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外音:
唐玄宗在三十岁时,成为了一个大权独揽的皇帝,当他四十岁的时候,开元盛世的画卷已经在他的领导之下徐徐展开。唐玄宗十多年殚精竭虑的紧绷状态终于可以放松一下了,是享受胜利成果的时候了,把国家治理成这个样子很不容易,他得给自己一个说法,也让天下人只有他是一个伟大的皇帝,眼看着唐玄宗已经进入了志得意满的状态,一些洞察皇帝心思的大臣们动起了脑筋,那么这些大臣都是谁呢?他们会怎样说辞呢?
蒙曼:
其实在唐玄宗开元初期的时候就有大臣拍他马屁巴结他,撺掇他去封禅,可是那时候唐玄宗还在艰苦创业阶段,励精图治哪有那工夫,哪有闲情逸致,哪有闲钱去摆这个排场,所以当时他是一口拒绝了。可是现在呢?轮到他自己主动想要封禅了,那大臣能不能体会他这番苦心呢?有一个大臣体会到了,谁啊?张说啊。张说他当时已经是首席宰相了,是百官的头。在他的推动之下唐朝的军事、政治、文教都进行了大的改革,而且改革非常成功。德君行道这不是张说的毕业追求吗?现在梦想已经变成现实了,对于张说来讲这叫什么?这也叫人生丰收时节啊。而且我们说张说是文人的领袖,是丽正书院后来的集贤殿书院的领导,唐玄宗还让他负责修国史,这就使得张说的历史意识特别强。他就在想,我这个丰功伟绩怎么才能够彪炳史册呢?怎么样才能让人们永远纪念,永远怀念呢?也只有封禅啊,因为对一个文臣,一个史臣来讲,封禅也是最难得的一个经历,也是一个项最大的荣耀。当年汉武帝封禅的时候,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不是当太史令吗?就因为没有能够去参与封禅,不是活活给气死了吗?对于史臣来讲封禅是天大的一件事,张说从自己这个角度来讲,他也想撺掇皇帝去封禅,这等于君臣两个想到一块儿去了。那我们说君臣两个人想到一块儿那不就好办了,两个人一商量该怎么办怎么办不就得了嘛。在开元十二年的十一月,张说就开始安排文武百官来请愿来了,文武百官怎么请愿的,他们说皇帝啊,“英威迈于百王,至德加于四海。”说皇帝的英武威风比以前的帝王都强,而且皇帝的大恩大德已经泽及四海之内。换句话说,皇帝你足够有资格封禅了,另外大臣们还讲,说我们不知道修了几辈子的福分才能够生在现在这样的时代,您也让我们参与一回盛世吧。说得很恳切,让皇帝封禅。那咱们说唐玄宗应该什么反应啊,又是一点悬念没有,他得拒绝,三让而后受之,这是老传统,这是政治礼仪。所以唐玄宗就拒绝了,当然唐玄宗为什么拒绝,张说这儿知道得非常清楚,所以不屈不挠,接着劝进。就在文武百官请愿之后,张说和源乾曜这两个宰相又接连三天上疏,请求皇帝顺应天意民心来举行这样一场封禅大典。
那么宰相也上疏了,给皇帝戴得帽子,三次一顶比一顶高了,民间也得有反应啊。这时候大批的文士和儒生就开始献诗献赋,等于说表达人民心声,那这样一看各个层次的人都给发动起来了,唐玄宗觉得这事差不多了,终于表态了,说既然你们都想让我封禅,那我就勉为其难去封禅一次吧。时间就定在开元十三年的十一月份,封禅的诏令就发布了。
画外音:
封禅是一种帝王受命于天的典礼,这种仪式是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齐鲁的儒士们认为泰山是天下最高的山,人间的最高帝王应该到这座最高的山上去祭祀至高无上的神灵,向天下人彰显国力的枪声,封禅是中国古代封建帝王都非常向往的一件事。但由于各种原因,进行过封禅的中国封建帝王屈指可数。封禅是一件及其复杂的仪式,对于当时的唐王朝来说也不例外,如果封禅对于大唐王朝来讲将面临什么样的问题呢?
