跑腿花力气,却不熟络那些门路,困难不小还又时不我待。
结果呢?赵妻反过来安慰道:“这次出事让你生意受损失了,我也没法干下去,你还是把钱拿回去再找机会吧。”
就这样,王某循循诱导,借对方之口说出来了自己要说的话,既不违背人情事理,又使自己如释重负。
能说会道好办事
这个世界没有人是万能的,有些事情仅靠我们自己的力量去办是不易的。所以,有些时候我们必须寻求他人的合作才能成功。求人就是寻求合作的一种方式。要想打动对方,让对方尽力来帮助你,就需要良好的口才艺术,即俗话说“能说会道。”
因为有求于人,就应该能说会道,首先,语气应柔和、诚恳,即使是亲友、熟人也不能口气太硬。如你要买一套房子,你手头没有足够的钱,只能向别人借,这时你可说:“不知您手头宽绰不宽绰?下月开支我就还您。”用这种商量的品气,只要人家手里有钱,是不会不帮忙的。但有些人则不注意这一点,向人借钱时说:“谁不知你存了上百万,借我十万还不是张飞吃豆牙——小菜一碟儿?”诸如此类无关痛痒的话,在平日里与熟人开玩笑说说还不要紧,如果真正开口借东西时,就不可这样说。所以借东西时说话一定要用商量的语气,使对方感到你有求于他,而且尊重他,他才肯帮你。
在拥挤的火车上,一位老态龙钟的老太太,带着一个四五岁的孩子站了良久,也没人让座。孩子指着坐在旁边的一个姑娘对老太太说:“奶奶,我累了,你跟这位阿姨说说,让我坐一会儿吧。”老太太轻声地对孩子说:“奶奶知道你是一个非常懂事的好孩子,阿姨不是不给你让座,因为她也很辛苦,也很累,等阿姨休息好了会给你让座的。”一番话说得姑娘再也坐不住了,站起来说:“小朋友,你来坐吧,阿姨不累。”
姑娘对带小孩的老太太视而不见,这本身就该受到大家的批评,老太太抓住了这一点,不但不同意孩子向姑娘提出请求,反而设身处地为姑娘着想,还给其强加了一个善良的动机,使她有台阶可下。这样一来,姑娘没法不产生羞愧心理,再加上车厢内其他顾客给她带来的舆论压力,迫使她不得不主动站起来为孩子让座。
有个大学讲师想请一位姓李的文化名人为自己的一本即将出版的书题写书名。得知来访者的意思后,这位一贯以幽默著称的名人笑着说:“是题字啊,可以,不过,现在讲究经济效益,请我题字,是不是该付点钱啊?便宜一点儿吧,300块一个字,怎么样?”这虽然是在开玩笑,但年轻的讲师也听出了这位名人似乎对常有人打他手迹的主意稍有抱怨之意。于是,他说:“李先生,您这话可是只说对了一半哟。要得到您的墨宝,理当付钱。可是,您的字何止值300块钱一个呢?比如说,我想要一件值300块钱的衣服,这家商店买不着,还可以到别的商店去买呀,可您的墨宝只能出自您自己的手,天底下别无他处可寻呐!在我看来,您的每个字都是无价之宝啊,我付多少报酬也不够啊。”几句话说得这位早已听惯了恭维之辞的名人,竟也觉得“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遂欣然命笔。
恳请帮助讲究攻心策略,如果我们在求人办事时巧妙动用你那如花的妙口,说别人爱听的话,你的成功率将会是100%。
提出问题的办事技巧
另一种打破彼此谈话僵局的方法是,向对方提出问题。你向对方提出问题就是给予对方准备话题的机会,而且他会因此而觉得自己正在为你解决某项问题,因而很自然地对你产生好感。
“请问现在几点?”
“请问这班火车几点出发?”
“请问到动物园的公车是不是经过这里?”
“您认为我的想法怎么样?”
也许你会认为这些发问方式太简单了,但是一个融洽的交往关系往往由此简单的发问而展开。很多人常埋怨和别人交谈很困难,大多数的原因是他们把这件事困难化和复杂化了。他们通常都先认为,和别人交谈是一项困难的工作,而不是一件轻松平常的事。因此,也就不愿意积极主动去和人交谈。
任何人都不喜欢自己永远只是一个听众,无论哪些话,对他们而言都是很重要的。
所以,如果你遇到一位沉默寡言的人,用尽方法都仍然无效的情况下你只要向他提出发问,就可以使他张口说话。
在美国口香糖大王威廉·迪格勒的传记里,有一则有关如何使别人开口说话技巧的有趣故事。这个故事是威廉·迪格勒刚从事肥皂推销时发生的。
有一天,他到一家超级市场推销肥皂,在说了一大堆话以后,他只知道这家超级市场的老板不仅对他的产品感到厌恶,也对他所属的公司不怀好感。这位老板对着威廉·迪格勒大骂说:“你和你的公司通通给我滚蛋!”
