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蕉公司确实给小说中的一个人物带来了灾难,那就是医生。香蕉公司为工人提供医疗服务,让医生失去了病人,夺了他的活路;然后立了新规矩,要求所有专业人士注册毕业证书,这等于是质疑他是否有行医资格,让他失去了尊严(第49页),也许这正是他自杀的缘故。但是,小说并没有聚焦在香蕉公司带来的“许多灾难”上,最多就只是关注了一个灾难——医生之死。既然书名如是,序里又有如此震撼的开场,读者自然会以为,旋风带来的枯枝败叶会是小说压倒一切的焦点,因此,“枯枝败叶”在小说中明显的缺失,说明加西亚·马尔克斯用的是冰山策略——马孔多主要悲剧发生在舞台之外,一个不为读者所知的地方,读者看到的是舞台上的悲剧效应。因此,《枯枝败叶》提出了这样的可能性:看不见的,比可见的更加重要。正如我们前面提到过的,小说充满不解之谜,包括梅梅出什么事儿了,医生为什么自尽等等;但是这些谜都包含在一个更大的谜团里:枯枝败叶的旋风在哪里?其他写于50年代中期的小说显示,加西亚·马尔克斯仍然在短篇小说形式上做着不同的尝试,裁剪边幅,磨砺个人风格。《伊莎贝尔在马孔多观雨时的独白》(1955)再现了一个被雨吓坏了的孕妇伊莎贝尔的所思所想。小说充分表达了加勒比地区的大自然所给予人的那种摧枯拉朽、无所不能的感觉,让读者感受到加勒比雨季非同寻常的连绵阴雨:“下雨了。天空是一块柔软的灰色物体,在离我们头顶一掌之遥的地方扇着翅膀。”(第129页)雨如此绵绵不绝,全然充斥了人们的感觉:“从星期一太阳下山之后,我们就没吃东西,我想从那时开始,我们的思维就停止了。我们让雨给下了药似的,麻木了,以平静、无可奈何的态度,接受大自然的崩塌。”(第132页) 尽管马尔克斯50年代中期的小说创作,反映的是具有挑战性的加勒比思想倾向,写作当时,却是作者忙于接受欧洲影响之际。1955年12月他从罗马来到巴黎,住进位于居亚斯路16号的法兰德斯旅店。紧接着,倒霉事儿发生了。哥伦比亚政府决定查封《观察家报》,这等于是让马尔克斯一夜之间变得一文不名,因为报社的薪酬是他唯一的收入。尽管囊中羞涩,他还是决定留在欧洲。幸运的是,当时生活在委内瑞拉的普利尼奥·阿普莱约给他找了自由新闻撰稿人的活儿。问题是,普利尼奥·阿普莱约的款不能保证准时汇到,马尔克斯巧妙地将这段经历移植到《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刻画上校如何等待信件的到来。1956年底,马尔克斯搬到阿萨路上的一个房间(chambre de bonne),与来自西班牙巴斯克的演员塔奇雅·金塔纳同居,这是一段短暂而热烈的爱情。然而,他一生钟爱的,依然是在她九岁时与他邂逅的姑娘,默西迪丝·巴尔查,这时她正在哥伦比亚等着他。加博和默西迪丝开始通信,每周都有两三封信。正是在书信往来中,他们逐渐意识到双方之间的爱情是多么炽热。我们甚至可以认为,他们正是在这个时候真正坠入爱河的。 回过头来看,马尔克斯在欧洲写的新闻报道与过去显然有所不同,敏锐的才智、国际化的视角、历史性的讽喻,这都是以前的新闻报道中所没有的。这些新闻报道收集在《当我幸福而尚未成名时》(1973)。例如,《世界上最著名的一年》以视觉形象开头——这也是马尔克斯小说的标志性手法——安东尼·艾登勋爵在唐宁街10号向人群挥手辞别,然后“与党内同僚分手,最后一次拜访伊丽莎白女王,递上辞呈,收拾行李,离开首相官邸,退出政治生涯” ,这一切都在两小时内完成。文章收集了1957年的各色事件,出彩的往往是事件中令人匪夷所思的细节——美国演员亨弗莱·鲍嘉临死前所说的话:“唯一没出差错的,是我的银行存款”(第12页);安德烈·葛罗米柯上去了(在苏联权力之争中),而法国影星碧姬·巴铎袒胸露背的衣服掉了下来(第1314页)。在欧洲做记者期间,马尔克斯完善了将读者吸引到故事中心的技巧:通过日常所见所闻的事件,建立共同视角,在此基础上产生集体共鸣。有一篇文章写的是发生在意大利的一桩谋杀案,充分显示了他的功底:
维森特·埃尔南德斯·马维尔跟妻子吃过晚饭,在阳台上抽烟歇息了一个时辰,晚上10点钟出门,这是他最后一次走出家门。他34岁,是位身材粗壮的出租车司机,平日谈笑风生,是委内瑞拉基督教民主党政治主张的热情支持者,还是虔诚的天主教徒。1952年3月24日那天晚上,他最后一次走出家门时,跟往常没什么两样。他从下午6点钟起开着黑色的水星轿车干活儿,8∶30回家吃晚饭,答应妻子会像往常一样,凌晨两点回家。但是,直到第二天,他才随着报纸最后一版上的新闻报道进了家门。报道说的是,维森特·埃尔南德斯·马维尔在自己的车里,跟一个朋友一块儿被枪杀了。
1957年,加西亚·马尔克斯与普利尼奥·阿普莱约、他妹妹索莱达和路易斯·比利亚尔·博尔达一起去东欧旅行,普利尼奥·阿普莱约买了一辆雷诺车,是他提议和马尔克斯一起去东欧的。他们去了东德、西德、捷克斯洛伐克、波兰、苏联和匈牙利。马尔克斯此行所写的文章收集在《社会主义阵营游历》(De viaje por países socialistas)一书中。从这些文章看,他在政治上显然更加敏锐了。在某些方面,我们这位哥伦比亚作家的新闻报道与塞萨尔·巴列霍五十年前对苏联的报道有异曲同工之处,跟巴列霍一样,马尔克斯通过访谈,依据所见所闻得出的印象,描写了在这些国家里人们是如何生活的。然而,与巴列霍不同的是,看了马尔克斯的新闻报道,读者得到的是一边倒的负面印象。马尔克斯认为,在这些国家里,什么都做不好,连娼妓也做得不像样!跟马尔克斯一起去东欧的普利尼奥·阿普莱约认为,马尔克斯后来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兴趣,来自对古巴天然的同情,而不是源自苏联及其卫星国的纽带。 从东欧回来之后,加西亚·马尔克斯到伦敦待了六七个月,表面上是去学英语,其实是去修改准备发表的小说。 后来,在普利尼奥·阿普莱约举荐之下,马尔克斯有了到卡拉卡斯《时光》(Momento)杂志社当记者的机会,并于1957年12月24日抵达委内瑞拉。不久,1958年1月份,独裁者马科斯·佩雷斯·希门尼斯下台,当时正好在卡拉卡斯的马尔克斯,与其他人一起兴高采烈,上街庆贺。他神奇的笔法再次发挥威力。1958年1月23日,佩雷斯·希门尼斯逃离委内瑞拉,翌日,马尔克斯和普利尼奥·阿普莱约一起编写的庆祝民主回归的《时光》杂志与读者见面,印数十万,几个小时便告售罄。尽管他们俩的合作旗开得胜,《时光》杂志社编辑卡洛斯·拉米雷斯·马格里戈后来还是把他们辞退了,起因是1959年5月份理查德·尼克松访问委内瑞拉,他们对此事持有不同政见。在委内瑞拉工作期间,马尔克斯实践了自己多年前许下的诺言。1958年春季的一天,他和普利尼奥·阿普莱约正在卡拉卡斯大咖啡馆跟几个朋友喝酒,突然,“他看了看表,说:‘见鬼,我快赶不上飞机了。’普利尼奥问他要上哪儿去,马尔克斯说:‘结婚去。’”他从《时光》杂志社告假,飞回巴兰基亚,默西迪丝·巴尔查在那儿等着他。1958年3月21日,两人在7月20日大街(Avendia 20 de Julio)上的圣母教堂举行了婚礼。马尔克斯的弟弟伊尤觉得默西迪丝魅力四射,很像索菲亚·罗兰。马尔克斯带着新婚妻子回到委内瑞拉,开始了他们共同的生活。 这是一段十分美满的婚姻,加博和默西迪丝非常般配,就像一个朋友所说的,他们两人中,默西迪丝“是脚踏实地的,他们的财产都是她掌管,她是护着他的母狮子;没了默西迪丝,加西亚·马尔克斯就完全不知道东南西北了”。1959年8月24日,他们第一个孩子罗德里戈出生,1962年4月16日,有了第二个孩子贡萨洛。 此时,拉丁美洲政治局势日益紧张。