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宰相曾公亮、陈升之与参知政事赵扦也吵成了一团,他们接到神宗废止青苗法的手诏以后,对于如何执行,几个人态度不一。宰相曾公亮、陈升之想要奉诏,计划立即下令全国停止青苗法。而参知政事赵扦还是要等王安石出来主事,让他自己罢止青苗法,这样可以给王安石留一点儿面子。几个人在那里争吵不休,“连日不决”,没有迅速拿出一套废止青苗法的方案来。司马光呢,一听到要废止青苗法,喜不自禁。
但事情总是变化的,而且有时还很富有戏剧性。当曾公亮等人在那里吵的时候,当司马光等人在那里笑的时候,条例司的几个人也没闲着。
韩绛、吕惠卿、曾布、章悖,几个人简单碰了个头,各人分工。曾布以上书的形式,请求神宗为了国家利益,留住王安石;章悖和苏轼关系不错,亲自上门,劝苏轼不要在此时趟这道浑水,否则后果自负;韩绛则利用自己对神宗的影响,和吕惠卿一道直接晋见皇帝,陈说利害,劝神宗留住王安石。
神宗点头:“人要留下,但恐怕青苗法也要有所调整。”
吕惠卿放开这个话头,对神宗道:“青苗法是国家之法,非王安石之法,韩琦请废青苗法,明是攻击王安石,其实是轻侮圣上。”
神宗听言一惊,吕惠卿话讲得虽然不地道,但却是实情,青苗法颁行全国,盖的是他皇帝的玉玺。神宗想了想,对吕惠卿和韩绛吩咐:“你们先去劝宰相出来主事,青苗法的事情,现在不提。”
于是吕惠卿又会齐韩绛、曾布、章悖等条例司数人,前去面见王安石。王安石正在家与儿子王秀谈讲诗书,见韩绛等人来,忙让进书房,王安石语重心长地说:“我罢去后,你们应该继续努力工作,不要轻言放弃,皇上是一位明主,可惜人言汹汹,言论纷纷,他还年轻,一时不能辨明虚实真假。归根结底,还是人才太少,如果像你们这样达事明理不务虚言之人能立满朝堂,变法当可顺行无阻。”说到这里,王安石轻轻拍了拍桌上的书本,语气平淡地说:“我想回江宁教书,多培养几个变法人才,也算是为国出力了。”
韩绛摇头:“明公若去,变法休矣!”
曾布也劝:“明公,我们不妨起草一文,回心转意的。”
章悖点头赞同:“此时切不可静守其变,逐条反驳韩琦,皇上知道真相以后,肯定会莫若主动出击,前日秘书省唐垌上书,其中提到,‘秦二世制于赵高,就是因为他的手段太柔弱了’,皇上似乎很赞同唐垌的这一说法。唐垌还大胆直言,青苗法不行,应该杀掉一两个有异议的大臣。”
说到这里,章悖看了看王安石的脸色,道:“如有必要,或可用霹雳手段。”
王秀因为王安石在中书,所以自己没有从政,但对政治却也相当感兴趣,听了章悖的话,接语道:“枭韩琦、富弼之头于市,就可以推行变法了。”
王安石脸色一变:“我儿此言差矣!太祖皇帝遗训,不杀士人,若开此例,朝堂就变成刑场了!虽然可能禁止别人胡说八道,但终非盛世之举,对国家无益,于世无补啊。”
众人默然而坐。
许久,吕惠卿才叹息一声道:“明公,韩琦上书一到,京城纷然,众口嚣嚣,绝非偶然,定是有人从中运作,我闻听人言,已有人把消息急送欧阳修,示意这个老醉翁也在火上浇一桶油,等到文彦博与富弼再一发话,元老尽出,四下夹攻,则新法危矣,明公若决心于此时罢职而去,则新法毁矣!”
王安石略作沉吟,并没有问吕惠卿是何人运作。
吕惠卿见王安石似信似疑,索性挑明了话题:“明公,当今朝廷,能在名望和学识上与您略相抗衡的,无非司马光而已?只要明公一去,司马光他日必为宰相。”
到了这里,吕惠卿便不需要再说下去了。谁都明白,司马光为相,意味着什么。
半晌,王安石才轻轻点了一下头,说了三个字:“司马光。”
多日之后,王安石仍然拒绝出来主事,因为神宗还没有为青苗法平反,王安石并不会因为皇帝讲几句软话就妥协。
吕惠卿不断上书神宗,请神宗以史为鉴,不要再走“庆历新政”的老路,并请皇上派人到民间去考察青苗法的实际情况。
神宗听吕惠卿之请,让两名内侍负责,选人到京城附近郊区考察青苗法。使者回京以后,纷纷向神宗介绍青苗法的好处,老百姓都很感激朝廷的这项惠民政策。神宗听了报告,深思一夜,不甘心做第二个宋仁宗,于是态度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收回罢止青苗法的诏令,同时敦请王安石立即出来主事。
神宗召见王安石,为自己的做法道歉:“青苗法,我被众人迷惑了。寒食假中静思此事,没有一点儿害处。”
王安石毫不客气地批评神宗:“其实青苗法中出现的问题只是小事,如果连这种小事都能让陛下犹豫不决、迟疑难行的话,那么以后还能做什么大事呢?”
