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外音:
在上一集节目中蒙曼副教授讲到,集文治武功于一身的政坛明星张说,得到唐玄宗李隆基的赏识,迅速东山再起,成为李唐王朝的新任宰相。按照以往的惯例,唐玄宗历来只设置两个宰相,他们一主一辅,相互配合。可是当张说进入宰相班子的时候,他的前面已经有了张嘉贞和源乾矅两位宰相。那么,唐玄宗为什么要打破惯例,设立三位宰相呢?“三驾马车”能否同舟共济,各尽其职,辅佐唐玄宗呢?
蒙曼:
唐玄宗的开元十二年,玄宗就让两个当朝宰相张说和源乾曜,在中书省宴请已经卸任的宰相张嘉贞,开始的气氛都是蛮好的,大家一块儿叙旧。可是,酒过三巡之后,双方就都带了一些酒意了,这时候张嘉贞就站起来了,指着张说的鼻子就破口大骂,说张说,你这个小人,要不是你陷害,今天应该是我坐在这里,你还有什么脸来见我,你还有什么资格来请我吃饭。越说越激动,站起来就想打张说,在那儿撸胳膊挽袖子,那两个宰相要是打起来,这成核体统啊。所以源乾曜他们赶紧把这两个人拉开,那可能大家觉得奇怪了,唐朝宰相换届,玄宗手底下宰相换届不是一次两次了,每次都很和谐嘛,你看,姚崇下台,不是还特意推荐宋璟接替自己嘛,怎么到张说和张嘉贞这儿闹出这么热闹来,这是怎么回事呢?
上一集咱们讲到开元九年,张说通过艰苦的努力终于回到中央当宰相了。那我们按照原来的惯例,如果新宰相上台,前一任宰相就应该下台了,那前一任宰相是张嘉贞和源乾曜这一批人就应该让位,那是不是这样?这次没有这样。张嘉贞接着当他的中书令,源乾曜也接着当他的门下侍中,那大家说张说往哪儿安置?张说当时给的职位是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也就是说这一次不是换宰相了,而是插了一个宰相进来。
那我们知道自从唐玄宗当皇帝,历来都是只是两个宰相,一主一辅,怎么到张说这一届就变了呢?这也是有原因的,我觉得应该是有三个原因,第一个原因张嘉贞和源乾曜这一届宰相班子当时刚刚干了一年多,时间还比较短,而且就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两个人没有什么重大失误。宰相一般干多久?姚崇,宋璟那时候都是三年多,三年多基本上就算是一个合理的行政周期了,你要想干什么事情也可以有所成就了。可是一年多,这实在是比较短,人家头三脚还没踢开呢,你就把人罢免了,这个不太合适。何况就在这一年多以来,张嘉贞和源乾曜的表现还是不错的,咱们先说张嘉贞,张嘉贞是怎么回事啊?咱们以前讲过那是唐玄宗半夜睡不着觉钦点的宰相啊,他为什么钦点张嘉贞啊?是因为张嘉贞有一件事给他留下的印象特别好,那还是在开元六年的时候当时张嘉贞还在地方工作,是一个地方大员,有人就告他说张嘉贞在地方贪赃枉法,有很多劣迹,为官不清。唐玄宗很重视吏治就赶紧调查吧,一调查没这回事,张嘉贞非常好,那个人是纯属诬告。那唐玄宗就很生气,就想要把那个人治罪,没想到张嘉贞出面劝阻,张嘉贞说,陛下您肯定听过一句话叫做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一个国家要想兴旺发达,那必须得广开言路,现在如果你治这个告状人的罪,那就难免给人形成一种印象说大臣是告不得的,谁告谁倒霉,那以后谁再向陛下反映真实情况啊。我觉得这万马齐喑比告状不实更加可怕,所以陛下不要治他的罪,向天下人表一个态,我们是需要这样的声音的,我们是需要不同意见的。