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的功夫也有高下之分,卓劣之别。人云亦云,见风使舵,总不及抢先一步、棋高一招的聪明人令上司倚重。时时占尽先机的人,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西汉初年,汉王朝刚刚建立起来,百废待兴,礼仪不周,叔孙通制定了朝见帝王的礼仪,因此大受汉高祖刘邦的赏识,成为西汉开国初期一位引人注目的角色,《汉书》还专门给他立了一篇传记。
其实,他的崭露头角开始于秦朝,早在秦始皇时期,他便以博士的头衔为秦王朝效力了。秦始皇搞焚书坑儒,坑的就是这些有博士头衔的人,当时坑的人数多达四百六十余人,而叔孙通居然能幸免于难,真不知他用的什么手段讨好了秦始皇。到了秦二世时代,陈胜、吴广农民起义,二世皇帝召来了一帮博士儒生询问对策:“南方有一些戍卒攻城夺地,你们看该怎么办呀!”
有三十余名博士纷纷进言道:“臣民不允许聚众闹事,聚众闹事就是造反,就是不可饶恕的死罪,请陛下立即发兵击讨!”
偏偏秦二世采取驼鸟政策,不肯承认老百姓会起兵反对他,一听这话脸色就变了,一副怒气冲冲的样子。叔孙通透析秦二世的心思,立刻上前说道:“此言差矣,如今天回家,郡县的城墙、关卡早已摧毁,兵器也早已收缴销融,向天下百姓表示永远不再用武。而且上有英明的国君,下有严格的法令,官吏们人人恪尽职守,四方百姓心向朝廷,怎么会有造反的人?南方那些戍卒不过是些鼠窃狗盗的小偷小摸,何足挂齿,当地的官员早已将他们拘捕杀戮,实在不足为患。”
他这番话果然讨得秦二世的欢心,结果,那些说是造反的博士们都被送交司法部门审讯,而叔孙通却得到了二十匹布帛,一身衣服的赏赐,并将他的官职升了一级。
等到叔孙通返回住所,那些博士们责问他道:“你怎么那么会巴结讨好?”叔孙通说:“诸位不明情势,连我也险些不免于虎口!”
其实,聪明的叔孙通已清楚地看出了秦国即将灭亡的形势,当夜便逃出秦都咸阳,投奔陈胜、吴广的队伍去了。陈胜、吴广失败以后,他先后又归顺过项梁、义帝、项羽,最后项羽失败,他投降了刘邦。
刘邦这个人不喜欢读书人,叔孙通为了迎合刘邦,脱掉了自己儒生的服装,特意换上一身刘邦故乡通行的短衣短衫,果然赢得了刘邦的好感。
当他投降刘邦时,有一百多名学生随他而来,可他并不向刘邦推荐,而他所推荐的,全是一些不怕死、敢拼命的壮士,学生们不免有了怨言:“我们追随先生多年,又同先生一起降汉,先生不推荐我们,专推荐一些善于拿刀动剑的人物,真不知您是怎么想的!”
叔孙通说:“刘邦现在正是打江山的时候,自然需要一些能够冲锋陷阵的人,你们能打仗吗?你们别着急,且耐心等待,我不会忘了你们!”
当刘邦当上皇帝以后,那些故旧部下全不懂得一点君臣大礼,有时在朝堂上,也争功斗能,饮酒狂呼,甚至拔剑相向,刘邦显得很不耐烦,这一点让叔孙通看出来了,他便趁机建议制定一套大臣朝见皇帝的礼仪。刘邦欣然同意。
这样一来,叔孙通的那班弟子都派上了现场,同时他还特地到礼仪之邦的鲁地,去征召一批懂得朝廷大典的人。有两个很有名望的司仪不愿意来,当面指责他道:“君自踏上仕途以来,前前后后换了十几个主子,靠着阿谀奉承求得今日的贵宠。如今天下初定,死者未葬,伤者未疗,国家百废待兴,身为重臣的你都不闻不问,那远不是当务之急的礼仪。你的作为辱没了古人设置礼仪的初衷,我不会跟你一块去的,你赶快走开,别玷污我!”
叔孙通一点也不生气,笑着劝道:“识实务者为俊杰,好的舵手是顺水行舟而非逆风而行。海内初平,百废待兴,从各司其礼仪不行,国何以立?请君为国立礼仪。”两司仪一听言之有理,又是皇帝下令,怎能不去?
