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3872000000022

第22章 争鸣(3)

至于李零,他是怎么用的这“丧家狗”三个字?能不能用呢?我再来猜一猜。第一,他肯定孔子一生失落的遭遇这事实。李零说得很清楚:“我喜欢活孔子、真孔子;不喜欢死孔子,假孔子。”史籍记载这个活孔子、真孔子确实一生的的确确“心想事不成”,他一门心思寄希望于统治者用他,可却不为统治者所用,很是失落,失落到产生“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的地步了。要李零“‘瞒’和‘骗’”,他是绝对不干的。他自己读《论语》,教学生读《论语》,根本特质所在就是要打破对于孔子的“‘瞒’和‘骗’”。复活孔子,复活一个真孔子。第二,他倒是从积极的方面看孔子的“欣然”和“笑曰”。很是“同情地理解”。所以他在封面上标举:“任何怀抱理想,在现实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人,都是丧家狗。”他把孔子只当作知识分子看,而不深究孔子这种知识分子的追求。这种标举很得到认同。在鲁迅博物馆的一次座谈会上,有先生就说他自己也是“丧家狗”;谁谁谁也是“丧家狗”。这种积极的“同情地理解”是并不离谱的。孔子无疑怀抱理想,孔子无疑是终其一生没有找到精神家园的人。他的一门心思跑官,也是时代使然。是故,虽然孔子心中的“精神家园”是有主子的,也不妨给予同情。正因为这一点,我不采取这种泛论。我看重孔子周游列国,寻找一个主子来实现自己的精神家园的根本特质,看重他不为统治者所用,才找不到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这一点。如果孔子不希求统治者用他,“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何尝不能“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拥有自己的“精神家园”呢?孔子以降,儒家之所以逃不掉“丧家”的命运,根本在他要说动统治者,重用他来做“王者师”,恢复他所理想的“东周”的气象。而他们拉社会后退的那一套,是历朝历代统治者所不取的;也为历史所不容。儒家,新儒家,新新儒家,新新新儒家,“儒家社会主义”,都不过让我辈再来“听说梦”罢了。鲁迅说:“以过去和现在的铁铸一般的事实来测将来,洞若观火!”我是相信鲁迅的。我相信鲁迅对于孔子的评论:“但我想,能像中国的愚民那样,懂得孔夫子的,恐怕世界上是再也没有的了。不错,孔夫子曾经计划过出色的治国的方法,但那都是为了治民众者,即权势者设想的方法,为民众本身的,却一点也没有。这就是‘礼不下庶人’。成为权势者们的圣人,终于变了‘敲门砖’,实在也叫不得)枉。”最近一个例子。有地方提出“不孝不能当干部”,可东汉的老百姓就有民谚:“举孝廉,父别居。”民众有民众的眼光。

关键还在于:不能再搞“孔子说得,李零辈说不得”的尊尊长长那一套了。不能再搞“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那一套了。不能弘扬孟子的“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的那一套了。二十一世纪了,还不能来一个“百家争鸣”吗?只有对于孔子“有好说好,有坏说坏”才可能认识孔子;只有把孔子放到他生活的历史时代,才可能认识孔子的伟大,和他的精辟的言论,不至于因人废言,把孔子“打倒在地,再踏上一只脚”。鲁迅是批评孔子的,因为孔子是个“治民众者”,是为权势者设计治国的方法的;而且直到他生活的时代,孔子还被当作“敲门砖”,权势者及其帮忙者帮凶者还要用孔子来救中国。但是,鲁迅对孔子是采取分析的态度的。他不仅说过:“孔丘先生确是伟大,生在巫鬼势力如此旺盛的时代,偏不肯随俗谈鬼神;但可惜太聪明了,‘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只用他修《春秋》的照例手段以两个‘如’字略寓‘俏皮刻薄’之意,使人一时莫明其妙,看不出他肚皮里的反对来。他肯对子路赌咒,却不肯对鬼神宣战,因为一宣战就不和平,易犯骂人——虽然不过骂鬼——之罪”;还赞同过孔子不少言论。如:“孔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我并不全拜服孔老夫子,不过觉得这话是对的,我也正是反对大学生‘赴难’的一个。”这绝不是孤例,这里不一一罗列了。看一个人,知人论世,一要看他的根本特质,二要不因人废言,这才庶几近之吧?