唐玄宗一听,行啊,张嘉贞这个人很有全局观念,而且这个肚量很大,宰相肚里能撑船,这是一个当宰相的料。马上就对张嘉贞讲了,说你不错,你好好干,我以后会重用你的。那咱们一般人听见皇帝这样讲,应该是什么反应啊?一般人肯定是唯唯诺诺,说我一定好好干,不辜负领导希望,请领导继续考验我,恐怕我们都会这么说。那么张嘉贞是怎么说的呢?张嘉贞的回答就太与众不同了,他说陛下,我现在可正是年富力强,正是干工作的好时候,你要真想重用我你现在就用我吧。你不要说再等几年,再等几年我老了,我有这心也没那个力给你干活了,所以重用我得抓紧时间。
那咱们说怎么考虑张嘉贞这个回答呀,我们可能觉得张嘉贞这个人太心急了,要官要的太迫切了。可是唐玄宗不这样想,唐玄宗从张嘉贞这个急迫的语气之中听出来什么了?听出来他建功立业的热情,一个人有热情,工作才有闯劲儿啊,所以对张嘉贞印象相当好。那到宋璟结束一任宰相的任期之后,玄宗就把张嘉贞给提拔上来了。那么提拔上一年多以来这个张嘉贞虽然没有什么特别的建树,但是还是称得起精明强干这个词的。而且,不仅精明强干更难得的是这个张嘉贞他比较清廉,怎么叫清廉呢?咱们都知道中国古代是农业社会,所以人要是有了钱都去买地,当大地主,就像现在很多朋友有钱就去买股票,投资房地产像这一类,古代人都好买地。
可是张嘉贞他就不买地,做了这么大的官,做了宰相了,他就靠工资吃饭。那很多朋友就劝他,说你不要这么死心眼,你别这么傻,你该买地买地,那是不动产。张嘉贞说你为什么劝我买地呀?我是堂堂宰相,只要我不犯罪,我就不愁没有饭吃,那你要是让我买地无非是说替儿孙打算。可是儿孙自有儿孙福,我的子孙他要是能干,他不用我留下来的财产生活,我的子孙要是不能干是不肖子弟的话,那我留的钱越多就越等于害了他,所以我想开了,我坚决不留地产。一个宰相既能干,又清廉,这也不错呀,这是张嘉贞。
那再看源乾曜,源乾曜这个人干得也不错,他最大的好处是什么呀?源乾曜他最大的好处就是他时时处处以身作则。怎么叫以身作则?我们讲过唐玄宗那时候,为了提高地方的治理情况,为了提升地方官的水平所以就号召中央官员到地方去当官,加强中央和地方官员的流动。可是咱们也知道中央官他不愿意到地方去,因为在中央整天面见皇帝,他进步的空间大,说白了就是升官升得快。到地方天高皇帝远,很那进步,不愿意去,所以这事推行了好长时间但是阻力很大。那人家源乾曜一当宰相就不一样了,源乾曜讲,皇帝,你现在不是号召中央官员都下地方吗?我有三个儿子,都在中央当官,那既然咱们国家有这个号召就从我宰相做起。我这三个儿子我就留一个在身边,其他两个我都让他下地方。一看宰相的儿子都到地方去了,其他官还有什么好说的呀。所以就在源乾曜做出表率之后100多个公卿子弟就都到地方任职去了。那宰相能够以身作则,玄宗也是相当满意的。所以就在张嘉贞和源乾曜这一届宰相任上,唐玄宗提出一个新方案,说宰相不光是领工资了,宰相还可以集体食实封三百户。什么意思呢?从此,国家有三百户的人家不给朝廷,不给国家交赋税了,他们的赋税收上来之后都转到宰相的名下了,算是宰相的一份犒劳。那既然是在张嘉贞他们这一届宰相班子上提出这个政策,可见玄宗对这两个人还是很满意的。那他们干得不错,又才干了一年多,让他们下台玄宗有点舍不得,这是第一个原因。
画外音:
蒙曼老师认为在担任宰相一年多的过程中张嘉贞和源乾曜两个人可谓是尽心尽力,张嘉贞的精明强干与清廉,源乾曜的以身作则都让唐玄宗十分满意,那么既然如此,唐玄宗为什么还要安排张说成为第三个宰相呢?
