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外音:
在上集节目中,蒙曼副教授讲到在唐玄宗的默许下,才高气盛的张悦略施小计成功地排挤掉了最大的政敌张嘉贞,顺利地成为唐玄宗内阁的首席宰相,而自从唐玄宗在开元元年,真正执掌社稷以来,大唐王朝历经十多年的发展尽管初步显现出盛唐气象,但是一些积存已久的弊病,也开始渐渐地显露出来。那么,此时出任首席宰相的张悦是否能够解决这些问题呢?而唐玄宗真的会放手让张悦一展拳脚吗?
蒙曼:
在生活之中咱们可能都觉得,搞人事斗争挺没意思的,可是,一般搞人事斗争也总是有自己的理由,比方说前几天热播那个电视剧《潜伏》,余则成为什么在保密局老搞人事斗争啊?一会儿整这个,一会儿整那个,那是为了党的事业,是不是。那张说和张嘉贞斗争,其实也不完全是争权夺利,为什么呢?他也有自己的理想,他要辅佐唐玄宗干一番大事业,经过在地方到中央这几年的历练啊,张说发现,当时唐朝无论是在军事上,政治上还是文化上,都存在着一些大问题大弊病,他想要集中全力,在自己的手上解决这些问题。那我们就要考虑了,说得这么危言耸听,到底唐朝当时出什么问题了。
那我们先看军事,军事上唐朝有什么问题呢?简单的说啊,就是边防军太多了,中央卫兵过少。这什么意思呢?我们先看边防军,边防军当时有多少啊,唐朝当时驻扎在边疆的士兵一共有六十万,那可能有人说唐朝疆域那么大,这六十万也不算多啊。这个兵是多还是少,关键在于他够用不够用。
那么当时够用不够用呢?张说他有边疆的经验,他认为,以当时的边疆形势,根本用不了六十万兵,这些人说是去保卫边疆去了,其实好多成了给边疆那些将领白白干活的奴隶了。这不是人才浪费吗?而且滋长腐败,所以,从朔方回到中央重新担任宰相之后不久,张说就把心中酝酿已久的这个提案,给玄宗提出来了,他说陛下,现在边疆形势非常地稳定,我建议,干脆裁军二十万让这些人回家种田算了。裁军二十万这个建议一提出来,唐玄宗那个眼睛立马就瞪大了。他说行吗?边防军一共就六十万,你一说就裁二十万,这是裁军三分之一,再说了,以前边疆将领到我面前汇报工作怎么都跟我说兵少啊,都撺掇我增加兵员,怎么你会说兵多了,让我裁军呢?你有把握吗?张说说,陛下啊,这个事情我是有把握的,我在边疆干了这么几年,边疆的形势我相当地了解,咱们唐朝最大的敌人是谁啊,最大的敌人莫过于突厥,可是突厥自从开元四年,默啜可汗死去之后,其实他就自顾不暇了,他哪还有精力去打我们唐朝啊?这是一大威胁解除了,另外,陛下,你知道以前那些将军为什么总跟你要兵吗?说是为了国防安全其实远非如此,那都是从自己的私利出发,进行考虑的。他们要兵干什么啊?一方面可以侵吞国家拨给这些兵士的物资,另外一方面那也是为了要人越多越有更多的人给他们白白干活。不是为了边防安全的需要,本来六十万士兵就用不了了,现在河曲胡人又被平定了,其实边疆更加稳定了,就更用不了那么多士兵了。所以我才建议陛下,让二十万人回家。玄宗说你讲这些东西,倒不是没有道理,问题是这个数额也太大了吧,二十万人,你有把握吗?万一要是敌人知道我们裁军这时候打下来怎么办呢?张说说,陛下您放心,绝对发生不了这样的事情,如果您实在不放心的话,我张说愿以合门百口做保,我们张家一百多号人,我就拿他担保,如果真是因为我的裁军引起边疆的不稳的话,您就治我们张家这一百来口人的罪。
玄宗一听,张说说得这么肯定,又这么恳切,说那好吧。因为你了解情况,你既然说裁那咱们就裁吧,一下子二十万人解甲归田了。咱们分析一下,张说这个建议,它的的意义大不大啊?这个建议意义太大了,要知道二十万士兵,那就是二十万个家庭的主要劳动力,我们要知道唐朝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是重体力劳动,那是要靠青壮年劳动力才能维持的,如果这二十万人都去当兵去了,家里的地谁种啊,要是地都没人种了,都抛荒了那还谈什么开元盛世啊。所以说张说,这次二十万的裁军那是一个大大的德政,是很得老百姓拥护的。那可能有人也要说了,张说也算是靠军功起家的吧,要是没有平定叛乱他也当不上宰相吧,那怎么他倒主动提裁军呢?军功起家的人应该喜欢打仗,其实这就是张说了不起的地方了。他的起家虽然和军事成功有很大关系,他虽然也很会打仗,但是他绝不想做一个穷兵黩武的人,他知道唐朝要想发展,关键还是看国内,把国内经济搞上去了,老百姓生活好了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盛世,所以一个宰相能够认识到这一点,能够坚守这一点那就是好宰相,他的这种思想也就是开元盛世的一个精神基础。