蒙曼:
诏令一发封禅这事就算是定下来了,可是要把这道诏令变成现实,那可又是一件不简单的事了,怎么不简单?因为要承办这样一场大的典礼,一定要先行解决三个问题,哪三个问题。第一个财政问题,第二个礼仪问题,第三个安全问题,都很重要。那我们先看财政问题,财政问题差不多可以说是一个首要问题,但是在当时这个问题还真不是一个很难办到的事情。因为经过唐玄宗十几年的休养生息,励精图治嘛,唐朝的国库已经是堆满了东西了,国家不差钱,这是第一件事,不难。
那有些人可能说了,第二个事情礼仪问题那不就更不难了吗?唐玄宗之前不都已经有两次封禅的经验了吗?武则天也封禅过,唐高宗也封禅过,按一个替换键直接把他们的礼仪给移植过来不就得了吗?话还真不能这样说,礼仪问题没有那么容易解决,为什么呀?因为我们一定要知道,在唐高宗封禅的那一次,武则天的影响力已经很大了,所以在那一次封禅的时候她是充当亚献的。把一个本来很庄严肃穆的仪式搞得莺歌燕舞,那不是当时都让大臣笑掉大牙吗?这样的事情你怎么能够效仿呢?再说武则天自己那次封禅更不行了,武则天且不要说她封禅的地方是在嵩山,不是在泰山不正统,就说她这个人吧,就更不正统了,一个女皇帝你也搞封禅,这不纯粹是异端吗?这是绝不能效法的。所以那两次的礼仪不能够完全借用,当然你说完全不一样那也不可能,总之要有取舍。那要有取舍由谁来进行这个取舍呢?我们刚才说了,张说啊,张说是文人领袖嘛,是礼仪专家嘛,唐玄宗就把这个事情交给张说办了,这时候我们就能看出丽正书院,集贤殿书院的好处了,集思广益。张说就在这儿组织者帮学士进行研讨,研讨了多久呢?差不多研讨了一年的时间,终于到开元十三年的十月份把这个礼仪方案最后给敲定了。那么这一次封禅泰山的礼仪和唐高宗那次相比它有什么重大不同呢?最重大的不同是在禅礼这儿。我们知道封禅封禅是分为封礼就是祭天,禅礼就是祭地。祭天那部分差不多可以,但是祭地这部分要进行大的改造。怎么改造啊?
我们知道在唐高宗那时候祭祀地,祭土地的时候陪位,陪祭的是谁啊?那是唐高宗的母亲长孙文德皇后,那是依据男性祖先配天,女性祖先配地这个原则来的。所以陪着接受祭祀的是唐高宗的母亲,正因为陪位的是一个女性祖先,所以不是才被武则天钻了空子,说既然接受祭祀的是女性,这个献上祭品的也得是女性,所以她不是才担任了亚献吗?这一次祭地绝对不能再这样搞了,不能这样搞这个禅礼究竟怎么规定啊?这次张说在这里写出来了,这次在禅礼过程中陪位的不是唐玄宗的母亲,而是唐玄宗的父亲,唐睿宗。那大伙儿可能奇怪了,唐睿宗陪着祭地,谁祭天啊?祭天的时候哪个人哪个祖先陪位啊?很容易解决啊,唐高祖李渊啊,李渊是开国皇帝啊,由他来配天,而睿宗那是亲生父亲,由他来配地,这不也可以吗?等于说,对于皇帝而言,高天厚地之恩都来自于自己的男性祖宗,女性祖宗没事了。那既然不再祭祀女性祖宗了,当然也就不需要女性再来参与这个祭祀了。那不需要女性来参与祭祀,到底是谁在那儿祭呢?首献没有任何争议,是唐玄宗本人。亚献呢?亚献当时安排的是唐玄宗的堂兄李守礼,这个我们讲过,那终献是谁呀?终献是唐玄宗的大哥唐睿宗嫡长子李成器,当时已经改名叫李宪了。做了这样一番修正,那大家多张说做这样一番调整它有什么意义啊?
第一个意义很清楚,那就是继续清除武则天以来宫廷女性对于政治的强烈干扰,这也是开元年间的一个基本政治思路,没有问题,这里不让任何女性参加,这是第一个意义。
第二个意义是什么呢?第二个意义就是强调了李唐皇室的精诚团结,你看亚献的李守礼那是什么人那?那是唐高宗的长孙哪,终献的李成器当时叫李宪那是什么人啊?是唐睿宗的嫡长子,这两个人身份都很特殊,所以当年都曾经是唐玄宗当皇帝的有力竞争对手,唐玄宗没少防范过他们,可是现在时过境迁,他打算通过这次典礼展现一下对这两个人身份的尊重。所以这次这样的人事安排也算是对于李成器和李守礼的一个安抚,一个交代,也算是对于李唐皇室的一种正面教育,大家要紧密团结在皇帝周围,皇帝不会亏待人家。
那礼仪问题经过张说的这么一番苦心安排又解决了,接下来第三个要解决的事情就是安全问题了,安全总是很重要的。那么安全问题当时指向是什么呢?