蒙曼:
第二个原因是什么?第二个原因是从个性和能力这两方面来讲,张说和张嘉贞有很多共性,有很多相似之处,因此不存在相互替代的问题。这是什么意思啊?比方说我们讲姚崇和宋璟我们就知道了,这两个人截然不同,所以姚崇是善变,宋璟他守正,所以让宋璟去替代姚崇实际上是以一种工作作风,工作方法来替代另外一种工作作风,工作方法,这是根据时局发展需要做出的调整。可是张嘉贞和张说之间不存在这个问题,他们两个很像,怎么像呢?我们先说个性,个性这两个人就很像,这两个人都是外向型的人,都是积极进取的人物。
那除了个性像之外,这两个人的素质能力也很像。唐玄宗为什么会看中张说啊?我们上集说过那种看重了张说的文治武功,其实在文治武功这两个问题上人家张嘉贞也不差。我们就先说文治,我们知道张说是制举出身,而且考了制举第一名。那张嘉贞呢?张嘉贞确实名次没有那么高,但是也是制举出身。两个人都是知识分子起家的,这是第一。另外我们讲张说当时是文坛领袖,号称“燕许大手笔”。张嘉贞名气没有这么大,可是也很擅长写文章,而且写文章还给他赚了不少钱。比方说当时张嘉贞写了一个恒岳寺的碑文,恒岳寺碑。这个碑写得非常好,传颂一时,光是润笔费张嘉贞就收了几万钱,那咱们说他怎么这么黑心,怎么收人家那么多钱呢?因为写得好,他觉得值这个价,也是很擅长写文章的。那还有一点,他们两个欣赏的文人都是一样的,欣赏谁呢?咱们都知道唐朝有一个很著名的诗人叫王翰,写过一首很著名的《凉州词》,在座诸位都会背,“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写诗写的好,可是人不怎么样,人特别傲慢,他曾经在长安城的大街上张了一个榜,把天下的文人分成九等,他自己是第一等。他说,这第一等太难听了,除了我也就是张说才有资格进来。这多傲慢,是不是?每个人见他都觉得受不了,很厌恶,所以在仕途上没少碰钉子,但是在他一生之中就有两个人没有厌恶过他,相反尽可能地给他帮了忙了,哪两个人哪?第一个就是张嘉贞,第二个就是张说。那从这件事也可以看出来了,张嘉贞和张说很像啊,欣赏的口味都非常的像,这是文治方面。
那我们再来看武功,我们上一集讲,张说是从天兵军节度大使这个任上到中央当宰相。那天兵军节度使是谁提议设立的啊?恰恰就是张嘉贞,张嘉贞也是第一任天兵军节度大使,其实两个人起家的地方都是一样的,所以在武功方面两个人也有相似之处。那我们这样一看就明白了,这两个人是共性非常多,所以对唐玄宗来说,即使任命了张说也不一定非要让张嘉贞下台,这两个人可以互相促进,张说这么一个强人上来了,可以帮助张嘉贞开展工作,为什么非要把张嘉贞给顶下去,这是第二个理由。
那么第三个原因是什么?第三个原因是张说当上宰相之后不久就被调到地方去兼任朔方军节度使去了,那节度使是什么我们讲过,节度使就是边疆地区的军事长官,那朔方军在哪儿呢?朔方君的驻地是今天宁夏的灵武。那张说一个堂堂宰相怎么会兼任地方军队的节度使呢?因为当时朔方那个地方又出事了,我们上一集讲过,张说之所以能够当上宰相是因为他此前帮助朔方军平定了河曲地区胡人的叛乱。可是这个叛乱平定之后不久,因为节度使个人问题又出现了骚动,怎么回事呢?当时朔方军的节度使叫王晙,这个人挺了不起的,叛乱起来之后朝廷也是让各路兵马都去增援他,张说不就是是其中之一吗。其他人增援他,他都高高兴兴的接受了,可是那时候朝廷派了一个叫郭知运的节度使去帮忙,他就不干了。为什么啊?因为王晙和郭知运早年关系不好,两个人有过节。所以,王晙一听说郭知运也要来帮忙,他就赶紧给皇帝写了一个奏折,写了一封奏疏,说这个人我不用,我这儿兵已经够多了,让郭将军回去吧。