2007年7月17日

究竟谁在误说?

秦璜

今年第四期《咬文嚼字》刊有杨宏着先生的一篇短文《琼瑶误说科举》,指出了琼瑶小说中的两处差错,同时概括介绍了中国明清时代科举考试中的有关知识。六月十一日,有一位“长期从事文字编校工作”的黄鸿森先生挺身而出,在《中国新闻出版报》上发表了《(琼瑶误说科举)有误说》一文,声称《咬》刊的文章中也有误说。这一下子引起了我的阅读兴趣。

据我所知,《咬》刊自创办以来,既敢于“在太岁头上动土”,又敢于向自己“开炮”,并不讳疾忌医。我很想看看《咬》刊因何被咬。而我本人对中国科举制度的历史曾经有所涉猎,至今仍保持着浓厚的兴趣。为此,在读了《咬》刊上的杨文之后,紧接着拜读黄先生的大作,然而读完以后却大失所望。套用《中国新闻出版报》编者按上的一句话便是:黄先生“对科举制度似不甚熟悉”。他一连“咬”了几口,却咬得不是地方。

第一关于“童试”的范围。《咬》所刊文章说:“按明清科举制度,先要通过地方县、府两级的童试,成为童生后,再参加学:举行的:试:试由学政主持,录取者即为生员,通称秀才。”黄先生说“童试”不是两级而是三级。他引用《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卷》“科举制”条说:“童生要取得生员资格,必须通过县试、府试和:试,总称童试。”杨文只说“要通过地方县、府两级的童试”,把“:试”排除在外,因而成了误说。

黄先生的这种断言,可以说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有些历史类辞典(包括《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卷》),的确有把县试、府试和:试三级考试统称为“童试”的,但这仅仅是某些学者的一家之言,其实颇有可议之处。比如着名科举史专家金铮教授便持有不同意见,他在《科举制度与中国文化》第五章中写道:“科举发展至明、清,已形成一个层次、等级、条规、名目繁多苛严的庞大体系。唐代科举仅发解试与省试两级,而明清则有童试、:试、乡试、会试、殿试五级。其中往往又分层次。”(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71页)金铮教授显然没有像黄先生那样,把童试说成包括县试、府试和:试三级,而是将童试和:试作为前后不同的两级考试来论述的。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童试”只是要取得“童生”的资格,“表明已具备基本的文化知识和写作能力”,它和“:试”并不能完全扯在一起。在府、州的“学:”举行的“:试”,按照金铮教授的介绍,“又分为‘岁试’、‘科试’两级。岁试是每年举行的童生‘入学’考试,录取后即为‘生员’,通称‘秀才’。科试则是对已在学校的秀才进行考试,成绩优者方可参加下一级考选举人的乡试……”

可见,“:试”既和“童试”有关,又和“童试”有别。“:试”中的岁试参加的对象是童生,录取后即可入学成为生员(秀才),因此可以包括在“童试”之内。而“科试”的对象则是已经入学的生员(秀才),通过考试决定其能否参加上一级省城举行的乡试。这种“科试”怎么还能算“童试”呢?黄先生显然是上了某些辞典的当,把两级不同性质的考试混为一谈。

第二关于“学:”的称谓。黄先生质疑说:“什么叫‘学:’?杨文说‘……再参加学:举行的试试由学政主持……’句中的‘学:’一词有歧解,似为主办者,似为场所,且语义不明。《辞源》‘:试’条释作:‘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考试,因学政又称提督学:故名。’同书‘学政’条(三)释作:‘清代提督学政的简称,也称督学使者、学政使,俗称大宗师、学台。……各省督学统称提督学:官名称为钦命提督某省学政。’由此可见,‘学政’虽有多个称谓,但没有称‘学:’的,所以说杨文写得不妥……”