这是我们说的第一件事,边防军,那边防军的问题解决了。我们再来看看中央的卫兵。我们刚才说中央的卫兵少,为什么少了呀?因为都跑光了啊,卫兵怎么回跑光了呢?我们要知道,唐朝初年实行的是府兵制。什么叫府兵制呢?府兵制最大的特点就是兵农合一,这个士兵就是军田的农民,平常就是在家种地的,有事,边疆有战争了,就去随军出征,而且随军出征的时候,各种辎装还都是自己准备的。
我们都知道木兰从军的故事,中学也都学过《木兰辞》,《木兰辞》讲,木兰决定替父从军之后,去干什么去了,去购物去了。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她为什么要买这些东西啊,因为根据当时的制度规定,这些东西都是要自己带过去的。
那么府兵不仅要承担边防任务,要戍守边疆他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到中央来保卫首都。唐朝初年的时候因为军事战争比较少,而且当时如果在战场上立了功赏赐也比较多。所以很多农民还是愿意当府兵的,立了功回来,赏赐很多成大地主了,很多人很情愿。但是后来到了高宗、武则天时期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战争越来越多起来了,这时候情况就不一样了,府兵发现到了战场很可能是有去无回,就算是侥幸回来了,一次又一次的战争,他就觉得自己种地的时间越来越少了。地种不好了,家里就变穷。家里越来越穷维持不下去了,就只能卖地了,地都卖了拿什么去准备那些装备啊,所以整个就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了。人们就不再愿意当府兵了。可是,你说我不愿意当府兵这不行,政府手里有兵籍,我们还举《木兰辞》的例子,那里怎么写的,兵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只要有事,人家就来召唤你来了,你说我不愿意去那可不行。
那怎么办,自己又不想去,政府又不让,府兵这时候只好逃跑了,从户口本上看来,他还是长安县某某乡的居民,是府兵,但是实际上人早没影了,不仅他人不见了,他们全家都不见了,这个问题越来越严重,发展到唐玄宗的时候就出现无兵可用这种局面,每次征调府兵来到长安来担任卫兵,戍守首都。看着户籍上那么多人一招来三分之一都不到。这个问题需要解决,中央没有兵防守怎么行啊,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啊,其实这个问题,张说也已经琢磨了很久了,就在边防军这个问题解决之后,他又跟唐玄宗来谈到中央卫兵这个问题了。他就跟玄宗讲,说陛下,依我看这个府兵制已经到头了。维持不下去了,我们不能再迷恋旧有的制度了,我们不如索性花钱雇人当兵。任何一个人只要他身体条件合格,我们也不管他的出身过往,甚至不管他是不是就是逃跑的府兵,只要他现在愿意到长安来担任保卫工作,我们就花钱雇他,如果我们花钱雇他的话,这当兵就不是一个义务了,而成了一种职业了。如果他发现当兵能够养家糊口的话,他就不逃了,很多人就愿意从事这个职业,愿意当兵。唐玄宗想想也对,因为当时已经这是燃眉之急了,说那就试试看吧,就在长安城周边的几个州,就发出了这种雇人当兵的告示,结果怎么样啊。结果青壮年是踊跃投军,一共不到半个月的时间,招上来十二万精兵,要知道这十二万精兵可是精挑细选出来的。比原来未经筛选那个府兵素质就高多了,而且这些人也不用种地了,也不用再去保卫边疆了,他们的专职工作就是保卫首都。他们的专业素质也就提高了,所以这样一来,花一点钱燃眉之急就解决了。
画外音:
蒙曼老师认为,张说以前在担任天兵军节度使期间,积累了丰富的治军经验,对边关布防与战略部署,十分精到,所以无论是处理边防军过于臃肿的问题,还是改革都城兵防的问题,他都能够手到擒来、游刃有余。可是,处理军事问题得心应手的张说,在日常工作上却遇到了一个大麻烦。更让他想不到是身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首席宰相,有一个八品小官,竟然不听他的管辖。那么,究竟是谁会如此大胆,这个人到底凭借什么敢惹怒张说,这个皇帝身边的大红人呢?而才高气盛的张说又会怎样对付这个“愣头青”呢?