可是我们也知道中国古代信息传递速度比较慢,他给皇帝这个报告打上去了,批文还没下来,郭知运已经领着兵来了。来了之后听说王晙居然做这样的事儿,想让他半路带着兵回去,这郭知运可不干了,他说咱们俩是有过节,可是我不计前嫌来帮你,你居然不领情,你不是不让我帮你吗?我偏要帮你,我帮倒忙总可以吧。怎么帮啊?胡人如果向王晙投降了,好,郭知运带着兵接着打。那给人家胡人什么印象,那不就是说王晙又骗他们了嘛,诱降他们然后再去打他们,这谁干啊?所以胡人就又骚动起来。那皇帝一看,王晙因为个人的恩怨都引发了边疆的民族问题了,他也很生气,就把这个王晙给罢免了。那罢免了王晙让谁去接任这个朔方军节度使,当时那儿的情况那么不稳定,得派个能人去,派谁呀?张说此前有过在那儿参与平叛的经历,而且是个能人,就派张说去吧,兼任朔方军节度使。
那么张说到那儿之后不久,这个骚乱就越变越大,成了一个比较大规模的叛乱。他就接着在那儿平叛,这样就用了小半年的时间才把这个地方重新安顿下来,那这小半年的时间,中央总得有人主持工作吧,所以就从客观形势这个角度上来讲,张嘉贞当时也不能离任。
画外音:
蒙曼老师认为,主客观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导致唐玄宗一改以往拜相的风格,同时让张说,张嘉贞和源乾曜三个人进入宰相班子,形成了独特的“三驾马车”的格局。在这三个人中源乾曜是一个甘当“绿叶”的宰相,所以问题不大。关键是张说和张嘉贞,这两个人个性十足,该如何相处?特别是身为文坛领袖的张说是否会甘于忍受屈居人下的境遇呢?
蒙曼:
那我们说,当时唐玄宗李隆基的心目之中,他怎么预设张说和张嘉贞的关系啊,很明显,在当中玄宗的心目中,应该是张嘉贞处于主导地位,张说是协助工作的。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当时张嘉贞是中书令,那是法定宰相。而张说那是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同平章事那就有临时的性质,也就是说在唐玄宗看来,张嘉贞先来的总得讲个先来后到,张说后进,那就让他帮张嘉贞开展工作,两个人一起为国家出力这不挺好的事吗。对于张嘉贞来讲张说一到那不是如虎添翼吗,是不是这样啊?非常遗憾,这不是个好主意,这是个一厢情愿的馊主意,为什么呀?因为张说来了之后,对于张嘉贞而言这不是如虎添翼,相反,两个人马上就斗起来了,二虎相争,为什么呀?很简单,一山难容二虎,两个人性格都是进取型的,谁也不服谁。