黄先生对“学:”这个称谓否定得如此斩钉截铁,实在让人吃惊。“学政”(全称“提督学政”)怎么会“没有称‘学:’的”呢?翻开《清史稿·选举志一》,其中就明明白白地写着:“初,各省设督学道,以各部郎中进士出身者充之。惟顺天、江南、浙江为提督学政,用翰林官。……雍正中,一体改称学:省设一人。”(第3114页)

如果说正史翻检不便的话,那就查查《教育大辞典》吧。关于“提督学:”的释文是:提督学:①清代学官名。清初沿明制,直隶与江南、江北各设提学御史和提督学道,选用翰林:翰林出身者任之,故称。康熙末,各省提督学道均更名学:……②提督学政之衙署,与抚:平行。……(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533页)

根据以上的引录可知,“学:”之名,见于正史和现代权威的专科工具书。它有两个义项,其一是清代地方文化教育行政官“提督学政”的别称;其二是“提督学政”的衙署,即办事机构。这两个义项的内涵区别分明,怎么会引起歧解呢?《咬》刊作者说:“参加学:举行的:试:试由学政主持。”科举制度中的考试一般都是由国家机构(“衙署”)而不是行政长官个人出面组织的,这里的“学:”指的就是“提督学政”衙署,而主持考试的人则是提督学政。一清二楚,何错之有?

第三关于参加“乡试”的资格。《咬》刊原文说:“秀才能否取得参加乡试的资格,还要看他在科试(:试的一级)中成绩是不是达到优等。”黄先生觉得这也有“可议”之处:“秀才能否参加乡试,要看科试成绩‘是否达到优等’这一说法与史实不符。王道成着《科举史话》说:‘生员参加科试,凡名列一、二等及三等名列前茅(大省前十名,中小省前五名者),就取得乡试的资格。’可见,生员只要科试成绩较好就可参加乡试,并不需要‘达到优等’。”

被选送参加乡试者,应当是科试中成绩“达到优等”的生员,这一说法并不是《咬》刊作者凭空杜撰的。《明史·选举志一》说:“[提学官]先以六等试诸生优劣,谓之岁考(即岁试)……一、二等皆给赏……继取一、二等为科举生员,俾应乡试,谓之科考(即科试)……三等不得应乡试。”(第1687页)又如《清史稿·选举志一》说:“科试一、二等送乡试。”(第3117页)由此可见,在通常情况下,保送参加乡试的必须是科试中成绩达到一、二等的生员。所以金铮教授在其着作中根据以上规定概括为:“科试则是对已在学校的秀才进行考试,成绩优者方可参加下一级考选举人的乡试。”至于后来在某个时期由于特殊需要适当放宽尺度,把“三等名列前茅(大省前十名,中小省前五名者)”的生员也选送去参加乡试,那只是特例而不是常例。黄先生为了证明自己的正确,竟然撇开正史记载不谈,抓住通俗读物中的说法,在“优等”和“成绩较好”两个词语上纠缠,非要把前者定为“误说”,似乎有点强词夺理。

第四关于“中式进士”的提法。《咬》刊作者说:“明清时期所有举人均可去京城参加会试……会试取中者为中式进士,第一名称会元。会试后所有中式进士均参加殿试……”黄先生则认为“‘中式进士’一词,未见于史书”,自然这又成了误说。对于黄先生的这种质疑,我想反问一句:“中国的史书汗牛充栋,浩如烟海,你黄先生没有见过的称呼,就一定不存在吗?”为了解开他心中的疙瘩,我在这里引一条清代学者的书证。俞樾(1821-1907)《曲园杂纂》卷三十八《小浮梅闲话》:“明珠之子何人也?余曰:明珠子名成德,字容若。《通志堂经解》每一种有纳兰成德(容若)序,即其人也。恭读乾隆五十一年(1786)二月二十九日上谕:‘成德于康熙十一年(1672)壬子科中式举人,十二年(1673)癸丑中式进士,年甫十六岁。’”

这段引文中摘录的乾隆皇帝的“上谕”(圣旨),就提到纳兰成德既“中式举人”,又“中式进士”。这两个称谓都不是专名。“中式举人”就是“考中举人”,“中式进士”就是“考中进士”。黄先生说:“‘中式进士’一词,未见于史书。”不知道这条清人笔记转录的乾隆上谕,能不能让他改口。