王安石看神宗并无不满,接着指出:“任何变法,甚至任何事物,总有出现问题的时候,就算是大禹治水也没那么容易成功啊。所以,现在我们搞变法,哪里能没有一两件失败的事情呢?但是,作为主政者,应当权衡利害得失,绝不能被众人迷惑。我们应该在过程中纠正偏差,才能收到一定的效果,如果听到一点意见就罢手,世上事,绝无可成之理!”
神宗听了,不断地点头赞同。
【邋遢的个人生活】
王安石做人特别有意思,即便是他最凶狠的敌人,也很难在私生活上找到攻击他的破绽来。
此人最大的外在特点是生活上的极度不修边幅。据说,他长时间不换洗衣服,长时间不洗脸、不漱口、不洗澡。这使他的外套上,到处都是汤汁油渍汗迹等污斑,一些干巴巴的附着物亦可以想见。从宋代风俗史所描绘的饮食习惯上,我们知道,开封的蟹黄馒首与鹌鹑羹是深受文人士大夫们喜爱的名小吃,当时人们比较日常的副食品包括了羊肉、猪肉、鸡、鹅、鱼、虾、蟹、螺、蔬菜和奶制品等,调味料常用的已经包括葱、蒜等,酒的饮用量极大。于是,这种饮食习惯和上述卫生习惯相结合,产生的后果可以想见。好在当时的王安石已经具有了极高的官声与文名,使这种出现在常人身上肯定会令人无法忍受的不修边幅,反而给他增加了新的魅力。当时的人们普遍认为王安石是了不起的高人。士大夫以不能结识王安石为最大的恨事。
对此提出质疑的有两个人:一个是苏东坡的父亲苏洵,这位快三十岁才发愤读书的老先生,从见第一面的第一印象起,就对名声如日中天的王安石颇不以为然,后来,发展为嗤之以鼻,乃至深恶痛绝。为此,老先生专门写了一篇被认为是针对王安石的文章,题目就叫《辨奸论》。他认为,洗脸换衣服是人之常情,违背人之常情,穿着破衣烂衫,吃着猪狗之食,蓬头垢面地侃侃而谈诗书礼乐,博取不流俗的名声,其中,一定隐藏着绝大的奸恶狡诈,属于那种为害国家的大奸大恶之类。
仁宗皇帝对于王安石曾经相当欣赏,多次准备提拔他的官职,都被王安石谢绝了,这是导致王安石名声极盛的重要原因。事实上,这也是王安石一生中最重要的谜团。但是,当王安石以一位官声极佳的地方官真的来到京城时,仁宗皇帝很有可能改变了自己的看法。其原因是很小的一件事情:
有一次,仁宗皇帝在皇家宫苑里宴请一些臣子,当时,做了一个轻松的规定:任何人都必须自己到御池中去钓鱼,然后,由皇家的御厨用钓上来的鱼,做每个人想吃的菜。这肯定是一个令人愉快的提议,大家兴致勃勃地拿上鱼钩和鱼饵去钓鱼。只有王安石,心不在焉地坐在一张台子前,在沉思中,把眼前盛在金盘子里的一粒一粒球状鱼饵全部吃光。最后,在众人的一片惊讶声中,表示自己已经吃饱了,虽然不知道吃的是什么。这使皇帝认定,此人是一个虚伪矫情的伪君子。皇帝的理由是:一个人可以不喜欢钓鱼,也可能会在漫不经心中错吃了几粒鱼饵,但他不可能稀里糊涂地吃掉整整一盘子鱼饵。
仁宗皇帝在将王安石召回京城时,一个极大的可能是要委之以重任。但是,在二人之间没有发生过任何其他不愉快的情况下,王安石事实上是被冷处理了。这从他把精心撰写的“万言书”呈交皇帝后,便无声无息这一点上可以看出。其起因,很有可能就是这次莫名其妙的“鱼饵”事件。
有一次,王安石的朋友与王安石的夫人谈天,王夫人抱怨自己根本无法知道相公究竟喜欢吃什么菜。那位朋友认为很奇怪,他觉得王安石特别喜欢吃鹿肉丝。原因是,当天中午吃饭时,他亲眼看到王安石将一盘子鹿肉丝吃得干干净净。王夫人问道:“那盘鹿肉丝当时放在什么位置?”朋友回答说:“在王安石眼前。”王夫人说:“那么你们明天把鹿肉丝放得远一点儿试试。”第二天吃饭时,大家故意将鹿肉丝放得远了一点儿,将另外一盘菜摆在王安石眼前。结果,王安石将眼前的菜,吃得干干净净。饭后问起来,他根本不知道刚才的桌子上还有一盘鹿肉丝。
在衣着上也大致如此。一次洗澡时,王安石的一个朋友用一件干净的衣袍,换走了王安石的脏衣服,想看看他如何反应。谁知,王安石根本没反应,穿上就是。人家问他穿的谁的衣服,他茫然不知衣服已经换过了。
【双喜临门】
都说江南人家结婚,皆以贴红双喜字为习,可是要问起为什么要贴“囍”?传说这还与北宋宰相王安石双喜临门的故事有关。
这一年,二十二岁的王安石正值大比之年,他赴京赶考,为了方便,就到汴梁(今河南开封)城东舅父家中住宿。刚来到东门,忽然看到马员外门前熙熙攘攘,挤满了人。他抬头一望,只见门楼上悬挂着一只大彩灯,上书一副上联:“玉帝行兵风枪雨箭雷旗闪鼓天作证。”王安石摇头吟毕,不禁拍手称好:“好对!好对!”