年轻的威廉·迪格勒这时便一面埋头收拾自己的工具,一面心平气和地问他:“我想我要把这些东西推销给你是不可能了。但是,因为我是一个新手,所以,我希望你能够给我一些建议,如果我要把这些商品推销出去,我应该怎么说才合适。”
于是老板便说:“你应该说……”
老板很详细地把这些肥皂的优点说了一大串,然后就如你所想象的,因为他自己太热心了,以至于也说服了自己而买了肥皂。
对威廉·迪格勒来说,年轻时的教训,使他获得许多宝贵的启示。像这样只是给予他人说话的机会,也可能用来使你无法说服的人,最后也说服了他自己。
大部分的人都珍惜自己的工作,如果你遇到了挫折,不妨学习威廉·迪格勒向别人要求忠告的方法,如此就是再困难的问题,也会很容易被解决。
一言可激起千层浪
在求人办事过程中,有时别人并不应允。如果采用直截了当的请人办法,他们也会一再拒绝。在这种情况下,巧用激将法则会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激将法是求人的一种高超技巧。使用激将法往往能够使对方感情冲动,从而去做一些他在平常情况下可能不会去做的事。激将法还可以激起对手的愤怒感、羞耻感、自尊感、嫉妒感或羡慕感等等。这样,被求者在激动之中来不及考虑太多就答应下来,造成了这祥一种结果:这些事不是你求他,而是他自己要做的。
罗贯中的长篇小说《三国演义》当中描述了这样一种事情:公元208年,刘备被曹操打败,逃至樊口,势单力孤,继续与曹军对抗完全没有前途可言,除与盘踞江东的孙权联手以外已别无他计。刘备身边能胜此任的唯有诸葛亮,他自荐过江,求取吴国出兵抗曹,他后来终于说服孙权,成功地完成了联吴抗曹的使命,以致造成后来三国鼎立之势。
诸葛亮是怎样说服孙权的呢?诸葛亮见到孙权先说这样一番话:“如今天下大乱,将军在江东举兵,刘备在江南集结,目的都在与曹操共争天下。眼下曹军势如破竹,所向披靡,仅有英雄气概对他是无可奈何的。加上刘备之军渐渐败退,将军您宜早做应对,好好斟酌才对。如果吴国的军力能够与曹操对抗,就即刻与他断交;如果没有与其对抗之力,那干脆就迅速解除武装、俯首称臣算了。可依我看来,将军似乎在表面上要服从曹操,其实内心里很是犹豫不决。目前形势已迫在眉睫,没有多少时间让您犹豫了,希望马上做决定,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孙权愣住了,反问道:“照你说的形势如此窘迫,刘备为何不赶快投靠曹操呢?”
孔明回答说:“将军此言差矣。齐国壮士田横您该知道,他在道义上不能投靠汉高祖,宁可自己结束自己的生命。而刘备是汉室后裔,具有英雄姿质,目前虽然困顿,仍有八方壮士慕其英名,源源而来投奔。起兵抗曹,天之所命,至于事成与否,只有靠天命决定。岂可向贼投降呢?”
孙权听后言道:“我吴国拥有十万大军,承父兄之业,更岂可轻易言降?”
此时的孙权年纪尚轻,自尊心强得很。孔明就是利用孙权的这个特点,以言语刺激他的自尊心,使他的意志按照自己所期待的方向转化。
孙权虽然口头上说不降,其实内心也很不踏实,又向孔明问道:“现在这种情况,除了刘备之外再找不到能与曹操作战的军队,可刘备最近连吃败仗,不知是否有军力与其再战?”
这些是孙权真正担心的事情,他也明白只靠东吴自己的力量敌不过曹军。
孔明早有准备,胸有成竹地分析形势给孙权听,以打消他的不安。孔明说:“刘备确实吃败仗,但现在军力不少于一万。而曹操之军虽众,但长途远征疲惫不堪。这一次为了追击我们,曹军的轻骑兵一昼夜竟跑了三百里,已经没有多大的气力,再者,曹兵不习惯水上作战,我方占有地利;荆州之民虽然表面上服从曹操,内心却是时时准备反抗。如果将军集精兵猛将与刘备之军配合,联合作战,一定会击败曹军。天时地利俱在,剩下的只看将军您的决策能力了。”
孔明这一番分析,指出强敌曹操之短处,强调刘、吴潜在之长处,最后把事情成败的关键又推给了孙权自己,可谓招招妙算,使原来主意不定的孙权横下决心,联蜀抗曹,以致后来发生了“赤壁之战”。
求人时,尤其是求熟人的时候,就得利用一下感情,摸透对方心理,因时而宜地采用激将法,他就会尽力帮你把事办好。
借古讽今办事轻而易举
在日常的生活、读书中我们经常可以遇到一些很有意义的典故。这些典故读起来朗朗上口,非常有说服力,如果你在求人的过程中也能运用这些典故,求人办事可轻而易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