第五关于会试中式的人殿试以前能否称为“进士”。黄先生说:“会试中式者,明代无任何称谓,清代则给予‘贡士’称谓……会试中式者必须参加殿试后才能得到进士称号。”为了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黄先生还特地引用《明史·选举志二》说:“[会试]中式者,天子亲策于廷,曰廷试,亦曰殿试。分一、二、三甲以为名第之次。一甲止三人,曰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人,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赐同进士出身。”

在这段来自正史的引文中,谈到了三甲的等次及其称谓。这些称谓,最初确实是在通过殿试以后由朝廷公布确认的。黄先生根据正史说话,显得理直气壮。但他似乎并不了解,从北宋开始,直至明、清两代的朝“之间,人们早已把会试中式的人习惯地称为“进士”了,无需等到殿试以后。《咬》刊作者的说法完全站得住脚。

大家知道,唐代的科举考试只分两级,中央一级的考试叫省试(由尚书省礼部主持),还没有殿试。殿试是在北宋初年由宋太祖创设的。开宝八年(975),在省试以后举行的殿试中,有不少省试取中的考生被黜落了。这些失意的士子,有的贫无所归,导致轻生自杀;有的甚至愤而投敌,鼓动西夏军队连年入侵宋朝,闹得边境不宁。为此,宋仁宗在嘉佑二年(1057)正式下诏:从今以后,“进士与殿试者皆不黜落”。(《燕翼诒谋录》卷五)这项规定,明、清两代承袭了下来,所以金铮教授在《科举制度与中国文化》的第三章中说:“此后举人通过省试(明、清称会试)后,就算稳拿进士,殿试时只排列名次之差。”参加会试中式的人,只要参加了殿试,哪怕考了第三甲的最后一名,也还能得个“同进士出身”。因此到了后来,只要是会试中式的,人们也就习惯上称他们为进士了。就拿上面所引《燕翼诒谋录》那句话来看:“进士与殿试者皆不黜落。”“与殿试者”就是“参加殿试的人”。殿试还没有结束,是否中式还不知道,《燕翼诒谋录》的作者不是已经提前称呼他们为“进士”了吗?

最后,再举一个清光绪二十四年进士傅增湘(1872-1949)的例子。傅先生是着名的藏书家和目录学家,他在《清代殿试考略》一书中,记叙自己当年参加殿试的经历时写道:“新进士入殿,皇帝亲临,经过一系列繁琐的礼仪后,礼部散发试题,进士跪受,各就试桌对策……”你看,这里叙述的分明是殿试之前和正在进行时的情景,但应试的人却都已被称呼为“进士”和“新进士”了。读了这段记载,我们是认同当年亲历过殿试的傅增湘先生的生活实践呢,还是跟在黄先生后面一起指摘他滥用“进士”的称谓呢?读者自会得出结论。

同类推荐
  • 国际传媒整合营销传播

    国际传媒整合营销传播

    本书是国内第一本国际传媒整合营销传播的教材。编者立足于传播全球化的背景,探讨了整合营销传播理论在中国传媒贯彻“走出去战略”、开拓国际市场实践中的应用。本书介绍了整合营销传播基本理论,分析了国际传媒品牌内涵与构成要素、实施整合营销传播的必要性及整合营销传播主客体构成,并从战略、策略、手段、保障、评估等方面进行了阐述。本书可以作为高等院校国际新闻或国际传播专业教材,也可以为国际传播工作者提供参考,还可以为国内传媒的营销实践提供借鉴。
  • 实用公文写作一本通

    实用公文写作一本通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以现行党和国家的公文法规的规定作为依据,积极体现当前公文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具有较高的指导价值和现实效用。本书没有一开篇就介绍各类具体公文的写作与格式要求,而是用比较多的文字讲述了公文的含义、作用以及特点、类型、表达方式等方面的问题。阅读了这些文字,学习了这些内容以后,可以理清思路,更新观念,夯实公文写作的基础。具备了较高的专业素质之后,再进一步掌握公文写作的基本技巧与起草格式,写出高质量的公文便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 教师公文包-法制窗口