蒙曼:
军事问题解决了,我们也知道军事问题是很重要,但是它毕竟不是宰相工作的日常重心所在,我们说宰相日常工作到底是什么呀?那就是做决策、搞行政。这时候,张说当了一阵子宰相,他发现这里头也有问题了。而且也是大问题,什么大问题呢?他发现当时的宰相制度,有三大问题解决不了。哪三大问题呢?
一大问题,宰相太辛苦了,累死了忙不过来,怎么回事呢?因为我们知道唐朝前期实行的是三省六部制,三省是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六部是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六部。开始的时候呢?这三省的长官就是尚书令、中书令、门下侍中这都是宰相,后来尚书省逐渐推出了,法定的宰相就成了中书令和门下的侍中。可是中书令和门下侍中他并不是专职的宰相,他是兼职的宰相。什么叫做兼职宰相呢?当时是这么运作的,中书令和门下侍中上午到一个叫政事堂的地方,其实就是一个办公室去上班,然后对国家的大政方针做出基本决策,下午干嘛?下午各回各的省,中书令得回中书省主持日常工作,侍中得回门下省主持日常工作,所以说他们是兼职宰相。兼职宰相在唐初社会发展比较平稳,比较缓慢的情况下还是可以做到的,可是唐玄宗时代是什么时代呀,那是国家大发展、社会大变革的时代,宰相就专门在那儿搞决策都非常地辛苦,何况让他兼职呢?那不是要把宰相给累死吗?这是第一个问题,宰相太忙了,忙不过来了。
第二个问题,是宰相就算是夜以继日累死累活地,把这个决策做出来,还往往执行不了,这怎么回事呢?因为我们刚才讲了,在三省制的体制之下,宰相他只管决策他不管行政。行政是谁主管呢?尚书省,尚书六部是管行政的,而宰相是中书省和门下省的长官,指挥起六部来其实并不顺手,我们随便举一个例子,就举府兵制改募兵制这件事。本来不是在府兵制的体制之下兵部应该管军事问题,那么兵部管什么呢?兵部管军事地图,武官的升降,还管兵籍。现在府兵制大家都逃走了,维持不下去了,宰相跟皇帝一商量改募兵了,募兵怎么一个募法啊。找兵部去了要不你们把这个事情抓起来,兵部说不好吧,我们这个职责不包含这个问题,我们就是管兵籍,管地图、管武将升迁的,怎么没听说我们还要管招兵呢?没这回事。再说了我们做日常工作都已经很忙了,哪有多余的精力去管这种临时的任务啊,管不了,另请高明吧。所以说,宰相干着急,他没有行政权。这又是一个问题,指挥起行政事务来不顺手。
第三个问题是宰相不光指挥衙门指挥不灵,他指挥人也不灵。那大家可能奇怪了,说谁这么有派呀,连宰相都指挥不灵。当时还真有这么一个有派的人,宰相就是指挥不动他,谁呢?这个人叫做宇文融,是一个宠臣。非常得宠,宇文融为什么得宠啊,因为他协助唐玄宗搞了清查逃户的工作,解决了一个财政难题,这又是怎么回事呢?咱们都知道唐朝初年实行均田制,所谓均田制是给老百姓分田,但是同时用户籍制度把老百姓和土地就紧紧的绑在一起了。你是这儿的人你的土地在这儿,你绝不可以随意迁徙。