1959年1月1日,菲德尔·卡斯特罗在一场革命政变中将富尔亨西奥·巴蒂斯塔赶出古巴。马尔克斯和普利尼奥·阿普莱约作为记者,应邀参加菲德尔·卡斯特罗举办的“阐明真相”活动。他们于1959年1月19日抵达哈瓦那;在这次访问中,马尔克斯第一次与卡斯特罗见面。马尔克斯评论道:“对于上一年待在卡拉卡斯的人来说,看到1959年初哈瓦那的狂热气氛和有创意的混乱,一点都不会感到惊奇。”从此,马尔克斯开始转向加勒比式的共产主义。当时,刚刚成立的古巴通讯社“拉丁社”要在波哥大成立分社,马尔克斯应邀参加了筹备工作;1961年1月又应邀去拉丁社纽约分社工作。默西迪丝带着两岁的儿子罗德里戈和他一起去了美国。不过,纽约的日子并不好过。居住在那里的反卡斯特罗古巴难民,经常打电话谩骂骚扰拉丁社工作人员,就连默西迪丝都接到一个恐吓电话,说知道他们住在哪儿,带孩子上哪儿散步(中央公园)等等。
1961年6月,加西亚·马尔克斯心血来潮,决定离开纽约,带着默西迪丝和小罗德里戈,乘坐灰狗长途车去墨西哥。在马尔克斯心目中,这是去福克纳笔下的美国南方腹地的一次朝圣之旅,但是,在亚特兰大,他们亲身经历了美国南部种族主义的粗暴。旅馆不让他们进去,因为他们被当成是墨西哥人,迎接他们的是“狗与墨西哥人勿进”的招牌。在新奥尔良,普利尼奥·阿普莱约从波哥大汇来的120美金,正在哥伦比亚领事馆等着他们。去墨西哥途中,马尔克斯亲眼见到了福克纳所描写的约克纳帕塔法镇上的恐怖人生。尘土飞扬、炎热不堪的镇子,无望的民众,让他想起自己在早期小说里刻画的阿拉卡塔卡的世界。加博、默西迪丝和罗德里戈于1961年6月26日到达墨西哥城。马尔克斯找工作颇费了一番周折,最后,在当年9月份,他同意给古斯塔沃·阿拉特里斯特的两份流行杂志《家庭》(The Family)和《轶事》(Stories for Everyone)当编辑,同时他还写电影脚本。现在回过头来看,这份工作分散了他的精力。1962年对加西亚·马尔克斯是十分有意义的一年,是他小说创作的“奇迹之年”(annus mirabilis)。这一年他发表了三部重要作品:《恶时辰》(La mala hora),《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El coronel no tiene quien le escribe),和《大妈妈的葬礼》(Los funerales de la Mama Grande)。这三部作品之间的关联显而易见。《恶时辰》的有些人物也出现在其他两部作品里,比如大妈妈本人、堂·萨瓦斯、蒙铁尔寡妇和伊莎贝拉;有些场景重复了其他故事中的片段,比如,短篇小说集《大妈妈的葬礼》里的《某日》,写牙医给镇长拔牙,《恶时辰》有同样情节,不过是加长版。跟《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一样,在《恶时辰》里,电影院老板放电影,必须通过当地神父的审查。《恶时辰》刻画的是一个丧心病狂的世界:镇长独掌大权,既腐败又暴力;大清早有人在镇子醒目的地方张贴“匿名帖子”(pasquines),将左邻右舍犯下的过错公之于众,让老百姓时刻心惊胆战;在这里,法律被视为儿戏,一方面,被人戴绿帽的丈夫杀人复仇(塞萨尔·蒙特罗枪杀了与他妻子有暧昧关系的帕斯托),另一方面,镇长的爪牙残忍地杀害了一个被关押的人。《恶时辰》的某些词语会在后期小说里出现,比如镇长的断言,“这是一个幸福的镇子”(第85页),在《百年孤独》里得到重复。这不是传统意义上以情节为中心的小说,而是一个镇子在水深火热中的内心感观:官员腐败,停滞不前,暴力漫无目标,像地狱一样永无解脱。如果把情节写入小说,就等于有了以假乱真的方向感,而这个世界是没有方向感可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