叔孙通定制的行帝王之礼仪极大地提高了皇帝的尊严,使得刘邦十分开心,高兴地说:“我今日才体验到当皇帝的尊贵了!”于是叔孙通加官晋级,一次便得到五百金的赐赏,成为朝廷近臣,一直到汉惠帝时还恩宠不衰。
叔孙通以一人之身,能适应秦始皇之暴、秦二世之昏,陈胜之陋、项羽之威、惠帝之懦,在那样一个天下大乱、文人遭劫的年代,不只苟全性命,而且处处得意、荣通富贵,亦已难矣!探索一下他保身取宠的诀窍,可以发现,全在于“变与不变”之间。所谓“变”,是要在摸清君上的脾气、秉性、喜怒、好恶的基础之上,不断地改变着自己的言行、对策。叔孙通对秦始皇采取的是“默”,对秦二世采取的是“骗”,对刘邦采取的是“捧”,对惠帝采取的是“吓”,这些手段果然都能奏效。做一个灵活多变的聪明人,不仅要了解上司的所思所想、禀性、好恶,还要了解他所处的环境及人事关系,这样,才能做到先行一步,棋高一着。
自我表现要看时机
低调做人,并不是就不允许表现自己了,而是不可以喧宾夺主,表现要看时机。有这样一个故事就说的这个道理。
王某陪同总经理到东京洽谈一个300万美元的合作项目。已是深夜两点,在可以远眺整个皇宫的高层写字楼里,双方因为合作条件各不相让,谈判几乎陷入僵局。
一阵长时间的沉默后,对方社长松尾说:“如果总经理您这次先到敝公司而不是先到仙台的九州投资公司,我方就可以多作些让步。但是现在只能说遗憾了,因为这关系到彼此信任关系。”说完松尾还咄咄逼人地看着他。
一向在谈判桌上驾轻就熟的总经理一下子无言以对,意外“卡壳”了。这时坐在总经理旁边的王某没向总经理请示便迅速地说:“这次访日日程全部是我安排的,总经理根本没有时间来过问这些小事。我决定先去仙台惟一的原因是考虑到交通费用问题。也许社长还不太了解中国外汇核销方面的事情。中国银行对出国费用都有严格规定,交通费也不例外。一旦超支,核销上就会有麻烦。仙台在东京北边,东京之行后我们还将往南去拜访另外的客户。路线只能由北往南走才不会出现交通费超支问题。如果行程也会影响谈判的话,那么让我来道歉吧,总之跟总经理无关。”
松尾先是呆呆地看了王某一会,随即站起来,深深地向总经理低下头说:“错怪了,请原谅。”
事后,总经理对王某说:“若不是你那番即兴发言,也许我们的谈判真会失败,你这脑瓜怎会转得那么快,可真帮了我的大忙。”谈判结束后,王某立即被晋升为公司的副总。
问起王某的“表现”之道,他的体会是:有些员工,为了能早日证明自己的价值,往往容易走两个极端:或者急于表现自己,太露锋芒;或者过于谦虚谨慎,缩手缩脚。前者会给人肤浅浮夸的印象,而后者会让人觉得你平庸无能。表现要在适当场合适时地得体地表现自己的才能。
许多人做一点工作就大张旗鼓地让每个人知道,你也不该默默无闻。一个精明的员工,不仅会做事,而且还要会在各种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情况下“表现”自己,把握自我表现的分寸,掂轻重,识深浅,知进退,这样才有机会脱颖而出。只要在日常的工作中细心注意,就可以发现有很多既不引起同事的嫉妒,又能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要珍惜机会,负责地做好工作。千万不可以采取为了争取表现机会,大张旗鼓地四处抢工作,这样会引起同事不满,是得不偿失的。据说丘吉尔虽然经常爱用夸张的词汇来自我表现,但是在关键时刻他却会用英语说:“我们应该在沙滩上奋战,应该在田野、街巷里奋战,应该在机场、山岗上奋战——我们,决不感激投降。”请注意,他说的是“我们”,而非“我”!善于自我表现的人常常既“表现”了自己,又未露声色。他们与同事进行交谈时多用“我们”而很少用“我”,因为后者给人以距离感,而前者则使人觉得较亲切。要知道“我们”这个字眼,代表着“你也参加的意味”,往往使人产生一种“参与感”,还会在不知不觉中把意见相异的人划为同一立场,并按照自己的意图影响他人。刻意地自我表现才是最愚蠢的,真正的展示自我的表现绝对无可厚非。卡耐基曾经指出,如果我们只是要在别人面前表现自己,使别人对我们感兴趣的话,我们将永远不会有许多真实而诚挚的朋友。
在职场上,同事之间本来就处于一种隐性的竞争关系之下,如果一味刻意表现自我,不但得不到别人的好感,反而会引起大家的排斥和敌意。这一点不能不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