这时,旁边站着的一位老家人连连向他作揖:“哈哈,这上联已贴了好几个月,至今尚无人对出,相公既说它是好对,请你略等片刻,让我进去禀报我家员外知道,一定求教。”王安石刚才是赞赏上联出得好,不想老家人以为他已对出下联,他因明日要去赴考,今日也无时间思考答对,不等老家人出来,便回舅舅家去了。
次日,王安石在考场上,见试题不难,略加思索,一挥而就。主考大人见他年纪轻轻,才华出众,就传面试,指着厅前的飞龙旗说:“龙王设宴月烛星灯山食海酒地为媒。”命他答对。王安石想起昨天看到的上联,正好作对,便随口答道:“玉帝行兵风枪雨箭雷旗闪鼓天作证。”主考大人见他才思敏捷,对答如流,很是高兴。
考毕,王安石便回到舅父家去等待朝廷发榜。谁知刚进舅父家门,只见昨天那位老家人早已在那里恭候:“哎呀,相公昨天我找你好半天,今天才打听到你住在这里,快去快去,我家员外都等急啦。”一面说,一面就要拉着王安石走。
等到了地方,马家员外一见王安石,急忙施礼让座,取出笔墨纸砚文房四宝,请他写答下联。
王安石此时灵机一动,他将刚才主考大人的上联,挥笔写在了纸上:“龙王设宴月烛星灯山食海酒地为媒。”马员外看他写得龙飞凤舞,下笔如神,十分满意,便吩咐丫环拿给女儿去看。马小姐一看,字体遒劲,对仗工整,含羞应承。马员外大喜,便对王安石说:“此上联是我独生女为选婿而出,已悬挂半年,至今尚无人应对。现在,为王相公对出,联句成对,姻缘成双。”马员外当即征得王安石舅父同意,选择三日后的吉日良辰,为他们两人完婚。
到了第三天,结婚喜日。忽然,大门外人欢马叫,两个人前来高声报道:“王大人官星高照,金榜题名,头名状元。明日一早,皇上亲自召见,请赴琼林宴!”
王安石喜上加喜,顿时鼓乐喧天,鞭炮齐鸣,与马小姐拜过天地,进入洞房。新娘笑着对王安石说:“王郎才高学广,一举成名,今晚又逢洞房花烛,真是‘大登科’与‘小登科’双喜临门。”王安石听后,一阵大笑,将此事经过叙述了一遍,说:“全仗娘子出得好联,下官何功之有!”说罢,提笔在红纸上写了两个斗大的喜字,并排贴在门上,咋一看去,就是“囍”字。接着又吟诗一首:
巧对联成红双喜,天媒地证结丝罗;
金榜题名洞房夜,小登科遇大登科。
从此,结婚贴红双喜,便流传开来,成为喜庆吉祥的标志;不仅堂上挂个“囍”,大门外贴着“囍”,而且窗花也剪“囍”,棉被、枕头上也要绣上“囍”,以得吉祥如意的彩头。
王安石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几个既有热情又有头脑的改革者之一,他的新法都是深思熟虑且利国利民的,可惜由于时代的局限而失败,一代伟人抱憾而终。王安石不可避免地成了后世议论最多也争议最大的人物之一。这说明改革确实是要付出代价的,其中就包括改革者自己的身家性命,也包括他们的生前名誉,身后是非。