画外音:
由于封禅活动的复杂性和神圣性,宰相张说把所有可能出现的问题都考虑进去了,当时的财政状况良好,大唐王朝在唐玄宗的领导之下,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经是经济繁荣,举办封禅大典应该不成问题。但蒙曼老师认为财政之外更大的问题是安全,那么这里的安全指的是什么呢?
蒙曼:
他不是说害怕有刺客,这还是小问题。当时唐朝主要害怕的是什么呢?害怕在封禅的过程中皇帝也出来了,大臣也出来了,都在路上,都不在首都待着有外敌入侵啊。害怕那些老对手像突厥啊,契丹啊,奚啊,害怕这些民族趁乱入侵,那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张说当时就找到兵部去了,跟他们协商,要不咱们临时增派一些兵到边疆区,严防死守,把他们堵在国门之外。
当时兵部有一个郎中,五品官,叫裴光庭,一听张说这么说他就笑了,他说封禅是什么?封禅不是告成功于天地吗?那什么叫成功啊?成功不就是国家富强,四夷宾服吗?现在你一方面说要封禅,一方面你又如此的害怕少数民族,这不是笑话吗?封禅的意义都没有了。张说很恼火呀,他说你说不这样办?怎么办?裴光庭说很简单呀,你发现没有,在所有的少数民族之中,突厥是一个头啊,只要突厥不闹事,其他的民族都看突厥的脸色行事,突厥不闹他们也不会闹,所以只要让突厥安定就可以了。张说说你说的没错啊,这个道理谁都懂啊,可是怎么样才能让突厥这时候不起义,老老实实在自己的疆域上呆着呢?裴光庭说这也很简单啊,突厥一直有一个愿望和我们大唐和亲,可是朝廷出于种种考虑,一直没有答应过他们的请求,这时候呢,我觉得不妨派一个使者到突厥那儿去暗示他,只要参加封禅和亲就有希望。那么突厥满怀着希望肯定会同意派人来参加这个封禅大典,那么他们人来了不就是人质嘛。有人质在我们手里我们威胁着他们,再有和亲的希望在那儿吊着他们,诱惑着他们,他们肯定老实啊,就不会闹事啊。突厥不闹,那其他民族一跟风也不闹。再说了,如果突厥派人来参与封禅陪同封禅的话,其他的民族肯定也会跟风也会派出自己的人来跟着皇帝陛下一块儿去封禅,那我们就等于同时抓住了N个人质,这样边疆问题不就解决了吗?我们不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吗?张说一听行啊,这裴光庭别看官不大,但是很有头脑,那就这么办吧。就派了一个使者到突厥去了,果然,一见到这个使者,突厥第一个事情说的就是和亲问题,嗯,使者一听突厥人上钩了,很高兴,说这样吧,这个事情我是一定回去会向皇帝陛下汇报的,把突厥这个意思我会讲清楚。但是呢?我建议咱们突厥也不妨派一个重臣去随同皇帝陛下封禅,那不就给皇帝陛下留下一个好印象,而且沿途也可以亲自商量一下这件事啊。突厥一听,和亲有门非常高兴,马上就表态了,我们一定会派人追随皇帝陛下封禅的。那其他民族一看,连突厥都来共襄盛典来了,那就更不敢怠慢了,或者是王亲自出马,或者是王子,或者是重臣,或者是使者,反正争先恐后要求随同封禅。这样一来,唐朝不费一兵一卒安全问题解决了。
眼看着这三大问题都解决了,算是万事俱备了,开元十三年的十月十一日,这个封禅活动就正式开始了。
画外音:
经过宰相张说等人的积极工作,唐玄宗封禅前的各种问题都迎刃而解,真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封禅大典就要正式开始了,随着历史的远去,现在的人们已经很难想象当时封禅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场景了。那么蒙曼老师通过史书的记载会给我们描摹一个什么样的封禅大典呢?
