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阶段。对本职业务的熟练掌握,职业生活习惯的养成,把年轻人推上了一些重要工作岗位,开始成为骨干力量。领导的重视、同行的承认,实现社会期望的决心,以及对工作的兴趣和责任心,使人们形成了稳定的劳动态度。
可见,适应职业工作需要一个过程,即从不适应到适应的过程,一般而言,不适应职业环境是一种正常的阶段。对此,只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就行了。
2.学会进行自我调节
人的职业环境不是静止的,随着工作人员和任务等的更迭变化,职业环境常处于变动之中,要适应变化着的工作环境,就必须经常自我调节。不断根据变化了的环境来分析自己的个性,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本领,来调节与新环境不相适应的东西。调节法的根本意义在于使人有效地控制情绪,锻炼坚强的意志。创造克服困难的条件。
3.正确使用对比法
有的人一遇到不适应,就容易产生怀旧情绪,留念学校生活,这是不现实的。正确的对比,应把学校生活的特点与社会职业的功能相比较。人不可能永远呆在学校,必然要把自己的知识才能用于为社会造福。同时,可以感受来自不同职业的信息,看看自己的职业与别的职业有什么联系,在社会不同职业中居什么地位,起什么作用。经过对比,逐渐认识本职工作的特殊性质和意义,增强热爱本职工作的积极情感。对比法的根本意义,在于使人清楚地了解自己从事的职业活动的社会价值,增强职业荣誉感,从而不图虚名,安心工作,勤于敬业,在自己熟悉的领域中成才、成功。
富贵不会成为自己骄纵的本钱,贫贱也就不会成为自己生活的负担。
人无高低贵贱之分,却有贫穷富贵之别。但无论是富人还是穷人,均不可丧失一个做人者的气节与品性,有的人生活贫穷时,正直善良、乐善好施,而一旦生活富裕起来,便人性大变,仿佛忘了自己的根本。他们自恃高贵,看不起他人,甚至蛮横无理。还有一类人,他们由于自己很穷,便穷得没了志气,丧失了自尊。不惜一切求助他人,甘为他人阶下之囚。对于一个真正的人来讲,此两类均不可取。下面的这则故事源自古代,它更好地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
鲁国国王想学习三皇五帝的学说,从事三皇五帝的事业,敬重贤能之士,亲自去做一些实在的事情。虽然是这样想的,但鲁王又总是忧心忡忡,觉得自己安全没保障,架子也放不下来。
楚国贤人熊宜僚来鲁国,看穿了鲁王的心思,便建议说:“大王去南越吧。那里的民风古老纯朴,人无私心,人们行为举止很随意。您去那里,可以抛掉庸俗的念头。修成大道。”
鲁王着急了:“那儿山高路远,没有车船,我可怎么办?”
熊宜僚说:“不要以为自己是国王,就放不下架子,也不要安于自己的高位就迈不开脚步。您本人不就是一辆用不坏的车子吗?您的头颅是车把式,您的体力是架车的马匹,您的双脚就是车轮。”
鲁王又担心:“那地方很偏远,又没什么人烟,我跟谁做邻居呢?我没有粮食、酒肉。吃什么呢?”
熊宜僚说:“把您的消耗量尽量降低,让您的欲望和俗念尽量减少,这样即使您吃了上顿愁下顿,您也会把糠菜当成美餐。要把自己看成一个实实在在的人,既不要自视为王侯,自己骄贵自己;也不要为自己成了平民而自卑。看不起自己的贫贱。这样,富贵的日子能过,贫贱的日子同样能过。如果富贵不会成为自己骄纵的本钱,那么贫贱也就不会成为自己生活的负担。事物的发展,此一时,彼一时,本来如此。人才是根本的、永恒的!”
打个比方吧。两条船并排过河,如果一条船是空的,两船碰撞,船上的人也不会发脾气。如果那空船上有一个人。那船要撞过来时,这船就会让开,船上的人便会大声喊叫,要那船上人注意。如果那船上人不听,这船上人就会发出警告。经过几个来回之后,双方就会恶语相加。有人和没人的区别就这样大。把意气、地位、物质这些身外之物抛开,人不就成了一个很有修养的人么!
