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结交的最初的朋友是私立学校里的同学一一平德尔和克鲁格。连结尼采和平德尔的是诗歌。小平德尔性格温柔、酷爱诗歌,尼采常常同他交换诗作,互吐心曲。平德尔的父亲具有很高的文学修养,在他的启迪下,尼采熟悉了歌德的作品,了解了优秀德文作品的诗韵之美。连结尼采和克鲁格的是音乐。尼采常常和克鲁格一起讨论音乐,演奏乐曲。克鲁格的父亲是一位小有名气的乐师,与大音乐家门德尔松交往甚深,他喜爱作曲,擅长演奏,热心地为两个孩子进行启蒙性音乐教育。尼采的母亲为尼采买了一架钢琴,并请了当地最好的女钢琴手教授。
这样,孤独和友谊、诗歌和音乐,成了尼采终生的慰藉。可能是受父亲音乐才能的感染,尼采9岁时对音乐的爱好几乎到了发狂的地步。有一回,他在城里的教堂听到弥赛亚合唱《哈露利亚》,深受感动,决心作出相似的曲子,他用去好几个练习本,创作出平生第一个音乐作品——一支圣歌。他特别喜欢德国古典音乐,称莫扎特、海顿、舒伯特、门德尔松、贝多芬、巴赫、亨德尔为他的精神支柱。尼采在后来的自传中说:“被一件特殊偶然事件所激发,9岁那年我开始热情地学习音乐。这个激动的孩子把发出和音的、连贯的音符写在纸上并在钢琴的美妙伴奏下按谱歌唱《圣经》经文。如果人们可以把这些努力称为作曲的话,那我在学音乐后就立即作曲了。”
尼采14岁开始写日记,并用12天的时间写出了自己的童年史,写完后他又写了自己高兴的心情:“此刻,我已经使自己的第一本笔记在适当的地方告一段落。”“我对自己的工作挺满意。我一直怀着极大的乐趣写作,丝毫不感到疲倦。回顾一下自己早年的生活历程,审视一下自己灵魂的发展轨迹,这对一个人来说真是一件非常棒的事。我已经诚实地描述了所有的事实,不带诗意,没有任何文学上的修饰。真希望以后能多写一些这样的东西!”紧接着是四行小诗:
生活是一面镜子
我努力寻求的
第一件事
就是从中辨认出自己
小尼采还是一个诗人,在他14岁写的自传里,已经把自己写的诗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早年的诗作,他10岁以前就写了50首诗,当然不免是些模仿之作。诗的内容多为描写离奇的海上风光、风暴、烈火等。其中有一首是写一个漂泊者,在一个古庙废墟上沉睡时,梦见该城昔日的种种幸福和最后的厄运,醒来后悟到人间幸福无常。二是10岁以后的诗作,这时他已能用委婉动人的笔调和华丽鲜明的语言来尽可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了。三是1858年即他14岁以后,他说:“从那时起我就决心花些工夫来练习诗歌写作了,如果可能就每天晚上写一首。”在诗歌欣赏方面,少年的尼采已表现出了很高的鉴赏力,他赞扬歌德的诗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而谴责某些年轻诗人一味强调席勒风格而掩盖其思想内容。当然,他最喜欢的还是荷尔德林,他在给朋友的一封信里,说荷尔德林发疯前后的一些诗是德国诗歌中真正的精品,表达了至深的忧郁和对安息的渴望。真不可思议,一个十几岁的孩童,离自己的疯狂时期还有几十年,对一个疯狂的人竟理解得如此入木三分!