蒙曼:
开元十三年的十月十一日,这个封禅活动就正式开始了,当然开始还不是说要直接封禅,得走,先从洛阳要走到泰山去,所以就从10月11日开始,玄宗就率领着文武百官,皇亲国戚,儒生文士,四夷酋长,还有日本啊,暹罗啊,大食啊等等,这些周边国家的王、王子、使者等等很多人,从洛阳出发浩浩荡荡就直奔泰山而去了。那这个场面非常大,仅仅是后勤供应部队就绵延了好几百里。一路上是彩旗招展,鼓乐喧天,白天已经相当热闹了。到了傍晚你看吧,更热闹了,都搭起帐篷来准备宿营了,这么多人的帐篷搭了多大的范围呢?方圆几十里都是封禅的帐篷。那人热闹马也热闹啊,当时有几万匹马随同封禅啊,场面非常浩大,让人叹为观止。
那大队人马在路上走了将近一个月,二十几天,到开元十三年十一月初六终于来到了泰山脚下,准备登山了。那大家问是不是这些人都登上去啊,那可不成,那把泰山压塌了,人太多了,太挤了,不行。怎么办呢?唐玄宗说了,神仙都好清静,所以大伙儿别都上去了,就我皇帝,还有宰相,还有亲王们,就是主要是王子还有兄弟这些人上去就可以了,其他人走了这么一路挺辛苦的了,在山下等着吧。皇帝就率领这些亲随人员去登山了。那么爬过泰山的朋友都知道,泰山也是一个很险峻的山,那不是说上去就上去了,不是五分钟就吊上去了没这回事。所以要慢慢地走,张说就有安排了,说第一天就先爬上去,别搞任何仪式,爬上去之后在山顶宿营,到第二天再举行正式的仪式。这是一个很好的想法,一直到这个时候整个封禅过程还是相当顺当的,什么事都没出。可是就在登上山顶,安上帐篷宿营的时候,出事了,出什么事了?下雨了,可别以为下雨是小事,咱们今天也是一样,搞大的典礼最害怕就是坏天气啊,而且那时候是什么概念?是农历11月份天很凉了,凄风冷雨啊,卫士们都冻得瑟瑟发抖啊,天气不好也不光是说影响身体,更重要的是什么呢?是封禅本来是祭天的,你在那儿祭天老天这时候下雨了,这个不好看,面子上都觉得过不去。怎么办呢?唐玄宗和张说君臣都着急啊,可是着急这时候谁也不敢说人定胜天,就只有在那儿祈求老天爷开恩吧,开恩吧。两个人其实不光是他们两个人,所有人都在那儿祈祷,那么老天爷到底开恩没有啊?老天爷还真开恩了,眼看着就要到黎明了,到清晨了,居然这雨就停了,而且太阳就出来了,天清气爽,一下子唐玄宗和张说两个人高兴坏了,这是意外之喜啊。唐玄宗赶紧登上祭坛焚柴展礼,就是燃起了祭天的大火。那么一看大火在山上熊熊燃烧,泰山脚底下那几万个在那儿等候的人就发出一阵欢呼,都喊万岁啊,声震天地。
那么这时候唐玄宗也是非常激动,他就对张说讲,说国家能治理成这个样子,今天我能在这里封禅,全靠宰相的辅佐,希望我们君臣之间能够永远像今天这样。那么张说听皇帝这样讲,他也非常激动,他说陛下,您看昨天夜里还是浓阴密布,细雨绵绵,到了今天早晨已经是云开日出,天清气朗了,这是什么啊?这真是得到了上天的眷顾啊,这是千载难逢的奇迹啊,希望陛下能够记住上天对您的眷顾,能够慎终如始,如此则天下幸甚。眼看着玄宗和张说君臣说得都这么动人,旁边又是一片欢呼声。那到这个时候祭天这个仪式结束了,结束了之后,皇帝率领大队人马又下到了泰山脚下,干嘛去呢?还得再到社首山去举行禅礼,就是祭地的仪式。那么禅礼呢?就像我们说的那样,排除了女性的干扰了,完成得也很顺利。那到了开元十三年十一月十二日那天,封禅的主体活动就算是基本结束了,这一天皇帝在临时搭成的帐殿,也就是帐篷做的大殿里头接见中央文武百官,地方刺史,儒生文士代表以及几十个民族和国家的首领使节,接受他们的朝觐,那真是空前的国际盛会。
画外音:
在史书的记载中,唐玄宗的这个封禅大典可谓规模巨大,盛况空前,呈现出开元盛世的伟大画卷。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黄金时代通过这次封禅体现了出来,但是在这次封禅的背后,蒙曼老师认为,它也预示着另外一种危机,那么这个危机是什么呢?