一个人如果对自己和他人要求过高,总是追求完美。我们就称这种性格为完美主义。完美主义的性格首先表现为固执,刻板,不灵活,给自己或他人设定一个很高的标准,非要达到不可,受到挫折就感到很痛苦,不能接受。
某著名汽车制造公司的总经理就是这样的人,虽然他们公司的销售还不错。但离他的高标准有些差距,他不能忍受,跳楼自杀了。有位软件设计工程师在编程序时要求自己像写古诗一样把字节写得都一样长,结果他日日夜夜地苦思冥想,工作效率和成果可想而知。
有的人要求自己的孩子利用所有的时间学习,不要贪玩,总是督促孩子学习,结果孩子很反感,产生逆反心理,厌学逃学,总也玩不够。所以。完美主义者应该把目标和方法订得灵活一些,要有一种“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心理准备,这条路不行可以走那条,不要在一棵树上吊死,钻牛角尖。
完美主义者往往不愿意接受自己或他人的弱点和不足,非常挑剔。有的人没有什么好朋友,总也找不着对象,和谁也合不来,经常换单位,为什么?那是因为他谁也看不上,甚至会因为别人的一些小毛病,而忽略了别人的主要的优点。有的人不允许自己在公共场合讲话时紧张,更不能容忍自己紧张时不自然的表情,一到发言时就拼命克制自己的紧张,结果越发紧张,形成恶性循环。有的人不允许自己身体有丝毫不舒服,经常怀疑自己得了重病,经常去医院检查。其实,每个人都有缺点和不足,都会有紧张、不适的体验,这是正常的表现,必须学会接受它们,顺其自然。如果非要和自然规律抗拒,必然会愈抗愈烈。
完美主义者表面上很自负,内心深处却很自卑。因为他很少看到优点,总是关注缺点,总是不知足,很少肯定自己,自己就很少有机会获得信心,当然会自卑了。不知足就不快乐,痛苦就常常跟随着他,周围的人也一样不快乐。学会欣赏别人和欣赏自己是很重要的,是使人更进一步实现下一个目标的基石。
完美主义者容易只顾细节而忘记了主要目标,让别人觉得他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工作常常因此而没有效率。许多时候你要让自己“豁出去”。
完美主义性格的形成和早期教育有很大关系,但成年后还是可以有意识地调整的,你要学会对自己和他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样才能看到生活中美好的东西。不要盲目和别人攀比
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特点,有自己的长处,也有自己的短处。但人贵有自知之明。“铁罐”的悲剧,正在于它的盲目性;而“陶罐”的不朽,就在于它清楚自己的实力。
国王的御橱里有两只罐子,一只是陶的,另一只是铁的。骄傲的铁罐瞧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
“你敢碰我吗,陶罐子?”铁罐傲慢地问。
“不敢,铁罐兄弟。”谦虚的陶罐回答说。
“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东西!”铁罐说着,显出了更加轻蔑的神气。
“我确实不敢碰你,但不能叫做懦弱。”陶罐争辩说,“我们生来的任务就是盛东西,并不是用来互相碰撞的。在完成我们的本职任务方面,我不见得比你差。再说……”
“住嘴!”铁罐愤怒地说,“你怎么敢和我相提并论!你等着吧,要不了几天,你就会破成碎片,消灭了,我却永远在这里,什么也不怕。”
“何必这样说呢,”陶罐说,“我们还是和睦相处的好,吵什么呢!”
“和你在一起我感到羞耻,你算什么东西!”铁罐说,“我们走着瞧吧,总有一天,我要把你碰成碎片!”
陶罐不再理会。
时间过去了,世界上发生了许多事情,王朝覆灭了,宫殿倒塌了,两只罐子被遗落在荒凉的场地上。历史在它们的上面积满了渣滓和尘土,一个世纪连着一个世纪。
许多年以后的一天,人们来到这里,掘开厚厚的堆积,发现了那只陶罐。
“哟,这里头有一只罐子!”一个人惊讶地说。
“真的,一只陶罐!”其他的人说,都高兴地叫了起来。
大家把陶罐捧起,把它身上的泥土刷掉,擦洗干净,和当年在御橱的时候完全一样,朴素,美观,毫光可鉴。
“一只多美的陶罐!”一个人说,“小心点,千万别把它弄破了,这是古代的东西,很有价值的。”
“谢谢你们!”陶罐兴奋地说,“我的兄弟铁罐就在我的旁边,请你们把它掘出来吧,它一定闷得够受的了。”
人们立即动手,翻来覆去,把土都掘遍了。但,一点铁罐的影子也没有。——它,不知道什么年代,已经完全氧化,早就无踪无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