    教师公文包-法制窗口

    本书分法律常识、法律咨询、法制纵横、法与青少年、学校·法律五部分,主要对与中小学生相关的法律常识进行了介绍。
  • 中国报业集团法人制度变迁研究

    中国报业集团法人制度变迁研究

    国内第一本从民商法学视角考察中国报业集团法人制度变迁史的学术专著。全书以新闻出版改革为背景,以转型期各报业集团法人定位的不同时段为经,以各家报业集团在三个时间段的不同表现为纬,深入细致地论述中国报业集团从事业法人走向企业法人的转变原因、发展进程、组合模式、未来发展等方面的异同,旨在探寻建设中国一流报业集团、实现中国文化产业腾飞的发展路径。对于深度了解当代中国报业集团的体制机制改革,为中国报业集团的做大做强提供理论支撑,对丰富和发展中国报业理论有一定意义。
  • 赢得课堂精彩:教师的天职

    赢得课堂精彩:教师的天职

    本书是继《课堂教学的八大铁律》之后,又一本研讨课堂教学秩序的书稿。在这一本书中编者们探讨课堂教学内涵性的一些东西,着手研讨教师素养的提高,内容包括:赢在课堂对话——塑造“我的”亲和力;赢在课堂管理——提高“我的”执行力;赢在课堂提升——发展“我的”影响力;赢在课堂整合——抓好“我的”细节力等。
热门推荐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想你多年——致妈妈

    想你多年——致妈妈

    她今年大四,23;她母亲今年49,已经是满头白发。她因为许许多多鸡毛蒜皮的小事而跟母亲一次又一次闹翻,即便最爱的男友劝她和母亲和好,却也无动于衷。可她从未想过,有一天母亲会先离开她……
  • 真假小娇妻

    真假小娇妻

    我才是真的莫倾城哼你认为有谁信你?你为什么要冒充我?我跟你无冤无仇!
  • 重生之绝世邪凤

    重生之绝世邪凤

    她是异世高贵的武神,为了爱情,她背叛家族,舍下父母来到他身边。而当她散尽功力为他续命洗筋伐髓,以至于瞬间年华衰老时。他,却因为全新的体质,天才般的成长,名满天下,舍她而去,任她烧死在大火中。异世重生,他们再次相逢。而她,掩藏在骨子里的本性瞬间显露!狠!狂!邪!这次是真正的她!傲天之凤,涅槃重生,古武大陆,谁与争锋。看她武神邪凤怎样涅槃重生,光耀大陆,将名利踩在脚下,重回世界巅峰!
  • 千古奇案(下)

    千古奇案(下)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悠久的文明之一。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近5000年之久,从公元前841年开始,有文献可考的编年史从未间断,至今已近3012年,这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是绝无仅有的。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国的历史始终传承有序,从未中断。中国人的文化是崇尚和平的文化,奉行中庸的理想人格。在多种文化相汇时,善于融合,不偏颇、不怨尤,尚调和、主平衡,使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中国文化如百川之海,浩淼无垠。
  • 新的族

    新的族

    新的族群,新的女性身份,到底发现了宇宙的什么秘密。她们要承担起什么样的末世责任
  • 红尘炼

    红尘炼

    她有一双能看透世间万物的双眼,却唯独看不透爱情,在错爱中,她迷失了自我,为了她所谓的爱人,做尽了错事。在双亲死在眼前的打击中,她幡然醒悟,在一心求死中,误入修真者的天劫之中,在万雷轰顶下与修真者的残魂一同步入轮回..............
  • 洪荒霸帝重塑之路

    洪荒霸帝重塑之路

    为了追求更飘渺的境界,追求更强大的力量踏入平行空间,重塑轮回。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盗即是道

    盗即是道

    世界就像是浩瀚的星空,是由千千万的生命组成,如同那无数的星,绽放着属于自己的光。被算计却机缘巧合的重生穿越,盗门的当家人展凌来到了这片星空,可惜这并不是一颗默默无闻的无名星,他如同黑洞一般,不显眼的吞噬着,变强着,也许在前世实现不了的愿望在这里得以完成,让盗成为光明正大的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