蒙曼:
这次封禅可比唐高宗那时候规模又大多了,但是除了感慨一下规模大,场面宏大之外,我们还应该注意两点内容,注意哪两点呢?第一点,这也是开元中期,唐玄宗走上好大喜功之路的一个突出标志,我们可以想象一下,那是从开元十二年就作出决定要封禅的,这个封禅活动光筹备就用了整整一年的时间,在路上走又走了差不多一个月,真正的典礼用了一个多星期,这得耗费多少的人力、物力,财力啊。唐玄宗,从皇帝到最普通士兵一共参与典礼的应该是几万人,可是给他们提供服务的那就不是几万人了,而是几十万人,几百万人了。唐玄宗不是从洛阳走到泰山去的吗?在回程的路上,他都没有原路返回,他换了一条路了,为什么?再富庶的地方也经不起如此短时间内两次折腾啊,我们不是讲嘛,光帐篷就摆开好几十里,那周围的人民能不受影响吗?可是有人也会说,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举行大规模的典礼是有意义的,它可以凝聚民心,提高国际地位,是不是这样呢?是。我们承认,光是一次封禅绝不能就说唐玄宗走上好大喜功之路了,关键是封禅不是一个单独的活动,还有后续呢?就从封禅活动开始慢慢的这样大规模的活动就多起来了,一个接着一个了。
举一个例子,开元十七年,也就是唐玄宗封禅四年之后,这一年八月初五,唐玄宗的生日到了,怎么庆祝啊?我们都知道,唐玄宗当皇帝之前是住在那个长安城兴庆坊的五王宅,跟弟兄一块儿住。后来当了皇帝了,这兴庆坊就改叫兴庆宫了,这一天就在兴竞宫大摆酒宴,文武百官都到这儿来给皇帝祝贺生日来了。那么载歌载舞酒酣耳热之后呢,当时张说和源乾曜两个人就率领文武百官给唐玄宗跪下了,说陛下啊,四十四年的今天祥光绕室,圣人诞生啊,要是没有您在那一刻的诞生,怎么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啊,所以呢?我们请求您把这个生日八月初五定成全国性的节日,普天同庆。大家说,唐玄宗面对这样的请求,应该怎么表现呢?应该拒绝吧?没有,唐玄宗这一次连这样的客气都不要了,他当即就满口答应下来了,说好啊好啊,朝野同庆这是好事,就这么办吧。那么从此之后八月初五就真的定成了全国性的法定假日了,叫做千秋节,后来又改名叫天长节。那么天长节这一天全国都要放假三天,每个村子都要摆寿酒来替皇上祝寿,可是这么大的一个节日光享乐不行,皇帝过生日别人总得有所表示,送送礼,怎么送礼?当时连这样的细节问题都规定好了,文武百官给皇帝送什么呢?送万岁寿酒。王公贵戚送什么呀?送金镜绶带,就是镜子和绶带。老百姓送什么呀?老百姓也见不到皇帝,所以也没法送礼,但是还是讲了,老百姓在这一天都要准备用丝做的承露囊,表明全国人民都承受着唐玄宗的雨露之恩。你看这是什么样的场面呀?要知道,在中国古代所有的节日都是按照时令来设计的,把皇帝的生日居然就造成一个节日,这唐玄宗可是开天辟地头一份啊。这足以表明他讲排场,好大喜功了吧。
所以我们说从封禅泰山开始,唐玄宗君臣逐渐骄傲起来了,越来越喜欢排场,越来越喜欢享乐,越来越好大喜功了,这是我们要知道的第一个问题。
但是呢?尽管好大喜功了,尽管奢侈享乐的倾向出现了,但是在这个时候玄宗还是比较清醒,比较关心民生的这是我要说的第二个问题。他还是关心民生的,怎么关心?举两个例子,第一个例子这个封禅泰山有一个传统仪式,就是要把一个玉牒,就是写着祭祀文的玉牒给放进石室,就是石头造的屋子里头,用这种方式来传达皇帝对上天的祈求。那么按照传统这个玉牒上写的是什么文字,是密不示人,绝对不公开。皇帝写上去然后悄悄的放在那个石头屋子里就得了。可是这一次呢?唐玄宗就问了一句,说以往的玉牒上的文字都密不示人是怎么回事啊,为什么要这样做?