那既然张说处于下风,首先当然就是张说不满意了,张说为什么不干了,因为他比张嘉贞能干,刚才我们分析了把天说张说和张嘉贞其实挺像的,可是我们也会发现在所有挺像的地方都是张说比张嘉贞要强,那这点我们都能看出来,张说本人就更明白了。那他明明比张嘉贞强,还要屈居张嘉贞之下,这可不是张说的性格,再说了,论到当时确实张嘉贞是中书令,他是同平章事,张嘉贞是领导,可是时间往回退十几年在唐中宗的时候张嘉贞和张说在同一个部门兵部工作过,那时候,人家张说是兵部侍郎,张嘉贞是兵部员外郎。当时张说是张嘉贞的直接领导,现在直接领导变成下属了,给人家打工了,这张说心里头不平衡。所以每次跟张嘉贞说话,张说总是言语带刺。可是咱们也清楚,光是言语带刺那解决不了问题,要想真的解决问题,按照张说的看法一山只能一虎,那必须得扳倒张嘉贞,怎么扳倒张嘉贞呢?从朔方回来之后张说就琢磨上了,在他看来扳倒张嘉贞关键问题在哪里呢?在玄宗这儿,只有改变玄宗对张嘉贞的态度那张嘉贞才有可能被挤下去,他才有可能惟我独尊。那怎么样让玄宗改变对张嘉贞的好印象呢?那就得抓住机会了。
从朔方回来之后,张说很快就抓了两个机会,哪两件事呢?第一件事我们可以叫做打板子事件。那是在开元十年张说从朔方回来不久就赶上一件事,有一个广州都督犯罪了,广州都督那是地方大员所以犯罪了皇帝很重视,就召集宰相合议一下怎么处理这个家伙。那源乾曜是老好人,他从来不说话,所以就看张嘉贞和张说怎么说。那张嘉贞是首席宰相所以张嘉贞先说,他说什么呢?陛下我看这样办吧,把这个广州都督托到朝堂上来打板子,以杀一儆百,让以后地方大员都知道为非作歹是要当着所有大臣的面打板子,去羞辱他。那这个主意好不好,玄宗本人还没说话,张说说话了。张说说,陛下,这个主意可万万要不得,为什么呀?他说古代有一句话叫做刑不上大夫,为什么?就是因为这些人是皇帝身边的重臣,要培养他们的自尊心,要培养他们的荣誉感,只有君臣之间有礼有义,这朝廷才能像一个样子。那现在这个广州都督他犯了罪了,咱们按照法律来你该杀就杀,该流放就流放,哪有打板子的道理啊,这不是侮辱人吗?俗话说得好,士可杀不可辱,陛下要是拉过一个大臣就打板子,那可是会让天下的适大夫都寒心的。我听说,在我不在遮断时间张嘉贞张相公没少撺掇陛下打大臣的板子,以往的事情已经没有办法悔改了,所以我希望从此之后再也不要出这样的事。
玄宗一听有道理,法律在那儿该怎么样就怎么样,怎么能在朝堂上随便打人呢。而且是打重臣,说那就按张说的意见办吧。宰相退出去了,那张嘉贞窝火啊,他就对张说讲,说你何必在皇帝面前危言耸听非要驳我这个面子呢?那么张说怎么回答他,张说回答得是义正词严,他说张相公,咱们两个都是宰相,这宰相可不是终身制的,那咱们不当宰相了,以后也有可能去当广州都督,如果我们现在当宰相就让皇帝打这个大臣,我害怕有一天板子会打到我们自己身上,所以我说这个话我不是为了那个广州都督,我是为了天下士君子。这么一说张嘉贞哑口无言了,而且这话一传到玄宗耳朵里,玄宗心目中这两个人的砝码可就变了,他觉得当时国家是正在大兴文治,想到打造一个文质彬彬的政府。那么张说这个建议这些说法多少符合儒家的文治精神啊,他对文治体会很深,认识得很透彻。相反,张嘉贞虽然也是文人出身,也会吟诗作赋,但是他的做法多粗鲁啊,精神没持透。这样一来,皇帝的态度就转变了。