可是随着社会发展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土地就开始买卖了,有些人原来分了地但是种不了,家里没有壮劳动力。好,卖给别人了。土地开始买卖了,另外,因为兵役和徭役这个问题,也是跟均田绑在一起的呀,你是均田农民你要给国家承担兵役,要给国家承担劳役。兵役和劳役都很重,好多人干脆土地我就不要了。直接抛荒跑了。跑到哪儿去了,一般都是跑到别的州去了。河北的跑河南去了,在那儿开荒种地,或者是在那儿买别人家一块地来种,反正脱离政府控制了,不在户籍登记范围之内了,当然也就不用给政府履行各项义务了,不用纳税了,不用当兵了,不用服徭役了。这个逃户呢,他在唐玄宗这个时代,发展得已经很严重了,怎么办呢?这时候有一个八品的小官监察御史叫做宇文融,就来给玄宗出主意来了。
宇文融说,逃户问题越来越严重了,国家可不能不管,再不管的话,全国人都逃了,你户口本就成为空架子了,没人给你交税了。那么唐玄宗当时要营造盛世气氛,我们知道那是处处都花钱的时候,他也需要搞更多的钱,一听宇文融说要解决逃户问题,解决逃户问题,国家收入就增加,所以他很感兴趣,就跟宇文融讲你就来主持这件工作吧。可是,主持,搜刮逃户这项工作这可不是简单的工作,这涉及到各州各县和中央很多部门的协调配合,一个人要没有权威是做不了这项工作的。这个唐玄宗明白得很,那怎么办呢?唐玄宗这时候就搞了一个发明创造,他就发明了一个官职叫做覆田劝农使。
就是一个皇帝的特使,让宇文融就来当这个劝农使,别人都管不了他,他就直接面对皇帝负责。那皇帝的特使有权威这一下子各州各县,包括各部门都先向宇文融汇报有关的问题,然后再向中书省汇报。那一下子宇文融可潇洒了,跳出三届外不在五行中。除了皇帝谁也管不了他。宇文融他不光是得意,他这个人能力也很强,精明强干。他有了皇帝的权威,有了皇帝给他这个权威,恩威并施,三年的时间就给唐玄宗搜刮出八十万逃户。八十万户什么概念呢?而且这些人都不是说一个光杆司令都有土地的,所以八十万户和八十万户所拥有的土地一下子又成了征税赋税的对象。唐玄宗开心,这是多大一笔收入啊,所以非常欣赏宇文融,就三年时间宇文融从一个八品的监察御史升任五品的御史中丞了。
玄宗和宇文融都开心了,谁郁闷了,张说郁闷了。张说是一个政治强人,眼看着这么一个政治新星冉冉升起,而且不受自己的控制,他觉得很难接受。可是,在传统的三省制体制下人家宇文融就是不受他约束。这可怎么办呢?而且他还考虑到随着社会的发展,新问题会不断涌现,皇帝既然已经开了一个增设使臣的先例了,以后这样的情况可能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人都不受宰相的控制这不是个好现象,所以这是第三个问题。不仅衙门控制不了,人也很难使唤的灵。
画外音:
蒙曼老师认为,宰相制度存在的问题,其实在唐玄宗初年乃至整个唐朝初期,就已经出现,只是始终没有人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罢了。即使是在姚崇、宋璟为相的时代。那么张说能解决这个前人无法解决的难题吗?
