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教育学家指出:现代社会的发展对“学会学习”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这绝不是危言耸听。“学会学习”,在这里意味着把握四项最基本的学习技能:读、说、写、作。
1.学会读书
读书之事,由来已久。读书多少为宜?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赵普却说:“半部《论语》打天下,半部《论语》治天下。”显然,这些说法都有些夸张。实际上,读书的数量以适当为界。以人的读书能力为限。
不谈专业的差别,就人才个体来说,读书宜多不宜滥。宜多不宜滥,就是说读书要有个数量界限。那界限应该根据所学专业和个人具体条件来划定。比如,有的学者就认为,作为大学生,应以教材10倍数量读书,这也许比较现实,也比较合理些。也就是说,一个本科生,要学20多门课,就应读与之有关的300册书为宜。
读书除去把握读书的数量外,还应该把握读书的技巧。我们把读书的技巧概括为三个相结合:
(1)读与思的结合。读书唯有经过思考、观察和实践,才能“读到糊涂是明白”。对于思考与读书的关系,古人议论很多。张载说:“万物皆有理,若不知穷理。如梦过一生。”朱熹说:“后生学问强记不足畏,唯思索寻究者为少畏耳。”鲁迅先生也说:“倘只看书,便变成书橱,即使自己觉得有趣,而那趣味其实是已在逐渐硬化,逐渐死去了。”因此,为防止读书硬化,甚至逐渐死去,第一要则就是思索。
(2)读与问的结合。提问是解决问题的一半。凡有创造者,无不从发问始。创造者,必然精慎细密,却又眼光锐利,他能够看出问题,于是发而问之,无论什么权威。不明白的就要问,问不倒的权威才是真权威,问清楚的答案才是真理解。
(3)读与做的结合。读书应与实干相结合。读而不做,时间长了,就会有点呆头呆脑,自己看别人不明白,别人看你也有点奇怪。现代的人才个体,不但要有知识、有文化,而且要有技术、有实际工作能力。如此这般,才能学海无涯,书山有路,将古往今来的优秀书籍化为人生丰富的营养。
2.学会语言
我们知道,就一个国家的文化水平和文化结构来说,语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而社会成员的独自能力如何,又是社会文化进步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独白语言是一个人独自进行语言活动的一种语言形式。我们认为,学会语言就是要学会和掌握独白语言的三要素:立论正确,言之成理;感情真挚,以情动人;讲究技巧。技巧很难一言而尽,从最低的标准讲大致包括:语言完整,晓畅明达,逻辑清楚。首尾相顾,结构合理,节奏适宜,手势得当,声音清楚,还要能够进行即兴发挥以及可以比较顺利地回答问题。
3.学会写作
写作能力在古代是很重要的。古人称:“文章能事。”近代以后,专业多了。写作独尊的地位也就没有了,但写作仍然是诸业之首。我国的学校教育,从小学到大学都没有写作课,就可见其重要。那么,如何学会写作呢?有学者将其概括为:
(1)勤写。懒于动笔,是最要不得的事。欲使自己提高写作能力却懒得动笔,这令人不可思议。
(2)要有较高的标准。散散漫漫是学不好写作的。目标既不高,要求也不严,错别字也不在乎,文法不通也不重视,结构不好也无所谓,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是绝对不会让人产生才华之感的。
(3)多读名著,精研范文。好文章不多读,脑子里没有那么多的词汇,写起文章来就会语言贫乏。辞藻生涩。而且好文章有一种口不能言的好处,只有烂熟于胸,才能充分体味其绝妙,日后提起笔来,那种写作的神韵也会油然而生。
(4)善于改写文章。人说文章是改出来的,古人称之为“语不惊人死不休”。现在看来,这仍然是锤炼文字的座右铭。
4.学会操作
操作技能,指的是对高科技产品的实际操作和对现代科技知识实际应用的能力。这种能力对现代社会生活影响日益显著。曾风行世界的《第三次浪潮》这本书,作者的资料来源主要依靠对各种报纸和杂志发表过的文章,而通过重新裁剪和编排后的资料,却出现了一个个极精辟的思想。展示给世人一个全新的视野。这就是一种高超的操作技能,一种艺术的创造能力。因此,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0ECD)国家,都十分重视促进公众接受多种操作技能的训练。特别注重掌握学习的能力。以提高人力资本的素质。对现代青年来说,掌握这以下技能将是十分必要的。
(1)学会计算机。计算机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已须臾不可分离,已成为完成日常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会计算机,将很难在现代社会中立足。
(2)学会掌握资料。掌握资料,就能掌握社会的最新发展动态,这对于寻找成才机会将是十分重要的。资料的整理和积累是一门学问。资料本身是客观的。但掌握哪些资料,利用哪些资料,如何整理和编排资料,却体现了一个人对自己专业方向的把握,对掌握有用信息的灵敏以及对资料的综合运用能力。
(3)学会调查研究。在现代社会中,无论是决策还是管理;无论是制订计划,还是处理各类问题,都需要了解情况。了解情况就是调查。因此,调查研究是青年人制订学习、生活计划不可缺少的基本功。
把精力投入到自己的强项上
如果一个人能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自己的强项上,结果会怎样?必然会有所建树!