那么皇帝的态度要是转变了,这就是成功了第一步了。转过年来开元十一年张说又抓住第二个机会,什么机会呢?张嘉贞有一个弟弟叫做张嘉佑,当时因为贪污给抓起来了。张嘉贞兄弟他们这个关系可不一般,因为这两个人是从小父母双亡,所以是兄弟相依为命一块儿成长起来的,这个感情是非常不一般。所以张嘉贞刚刚在唐玄宗那儿得宠,要求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弟弟调到自己身边工作,他这个弟弟张嘉佑也挺争气的,干得很好,所以后来就给提成了三品的金吾将军。你看哥俩儿一文一武都做到三品官,长安城整个就很羡慕,那现在张嘉佑这儿出事了张嘉贞心里着急啊。这人一着急,有时候就容易乱了方寸,不知道怎么办?怎么才能救弟弟。这时候张说好心来给他出主意了,他说,张相公,你看陛下对你们兄弟两个如此信任,你弟弟张将军还犯这样的错误,皇帝非常生气,现在正在气头上你看千万不要再他面前现身,那纯粹是碰钉子,你怎么办呢?我建议你明天也别上朝了,你就脱下官服穿一身破衣烂衫待在家里,这叫什么呀?这叫素服戴罪。表明你一个诚恳的悔恨的态度,皇帝一看你态度好很可能就从轻发落你的弟弟。那对于张说这个主意张嘉贞怎么想啊?张嘉贞是一个什么人啊?根据《新唐书》的记载,这个张嘉贞虽然办事很精明,但是内心旷如也,说他在人事关系上没那么聪明,他心眼很少。这时候一看张说来给他出主意来了,而且这个主意听起来也蛮有道理,他心里还是很感激张说的,而且就照着做了。第二天也没去上班,官服也脱下来了,穿一身家常的衣服待在家里。
那大家说皇帝会不会因为他素服戴罪就从轻发落呀?怎么可能啊。用一句话叫做人在人情在,你一个宰相,你在皇帝身边多说几句好话,求求情,很可能皇帝会给你这个面子。而且你要是在场的话,别人论起这个罪行来,他说话也会委婉很多,他也会碍于情面不敢怎么说你。可是现在你不在这儿了,那别人可就想怎么说就怎么说了,而且张嘉贞我们讲了他是一个性格很强悍的人,所以平常也没少得罪人,那现在这些人觉得都逮到机会了他又不在,我们好好的说一说吧。有人就讲了,说张嘉贞不是号称清廉吗?那是假清廉,其实不光他弟弟张嘉佑贪污,张嘉贞自己也受贿。张嘉贞当年曾经接受过洛阳的一个地方官给他修的一座豪宅,后来,他又怕事情败露影响他清廉的名声,把人家这个地方官给逼死了,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只不过当时没人敢说。
还有人就讲了这算什么呀,张嘉贞最大的问题不在这儿,张嘉贞最大的问题是他搞家天下。皇帝一听,大家都说出张嘉贞这么多不是来了,得了吧,不仅张嘉佑给贬官了,张嘉贞也安了一个治家不严这样一个罪名,给发配到幽州去当刺史去了。那你看张嘉贞你不是不上朝吗,得了,这回你不用上朝了,你直接走吧。那么张嘉贞从中书令这个岗位上调任幽州刺史了,中书令可就空出来了。谁来当啊?没有悬念嘛,张说来当了嘛。到这个时候张嘉贞才发现自己给人耍了,所以非常非常地生气,逢人就讲张说这个小人,他不就想当中书令嘛,他想当他来当,何苦非要整人来当,一直是耿耿于怀。
其实咱们也知道,张嘉贞也不是一个真正特别小气的人,也不是说他非得要宰相,但是被人耍弄被人算计这种感觉可是谁也不愿意。所以一年之后,他又从幽州刺史的岗位上调回中央担任户部上书了,他还是忘不了这件事。那唐玄宗不是历来都优待那些已经卸任的老宰相吗?所以他调回来之后,唐玄宗就让现任的宰相张说和源乾曜在中书省摆酒席请他。那席间不就演出了我们开头讲的一幕吗?张嘉贞就指着张说的鼻子破口大骂,小人长小人短的,恨不得当场打他一顿。
画外音:
通过一步步的努力,张说终于彻底扳倒了张嘉贞如愿以偿的成为了唐玄宗的首席宰相。张说和张嘉贞两个宰相的纷争,成为开元年间一个独特的政治现象,那么,身为大堂王朝的最高统治者,唐玄宗是如何对待两位宰相斗法的呢?在二虎相争的这件事情上,唐玄宗的态度又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蒙曼:
咱们把这些事情都说完了,现在就要来分析一下了。这场宰相之间的纷争,到底反映出什么问题呢?我想除了反映出,张说这个人非常有心机有手腕之外,至少还有这么三个问题,值得我们大家去关注一下。哪三个问题呢?第一个问题,我们一定要知道这件事,就是张说和张嘉贞之间的矛盾斗争,其实是唐玄宗处置失当的结果。唐玄宗亲政以来,已经确认了宰相一主一辅这样的一个政策格局,已经行用了很长时间,在人们的脑子中形成了深刻的印象了,现在是他自己打破了这样一个格局,玩儿起了“三驾马车”来,这其实就等于把张说和张嘉贞置于竞争的这个地位上,他把他们两个放在竞赛场中去了。那么唐玄宗自己违反惯例,使得张说和张嘉贞去斗争,引发了后来的一系列问题,那我们就得先批评一下唐玄宗了,是他处置失当在先,才引起了张说的阴谋诡计和张嘉贞的气急败坏。那我们说这是什么意思呢?我们想说的是唐玄宗虽然号称一代明君,但是绝不意味着他从来不犯错误,相反在这件事情上他的责任更大,这是第一个问题。
那我们要考虑第二个问题是什么?第二个问题是,张说最后能够取代张嘉贞,其实还是唐玄宗理性选择的结果。那大家说为什么张说能够取代张嘉贞?是不是因为张说善搞阴谋诡计,而张嘉贞又恰恰是受弟弟的牵连呢?其实关键问题还不在这里,关键问题是什么呢?关键问题是,玄宗对这两个人做出了明确的判断。我们讲过,唐玄宗当时已经准备好要迎接开元盛世了,那开元盛世的标志就是文治武功,而在文治和武功这两个方面我们都看出来了,张说确实比张嘉贞要胜过一筹。那没错,张说在武功方面他参与平定了两次胡人的叛乱,这两次针对胡人战争的胜利,也是唐玄宗亲政以来最大的军事胜利,这就是张说过硬的军事资本。那再看文治,张说是当之无愧的一代文宗,是天下人都认可的文坛领袖。因为有这样强的优势,所以唐玄宗虽然觉得张嘉贞也很好,但是在好与更好之间,在优中选优这个问题上他还是选择了张说,那既然张说和张嘉贞他们玩儿不到一块儿去,那只能是牺牲掉张嘉贞了。这样一看,唐玄宗虽然有失误在先,但是在处理这个问题上还是明智的,这是我们要说的第二个问题。
那么第三个问题是什么呢?第三个问题是唐玄宗以往拜相都非常在意搭班子,就是想要让两个宰相之间能够互相配合,越配合得好,那不是国家政治也越好嘛。那比方说当年的姚崇和卢怀慎,宋璟和苏颋关系都很好,可是到张说和源乾曜这儿就不一样了,张说那是插进来的一个宰相,而源乾曜是一个留任的宰相。也就是说这两个人之间的配合不是事先深思熟虑的结果,相反,它是一个临时变动的产物,而在这个变动过程中又经历了那么多的明争暗斗。那我们可以预料这种搭配默契度就不会太高,这就给以后的高层政治留下了某种隐患。
不管有什么问题吧,反正随着张嘉贞的职离,唐朝的宰相制度又暂时回复到一主一辅这个老路上去了。张说费尽心机也终于熬成了首席宰相,现在他可以放开手脚干一番事业了。那么他会干什么呢?请看下集《牛刀小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