蒙曼:
那么解决这三大问题呢?张说思来想去,给玄宗提了一个大建议,什么建议呢?就是改革宰相机构,怎么改啊,张说建议,把从前宰相集体办公的那个正事堂改为中书门下。有人说就改一个名啊,这有什么用啊,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可绝不是一个改名的事情,政事堂是什么呀,政事堂其实就是一个议政的场所。宰相上午一块儿约到政事堂来议政,然后作出一个决议之后,盖哪儿的印,那不能盖政事堂的印,政事堂就是一个办公地点,是个办公室没印可盖。所以还得去改中书的印,再盖门下的印,政事当就是这么一个办公地点。
那么改成中书门下之后,可就不一样了,中书门下就不再是一个办公场所,而成了一个实实在在的衙门了。宰相在这里议政,做出决策之后就直接盖中书门下的大印,不用说先跑到中书盖一个印,再跑到门下盖一个印了,人家中书门下是一个衙门了。换句话说它是一个真实的决策机构。
因为中书门下本身成了一个决策机构了,宰相的身份也就变了,宰相原来那不是兼职的吗?上午在政事堂开会儿会,下午各回各省主持工作,有了中书门下这个衙门之后,宰相就是在中书门下这儿上班了。他每天专职工作就是做决策了,他就不再回各省上班了,中书令也不再回中书省主持工作了,侍中也不再回门下省主持工作了。那可能大家奇怪了,中书省和门下省那没人管了,当时不可能没有人管就是中书令的副手,侍郎,门下也是侍郎,他们担纲主持起这两省的工作了。
中书令和门下侍中现在成了专职的宰相,这是一个改革,另外还有更重要的,就是中书门下之下还设立了吏房,枢机房、兵房、户房、刑礼房这五房,作为直属机构。那可能有比较敏感的朋友听出来了,这五房怎么那么像尚书省那六部啊。没错,这五房就直接对照那六部设的,那意味着什么呀,意味着宰相开始插手行政事务了,现在做出决策之后,很多就直接交给这五房来办理了,就绕过那六部去了。其实尚书省就逐渐给挂起来了。这也是官制发展的一个大趋势。
那么这样一来,我们怎么样考虑中书门下这个机构的定位呀。它就不光是最高的决策机构了,它同时还成为最高的行政机构了。而中书门下成为最高决策机构加最高行政机构,那它对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也就提高了,因为它的权力集中了。而且更重要的是宰相的地位也提高了,现在宰相就抓全局工作了,没有什么是他不该管的了,那你宇文融,你可以绕过中书省,可以绕过门下省,可以绕过尚书省,可你绕不过宰相,因为宰相无所不管。所以以后不管是宇文融也好,还是什么其他的使者也好,你再想跳出三届外不在五行中,没门儿。宰相管得了你。这样一来对于张说而言这不是于公于私两全其美吗?政治问题也解决了。这可是一个大问题。
画外音:
通过蒙曼老师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出,张说有勇有谋确实是首席宰相的合适人选,正是从张说担任宰相为标志,唐代的宰相制度产生了深刻的变化,而此时张说又做了一件,锦上添花的事情。让唐玄宗龙颜大悦并从此对张说更加宠信。那么这到底会是一件什么事情,唐玄宗为什么会对这件事情高看一眼呢?
蒙曼:
张说觉得,当时全国文人确实很多也很活跃,但是文人都是单打独斗的没有形成一个整体力量。不能集思广益为国家服务,换句话说,国家当时缺一个专门的文化机构。张说觉得这个对发展也不利,张说想到这个问题了,恰好唐玄宗当时也想到这个问题了,君臣是非常一致的,唐玄宗之所以让张说来当这个首席宰相,其实很大程度上也是看重他作为文人领袖这个身份了。所以张说一上台唐玄宗就在这儿办了一个丽正书院。丽正书院张说担任修书使,就是领导。我们说丽正书院是干什么的呀?丽正书院管修书、整理图书、给皇帝做参谋,根据皇帝提出的问题,帮助皇帝做一些决策,而且还可以给皇帝讲讲课。一句话就是综合了现在的图书馆、文史馆、大学、乃至于社科院各项的职能,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思想库和智囊团。
张说以宰相的身份,来兼任丽正书院的领导,可见皇帝对这件事非常重视,张说对皇帝的意思也是心领神会。而且这是他的老本行,所以他特别地热心。就在张说的组织领导之下,一大批优秀人物都会聚到丽正书院来了。一时间真是人文荟萃啊。这时候张说开始跟唐玄宗提要求了,他说,陛下,你看现在这么多人都在丽正书院来任职,总得给他们一个名分吧,给他们一个统一的称号,他们叫什么呀?君臣两个人一商量不就叫学士吧,叫丽正书院学士,相当于我们现在说做院士了。