渥沦·哈特葛伦博士是一位博学多才的老人,他以前是淘沙一所大教堂的牧师,后来退休了。他曾经问过一位年轻人是否了解南非树蛙,年轻人坦白地说:不知道。
博士诚恳地说:“如果你想知道,你可以每天花五分钟的时间阅读相关资料,这样,五年内你就会成为最懂南非树蛙的人,你会成为这一领域中最具权威的人。”
年轻人当时未置可否,但他后来却常常想起博士的这番话,觉得这番话真的道出了许多人生哲理。
我们大多数人都不愿意每天投资五分钟的时间(与五个钟头的时间相比实在是少之又少)努力成为自己理想中的人。
伍迪·艾伦说过,生活中百分之九十的时间只是在混日子。大多数人的生活层次只停留在:为吃饭而吃、为搭公车而搭、为工作而工作、为了回家而回家。他们从一个地方逛到另一个地方,事情做完一件又一件,好像做了很多事,但却很少有时间从事自己真正想完成的目标。就这样,一直到老死。我猜想很多人临到退休时。才发现自己虚度了大半生,剩余的日子又在病痛中一点一点地流逝。
成大事者与不成大事者之间的距离,并不如大多数人想象的是一道巨大的鸿沟。成大事者与不成大事者只差别在一些小小的动作:每天花五分钟阅读、多打一个电话、多努力一点、在适当时机的一个表示、表演上多费一点心思、多做一些研究,或在实验室中多试验一次。
在实践理想时,你必须与自己做比较,看看明天有没有比今天更进步——即使只有一点点。
只要再多一点能力;
只要再多敏捷一点;
只要再多准备一点;
只要再多注意一点;
只要再多培养一点精力;
只要再多一点创造力。
通常只有遇到实际的状况后,才能分辨你的能力足不足以胜任那份工作。如果你是一个外科医生,动手术时却手脚笨拙,就说明你医术不佳;如果你是一个厨师,人们无法知道你厨艺好不好,除非你准备了一顿让人食不下咽的餐点,人们才会晓得。
评断你能力的最佳裁判不是你的老师、消费者或你的朋友——而是你自己!
在行动之前你自己就知道你是否足以胜任这一个任务。你可以想尽办法掩饰你的无能,并祈祷没有人会发现你知道得很少,动作多么地不熟练。但终究你还是得面对自己的无能,也必须自己想办法修正。
没有任何借口可以解释你为什么长时间仍然无法胜任一项工作。第一天你可能什么都不知道,第二天你应该懂点什么。第一次尝试一份工作,你可能没办法表现得很完美,但经过一、两天的练习,你应该要比第一天做得更好。
别人可能也无法真正断言你是不是一个诚实的人——在实际的表现之前。只有你自己才知道自己的动机或企图;只有你自己才知道你诚不诚实、值不值得信赖;只有你自己才知道你提供的交易公不公平。
人们通常了解他们自己是不是欺骗了他人,如果自己连这点都不知道,就已经成为病态的骗子,行为上也会有严重的偏差。
不论你想追求的是什么,你必须强迫自己增强能力以实现目标。
这就需要钻研自己的领域。认真地研读、仔细地观看、专心地聆听这行中顶尖的人的言行举止,并效法他们的作为。
勤加练习、勤加练习、最后还是勤加练习!决不放弃学习,而且一定要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日常生活中。
保持与这一领域的最新发明、最先进技术和最新研究的资讯渠道畅通。参加新的发表会、展示会、讨论会或其他各种集会。敏锐地观察相关的新趋势、新发现,你会为从中发觉新的可能而感到兴奋。这表示你可能已基于过去的努力而为未来发现了新的方向。你将会越来越杰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