当时的吏部侍郎叫贺知章嘛,他就对皇帝讲说一般这个玉牒文上写的都是皇帝的私人请求,比方说请求上天让他长生不老,让他当神仙,都是这样不方便公开的内容,所以以往这个玉牒从来不公开。玄宗说是这样啊,那我这次没写这些私人内容,没什么不方便公开的,还是公开一下吧,让文武百官都知道知道,就让人宣读了一下这个玉牒上的文字,那么他到底写的是什么呢?我给大家读后面的几句,“恭承大宝,十有三年;敬若天意,四海晏然;封祀岱岳,谢成于天;子孙百禄,苍生受福”。注意他是把结句结到了“苍生”这儿,结到了老百姓这儿。那么这个祭祀文,这个玉牒文境界高不高啊?还是比较高的,高不高真的是要比一比才知道。我们拿他跟武则天封禅嵩山的那个东西一比就知道了,武则天封禅那个玉牒没有留下来,但是金简留下来了,金简和玉牒的这性质是一样的,金简上写的是什么呀?写的是“大周国主武曌,好乐真道长生神仙,谨诣中岳嵩高山门,投金简一通,气三官九府,除武照罪名。”大家听听这是什么呀,这全是个人私利方面的请求啊。请求除罪,请求长生不老。
那跟唐玄宗为苍生祈福一比,这个境界不就出来了嘛,那么唐玄宗开元年间之所以能够取得这么大的成就,不就是因为唐玄宗心里还是装着老百姓的吗?这是我们说的第一个例子。再举一个例子,玄宗不是从泰山要返回洛阳,途径宋州,就是现在河南商丘那一带,在宋州他就找了一家酒楼,当然是当地政府安排的一家酒楼,宴请随员。那么宋州刺史名字叫做寇泚,当时也在座。那么饭菜吃上之后,唐玄宗就跟张说说话了,他跟张说讲过去我也是经常派使者到地方去了解吏治情况,了解谁是好官谁是坏官,现在我一看我得到的信息都不大实在,这次我亲自走了一通,我可是发现了几个好官,谁是好官呢?第一个提出表扬的是怀州刺史王丘,为什么要表扬他呢?这个人除了基本的物资之外,任何东西没有孝敬给我,他不愿意把额外的东西给我来求我对他有好印象,这是个好人。第二个要表扬的是魏州刺史崔沔,为什么表扬他呢?他给我提供的帐篷都是朴实无华的,上面任何装饰都没有,我明白他的意思,他是想让我尽量俭朴一点,我也领他这番好意,我觉得他也是个好官。第三个要表扬的是济州刺史裴耀卿,这个人没给我孝敬别的东西,他给我献了一个表,就是一篇文章了,表文里他说封禅不能扰民,扰民就不叫封禅,这个意思我也记在心里了,时时提醒自己现在这个表文我还带在身边呢,我以后还会用它来提醒自己,这是三个人了。第四个我要表扬的就是在座的这个宋州刺史寇泚,然后他就回头对寇泚说了,你知道我为什么要表扬你?因为最近几天,我身边的人老跟我这儿告你的状,说你给他们提供的饮食都太简单了。我知道,你是不愿意苦了百姓去巴结我身边的人来给自己求官,所以你也是个好人啊。来,我敬你一杯,一看皇帝都亲自给寇泚敬酒了,张说赶紧率领所有在座的官员都站起来向寇泚表示祝贺,那酒楼上下又是一片沸腾啊。没过几天这几个受到表扬的人就都升官了。
那我们看一看被唐玄宗表扬这几个人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啊?就两个字,爱民。因为他们爱民唐玄宗才会表彰他们,他能表彰这样爱民的地方官不就说明玄宗本身心里还是有老百姓的吗?一方面呢,是好大喜功,另一方面还在勤政爱民,这其实也就是开元中期的基本政治特色。
那么这次封禅圆满成功,体现了唐朝玄宗十几年统治的杰出成就,也体现了宰相张说的非凡领导才能,可以说君臣同时就达到了人生的巅峰境界了,也就是在泰山之巅,唐玄宗不还是对着张说深情款款的讲希望咱们君臣互相扶持,天长地久吗?但是没有想到言犹在耳,张说却要大难临头了。这是怎么回事呢?咱们下集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