尼采在这个自传里记述了他10岁那年试写诗歌的事情:
我的头几首诗也是这一时期写成的。在这些最初的诗篇中,人们惯于描写的通常是自然现象,但每颗年轻的心被宏伟的图景所激动,都希望最好用诗歌的形式把这些话语表现出来!令人恐惧的海上冒险,带火的雷电是最初的题材……我没有范本,难以想像怎样模仿一位诗人,于是我按照灵魂对我的启示的那样描绘这些景象。当然这时也产生了很不成功的诗,几乎每首都有语言生硬之处。但是我爱这第一时期远远胜过我想谈到的第二时期。此外我经常计划写一本小书给自己看。现在我仍然有这小小的虚荣心。
但当时这始终只是计划,很少着手进行。因为我没有很好掌握韵和格律,而且进展也太缓慢,所以我就做不押韵的诗。这样的诗,我现在还有几首。在其中一首中,我想描述幸福的暂时性,因此让一个漫游者在卡尔塔果的废墟中打盹。梦神给他的灵魂展示那座城市过去的幸福。然后命运开始衰败,结果——他醒了。我还有一些诗是在所有的人一般都没有诗的火花的时代写成的……一首用空话和概念堆砌起来的,内容空洞的诗,如同一只内里生虫的红艳艳的苹果。在一首诗里应该完全去掉套语,因为经常使用空话证明一个人自己不能有所创造。
这个14岁的孩子所写的东西,今天读起来仍有魅力,尼采非凡的语言才能、自我批判的思想、敏锐的观察力以及要想独创的那种粗犷、专断的态度,在这个自叙中已经显露了出来。
尼采能从诗中发现人生的乐趣,母亲过生日,他会献上一本手抄的小诗集,他自己也从一本本亲手装订的小诗集中得到极大的满足。但是,尼采少年时代的诗全是忧伤的,反映出他的少年时代是抑郁、忧伤的时代。
悠扬的晚祷钟声,
在田野上空回荡,
仿佛要向我表明,
在这个世界之上,
终究没有人找到家乡和天伦之乐;我们从未摆脱大地,终究回到它的怀抱。当钟声悠悠回响,我不禁悄悄思忖:我们全体都滚滚奔向永恒的家乡。谁人在每时每刻挣脱大地的羁勒,唱一只家乡牧歌,赞颂天国的极乐!
这首忧伤的诗,年少的尼采题为《归乡》。关于这一点,他的好友平德尔在自传中讲到尼采时说,从小的时候起,他就喜欢孤独,专心思考,他在一定程度上躲开人们的集会,寻找大自然中用非凡的美景装点的地方。
1858年夏天,姑母奥古斯特死于肺病。76岁的祖母逝世。
这一年尼采患严重的眼疾,再加上以前的头痛症,疾病时常折磨着他,使他耽误了不少课程。3年中,共缺课74天。尽管如此,他还是以对艺术的强烈喜爱和对语言的细致感觉在学校崭露头角。因此他被推荐到著名的普福塔学校去上=-学,并享受奖学金。1858年10月,14岁的尼采离开瑙姆堡,到4英里外的普福塔学校去当寄宿生。
3.出众的高才生
普福塔学校,坐落在萨勒河岸边,以古典教育而文明,是一个历史悠久、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优良传统的学校。早在12世纪,一些来自拉丁西部的西妥教团的修道僧们,获得了这里一片土地的所有权,他们筑起了高高的围墙并且建造了学校、教堂等。到了16世纪.这个教团被撒克逊君王驱逐了,可定居在那里的路德教派的信徒把学校的教学传统和方法保留了下来,如1540年的一份学校洲诫上写道:“孩子们应该接受适于宗教生活的教育,他们必须用6年时间在文学知识和道德戒律方面训练自己。”所有学生都必须离家同老师在一起,并且有固定的教学内容、规章制度和习惯,每个教师要指导20名学生,高年级学生必须照顾低年级学生,所学课程有宗教、希伯来文、希腊文和拉丁文。在这所古老的修道院式的学校里,十分注重学生性格的塑造,以勤劳、守纪律和真正斯巴达式的简朴生活为学校最基本的道德,致使德国民族所特有的严谨、人文主义精神和新教伦理结成了一种奇特的、根深蒂固的联盟,形成了一种富有成效的生活方式和情操。许多杰出人物,如德意志早期浪漫派诗人兼理论家诺瓦利斯、德国著名哲学家费希特等都曾是这所学校的高材生。尼采在这样一所学校里学习、生活了6个春秋。
6年间,尼采每周学习6小时的希腊文、10小时或1l小时的拉丁文。在这里,尼采给自己制定了明确的学习方法和原则:抑制自己兴趣广泛但却一知半解的倾向,培养自己对某一专业的兴趣,并且探寻它最深奥的秘密;在研究希腊和拉丁语诗人的时候,也应同时研究德意志的古典作品,并要比较他们的思维方式;学习历史要与学习地理相结合,对教学法的学习也要渗透到物理、音乐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