唐玄宗一看这么多学士,济济一堂很是高兴。就跟有关部门都打招呼了,说对他们一定要保证供应,把这些人都照顾好,这是国家的思想库,也是国家的门面。国家发展文教事业本来是一件好事,可是呢?当时也有人理解不了。有一个中书舍人他就不干了,发飙了。他就说,这些学士其实是良莠不齐的,也不是个个都很高明,皇帝凭什么这么重视他啊,再说了就算他很高明不就一文人吗?他有什么了不起能干什么事?照我看来,给他们高工资纯属浪费,不如把他们解散了算了。
要说这个中书舍人是一个老实人,一般人有想法都是自己想一想,或者跟朋友嘀咕嘀咕就算了,这个中书舍人有了这个想法之后,他直接去找张说去了,跟他讲,说丽正书院这帮家伙都是白吃饭不干活,我建议宰相您把它解散。你想张说他就是丽正书院的领导你这样说他能高兴吗?那不可能高兴啊,所以张说马上就教训这个中书舍人。他是怎么教训的呀?张说就讲“自古帝王于国家无事之时,莫不崇宫室,广声色。今天子独延礼文儒,发挥典籍,所益者大,所损者微,陆子之言,何不达也。”
什么意思呢?他说,自古以来,皇帝要是把国家治理得差不多了,平安无事之后都会奢侈腐化,或者就大兴土木,或者就大搞女色,反正不干好事了,只有我们陛下不这样,我们陛下把国家搞得兴旺起来之后,你看他干什么啊,他是礼遇这些儒生,他是发展文教事业,这是多了不起的事情啊,你说养学士费钱,你不知道社会风气的进步,文治的昌明它不是用钱就能买得来的,这叫做提升国家软实力。所以我们陛下这样做,他浪费的东西是有限的,他的收获是非常大的。这是圣人才能办到的事情你居然说不好,你是何等地愚昧啊。
大家说,皇帝听这一套话,高兴不高兴啊,太高兴了,张说已经把玄宗给捧上天了,所以玄宗觉得,还是张说了解我,要想当圣天子,真得让张说这样的聪明人做宰相。从此之后,他就更加看重张说,也更加看重这丽正书院了。过了两年之后就是开元十三年了,有一天,唐玄宗在东都洛阳的一个宫殿名字叫做集仙殿。宴请宰相、礼官还有丽正书院的学士。酒过三巡之后,唐玄宗就讲了说我们现在吃饭这殿叫做集仙殿,神仙谁都羡慕可是谁见过神仙啊。反正我不信这套,在我心里更加看重的不是神仙而是贤臣,在座的诸位你们都是贤臣,所以今天我们既然在这儿聚会,我们就把这集仙殿的名字改一改算了,从此我们不再叫它集仙殿了,我们改叫集贤殿。
这些文人一听都非常地激动,一片欢呼,从此,丽正书院也就跟着改名叫集贤殿书院了,张说还是集贤殿书院的领导,唐玄宗就说了你这领导总得有一个称号吧,别人都叫作集贤殿书院学士,你叫大学士吧?张说怎么回答啊,张说马上推辞了,说我们这个集贤殿书院我们是一个学术机构,我们不是一个官僚衙门,在这里头我们不比谁官大谁官小我们比的是谁学问好,谁道德高。所以在这里,我就是普通一兵,不能因为我是领导,我就是大学士别人就是学士,不能这样,我就是一个学士,是学士之一。那大家听听这话说的多高明,多得人心啊。这叫做什么呀,这叫永葆知识分子本色。有这样的领导抓文化,这文教能不兴旺吗?
我们已经讲了四件事了,我们应该怎么样评价张说所办这四件事啊,我们应该知道,这可是四件大事,它是唐朝开元中期发展的一个基本思路。如果说姚崇的“十事要说”,它就是唐朝开元初年的政治纲领的话,那么张说办这四件大事,这几项改革那就是开元中期发展的一个基础。这么四件大事张说办得这么干净利落,举重若轻真是一个难得的人才。
唐朝有一本书叫做《河岳英灵集》里头就讲了一件事,说张说他当宰相的时候在办公室里就挂了一块匾,匾上就书写着唐朝诗人王湾的那个名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张说逢人就讲这是诗的楷模,什么意思呀,还是在残夜,但是太阳已经从海面上徐徐升起露出红顶了,还是在残冬呢?可是,春天已经悄悄地降临到了长江边上,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气魄啊?这是一种非常宏伟壮阔而又充满希望的情怀,这不正是开元年间的写照吗?那么,真正意义上的红日喷薄,万物萌动究竟会在哪一刻到来呢?小试牛刀就已经显露出非凡才干的张说又会在其中扮演什么角色呢?请看下集《封禅大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